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745204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提升DANYUANZONGHETISHENG纵向剖析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商业状况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 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中国古代各时期经济发展的

2、共同原因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 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 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等科技条 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 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 件群众条 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三、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1 .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 展一立民之欲一安定民生f稳

3、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一治民一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2 ,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 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 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 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3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

4、“代田法”;东汉时 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 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又 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四、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异同1.三者都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区别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从产 生上 看产生最早,产生于原始 社会,原始农业产生 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 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 农经济也就出现了产生于春秋时期,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 牛耕的推广,自耕 农经济产

5、生从消 亡上 看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 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 济吞噬,但是在今天, 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 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 经济性质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 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 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 度上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 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 封建朝代的更替不 断发展和衰退,到 1956年三大改造完 成时完全消失从内 涵上 看指与外界几乎没有太 多产品的交换,生产的 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 用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 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 生产的能力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从对 立

6、面 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 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 期共存,互为消长与小农经济对立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与自耕农经济对立 的是租佃经济2.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4)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五、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 .制度性因素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 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它必然导致土地兼

7、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 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 资本。2 .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 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2 2)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 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 .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

8、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 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 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 .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 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和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比较宋元明清16世纪西方表现宋元: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草 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 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 现;海外贸易发达。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 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9、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 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 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 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 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 岸特点 发展水 平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 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市场范围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 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 为主,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 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 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影响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迈进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