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318604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

2、,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

3、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

5、都是两难结构。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

6、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瓴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

7、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构”。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的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结论。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B文章第段中的“拐杖”与第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己。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

8、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关于诗经静女的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朱熹认为是“淫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B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酯、自私的小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创作出长恨歌传,“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

9、将来者也”。4文章第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请从离骚红楼梦中选择一部作品,任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封寄给上帝的信【墨】格雷戈里奥洛佩兹在谷地的一座小山包上,住着一户人家。站在山顶上,能望见山脚下的小河,望见畜栏边上那块玉米地。玉米在扬花结苞,地里种的豌豆也花开正茂这可是庄稼人朝思夕盼的丰收前景呵!这个时候,地里最需要的莫过于水了,下一场大雨该多好呀,不然,下小阵雨也能给庄稼解解渴。莱恩科大叔心疼庄稼,这天他整个早上都搁下活不干

10、,专门仔细地观察东北方向天空上云彩的变化。“老婆子,我看这场雨可真的下定了。”老婆子在忙着做饭,附和着说:“是要下雨了,真是上帝赐的福。”大一点的孩子在地里干活,小一点的小孩在屋边玩耍。莱恩科大婶直起嗓子把他们喊回来:“吃饭喽”不出莱恩科大叔所料,当一家人正在吃饭的时候,天上的乌云像一座座巨大的山峰,滚动翻腾,从东北方向迅速涌来,越来越近。雨、大滴大滴地下起来了。空气也变得湿润凉爽了。莱恩科大叔跑出屋外,跑到畜栏里,似乎要找点什么东西。其实,他什么也没找,而是想淋个痛快,使心里更加舒畅。他返回屋里,大声说道:“老天爷给咱们下的不是雨,是一块块新钱币,大的十分,小的五分咧”莱恩科大叔心花怒放。他

11、出神地凝望着笼罩在雨幕中的秆粗芭肥的玉米和万千朵豌豆花。脸上显出了惬意的神情突然,狂风骤起,大块大块的冰雹夹杂着雨点从天空中倾泻下来。晶莹光洁的冰雹纷纷落下,这倒真的像天降钱币了。孩子们一窝蜂从屋里跑出去,冒着雨捡拾那些晶亮得像珍珠似的冰雹。“哎呀,糟糕!”莱恩科大叔望着漫天冰雹,像挨了重重的一拳,立刻惊叫起来,“这冰雹不能再下了!”然而,冰雹仍下个不停。它整整地下了一个小时,把屋顶、菜园、山坡、田地都盖满了。整个山谷一片白茫茫的,仿佛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盐。树木被打成光秃秃的,一片叶子都不剩;地里的玉米全给糟蹋了,豌豆花七零八落。莱恩科大叔伤心透了。冰雹过去后,他站在他那块玉米地里,对着孩子们

12、唉声叹气地说:“如果遭的是蝗灾,也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这冰雹打得庄稼一棵不留!今年,我们连一颗玉米、一颗豆子也收不到了”黑夜降临了,这是个多么令人忧伤的夜晚。“累死累活,颗粒无收!”“没有哪一个人能帮咱们的忙!”“今年就等着挨饿了”在这间处于谷地深处的孤零零的屋子里,人们心中只剩下唯一的希望:上帝救救我。“庄稼看来是没有指望了,不过,咱们也不必太难过。别忘了,上帝不会让咱们饿死的。”“不饿死一个人牧师们都是这样说的嘛!”找上帝救出苦海。希望之火在莱恩科大叔的心中彻夜燃烧。他从牧师的教诲中知道,上帝的眼睛洞察一切,人们心里想些什么,上帝也会知道。莱恩科大叔身体健壮,在地里干起活来就像一头牛似的,力

