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城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鸥鸥 文档编号:9473045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65.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创新城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科技创新城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城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城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规划背景11.1 核心区的区位11.2规划背景1第二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解析42.1 科创城总体规划42.2 核心区供水工程专项规划152.3 核心区雨水工程专项规划172.4 核心区燃气工程专项规划192.5 核心区生态与园林绿化系统规划212.6 核心区防洪防涝工程专项规划24第三章核心区防灾现状及评价263.1 城市灾害263.2 核心区现状灾害303.3 核心区防灾设施及措施343.4 对现有防灾工作的评价37第四章规划条文的解释384.1 总 则384.2 规划目标、规划思路及规划依据等404.3 综合防灾体系规划484.4 核心区综合防灾空间规划574.5 核心区公共设

2、施与基础设施规划804.6 重大危险源防灾规划874.7 主要灾种的规划协调954.8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154.9 附则117XX科技创新城核心区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规划说明第一章 规划背景1.1 核心区的区位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批复的XX综改试验总体方案中“启动建设太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任务要求,我省决定建设XX科技创新城(以下简称“创新城”)。创新城选址初步确定于XX、XX两市结合部,在空间上分为规划区、主体区和核心区三个层次。规划区范围约510平方公里。主体区包含核心区(约20平方公里)、产业区(约78平方公里),总面积约98平方公里。核心区是科技研发、成果

3、孵化和人才集聚中心,担负创新发展的主导功能,是科技城的主引擎。重点建设煤基产业和低碳技术研发基地,积极发展科技创新服务、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配套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医疗服务,努力打造低碳生态住区。1.2规划背景1.2.1建设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批复的XX综改试验总体方案中“启动建设太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任务要求,XX省决定建设XX科技创新城。建设创新城是XX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之策,是推进太榆同城化的有效路径,是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的综合试验平台。1.

4、2.2建设意义1、建设科技创新城是落实国家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国内资源型经济转型较为成功的城市如沈阳、大庆等经验在于加强科技创新。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结合国家新的发展要求,切实推进转型创新,重新获得发展优势。2014年6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加快推动国家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会议提出未来我国将在城镇化节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输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把能源科技创新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

5、强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等战略举措。XX是我国传统能源大省,煤炭资源开采历史悠久,技术装备力量在国内首屈一指,煤炭开采与清洁利用技术方面在国内领先优势明显。长期来看,煤炭仍将继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城打造国际性低碳技术创新基地和国家煤基产业科技中心,符合国家对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要求,对国内类似地区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明确了创新、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要点。科技创新城以建设“绿色、生态、低碳、智慧”新城区为目标,实施“低碳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战略,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

6、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积极响应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对于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XX中部地区实现绿色转型起到带动作用,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2、建设科技创新城是落实XX省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大举措。2010年获批综改试验区以来XX大力推进“绿化XX、气化XX、净化XX、健康XX”等战略,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文化产业,资源型经济转型不断深入推进。XX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科技创新城是XX省转型跨越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是落实XX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标杆性项目。XX省以科技创新城建设为契机,围绕煤层气、煤电、煤焦化、

7、煤化工、煤基装备、新材料和富碳农业等七大煤基创新链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区域产业环境,有利于打破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路径锁定”,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有利于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科技引领和创新示范作用。3、建设科技创新城是推进太榆一体化,促进省会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行动计划。在中部地区崛起过程中,壮大城镇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对于带动区域的转型与提升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XX都市圈是国家重点推进建设的城镇群之一,太榆一体化是做强都市圈的核心战略,“太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是XX综改试验区重要的政策和科技创新

8、载体。“建设创新城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之策,是推进太榆同城化的有效路径,是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的综合试验平台。”目前,XX在经济规模、区域枢纽地位,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处于区域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发展腹地不断被挤压,难以起到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作用。面对严峻的内外经济形势,科技创新城的建设肩负着带动全省创新和开放,提高省会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城的建设对促进太榆协同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城的建设,集中全省优质资源,打造核心创新和服务平台,为XX和XX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1.2.3规划的必要性 XX科技创新城主体功能区包括核心区和产业区。

9、按照创新城建设的统一部署,前期重点建设核心区。XX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主要从宏观层面对科创城在各项防灾提出了的原则性的要求,无法对核心区综合防灾设施建设进行详细的规定和具体指导。为了科学统筹指导创新城核心区各项防灾设施建设,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编制本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的进一步细化与延伸。第二章 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解析2.1 科创城总体规划2.1.1 科创城城市性质及主要职能定位科技创新城的性质为:国际性低碳技术创新基地、国家煤基产业科技中心,XX省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科技创新城的职能为:国际性煤基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煤基科

10、技创新组织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XX省开放创新的平台和产业集聚区,XX省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示范区。其中,核心区的职能为:国际性煤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煤基科技创新组织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示范区。产业区的职能为:国家和XX省重要的煤基产业、先进制造业、临空产业集聚区和科研中试基地,XX省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2.1.2 科创城规划理念科技创新城规划总体理念为“智慧碳谷、科技绿城”。(1)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实现低碳出行。采取低密度、低冲击的开发建设模式,塑造绿色优美环境。(2)产城融合模式:促进科研、生活、

