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605084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虽有佳肴》教学设计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虽有嘉肴一、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并诵读全文。2 .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 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本文,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4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论联系 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脉络梳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品味类比说理的表达效果,了解先贤圣哲睿智的哲思和情怀。三、过程与方法: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

2、感知文言的能 力,但仍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学习生活感悟有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遵循“让学习真实发生” 的教学理念,在四个板块的教学中引领学生真正动起来,消化知识,内化方法, 让学习真实发生。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设计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 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一起学习虽有

3、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板书:虽有嘉肴)(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 让学生望而生畏。)二、预习检测1 .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 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 命” “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 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

4、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 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 .介绍背景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 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 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 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3 .课文链接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5、篇。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 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三、诵读训练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濠梁(hGo)鳏鱼(tido)3.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词语。虽:即使。嘉肴(yd。):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强(qidng):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师。)学相长(zhW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 的学问。4 .通假字:(1)兑(通”说(yu

6、V),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古代皇帝发布的政 令。(2)学(通哦(xiao)”),教导5 .重要句子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 它的益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 就会知道困惑。6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7 、反复

7、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8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1. 了解课文大意,梳理脉络情节。明确: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 习,就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不 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 进。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 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

8、智与幽默。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1 .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相长”一一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 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 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2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明确: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论 据;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等内容起来。明确:首先用“嘉肴”“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和学两方 面的关系

9、来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为个结论,最后从兑命“学学半” 的话加以佐证,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3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明确: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 .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明确: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的同时,积极和老师交流,和老师共同进步。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

10、: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 主从关系。三、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 .开头一句“虽有嘉肴”能不能删掉?明确:不能,因为开头一句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分析:因为开头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了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的道理,它属于“类比论证”,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的“山不再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 方法。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3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

11、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 长”这个结论。4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能不能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这句话作为论据,进一步论证了 “教学相长”的合理性,增加 了说服力,所以不能删。5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 谈谈你的看法。明确: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 学习。四、拓展延伸1、学了本文,你收获了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实际,

12、谈谈你的看法。(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 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经验, 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明确: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 习的重要性)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明确: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 时效性)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 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

13、方法.)(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文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 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明确:作者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 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然后在对举“学” 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行解释,将论述引向深 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六、巩固抢答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14、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7、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 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 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 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 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六、课文总结一段流传千年的简单的字句,却传达出了深刻的道理,文中关于学习的理念 其实正吻合当下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我们在教与学中不断地修炼自 我,从中汲取养料。建议大家读读学记,体会其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重视了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重视了文言文学习的途径 朗读。我经常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布置预习内容,学生 课前进行自我学习,收集作者资料,积累重点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自己翻译不了的地方标识出来,在课上通过预习和学习 及当堂测试的方式,来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为课上节省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