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522714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欢乐。 3、熟悉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熟悉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非常熟识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 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沟通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

2、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得意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沟通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闲适、舒适、拘束、得意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留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肯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沟

3、通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密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动听。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闲适拘束地躺在月光下观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沟通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沟通。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肯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

4、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完毕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看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留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解释或借助工具书,根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留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沟通诗歌大意,可以先沟通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沟通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惊奇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竟然撑着伞,

5、认真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爱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调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长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 、 村居 第 二 课 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学问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看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分。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学问。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唱歌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转

6、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闻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察,发觉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沟通。提倡组内合作,借助解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殊提示学生留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沟通比拟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订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亮流淌的

7、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静静话。大儿子非常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得意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静静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当赐予确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拘束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现读,集体评议,订正。再读。提示学生在读的

8、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美丽,“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谐,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开心。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唱歌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浅薄的熟悉,盼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完毕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存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

9、竞赛。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呈现画面 1、今日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留意正音。“蓑”读su,“遮”读zh,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爱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展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教师参加学生的讨论。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

10、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闲适得意、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闲得意地看那慢慢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服,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特别满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得意、淘气、疲乏)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

11、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其次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非常惊奇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调皮、得意、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淘气,感受那闲适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拟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爱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长,想象画卷 1、选择

12、其中一幅画面,进展想象,改写成一篇好玩短文。 2、默写牧童。 其次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登记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爱的途径进

13、展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争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教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刚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留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殊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春游的美妙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也许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谈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妙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

14、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切地谈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得意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四周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沉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观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

15、吗?(他的朗读仿佛让教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布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得意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展品尝。) 2、间或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连续品尝“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沉醉了。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沉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长“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美丽的短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闲得意、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

16、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布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缓缓铺开一幅恬淡、满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学问。 3、借助字典和课后解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根底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预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17、、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漂亮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欢乐、幻想和追求。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留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解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沟通,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18、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依据学生答复,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纳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沟通,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闲得意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拘束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19、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解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指明学生读,正音。 (留意读准“篙、棹”。)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殊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小组沟通。全班沟通。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全班沟通,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详细,人物形象生动。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看,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看两个孩童? (宠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

20、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举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4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巡游了不少地方吧? 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美丽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假如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会这些漂亮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21、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忙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解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日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简介及敬亭山。 我们今日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ng ,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日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解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沟通: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争论。 设计意图鼓舞学生在正确朗读的根底上娴熟自读,

22、再通过解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味道,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认真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原来,还有众多鸟相伴;原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照应呢? (4)“相看”是

23、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当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表达出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沟通,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