【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96426698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PTX 页数:112 大小:1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1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专题研读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_,字_,春秋末期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曾_,合称“六经”思想核心是_,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_。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_”,孟

2、子为“_”。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合称“六经”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

3、家,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 1)3030岁前,位卑而能岁前,位卑而能“鄙事鄙事”,有志于学。,有志于学。(2 2)30503050岁,欲仕不能。岁,欲仕不能。(3 3)50555055岁,在鲁从政。岁,在鲁从政。(4 4)5568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 5)6573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岁,安

4、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创立了以孔子创立了以“仁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主张“仁政仁政”(“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做人准则。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礼”。孔子主张礼治,主张克己复礼,反对法治。孔子主张礼

5、治,主张克己复礼,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这种合乎“礼礼”的等级制度。孔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

6、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论语子子路路)在教育上,孔子主张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和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等。孔子思想孔子思想论语写作背景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

7、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局面下,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孔子建立了以“仁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在论语之中。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8、经济、艺术、宗教等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等。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体式归纳起来有:(1)(1)语录体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 (包括说话的对象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内容大多是关于学

9、习、道德 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 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论语的地位和影响论语所表现的思想,特别是它所总结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比道、论语所表现的思想,特别是它所总结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比道、墨、名、法诸家更系统完整,更适合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并且其内容墨、名、法诸家更系统完整

10、,更适合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并且其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因而在近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因而在近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被用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对历史、传被用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心态都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宋代丞相赵普曾说半部统文化和民族心态都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宋代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其思想是如何丰富和深刻。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其思想是如何丰富和深刻。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

11、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已:同已:同“矣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了”。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食:动词,吃饭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敏:勤勉 就:靠近、看齐。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有道:指有才艺或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正:匡正、端正。使使正。正。而而1 1:表并列:表并列 而而2 2:表顺承:表顺承研读文本子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2、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主题解读:从学而这段话,理解何为孔子阐述的“好学”。答:答:孔子认为,君子要安贫乐道,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好学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13、。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深深 入入 解解读读 吃饭和居住是生活的保障,不求奢华,能果腹充饥,安身立地即可,君子并不以之作为追求。那么君子要追求的是什么?“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思考】那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敏于事”呢?“敏”的意思是“勤劳敏捷”。包含一下三点:1.做决定果断坚定2.既已决定,迅速开干,勿犹豫拖沓3.既已开干,时时坚定敏锐,不生退缩、惫懒之心 深深 入入 解解读读 那怎么算得上“慎于言”呢?俗

14、话说:口为祸福之门。说话办事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盲目随便的任情姿性。说出去的话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这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一种素质和态度,原则。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做,很简单,就是“少说费话、多做实事”!如何又算得上“就有道而正焉”呢?用论语中另外一句话解释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向更优秀的人接近、学习,省察自身的不足以改之的行为,本身就要求内心谦逊好学的意识,即“先有此心,再有此行”。深深 入入 解解读读 为何要做到“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好学也已”呢?孔子说的“学”并非现在常规意义上的校园学习,而是在生活实践以提升德行。“敏于事”

15、、“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事本质上都是内心“诚”的发端,心“诚”是修养德行即学之基础!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研读文本: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种穷困清苦,颜回

16、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第二章:子曰:第二章:子曰:“人人而而不仁,不仁,如礼何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八佾)而:表假设,如果。而:表假设,如果。如礼何:如礼何:“如如何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怎样怎么样(怎么办)、怎样

17、呢?呢?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音乐呢?”1.1.研读文本,解读主题:(仁、礼、乐是什么关系)研读文本,解读主题:(仁、礼、乐是什么关系)子日: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论语泰伯)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礼“辨异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18、乐乐“统同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仁”的核心价值地位的核心价值地位。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选自论语八佾佾,读作佾,读作yy。本意:古代乐舞的行列。本意:古代乐舞的行列。翻译:孔子在议论季氏时说:翻译:孔子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如果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

19、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六,卿大夫四,士二。季氏,即季孙氏,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季氏,即季孙氏,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是季氏却故

20、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说:季氏时,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的地步。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礼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礼仪礼仪”对每对每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束力,相当于后

21、世的法律。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 敬、和顺、谦让)。敬、和顺、谦让)。目的是为了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的根本目析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礼的根本目析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第三章第三章 子曰:子曰:“朝闻道朝闻道,夕夕死可

22、矣。死可矣。”(里仁)(里仁)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闻道:知道、懂得真理闻道:知道、懂得真理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1.主题解读:孔子用略显孔子用略显夸张夸张的语气,的语气,以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仁义之道”的重视。的重视。阐阐述了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述了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

23、献身的精神。2.孔子追求的“道”究竟该作何解释?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 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第五第五,道理,人生哲理,道理,人生哲理第四章:第四章:子曰:子曰:“君子君子喻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于义,小人喻

24、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喻:知晓,明白。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主题解读:主题解读:对比,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对比,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君子”1 1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如诗经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如诗经小雅小雅大东: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君子所履,小人所视。”2 2有道德的人。如爱莲说:有道德的人。如爱莲说:“

