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228041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2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长春外国语学校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

2、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卷第卷一、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周礼 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子十五而嫁”。这一改革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B确立了地主阶级统治C顺应了小农经济要求 D反映了周王势力衰微2图 1 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

3、研究东汉图 1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3春秋前期,盟誓(结盟立约)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A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 B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C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 D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4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均输平准”。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

4、,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抑制民间商业发展 B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C助力对外边疆开拓 D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5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可知,在唐代A诏敕经凤阁鸾台议审才合规 B相权膨胀威胁到武则天决策C皇权受到宰相的质疑和破坏 D三省六部制是为了限制皇权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 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

5、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A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71042 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8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观念的强化 B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农业经济地位的提升 D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9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宋元时期的自画

6、像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自画像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绘画风格不断变化 B专制统治加强C士人追求个性自由 D商品经济发展10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11明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影响较大。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

7、,皆谓之异端”,他把人们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作“道”,说“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亦不可得也。”王艮的这种思想A打开了理学禁欲主义的缺口 B吸取了孔孟和佛道思想的营养C规范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D反映了对平等发展个性的思想12传统史家重视史表,称其谱列年爵,以简要的文字反映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史以图录记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以图证史。与史表相比,图录记史A便于记载历史事件本末 B有助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C淡化了文献资料的价值 D弱化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13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即使在棉织品的集中产区松江等地,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

8、卖,以换取粮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由此可知,当时A工商业发展环境宽松 B农民生活极端贫困C民间纺织业发展有限 D商品交换并不活跃14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15分析下面两幅图表,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年份1840184318441845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年份184318451853出口量17871322062894A成为

9、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6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后,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据记载,天京附近的农民“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江苏扬州附近,“凡佃人田者,亦思抗租不纳”。这些事例说明太平天国的土地方案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理想 B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违背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171898 年,容闳建议修筑由天津经山东德州到江苏镇江的铁路,得到了清政府批准,但德国强烈反对,并称如果中国政府一定要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就必须交给德国公司承建。可见,德国的主要动机是A独占山东市场 B巩固势力范围 C加大商品倾

10、销 D减少资本输出1820 世纪 20 年代,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主义论”,主张由保持中立立场的无党派“好人”组建“好人政府”,通过改良努力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政府。这说明当时A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发动的客观条件 B政治改良思想成为社会潮流C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政治热情高涨 D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性1920 世纪初,清政府主持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规定:“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不得抛弃”、“人格关系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姓名权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该规定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崩溃 B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人格权C使中国人民实现自由与平等 D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201901 年

11、7 月,清政府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为适应“新政”需要,设立商部(后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 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上述变动A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政体 B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C导致传统六部建制瓦解 D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211915 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标准: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精神”的提出A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B

12、回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2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抵制袁世凯称帝C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D维护共和制度23表 1 为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这些规定表 1名称规定商会简明章程(1904 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公司律(1904 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

13、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 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A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 B否定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了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24 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第卷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25阅读材料

14、,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1907 年 9 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

15、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6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

16、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材料二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 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

17、新文化运动的意义。(8 分)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合一”“诗史合一”的传统,“以文证史”“以诗证史”,既是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自然演变,也是西方近代史学传入的结果。摘编自张伯伟 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陈寅恪“以文证史”法新探结合材料,综合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任选一篇(首)文(诗),阐释其“文(诗)史合一”的传统。(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篇目:师说 六国论 谏逐客书 答司马谏议书 汴河怀古等1 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子十五而嫁”。这一改革A 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B 确立了地

18、主阶级统治C 顺应了小农经济要求 D 反映了周王势力衰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子十五而嫁”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男子、女子的可婚年龄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提倡早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私田的出现,排除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最终通过变法推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确立了地主阶

19、级的统治,但材料中管仲改革要求与小农经济有关,排除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势力衰微与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有关,排除 D项。2图 1 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图 1A 家庭手工业的进步B 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答案】B【解析】题干内容中“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家庭成员在

20、旁人的监督之下被迫劳作,这与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相符合,据此可知,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故选 B 项;题干内容中“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画像石反映的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 A 项;题干内容中“执斧砍制木料”、“推车”、“辋”等信息反映的是手工业,而不是“商业”,排除 C 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画像石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 D 项。3春秋前期,盟誓(结盟立约)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A