13、大无穷。别看他是个五大三粗的庄稼汉,他还是识点字的。到了礼拜天,天刚刚亮他就起来祷告。他确信有守护神在冥冥中保佑他,于是,立刻拿起笔来写信,并准备亲自拿信到城里的邮局去投寄。他写的不是什么别的信,而是一封寄给上帝的信。“上帝,”他写道,“如果您不搭救,我们全家今年就要挨饿。我需要100比索买种子,买粮食,以便在地里重新播种,维持生活,因为雹灾”他在信封上只写了三个字:上帝收。他把信装进信封以后,便带着一种难以平静的心情进城去了。到了邮局,他买了张邮票贴在信封上,把信投进邮箱里。邮局里有个雇员,他既当邮差,又兼打杂。他从邮箱里取出了那封寄给上帝的信,递给领班时,忍不住一个劲地哈哈大笑。上帝住在哪

14、里,他当了这么多年邮差,却从未听说过上帝的地址啊!领班是个和蔼可亲的胖子,他看到这封信,也不禁笑起来。但是,他很快就收敛笑容,把信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顿了顿,神情严肃地说:“多么坚定的信仰!但愿我的信仰也跟这个寄信人那样坚定。我要想他之所想,像他那样信心满怀地去开拓与上帝取得联系的通途!”这封寄给上帝的信虽然没有办法送到上帝手中,但是,它却使领班深受感动。为了不使这信仰的奇迹幻灭,他心中升起了一个念头:以上帝的名义复信。然而,他把信拆开一看,才知道要回复这封信,不是费点纸张墨水、写几句好话就能把问题解决了的。不过,领班是个意志坚强、决不食言的人,既说复信,就得复信。他请雇员们捐款,自己也拿出了部分

15、薪金;此外,他有几个朋友也高高兴兴地掏出了钱。因为他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表示“上帝之爱”的行动。领班无法凑够100比索这样一笔巨款。他寄给莱恩科的钱只有其所需数目的一半多一点。他把钱装进信封,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并写了一封信。信上什么话也没有,只有一个签名:上帝。又一个礼拜天到了。莱恩科大叔急着打听他的信件,早早就来到了邮局。把信交给他的还是那个雇员,领班则站在邮局门口的台阶上看着,心里甜滋滋的谁会做了好事不感到愉快?!莱恩科大叔对上帝给他寄钱的事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当他看见信封里装有一沓钞票的时候,脸上一点惊异的表情也没有。等到数清了钞票的数目。他竞生气起来:难道连上帝也出差错,克扣他所需

16、要的金钱吗?这是绝不可能的事!莱恩科大叔猛然转身走到柜台前,要来纸张、笔墨,在那张公用写字台上把信纸一摊,又挥起笔来。他眉头紧锁,沉思默想,显然是在搜索枯肠,寻找字句,来表达他那愤激的感情。写完信,他到柜台前买了张邮票,用舌头舔上点口水,举起拳头往信封狠狠一捶,把邮票贴上了。信一投进邮箱,领班就走过去把它取了出来。信是这样写的:上帝:我要的钱没有如数收到,只收到70比索。请再寄30比索,我急需使用。下次付款切勿邮寄,因为邮局这帮家伙都是盗贼,没有一个好东西。(摘自读者)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莱恩科家玉米地丰收的场景,渲染出清新

17、欢快的气氛,同时也奠定了全文温馨的感情基调。B邮局领班是小说中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他把“上帝”和莱恩科大叔一家联系起来,让莱恩科感受到了“上帝”之爱,保护了莱恩科虔诚的基督教徒信仰。C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冰雹突如其来、铺天盖地的场面,以及对庄稼毁灭性的伤害。D文章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邮局领班以及雇员们的善举没有得到应有的感谢,还被莱恩科大叔误以为是盗贼窃取了他的比索,引人深思,耐人寻味。7下列关于小说主人公莱恩科的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莱恩科大叔在地里干起活来就像一头牛似的,力大无穷,可以看出他的勤劳能干。B从盼雨成