2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3 3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如诗经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如诗经王风王风君子于君子于役: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小人小人”1 1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如孟子如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2 2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如尚书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如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在位。”3 3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如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如左传左传襄

26、公三十一年: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小人实不才。”会意字。从尹,从口。会意字。从尹,从口。“尹尹”,手执权杖形,本,手执权杖形,本义是治理;从义是治理;从“口口”,表发号施令。,表发号施令。理解理解“君子君子”概念的变化。概念的变化。原本含义:居于上位者的贵族阶层。统治者原本含义:居于上位者的贵族阶层。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代表身份地位。和贵族男子的统称,代表身份地位。春秋中期后,公室衰落,政权下移,有才能春秋中期后,公室衰落,政权下移,有才能的人逐渐走入权利中心,仍有君子的人逐渐走入权利中心,仍有君子以位言以位言的意的意义,但也略带德性,有了新的内涵:具备政治修义,但也略带德性,有了新

27、的内涵:具备政治修养和政治韬略的统治者。养和政治韬略的统治者。(当世卿世禄制转变为官僚系任官制,身份和官当世卿世禄制转变为官僚系任官制,身份和官职没有了世袭性,人们开始对在位者提出德才兼职没有了世袭性,人们开始对在位者提出德才兼备,到了孔子时代,君子被赋予另一种备,到了孔子时代,君子被赋予另一种含义含义德行高尚的人。君子德行高尚的人。君子以德言以德言。)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士-君子-仁人-圣人本章语句简单,但理解起来有分歧,关键本章语句简单,但理解起来有分歧,关键在于对在于对“君子君子”“”“小人小人”的解释。的解释。把君子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义”(即道义),小(即道义),小人懂得人懂得“利利”(即利益)

29、。(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治国建议了。宋儒朱熹、程颐、陆九渊等多作第

30、一种解,宋儒朱熹、程颐、陆九渊等多作第一种解,民国以来新儒家多作第二种解,教学中不民国以来新儒家多作第二种解,教学中不必强求一致。里仁篇里必强求一致。里仁篇里“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章与本章与本章类似,可参看。章类似,可参看。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论语中君子的标准: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说: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

31、认真。”子路子路说: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孔子说:“修养自已并且使别人安乐。修养自已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子路又问:“像像这样就可以了吗?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孔子说:“修养自已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已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位一致德位一致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1.知道、明白。如:如:君子君子喻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于义,小人喻于利。家喻户晓家喻户晓征于色征于色,发于声发于声,

32、而后喻而后喻2.告知、表达、说明:乃留兵屯荥阳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使使喻齐王3.开导,晓喻(明白劝导,告知。多用于上对下)而(袁)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而(袁)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悛改。怙怙hh恶不悛(恶不悛(qunqu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怙依靠,引申义是指父母。无父何怙依靠,引申义是指父母。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无母何恃。坚持。坚持。悛:悛:改;悔改改;悔改4.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五章:第五章:子曰:子曰:“见见贤贤思思齐齐焉,见不贤而焉,见不贤而内内自省也。自省也。”(里仁)(里仁)贤:形容词做名词,

33、有贤德的人。贤:形容词做名词,有贤德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与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内:名作状,在心里。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主题解读:主题解读:通过通过辩证辩证的分析对待的分析对待“贤贤”与与“不贤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不断前进的方法。“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而正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34、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第六章:第六章:子曰:子曰:“质质胜胜文文则则野野,文胜质则,文胜质则史史。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然后君子。”(雍也)(雍也)质:质朴、朴实。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指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文质彬彬:指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两者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采与质朴两者兼备,配合适当,

35、这才是君子。”子曰: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卫灵公)译:孔子说: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质”与“文”分别具体指什么?通过这句话看出孔子怎样的思想?质是先天的质朴本性,内在的思想品德;质是先天的质朴本性,内在的思想品德;文是后天的外在表现文是后天的外在表现形式形式,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文化修养、礼节,经过修饰获得的

36、,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文化修养、礼节 仪式之类。仪式之类。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不偏不倚,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不偏不倚,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君子气质上的体现。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文”则是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就是指

37、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本和虚伪,注重繁文缚节而不切实际。本和虚伪,注重繁文缚节而不切实际。所谓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具型的,就是具型的“文胜质则史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所以孔子提倡提倡“文质彬彬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样,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以经解经 棘子成棘子成曰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夫子之说

38、君子也!驷!驷不及舌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注释】【注释】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夫子夫子,故子贡以此称之。,故子贡以此称之。说:谈论。说:谈论。驷(驷(ss)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鞟(鞟(kuku):去毛的兽皮。):去毛的兽皮。【翻译】棘子成说:【翻译】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可惜呀!夫子您这样

39、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虎豹之皮就会像犬羊之皮一样(难以区分)。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虎豹之皮就会像犬羊之皮一样(难以区分)。”关于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子贡认为应文质兼备,表里一致,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文采和关于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子贡认为应文质兼备,表里一致,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文采和本质同样重要,文采是以本质为基础的,离开了本质,那么文采就没有载体和方法得以本质同样重要,文采是以本质为基础的,离开了本质,那么文采就没有载