21、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 B 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C 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 D 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答案】B【解析】题干中国家间实现互信的方式由春秋前期的盟誓历经春秋中后期的盟誓加质子,再到战国时期盟誓趋于消失、质子成为重要手段,这一过程表明盟誓这一传统的方式逐步被新的质子方式所取代,所以说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故选 B 项;盟誓相当于契约形式,而质子则是一种血缘方式,题干体现的是契约纽带向血缘纽带的转变,而不是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排除 A 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是统治者选择的治国思想,所以儒学在调和社会矛盾方面的功能并不明显,法家思想是当

22、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排除 C 项;题干中盟誓这种实现互信的方式逐渐消失,说明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逐步走向衰亡,而不是得到重建,排除 D 项。4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均输平准”。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 抑制民间商业发展 B 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C 助力对外边疆开拓D 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答案】B【解析】据材料“推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以此平抑物价”可知,汉武帝采取措施是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巩固大一统,故选 B项;据

23、材料“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可知,均输平准的设置是为稳定市场物价,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并非抑制商业发展,排除 A 项;题目设问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即考察汉武帝采取措施的根本目的巩固大一统的需要,助力边疆开拓是其中一个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C 项;平抑物价确实可以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D 项。5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可知,在唐代A 诏敕经凤阁鸾台议审才合规 B 相权膨胀威胁到武则天决策C 皇

24、权受到宰相的质疑和破坏 D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限制皇权【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宰相刘祎之对王本立的诏敕不认同,理由是“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即皇权在三省六部制中运行才合法,故选 A项;题干提及的是“或诬告(宰相)祎之”,未提及祎之擅权且其限制了武则天,排除 B 项;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质疑和破坏”不合史实,排除 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 D 项。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 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

25、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A 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 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魏统治时期,年满 15 岁以上就要服徭役,到唐初,其赋税征收对象则规定为 2159 岁,更为重要的是“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即“输庸代役”,这就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证了农民有比较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故选 D 项;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赋税征收对象的变化可知,这一调整,减轻了农民的租役负担,而不是“加重”,排除 A 项;这一调整会放松政府对农民的

26、人身控制,而不是“加强”,排除 B 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这一调整有利于农民负担的减轻,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不是“直接”,排除 C 项。71042 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A 政治上亲如一家 B 经济上有互补性C 文化上有认同感 D 关系上相互依赖【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两国”、“一家”都旨在表现辽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宋史具备一致性的,即民族虽有差异,但文化系统是一体的,都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因此材料中辽兴宗强调的是辽和宋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一致的,故选 C 项;辽宋

27、作为并列的政权,始终存在纷争和差异,政治上亲如一家用来形容两个政权的关系不够准确,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表现任何和经济类型相关的内容,排除 B 项;宋辽之间不是相互依赖,是在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两个政权之间的相互妥协,排除 D 项。8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变化反映了A 重农抑商观念的强化 B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 农业经济地位的提升 D 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政府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则公然号为田主矣”,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其主要

28、原因在于政府对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故选 D 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并没有涉及“重农”抑或“抑商”的相关内容,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身依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人身的控制,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相关内容,排除 B 项;在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并没有述及农业地位的“提升”问题,排除 C 项。9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宋元时期的自画像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自画像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绘画风格不断变化 B 专制统治加强C 士人追求个性自由 D 商品经济发

29、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故选 D 项;题干说明了从宋元到明清绘画风格的变化,而题目要求回答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促使人们关注自我,推动了自画像的发展,与专制加强无关,排除 B项;士人追求个性自由体现在绘画中即自画像中人物从背景中独立出来,追求表现自我,但这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10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30、A 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 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 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 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李时珍、徐霞客、顾炎武都是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之上,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了不朽之作,这与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有很大关系,故选 A 项;李时珍的“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的“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的“遍游华北”等活动与“市民阶层的需求”没有关系,排除 B 项;李时珍通过“踏遍青山尝百草”完成本草纲目属于“古代科技”范畴,但是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属于“地理学”范畴,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排除 C 项;李时珍、徐霞客、顾炎武

