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12课 《石钟山记》 (含解析).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238364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12课 《石钟山记》 (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12课 《石钟山记》 (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12课 《石钟山记》 (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12课 《石钟山记》 (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12课 石钟山记 (含解析)第三单元 12.1石钟山记 1(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埋下伏笔。 【答案】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

2、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函胡、越、臆。 2(2022春高二课前预习)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 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户

3、部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错,户部为掌管户籍财政的机关,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是礼部。 故选D。 3(2021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B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如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亦指单身的老年男子。 C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答案】D 【详解】本题考

4、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错,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但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故选D。 4(2022秋山东济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加粗字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_ 事不目见耳闻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_而此独以钟名 C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 大石侧立千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鼓”名词作动词,激起、掀起;“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句意:微风振动波浪。/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 B.

5、“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C.均为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里;“下”在下面。句意:乘小船在夜晚停泊到绝壁之下。/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 D.“适”,无活用,到去;“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 故选C。 5(2022秋山东济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_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得双石于潭上_ 而大声发于水上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 有大石当中流 D此世所以不传也_ 余是以记之 【答案】B 【详解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定语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词+者”的形式。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B.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句意: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正常语序为:而大声于水上发。句意: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 省略句,完整句子为:有大石当于中流。句意: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 D.判断句,“此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余以是记之。

7、句意: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 故选B。 6(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的能力。 A.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句意:郦道元认为下面临近深潭。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句意:中间空而多孔。 C.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这就是世间不流传的缘故。 D.其实:古义,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自己认为得到事情的真相。 故选A。 7(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

8、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D汝识之乎(识:记得)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虽:即使。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故选A。 8(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答案】(1)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士大夫终究不愿乘小船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

9、力。 第(1)句得分点为:“独”,唯独;“名”,命名;“何”,为什么。 第(2)句得分点为:“以”,乘;“夜泊绝壁之下”,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莫”,没有谁。 (2022春北京房山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0、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取材于苏轼石钟山记) (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

11、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注】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

12、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取材于俞樾春在堂随笔) 【注】余:我,指俞樾,清末著名学者。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B殆与余同 殆:大概 C而笑李渤之陋也 陋:简陋 D烛而登 烛:用烛光照明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独与迈乘小舟 夫人之相与 B且多小诗 且何谓阁子也 C噌吰者 至今游石钟山者 D郦元之所见闻 不知何人所作也。 11根

13、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让小童持斧敲击一二乱石,是为了表明石钟山上的石头音质动听。 B苏轼之所以与苏迈乘船至绝壁之下,是想亲自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C到清末,还有很多游览石钟山的人相信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理由的看法。 D彭雪琴曾在冬日进入钟山下的洞内游赏,但他并不是第一个进洞的人。 12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何独兹山为然乎? 13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答案】9C 10D 11A 12(1)凡事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从主观上判断它的有和无,可以吗? (2)为什么只有这座山是这样

14、命名的呢? 13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山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乐音。 接着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 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 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 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陋:在文中意为“见识浅薄”。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与:和,连词。 句意:人与人相交往。与:交往,动词。 B.句意:而且有

15、很多小诗。且:并且,并列关系的连词。 句意: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且:那么,连词。 C.句意:那噌吰的响声。者: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表示判断,助词。 句意: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者:的人,助词。 D.句意: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情形)”,助词。 句意: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所: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小诗)”,助词。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表明石钟山上的石头音质动听”错,寺僧让小童持斧敲击乱石,是为了证实李渤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看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

16、言句子的能力。 (1)“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亲眼看到;“耳”,名词活用为动词,亲耳听到,“臆断”,从主观上判断。 (2)“何”,为什么;“兹”,这;“然”,这样。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是山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乐音。 接着阐述“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 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

17、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最后,“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 参考译文: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

18、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和哭泣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的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

19、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取材于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

20、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作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干枯的蛤蜊,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则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

21、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旁边又有小洞,像蛇一样爬着进入,(洞)又变得宽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入它的室内一样。” (取材于俞樾春在堂随笔) (2022春高二课前预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

22、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2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石钟山记)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水石

24、相搏 鼓:激荡,掀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桴:鼓槌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妆 适:往,到 D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石洞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_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得双石于潭上_ 州司临门,急于屋火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及其所之既倦 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汝姊在吾怀,孤呱而泣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而此独以钟名_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善万物之得时 D乐琴书以消忧_ 驼业种树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

25、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北魏时期郾道元的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奖善行, 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人铸造“无射”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二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

26、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C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答案】14D 15D 16C

27、17C 18B 19(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3)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罅:石洞”错误。句子译为: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罅”,裂缝。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把/介词,因。 B.于,介词,在/介词,比。 C.之,代词,它/动词,往,到达。 D.而,两个都是连词,表修饰。

28、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A.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B.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爪,名词作动词,用爪抓。 C.舟,名词作状语,坐船走;善,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D.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业,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以褒奖善行”错误。谥号用以褒贬善恶,不只褒奖善行。如恶谥有“桀”“纣”“昏”“厉”等。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错误。从文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

29、鞳之声”可看出,作者两处对水声的描写都非常有气势,并非舒缓。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陋者”,浅陋的人;“考击”,敲打;“实”,真相。 (2)“盛”,盛况;“觞”,酒杯,此处指饮酒;“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3)“害”,妨碍;“硕茂”,使长得高大茂盛。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

30、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余音慢慢地消失。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

31、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

32、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第三单元 12.1石钟山记 1(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推断石钟山

33、命名的原因。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埋下伏笔。 2(2022春高二课前预习)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 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

34、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3(2021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B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如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亦指单身的老年男子。 C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

35、之死。 4(2022秋山东济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加粗字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_ 事不目见耳闻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_而此独以钟名 C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 大石侧立千尺 5(2022秋山东济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_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得双石于潭上_ 而大声发于水上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 有大石当中流 D此世所以不传也_ 余是以记之 6(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7(20

36、22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D汝识之乎(识:记得) 8(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2022春北京房山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

37、,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38、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取材于苏轼石钟山记) (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注】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

39、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取材于俞樾春在堂随笔) 【注】余:我,指俞樾,清末著名学者。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B殆与余同 殆:大概 C而笑李渤之陋也 陋:简陋 D烛而登 烛:用烛光照明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

40、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独与迈乘小舟 夫人之相与 B且多小诗 且何谓阁子也 C噌吰者 至今游石钟山者 D郦元之所见闻 不知何人所作也。 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让小童持斧敲击一二乱石,是为了表明石钟山上的石头音质动听。 B苏轼之所以与苏迈乘船至绝壁之下,是想亲自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C到清末,还有很多游览石钟山的人相信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理由的看法。 D彭雪琴曾在冬日进入钟山下的洞内游赏,但他并不是第一个进洞的人。 12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何独兹山为然乎? 13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

41、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2022春高二课前预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