40、体和方法得以彰显;而本质亦须文采来具体表现,离开了文采,本质也就无所依托。两者一内一外,彰显;而本质亦须文采来具体表现,离开了文采,本质也就无所依托。两者一内一外,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礼礼”与与“仁仁”)文:1.文章。(醉翁亭记:(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文字:其文漫灭。文字:其文漫灭。文化,文教。论语文化,文教。论语子罕: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非军事的,与非军事的,与“武武”相对。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

41、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本义指“文身”(在身上刺花纹),被发文身:原指古代东夷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被发文身:原指古代东夷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3.引申为花纹、纹理,彩色交错,刻花纹或文字。(后写作“纹”)4.文彩,与“质”相对。5.外表,形式:夫服,心之文也。(车服,是内心的表露)夫服,心之文也。(车服,是内心的表露)6.修饰;掩盖。论语论语子张: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成语有“文过饰非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7.规定、仪式。繁文缛节:烦琐而多余的仪式或礼节,比喻烦琐多余的事项。繁文缛

42、节:烦琐而多余的仪式或礼节,比喻烦琐多余的事项。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而:表并列。以为:把以为:把作为。作为。译文:曾子说: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

43、吗?”子日:“刚、毅、木、讷,近仁。”刚:刚强。毅:果敢。木:质朴。讷:钝于言1.1.概括主题:概括主题: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点明读书人应该把仁,点明读书人应该把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2.2.论证逻辑论证逻辑:此句包含三个因果关系。第一层因果关系:此句包含三个因果关系。第一层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是因为“任重而道远任重而道远”。第二层因果关系:为什么第二层因果关系:为什么“任重任重”,因为以,因为以“仁仁”为己任。为己

44、任。第三层因果关系:为什么第三层因果关系:为什么“道远道远”,因为贯彻,因为贯彻“仁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道远任重道远”的解说,而的解说,而“任重道远任重道远”又是对又是对“士不可不士不可不弘毅弘毅”这这 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弘毅”。深深 入入 解解读读【思考】:为什么会“任重”?为什么会“道远”?任重是因为追求仁,任:德被天下。任重是因为追求仁,任:德被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以天下为己任,把天

45、地间存在不好的现象归结为自己责任。譬如,作为学天地间存在不好的现象归结为自己责任。譬如,作为学生,班级纪律不好,不管自己是不是班干部,都会把这生,班级纪律不好,不管自己是不是班干部,都会把这个当做自己的责任。个当做自己的责任。道远是因为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道远是因为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就像一生的使命是就像一生的使命是救死护伤,等一天,世界再没有病人伤人,医生就可以救死护伤,等一天,世界再没有病人伤人,医生就可以停下下了,事实上不可能,所以只有到死才能停下来。停下下了,事实上不可能,所以只有到死才能停下来。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刚:刚强。毅:刚毅;坚强;果断。木:质朴。讷

46、:钝于言刚:刚强。毅:刚毅;坚强;果断。木:质朴。讷:钝于言 【翻译】【翻译】孔子说: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便接近仁德了。【解读】【解读】孔子认为孔子认为“仁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从基本的刚、毅、木、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从基本的刚、毅、木、讷这四种美好的品质做起。讷这四种美好的品质做起。刚强就不会为欲望所动摇,刚强就不会为欲望所动摇,坚毅就不会为困难和威势所屈服,坚毅就不会为困难和威势所屈服,质朴就会保持敦厚严谨的作风,质朴就会保持敦厚严谨的作风,言语谨慎就能避免不必

47、要的祸害。言语谨慎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祸害。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譬:比喻,比方譬:比喻,比方 为:堆积。为:堆积。篑:盛土的竹筐。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填平洼地。平:形作动,填平。平地:填平洼地。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覆:倾倒。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比填

48、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主题解读:这句话孔子用了这句话孔子用了“堆土成山堆土成山”和和“平整土地平整土地”两个两个比喻比喻,来说明做人、,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己而不在别人。“未成一篑未成一篑”“”“虽覆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之所以说“吾止吾止”“

49、”“吾往吾往”,是强调,是强调“为仁由己为仁由己”。深深 入入 解解读读 为山未成一篑而止 放弃平地虽覆一篑而进 坚持思考:为什么会坚持?为什么会放弃?坚持的人与不坚持的人本质区别:一、君子有志,小人有愿。君子受志向驱使,着眼点在于:我要做什么。不太巴望能不能如愿,什么时候如愿,而是坚定志向锲而不舍地努力。小人被愿望吸引,着眼点在于:我要得到什么。会时刻怀疑到不了要怎么办,要不要换一条道,通常都难以坚持到最后。二、对“坚持错了”的认识论。很多人所谓的错,都是以结果为标准。没成功就是错,问题你怎么知道这就是结果了呢。有志向的人,生居安行,成败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三、对结果的态度。结果会

50、怎样?会成功吗?这一般是不能坚持的人问的问题,这是在犹豫怀疑。能坚持的人,对结果“死而后已”,除了坚持就是坚持,不会讨论结果怎样。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知 :同:同“智智”。者:的人。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1.主题解读: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2.原因何在?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