31、三人通过辛劳努力完成不朽之作,与文人的“闲情逸致”无关,排除 D 项。11明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影响较大。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他把人们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作“道”,说“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亦不可得也。”王艮的这种思想A 打开了理学禁欲主义的缺口 B 吸取了孔孟和佛道思想的营养C 规范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D 反映了对平等发展个性的思想【答案】A【解析】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等思想,打破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禁忌,故选 A 项;佛道思想强调禁欲,与王艮思想相悖,排除 B 项;“规范了”不合史实,应为

32、“冲击了”,排除 C 项;王艮的思想是对物欲的追求,非人性平等,排除 D 项。12传统史家重视史表,称其谱列年爵,以简要的文字反映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史以图录记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以图证史。与史表相比,图录记史A 便于记载历史事件本末 B 有助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C 淡化了文献资料的价值 D 弱化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答案】B【解析】相比史表,图录更加直观通俗,有利不识字的人了解历史,有助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故选 B 项;从材料中看,史表以简要文字反映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相比图录能刚好记载历史事件本末,排除 A 项;通过图录可以让历史记录更加直观通俗,没有淡化文献资料价值,另外文献史

33、料价值是要依据文献史料创作时间、作者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排除 C 项;从材料中图录是对文字记载的补充,有利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而且图录也是依据文字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没有弱化历史研究的严谨性,排除 D 项。13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即使在棉织品的集中产区松江等地,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卖,以换取粮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由此可知,当时A 工商业发展环境宽松 B 农民生活极端贫困C 民间纺织业发展有限 D 商品交换并不活跃【答案】C【解析】由材料“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卖,以换取粮

34、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可知布匹生产数量有限,即使棉纺织品发达的松江地区也是为买而卖,说明民间纺织业生产规模小,发展有限,故选 C 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 A 项;“极端”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农民的生活状态,排除 B 项;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不活跃”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14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明清时期粮食、棉布、丝绸等产区形成集中模式,说明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

35、基本形成,故选 D 项;材料主旨是明清时期物资产区的集中,而非社会经济分工,排除 A 项;据所学,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 B项;据所学,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被政府所学采用,没有废止,排除 C 项。15分析下面两幅图表,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年份1840184318441845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年份184318451853出口量17871322062894A 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 B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 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

36、供应地 D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B【解析】从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和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都在增多的这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问的是这种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 B。A C 这三个选项的程度词都难以体现这一时期的现状,故排除。D 项是材料的表象,故排除。16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后,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据记载,天京附近的农民“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江苏扬州附近,“凡佃人田者,亦思抗租不纳”。这些事例说明太平天国的土地方案A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理想 B 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 违背了社会发展客

37、观规律 D 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太平天国占领区内的农民进行抗租斗争,反对封建地主剥削,故选 D 项;题干未提及太平天国的土地、产品分配及其原则,排除 A 项;题干未提及天朝田亩制度 没收地主土地,将其分给农民,排除 B 项;题干未提及农民反对天朝田亩制度,或者天朝田亩制度 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 C 项。171898 年,容闳建议修筑由天津经山东德州到江苏镇江的铁路,得到了清政府批准,但德国强烈反对,并称如果中国政府一定要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就必须交给德国公司承建。可见,德国的主要动机是A 独占山东市场 B 巩固势力范围 C 加大商品倾销 D

38、 减少资本输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瓜分狂潮中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包揽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凭借铁路巩固在华势力范围,故选 B 项;修建铁路无法保证德国对山东市场的独占性,排除 A 项;修建铁路属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 C项;列强争相争夺在华修筑铁路,体现了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的需求,排除 D 项。1820 世纪 20 年代,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主义论”,主张由保持中立立场的无党派“好人”组建“好人政府”,通过改良努力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政府。这说明当时A 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发动的客观条件 B 政治改良思想成为社会潮流C 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政治热情高

