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15141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19年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也就意味着出现了“多余的面积”,就必须允许其他人迁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这就是“聚凑使用住宅”。这一法令 ()A.体现统一分配住宅的原则B.通过货币关系解决了住房问题C.实现了公有制下的社会平等D.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解析】选A。“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迁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这说明了苏俄统一分配住宅的原则,故A正确;材料没有货币关系的信息,

2、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社会平等,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故D错误。2.(2021洛阳模拟)1920年,列宁把农民看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一种“异己力量”。1921年以后他多次提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A.改变了苏俄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务实选择C.清除了工农间的分歧和矛盾D.是苏俄工农联盟建立的基础【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且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调整经济政策,实行粮食

3、税等措施,探索出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说明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是符合当时苏俄国情的务实选择,故选B。3.(2021衡水模拟)1929年,苏联领导人发表大转变的一年,文中强调:“过去的一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生大转变的一年。这个转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标志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主要表现在()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加快国家工业化的步伐C.逐步推行农业集体化D.强化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控制【解析】选C。题干中“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时间应该是1928年,指的是消除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实

4、现城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的苏联正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将个体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济,这是在农业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步骤,故选C。4.下表是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表。由此可以判断出苏联()年份1917192219261939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8%16%18%32%A.新经济政策导致1922年城市人口下降B.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C.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D.斯大林模式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解析】选B。根据材料从1917年到192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从1922年到1939年这一比重连续

5、增长。结合所学知识,降低原因:内战造成经济困难。增长的原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恢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迅速实现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故B正确,A错误;C错在“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得不出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D错在“正确”,虽然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取得很大成就,但到执行后期其弊端也得以显现,材料仅反映斯大林模式下取得的成就,不能就此得出斯大林模式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故D错误。5.(2020茂名模拟)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

6、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实行新经济政策【解析】选C。据材料“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可知,苏联政府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而非加强重工业投资,排除A;苏联始终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为1921年,排除D。6.1965年至1980年,苏联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19%23%。出于争霸的需要,军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这一决策给苏联带来的主要

7、问题是()A.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B.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C.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解析】选B。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军费开支比重偏高和注重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26分)7.(26分)下表是三位苏联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观点的介绍(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观点一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极力论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结论。他认为新经济政策证实了列宁极其擅长利用为保持政权而牺牲原则观点二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等分析指出,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证明了列宁能

8、够摆脱教条的束缚,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观点三埃鲍根基娜指出,在1921-1923年,列宁的每次论述都是针对新经济政策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论述合在一起创造了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完整而统一的学说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须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解析】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认为新经济政策证实了列宁极其擅长利用为保持政权而牺牲原则”可知,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认为俄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必然会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列宁新经济政策一方面是

9、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但新经济政策本质上是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并非走资本主义道路,故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具有一定片面性,结合所学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及目的、政策本质及作用对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的观点进行论证阐述即可。答案:示例观点: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不完全符合实际。(4分)评析: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为了“保持政权”,有其合理的地方。苏俄在取得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胜利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引发了

10、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而引起政治危机。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借助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少量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最终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这一政策在当时是符合苏俄国情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次成功探索。(18分)结论: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并不是很合理。新经济政策有巩固政权的初衷,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益探索。(4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11、【备选习题】1.列宁曾指出:“幻想出种种工人联合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学会实际建设这个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达到的就是这级台阶。”为达到“这级台阶”列宁采取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C.新经济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C。据材料“学会实际建设这个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所强调的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新经济政策符合这一调整,故选C。A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B与D错在时间不符,这两

12、项措施都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2.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在一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有人“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而嚎啕大哭,这说明当时的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B.是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C.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D.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的妥协【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的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嚎啕大哭”,故选B;当时有的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因此“嚎啕大哭”,

13、排除A;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人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C;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暂时的妥协”而是“退却”,排除D。3.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解析】选B。据题干“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发展很快,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14、,故选B。4.(2020洛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B.被斯大林体制取代具有必然性C.背离了列宁发展经济的初衷D.没有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解析】选B。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滞后于形势发展,被斯大林体制取代具有必然性,故选B。5.下面是1937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情况统计

15、图。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经济体制僵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D.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解析】选B。观察图片,由图中全民所有制、国营工业所占比重可知苏联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B正确。A、C、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6.(2020泉州模拟)下表为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年份粮食总产量粮食收购数量出口数量19287 3301 0702719297 1701 6601719307 7102 10048019316 9502 280520A.工业化的

16、发展进程加快B.粮食减产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D.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解析】选A。题干表格显示1928-1931年苏联粮食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故选A。7.(2021广州模拟)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顺利完成时,西方媒体报道苏联农业大衰退,造成饥荒。而应邀访问苏联的英国作家萧伯纳却指出,苏联粮食供应充足,大饥荒并不存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媒体缺乏应有的良知和职业道德B.萧伯纳亲眼所见应是可信的历史真实C.西方媒体与萧伯纳所见都有可能不是历史真相D.冷战背景下难以找到让人信服的历史真相【解析】选C。依据材料

17、,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时期,为保证工业化顺利实施,实施了农业集体化运动,而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由于政策激进出现危害农民利益,致使农业劳动力遭受损害,甚至出现乌克兰大饥荒的现象,但它基本上解决了苏联商品粮供应问题,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作出了贡献,所以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萧伯纳所见都可能不是历史真相,故选C。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

18、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效,但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冯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1)据材料一,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6分)(2)据材料

19、二,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一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认识方面分析;第二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第(2)题第一问影响,据材料二辩证分析;第二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6分) (2)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