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石钟山记》-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711820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石钟山记》-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2课《石钟山记》-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石钟山记》-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石钟山记》-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2课石钟山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培 养文言翻译能力。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 重视考察的精神。落实文中的文言字词,顺畅翻译课 文结合背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 悟主题。嵋:知识精讲【作者简介】千古第一文人一一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华横 溢,成就斐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 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

2、健,格调流畅,想 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 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苏轼亦善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北宋四大家”;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世称苏东坡、苏仙,“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探寻背景】苏轼一生饱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 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

3、,出狱后,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 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 钟山,写了这篇文章。千古奇音第一山一一石钟山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着,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

4、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 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的观点。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 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 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5、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3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 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 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日:“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 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 冠之。聊刊前谬,

6、留遗将来。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 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10/16 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 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 能言”。李渤从“土着居民” 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 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7、)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 自己。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悄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2 .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 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8、,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 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 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 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二阅读提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 之方山子。余谪

9、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恒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 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 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 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土。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10、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有删改)【注】方山子:陈枝,字季常,凤祥(今属陕西)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 交游。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朱家、郭解:均为 西汉着名游侠。事见史记游侠列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方山冠:汉

11、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之冠,唐宋时隐者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B.谪居: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谪居卧病潺阳城”中“谪居”即此意。C.公侯: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本文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D.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其散文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情有无限感慨, 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陈情或许可以看到他 们,从这可以看

12、出作者并没有将陈情归于“异人” 一类。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情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12/16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D.文中描写陈情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译文:(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译文: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写出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 思想和行为的语句。至少答出3处。(3分)答: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游褒禅山记(节选)王安石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13、、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 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 其年;叔孙胜

14、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 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忏于野。忧者 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日:“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 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 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 优游而乐于此亭

15、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 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注】荐:频仍,屡次。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原因。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C.农夫相与怀于野怀:喜乐。D.以属客,而告之属:通“嘱”,叮嘱。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以名吾亭B.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C.商贾相与歌于市D.古人之观于天地、

16、山川、草木、虫鱼、鸟兽3 .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 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 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 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 造了 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

17、想。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14/16(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译文:5 .喜雨亭记写了什么喜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 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 对日:“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 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 十一月庚寅,降宗

18、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 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 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 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 患吏多受麻,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

19、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 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 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 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

20、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 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 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 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8 .宗室,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升平的“海内”,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

21、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 内。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的“海内”相同。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 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 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玄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 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

22、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 当行为谏铮,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贝求,密使左右试赂之。译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10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 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16/16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 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 2平 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 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 0

23、00米。南面一座濒临番B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 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 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 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 俞雄持此说。【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分类: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

24、迹的文体。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美文阅读】无看众生哗然,静听流水潺谖或许有那么一刻,我们的思维被喧闹的浪潮裹挟而去,我们的头脑因那些巨大的声音而 混沌,脚步也因此而彷徨迷茫,失却了自己的方向。这些巨大的声音”,是他人的言语、社会的舆论,甚至史书典籍里的教条。它们习惯 用多数人的取向和磅礴可怖的气势施压,让你我丧失自我的意志。在此巨声之下,我们难免 会忽略甚至背离我们自己所能发现的“细小的声音”,那些美妙的思想、自由的灵魂,在巨 声之下被迫遁进黑暗的阴影。前几年,网络AI算命流行,大批青年人或单纯跟随网络潮流,或出于迷信盲从,执着于 虚拟的算命结果

25、,将钱包向幕后的诈骗公司敞开。或许有人认为,网民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这无伤大雅。但无脑跟风,迷信AI,丢失自我,这是一个理性现代人所应有的样子吗?前段 时间,鲍毓明案搅得网络上满城风雨,一次次的反转,一次次的舆论导向,无声地愚弄着群 众。倘使真的跟从这些“巨大的声音”,无疑会使自己迷失于无穷纷扰的讯息,丧失清醒的02/16意识与自我判断的能力。巴特尔如此评价纪德:“博览群书,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只有保持质疑,才能让我 们面对选择时冷静取舍,镇定判断,持静于乱云中,不让自己的声音被他人的声音打败,不 使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思想取代。当然,逆行需要勇气,质疑亦然。表现得与主流不同必然会收到异样的