18、真时的心花怒放、神情惬意到受灾后积极的寻求帮助,说明他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C从受灾后向上帝写信寻求帮助,对上帝给他寄钱的事深信不疑等一系列情节看出他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虔诚的基督徒,信仰无比坚定。D从莱恩科最后回信中,请上帝再寄30比索,并大骂邮局这帮家伙都是盗贼可看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懂感恩的人。8塞约翰逊曾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本文也有大量的对话,请列举出三处并分析人物的心理。9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跌宕起伏之感是如何被作者表现出来的。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

19、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

20、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

21、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让,文中指责备,与谏逐客书中“是以泰山不让土壤”的“让”意思不同。C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D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12下列

2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逋负官物,悉令蠲免。(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

23、做法体现了这一点。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注人:指杨济翁、周显先,是东南一带名士。鸣髇(xio)血污:出自史记匈奴传,即头曼单于被太子冒顿以鸣镝射杀,此处借指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之事。季子:苏秦的字,战国时著名策士,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寻求建立功业。射南山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指李广射虎事。富民侯:出

24、自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后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先追忆了当年金主完颜亮背盟南侵时南宋军队坚守大江的情景,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B词人化用晋书苻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典故,称赞苻坚举兵南下时的军力强大、意气风发。C此词上片“追昔”,下片转为“抚今”。整首词多处运用典故寄寓词人的情志,颇见雄劲豪放之气,体现了辛词的一贯风格。D这首词在构思上与陆游的书愤有相似之处,通过抚今追昔,运用典故,寄寓情感,抒发心志。16有人评价这首词“词前半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然而其壮词到后半却全无着落,反添落寞

25、之感”,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连用排比句渲染宫殿的繁华奢靡,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人声作对比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篇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的两句是:,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导致国家灭亡的两句是:, 。六、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甲】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乙】来了。【甲】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乙】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

26、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乙】【甲】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摘自红楼梦高鹗续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材料二:宝玉和贾母尤爱黛玉,但两人爱的内涵相异:宝玉之爱有诸多因素,才情、花容,更重要的是两人携手建立在反专制、争自由、争人权的 的精神壁垒之上;贾母之爱更多的是亲情,是割舍不断的血脉之情。无论黛玉得到多少爱,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爱的大蠢下,黛玉悲惨地死去了。贾母对黛玉的爱主要表现在亲情形态下的物质层面。这种疼爱可谓 ,但如果我们的眼光转向精神层

27、面,具体地说,如果转向宝黛共同的反专制、求自由的层面,那么,以贾母为代表的任何人都是不遗余力地维护礼教的负量因素。以贾母为代表的人等对黛玉的爱是具体全方位的、物质的,而黛玉遭受的虐杀则是抽象片面的、精神的。貌似矛盾的“爱”却在贾府中温情脉脉地存在着,而且大家 ,认为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18在【甲】【乙】两处填写小说中对应的人物名字。【甲】:【乙】: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试分析材料一中黛玉临死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的艺术表达效果。七、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总体而言,虫和植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受益,比如,昆虫给植物传播花粉,而植物为昆虫提供食

28、物,可谓相得益彰,互利互惠;然而,自然界中更普遍的虫和植物的关系却是第二类_。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存在792000种昆虫,这些昆虫中,大约45%以植物为食,我们称之为植食昆虫,以下简称昆虫。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这就是共进化理论。有化石证据表明,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行为最早发生在大约3.5亿年前。那么,_?共进化,也叫协同进化,最初由Ehrlich和Raven在研究粉蝶与其寄主十字花科植物关系时提出。简要说来就是,植物通过进化,_,保护了自身;与此同时,昆虫种群通过新的进化重新适应产生次生代谢物的植物;成对的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昆虫食性的专化、形成动植物生态关系多样性。21下列句

29、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C但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D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八、材料作

30、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A 3D 4离骚示例一:诗人对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一方面“恐美人之迟暮”,诗人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现出忠君、报君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怨灵修之浩荡兮”,体现出“怨君”的态度。示例二:诗人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让他“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31、。而即便选择了“退”,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红楼梦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就体现了“两难”。贾宝玉在一些人看来,是情痴情种,他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不肖子孙,他乖僻邪谬、不学无术。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权敛财,严苛待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5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援引黑格尔的研究成果,从哲学层面找到根本依据。通过分析“两难的调解方案”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

