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9587593 上传时间:2022-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

2、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

3、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

4、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

5、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联系。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试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C.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

6、,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D.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

7、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归附

8、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建立了武侠电影特定的伦理构架。 中

9、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喜剧化、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事实证明: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是高度艺术化、程式化的动作表演,人们称其为

10、“武舞”。B.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C.中国武侠电影中隐含的文化伦理是支撑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色彩浓厚。D.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侧重阐释文化精神一面。B.前两段在阐释武舞表演时,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以此引出了对于武舞的分析。C.文章后四段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说理清晰。D.文章指出中国武侠电影塑造人物遵循一定原则,并注重

11、武德,是为了证明武侠电影有文化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是不同的,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是优美动人的。B.中国武侠电影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文化性,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都有特定含义。C.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D.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术对打及故事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中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家白木的长篇历史小说传国玉玺,通过传国玉玺在南北朝时期曲折离奇的迁徙故事,把这个时期纷纭复杂的历史烟云巧

12、妙收拢了进来,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优秀作品。许久以来,人们对六朝有些低估,因为朝代更迭频繁,历史事件庞杂,所以研究得不透,文学表现更是少之又少。但当时南北有很多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民族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带来了文化的多样化,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文化,那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众多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中的统一使得中华民族在浩荡的历史进程中异彩纷呈,蓬勃壮丽,在多样性中保持强劲的凝聚力。文学的自觉就是从南朝开始的。过去文史哲是不分的,诗经里好多作品不是文学,真正的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审美的东西,就

13、始于南北朝的昭明文选。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三大文学批评巨著,都出现在那个时期。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郦道元的水经注更是集大成之作。民族融合一方面让中华文化更加苍劲、丰腴,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认同、文化的凝聚。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是文化成员承认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能使这个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以传国玉玺在那个时代的流离转徙作为故事线,串起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五十年,这是个非常聪明的方式。传国玉玺是一个象征,它既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李斯

14、刻在那上面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中国境内的任何一个民族即便再强盛或再落后,再凶悍,他们的首领同样认为没有这个东西就是白板天子,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它发源于汉文化,散发至整个中华大地。文化自信,首先应该是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文化的认同。这一点通过传国玉玺的传承就可以看出来。传国玉玺在南北朝时期见证的历史风云,更是一部文化史诗。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意义非常重要。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鸿篇巨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而且还具有开创性和开拓性意义。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令我印象深刻。历史

15、小说的创作,避不开史实和虚构的关系。史实是前提,虚构是文学的必要要求。无论虚实,最重要的,我认为首先得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作者是在正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作者读了大量的资料,还多次到北魏的发祥之地内蒙古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这种严谨的态度值得肯定。在写作手法上,作者以别开生面的纪实推理形式,层层递进地讲述历史,这对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有着探索意义,它拓宽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写作思路。近年来,以架空为由头的所谓历史小说、历史剧,泛滥网络和荧屏,虚无和妄诞打破了历史的镜面,也践踏了文学的边际,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负面误导。如何能够在正史中寻找文学的逻辑,如何能够让文学呈现正史的魅力,让民族融合形成的大中华文

16、化绽放更加灿烂的霞光,传国玉玺做了很好的示范。(摘编自丁振海民族融合铸就大中华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六朝历史的文学作品很少,因此传国玉玺成为一部填补空白的优秀作品。B文学的自觉始于南北朝时期,彼时,文史分家,文学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C文化成员对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的认可态度,促进了文化认同。D真正好的历史小说,既要符合史实,又要进行虚构,传国玉玺做到了这两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B文章既从宏观历史角度评价了传国玉玺的价值,又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C

17、文章引用李斯所刻文字,巧妙地衔接上下文,引出了对文化认同的进一步论证。D文章论证了传国玉玺的成功范式,又论及它的架空,体现出思辨性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带来文化的多样性,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B传国玉玺是一个权力的象征,各民族首领对它政治效用的认同也是对汉文化的认同。C孔尚任的名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与传国玉玺有异曲同工之妙。D以史实为前提,参照大量资料,甚至实地考察,是传国玉玺取得成功的原因。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承载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交流的智慧与情感。近年来,随着“一带一