26、眼神,遭受一些 非议,但听从本我、无愧于心、慎思明辨后的抉择,定能收获巨大的益处。正如吹哨人李文 亮吹响抗击新冠肺炎的号角,钟南山院士坚持自己对病毒的判断,最终助力国家渡过难关。 在这样一个人人热爱发声、人人又惧怕因与他人不同而显得另类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清 醒独特的声音了,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样是为了他人。王小波说过,“生活是天籁,需要静静聆听”。而我想说,你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那些 正确真挚的声音就是天籁,要侧耳倾听,凝神体悟。生命的枝杈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繁茂壮 大,人类的精神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丰盈不倒,文明的指针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永远向前。在喧闹的荷池中,做一朵最最安静的夕阳,无看众生哗然

27、,侧听流水潺漫;让神思清明, 使前路明朗。点评 文章重点强调了在众生哗然之中,我们如何保持质疑,让神思清明。作者以“或许有 那么一刻”为开头,引领读者对当下生活进行反思,可谓四两拨千斤。接着对核心概念进行 了多层次的解读,并举例阐明了缺乏质疑能力会丧失自我的危害。然后指出质疑需要勇气, 并以李文亮及钟南山为例,强调勇敢质疑的重要性。最后以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无 看众生哗然,侧听流水潺漫”,意蕴悠长又深入人心。【基础知识】基础梳理夯基提能一、古今异义1 .空中而多窍 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2.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二、词类活用(一)名

28、词作动词1 .微风鼓浪(激荡,掀动)2 .而此独以钟名(命名)(二)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三、一词多义1 .鼓(1)噌眩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击鼓)2 .殆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危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疑惑)(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几乎,近于)3 .莫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没有谁)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不要,不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没有谁、没有人)4 .发(1)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见其发矢十中八

29、九卖油翁(发射,射出)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出发)*舜发于吠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兴起,被任用)发闾左适戍渔阳陈涉世家(征发,征调) 5 .何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怎么)水何澹澹观沧海(多么)(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哪里) 四、特殊句式04/161 .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3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前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4 .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于潭上”做状语后置) 巧。【重点01】理清思路1.梳理本文的结构思路。郦说人

30、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看法因声命名,游因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石钟山记 游历解疑方法实地考察V事不目见耳闻,游感结论: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重点02】把握主题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 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重点03】问题探究1 .从结构方面分析本文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明确】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性散文,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再由议 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一察一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 逻辑严密,浑然一体。2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 .

31、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 话照应?【明确】大石一一比喻绘形栖鹘一一直接绘声鹳鹤一一比喻拟声写出环境的阴森恐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与“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重点04)探真识美一一鉴赏表达技巧抒发感想1 .作为游记,苏轼对夜游石钟山情景的描写很有特色,请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其运用的表达技【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 得形象逼真。运用了 “磔磔”“噌眩” “森坎健整”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 联绵词,韵律和谐。2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

32、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明确】石钟山记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 发道理。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 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 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 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

33、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 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有意于考据。 Q能力拓展1 .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 “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 请分析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思路。【明确】因为古书上记载:“噌眈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森坎镇鞫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 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 水上,噌吹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嶷坎镇鞫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 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 “微风鼓浪

34、,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符,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2 .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作者看来,郦道元“言之不详”使得“人常疑之”;士大夫不肯实地考察,所以不能 知道其命名的原因;“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以讹传讹, 也找不到其命名的真实原因。实践飞跃06/16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 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涂宗涛巴峡石钟山 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呢?【明确】我们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

35、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 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 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 善尽美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要 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给我们的启示。而且,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 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苏轼超越了前人,后人又超越了苏轼。 就是在这些超越中在这些否定中,世界才被我们认识。正因为如此,石钟山记至今还闪耀 着光辉。羔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一、文言基础运用一、基础知识巩固1 .

3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南声函胡C.汝识之乎B.至莫夜月明D.悟言一室之内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鼓:激荡,掀动殆:大概腾:传播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靠近;鼓:鼓动。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C.汝识之乎识:知道。D.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臆断其有无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椁止响腾,余韵徐歇 C.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绝:走不通的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到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证汝识之乎识:认识4.

3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译文:6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7 .下列对本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8 .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着,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

38、用年号纪年,如“庆历” “始皇”等。D.丁丑,是干支纪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丁丑”是用来纪日的。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用反问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这篇记的原因的两句是“,(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造成自己与郦道元的观点异同的原因是“08/16(4)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 “” ;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颇耐人寻味。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9T3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 洪钟。是说

39、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 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枪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 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镜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碇底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 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欢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J余方 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绝。舟人大

40、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 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 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霰坎镇辂之声与向噌吻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 噌噬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霰坎钱谿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季渤之陋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薪坎镇鞫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嶷 坎镇鞫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森坎 /链鞫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森坎 舞鞫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10.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