32、,从反面(间接)加以论证。【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错误,选项中的“此”指的是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都存在“两难结构”这一现象,而原文中,黑格尔“早就有过深入论述”的是“这种两难”,而非这两个作品中的“两难结构”,选项偷换了概念。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第段“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可知,作者探讨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与“清晰的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与“正确的主题”无关。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

33、段的观点是“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本段从评论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A .是研究者(评论者)对同作品主题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两难”;B.符合整篇文章的观点,但不符合第段的观点;C.祝福原作本身对祥林嫂捐门槛后的情节走向是有明确交代的,所以电影版的相关情节不属于“两难”;D.符合题意,根据表述,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应该如何看待,长恨歌没有给出明确偏向性的答案,而长恨歌传则进行“宣教”:“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从这一点上来说,长恨歌传不能算是伟大的作品。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34、。根据黑格尔关于“二律背反”的定义,并结合作者对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两难”是指针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作品呈现出相反的“两个片面”,这“两个片面”都有其充足的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离骚和红楼梦中的“两难”体现在多个方面,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特点,从人物具体的心理、态度、行为,或者从作品的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只要符合“两难”的基本特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分析离骚的人物态度:示例一:屈原对待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结合文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看,诗人一方面担忧君王也会日益衰老,渴望

35、自己能够躬先士卒,为君王在前引导开路,表现出他忠君、报君的态度;结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可知,另一方面,他又怨恨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的心迹,体现出其“怨君”的态度。示例二:屈原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结合文中“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等内容可知,一方面屈原忠君爱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渴望乘上奔驰的骏马为君王奔走效力,做先锋开路;结合“悔相道之不察兮”“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可知,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让他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只想退居草野,重新修习德行,而即便选择了“退”,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

36、。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贾宝玉的“正”体现在:他是情痴情种。贾宝玉作为情痴情种是红楼梦中最吸引读者的部分之一,他与林黛玉情定前生,两人将情的“痴”发挥到极致,演绎了一出非常细腻感人的爱情故事,可谓是缠绵悱恻,动人心魄。他聪俊灵秀。贾宝玉的聪俊灵秀随处可见,最能体现他异与常人的灵秀地方,恐怕是他对“女儿论”的高见了,这在当时男权时代尤其难得,除此之外,在文采等其他多个方面也均有体现。贾宝玉的“邪”体现在他“乖僻邪谬”,即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喜怒无常,不学无术,是伦理道德的叛逆者。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口才

37、出众,说话诙谐风趣,八面玲珑。她是荣国府的内管家,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心狠手辣,贪财揽权,傲慢苛刻,如“毒舌相思局”、“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弄权铁槛寺”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文章列举了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领域的例子,来论证这些领域的伟大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重点分析的是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其次,由文中“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

38、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可知,文章在第段援引黑格尔的“二律背反”理论,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难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此外,文章还论述了“两难”的对立面“两难的调解方案”,评论家的调解方案歪曲、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而创作者的“解”看似“洞察一切”,实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作品。这一点也间接证明,伟大的作品一定是有“两难”的。6A 7D 8“老婆子,我看这场雨可真的下定了。”老婆子在忙着做饭,附和着说:“是要下雨了,真是上帝赐的福。”莱恩科大叔与大婶的对话体现了两人对即将到来的大雨的期盼与渴望。“老天爷给咱们下的不是雨,是一块块新钱币,大的十分,小的五分咧”

39、体现了大雨一如莱恩科大叔预料一般的来临,充分体现了莱恩科大叔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之情。“如果遭的是蝗灾,也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这冰雹打得庄稼一棵不留!今年,我们连一颗玉米、一颗豆子也收不到了”体现出了期待的福音变成了一场噩耗,莱恩科大叔的失望与沮丧之情。“多么坚定的信仰!但愿我的信仰也跟这个寄信人那样坚定。我要想他之所想,像他那样信心满怀地去开拓与上帝取得联系的通途!”领班看到莱恩科大叔的信仰后决定帮助他的感动与坚定之情。9文章开头通过莱恩科大叔期盼已久的大雨与意料之外的冰雹形成反差,展现出情节的一起一落;领班坚定帮助莱恩科大叔为其筹钱与莱恩科大叔误以为领班偷了他的钱形成对比,体现出了文章的跌宕起伏