18、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从历史来看,丝绸之路存在时间长达2000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是地球上路线最长、地理最复杂的交通路线网。丝路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启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一美丽的名字,被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并广泛运用。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早期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唐代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

19、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人们在这条路上通商、旅行、互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

20、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丝路。在历史洪流中,丝绸之路不但没有随时间消失,反而一次次焕发出新光彩。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并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2014年6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线路上,文化在交融中创新传播的见证处处可见:陕西省彬县大佛寺石窟用阿弥陀佛取代释迦牟尼形象,展现了佛教东传至中原后的中国化;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展现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

21、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吉尔吉斯斯坦的新城则融合突厥、印度、粟特和中国文化,记录了那段辉煌的丝路岁月。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吸引、文化共生:丝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区,跨越不同宗教和种族,跨越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不断吸取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融谱写新的篇章。(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各国商贸往来的路线网,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

22、的通道。B.丝绸之路上的各色人等的故事,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C.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先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后来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并普遍运用。D.唐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拓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丝绸之路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指出了路径,具有启发意义。B.文章第三段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阿凡提的故事对照,说明丝路文化的多样性。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丝绸之路焕发出新光彩时,既有整体概括,又有举例分析,二者相互结合。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

23、既论述了丝绸之路的缘起与发展,也论证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成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丝路文化也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人心,丝路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丝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说明丝绸之路在消除分歧、促进和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D.丝绸之路打通了不同文明之间交融的通道,催生了一系列文化成果,再次让世界四大古文明焕发了生机。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

24、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而已。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如种子的优劣,土地的肥瘠,气候的好坏)。农业生产

25、中这种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全部关系都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关系。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农业文明时代的以自然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

26、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识,也从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转向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时,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

27、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1.下列

28、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和当代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不相同。B.在农业文明中,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C.工业生产的主体是人,它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来创造自然界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D.生态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或能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点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再逐层论述。B.文章以粮食来源为例阐述农业生产基本特征是自然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文章在论述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

29、为中心时,反驳了个别人的观点。D.文章在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倡导生态文明,先破后立,论证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B.自动化生产看似没有人的参与,但实际上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中都包含人的劳动。C.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D.生态文明是人类运用生态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的产物,有助于人类摆脱盲目自信。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2.C3.A解析:1.A项,曲解文意。从原文“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

30、文“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B项,混淆是非。“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C项,偷换概念。“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2.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题,而非其成因。3.原文只是说胡适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2.答案:1.D2.C3.B解析:1.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

31、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2.文章最后一段是总说,且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3.A项,“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分析有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中国武术本身就带有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只是更加艺术化。C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有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D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于文无据。3.答案:1.B2.D3.D解析:1.A.“因此传国玉玺成为一部填补空白的优秀作品”强加因果,第一段是“作家白木的长篇历史小说传国玉玺,通过传国玉玺在南北朝时

32、期曲折离奇的迁徙故事,把这个时期纷纭复杂的历史烟云巧妙收拢了进来,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优秀作品。许久以来,人们对六朝有些低估,因为朝代更迭频繁,历史事件庞杂,所以研究得不透,文学表现更是少之又少”。C.“促进了文化认同”错,第三段是“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是文化成员承认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D.“符合史实”错,根据倒数第二段,应该是“尊重历史”,偷换概念。2.D.“论证了传国玉玺的成功范式,又论及它的架空”错,混淆对象,以作品为例论证了民族融合的作用。3.D.“是传国玉玺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偏概全,倒数第二段“作者是在正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33、作者读了大量的资料,还多次到北魏的发祥之地内蒙古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这种严谨的态度值得肯定”,是成功的原因之一。4.答案:1.D; 2.B; 3.A解析:1.“ 唐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 有误2.“ 对照”“ 说明丝路文化的多样性” 有误。3.B. “ 丝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有误;C. “ 说明丝绸之路在消除分歧、促进和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有误;D. “ 再次让世界四大古文明焕发了生机” 有误。 5.答案:1.B; 2.D; 3.B解析:1.“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最和数量”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2.文章“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分析不正确。文章只是说“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并非“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A项,农民“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于文无据。C项,这句口号体现的应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D项逻辑关系颠倒。根据原文,应是先“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再“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