39、涨 D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性【答案】D【解析】题干体现出蔡元培、胡适等人认为当时的党派与派系斗争影响了政局稳定,所以希望能够由保持中立的无党派“好人”组建“好人政府”就可以实现政局稳定,这本身说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幼稚,没有认识到当时政局不稳的关键因素是由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各派军阀割据混战,这是其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故选 D 项;蔡元培和胡适等人属于资产阶级,其主张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与无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 A 项;20 世纪 20 年代政治改良思想并不是社会潮流,主张民主革命的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潮流,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对促进民主政治热情高涨确实具有推动作用,但

40、是与题目主旨即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的“好人政府主义论”不符,排除 C 项。1920 世纪初,清政府主持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规定:“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不得抛弃”、“人格关系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姓名权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该规定A 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崩溃 B 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人格权C 使中国人民实现自由与平等 D 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按照大清民律草案的规定: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得抛弃”,人的人格关系不能受到侵害,人的姓名权不能受到侵害,诸多内容都属于“人格权”的范畴,据此可知,这些规定体现出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人格权,故选 B 项;根据

41、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之后,清王朝土崩瓦解,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湖南、广东等 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清民律草案 后两编充斥着浓厚的传统专制色彩,它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与平等,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清民律草案 仿照德、日民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草拟而成,吸收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民法的理论、制度和原则,说明它不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排除 D 项。201901 年 7 月,清政府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为适应“新政”需要,设立商部(后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

42、),1905 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上述变动A 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政体 B 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C 导致传统六部建制瓦解 D 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答案】C【解析】六部建立后,承担着中央核心职权,题干中的外务部凌驾于六部之上,农工商部、练兵处、民政部、学部的设立,使得吏、户、礼、兵、刑、工的传统六部事务被抽干架空,故选 C 项;题干未提及清政府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排除 A 项;“引发了统治集团权力纷争”是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建立,排除 B 项;“诱发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的是列强的要求与日益高涨的革命,排除 D 项。211915 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43、,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标准: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精神”的提出A 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B 回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 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B【解析】据材料“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标准”,可知陈独秀提出了当时青年应具备的要求,这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相互呼应,故选 B 项;材料只提到新青年的标准,并没有提到其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 A 项;1915 年陈独秀还没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 C 项;材料只提到新青年的标准,并不能代表整

44、个民众,而且陈独秀宣传的是民主和科学精神,并未涉及民族意识,排除 D 项。2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 抵制袁世凯称帝C 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D 维护共和制度【答案】D【解析】据所学辛亥革命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在于制约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故选 D 项;这一转变针对的是政治制度,出发点是维护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无直接关系,排除 A 项;此时,袁世凯尚未称帝,排除

45、B 项;在这一转变之前,孙中山等革命者已经进行了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因此 C 项并非这一转变的目的,排除 C 项。23表 1 为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这些规定表 1名称规定商会简明章程(1904 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公司律(1904 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 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A 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 B 否定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了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答案】A【

46、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中“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可知,在清末新政中,这些商务法规、章程是按照近代商业的相关规定而操作的,基于此,这些规定会促进中国商业组织的近代化,故选 A 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了清末新政中的一些“商务法规”、“章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促进商业组织的近代化,这与“否定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 B 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属于近代中国的“商业组织”,这些“商务法规”、“章程”等规定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发展,排除 C 项;题干表格内容中诸多“商务

47、法规、章程”会促进商业近代化,但是并不一定推动商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排除 D 项。24 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A 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 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C 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 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答案】A【解析】“府院之争”既反映了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的争斗,又说明了列强在华的争夺,但本题要求从历史传统上来寻找答案,只能选择 A 项,即专制主义传统。25阅读材料,完成

48、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1907 年 9 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

49、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6 分)【答案】(1)背景:儒家重视游学的传统;近代西方重视学生心智和体育等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加深。(2)作用: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解析】本题以远足这一教育近代化的缩影为切入点,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设置,重点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变

50、迁、清末新政等必备知识,涉及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教育近代化等知识背景;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主要渗透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第一个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本身概括远足会兴起背景,从材料第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儒家游学的传统;“以日本为师”“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等信息可以概括为现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从“1907年”“中小学堂”等信息可以概括为清末新政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从法租界观后感受可以得出民族危机的因素。第二个设问可以以材料中“声容步伐,颜见整齐”、“觉空气清新”、“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等信息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