40、:作者通过对比与反差体现出前后情节的截然不同、出乎意料,从而展现出跌宕起伏之感,令人读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奠定了全文温馨的感情基调”错,全文感情基调并不全是温馨的,结尾处情节莱恩科对上帝信仰的坚定是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并不温馨。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懂感恩的人”错,是为了表现莱恩科对上帝信仰的坚定,而非贪得无厌、不懂感恩。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小说的人物对话有多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莱恩科大叔的心理也随着对话有了变化:由期盼,到喜悦、到

41、失望。当然还有其他人物的对话描写,也能展现人物形象和心理。莱恩科大叔与老婆子的对话,“老婆子,我看这场雨可真的下定了。老婆子在忙着做饭,附和着说:是要下雨了,真是上帝赐的福。”对话的背景是他们一家住在谷地的一座小山包上,以种庄稼为生,期盼着下一场雨,能够获得丰收,莱恩科大叔与大婶的对话体现了两人对即将到来的大雨的期盼与渴望。终于下雨了,莱恩科大叔跑出屋外,淋了个痛快,返回屋里,大声说道:“老天爷给咱们下的不是雨,是一块块新钱币,大的十分,小的五分咧”体现莱恩科大叔心花怒放,内心无比激动与喜悦。下起了冰雹,庄稼面临着颗粒无收,“哎呀,糟糕!”莱恩科大叔望着漫天冰雹,像挨了重重的一拳,立刻惊叫起来

42、,“这冰雹不能再下了!”“如果遭的是蝗灾,也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这冰雹打得庄稼一棵不留!今年,我们连一颗玉米、一颗豆子也收不到了”体现出了期待的福音变成了一场噩耗,莱恩科大叔的失望与沮丧之情。除了主人公,还有其他人物的对话描写,如对银行领班的语言描写,“多么坚定的信仰!但愿我的信仰也跟这个寄信人那样坚定。我要想他之所想,像他那样信心满怀地去开拓与上帝取得联系的通途!”体现领班看到莱恩科大叔的信仰后决定帮助他的感动与坚定之情。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文章开头“老婆子,我看这场雨可真的下定了”体现出对即将到来的大雨的期盼与渴望,“哎呀,糟糕!”莱恩科大叔望着漫天冰雹,像挨了重重的一拳,

43、立刻惊叫起来,“这冰雹不能再下了!”“累死累活,颗粒无收!”写冰雹给他带来的意料之外的打击,前后情节形成反差,展现出情节的波澜起伏;“多么坚定的信仰!但愿我的信仰也跟这个寄信人那样坚定。我要想他之所想,像他那样信心满怀地去开拓与上帝取得联系的通途!”领班坚定帮助莱恩科大叔为其筹钱,“因为邮局这帮家伙都是盗贼,没有一个好东西”莱恩科大叔误以为领班偷了他的钱,二者形成对比,体现出了文章的跌宕起伏:作者通过对比与反差体现出前后情节的截然不同、出乎意料,从而展现出情节跌宕起伏之感,避免了平铺直叙,令人读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10EKR 11C 12C 13(1)(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2)

44、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14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E处断开;“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K处断开;“何乎”反问句,独立断开,“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R处断开。故选EKR。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45、A正确。B正确。责备;舍弃。句意: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C“文中守宰指宰相”错误。原文“守宰”指地方长官。D正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有误。从原文“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逋负”,拖欠;“悉”,全部、一律;“蠲免”,减免,免除。(2)“点兵”,征点兵员;“独”,却;“岂乎”,难道吗。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

46、,副朕此意”可知,唐太宗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由“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唐太宗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由“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

47、:“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联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