11、服务功能相互融合,提高城市人文魅力,形成科技、生活、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3)共享服务体系:构建邻里园区城市三级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4)单元模块开发:采取单元式和模块化开发方式,实现单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管理。2.1.3 科创城规划期限XX科技创新城的规划期限确定为2014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4-2020年,近期建设重点为核心区。远期:2021-2030年。2.1.4 科创城规划范围及建设用地规模科技创新城规划范围北起XX南环高速及太旧高速公路,南至潇河两岸,西接汾河,东至龙城高速公路,规划范围涵盖XX市小店区小店镇、经开区、综保区、高新新扩区、汾东商务

12、区和XX市XX区、省高校新校区、XX开发区、武宿机场等功能区,面积约510km2,人口约110万人。核心区位于武宿机场以南,北至武洛街,南至迎宾西路,西至XX马练营路,东至太中银和大西铁路,建设用地规模20km2;产业区位于XX都市区规划确定的潇河新城,XX和XX交界处,建设用地规模80 km2。2.1.5 科创城规划人口规模科技创新城主体区常住人口规模为80万人。其中,核心区人口规模为20万人,产业区人口规模为60万人。2.1.6 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核心区构建“一心两轴、一环六元”的空间结构。一心:是指在核心区的中部形成中心区,中心区由科技创新、智慧管理、知识交流、健康生活四大核心服务功能板

13、块环绕科技绿芯构成。两轴:是指南北向的科技创新轴(太榆科技创新轴)和东西向的智慧生活轴(太榆文化轴)。一环:是指串联科技生活园区的科技环廊。六元:是指建设六大科技生活园。园区采取组团式建设模式,每个园区成为一个功能完整和低碳智能、生态优先的科技生活园区。2.1.7 核心区道路系统规划规划东西向主干路4条,南北向主干路4条;其中化章街和综合通道预留远景改造为快速路的条件。东西向次干路5条,南北向次干路6条。主干路总长27.1km,路网密度1.36 km/km2;次干路总长46.9km,路网密度2.34 km/km2。支路、慢街:加强科技城主体区支路及慢街的建设,路网密度达到34 km/km2。慢

14、行巷:加强科技城主体区慢行巷建设,优化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路网密度达到23 km/km2。2.1.8 核心区绿地系统规划核心区的绿地系统形成“一心多园、一廊两轴”的空间结构。一心:是指科技绿芯,是科技创新城的生态核心和景观核心。多园:是指各科技生活园区中心公园和结合东干一支渠建设的湿地景观公园。一廊:是指科技环廊,是融交通、市政、生态、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廊道。两轴:是指东西向的智慧生活绿轴和南北向科技创新绿轴两条绿化景观轴线。核心区构建城市级、园区级和邻里单元级三级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公园绿地面积为252.76ha,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64ha;规划防护绿地面积为170.39h

15、a,人均防护绿地面积为8.52ha。防护绿地分布于主要交通廊道、市政廊道两侧。铁路西侧控制防护绿带宽度为30米。综合通道西侧控制防护绿带宽度为30米,东侧宽度为100米。化章街龙湖大街两侧控制防护绿带宽度为30米。马练营路两侧控制防护绿带宽度为10米(结合燃气管线走向,东侧局部控制为45米)。迎宾西街北侧控制防护绿带宽度为45米,南侧宽度为100米。武洛街南高压燃气防护用地需50米,其中5米位于道路绿地内,防护绿地为45米。机场东路两侧防护绿地各10米。2.1.9 智慧新区规划1、智慧新区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将科技创新城建设成为高效、便捷、可靠、

16、动态的智慧城市。2、智慧新区规划原则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3、基础网络建设智慧城市的实现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以保障智慧城市各种应用顺利进行。依托光纤通信技术,构建覆盖城乡的有线高速宽带网络,家庭光纤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Gbps;开展网络优化、技术升级和提高深度覆盖等措施,增加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城3G/4G网络全覆盖,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无线宽带终端的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00Mbps。无线

17、局域网(WLAN)热点覆盖科技创新城的所有公共场所,接入能力达100Mbps,在覆盖密度和质量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4、智慧公共服务加快电子政务、数字医疗、网络教育的建设,通过计算机、数据库、云计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实现公共服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统一匹配,建设全方位、多等级、虚拟化的电子商务系统。5、智慧社区建设数字社区,实现社区内部通讯、娱乐、购物、医疗、教育、能源管理、安全保障以及家庭生活辅助等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6、智慧交通进行科技创新城交通智能化建设,确保及时准确的采集与发布交通信息

18、,实现交通系统运行管理与交通设施管理的实时智能监控、调度及辅助决策。7、智慧市政供水安全:建立水质、水量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及完善的应急供水体系,保障供水安全。能源使用管理:建设各级别的能源计量系统,实时检查、分析用能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建设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控设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8、智慧城市实施策略建设智慧城市的“三个一”,即一张网络,一个城市数据中心和一个平台。一张网络:逐步推进通信网、互联网及物联网的统一与融合,重点建设移动互联网,作为未来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一个城市数据中心:构建覆盖全部区域的数据聚合,形成感知

19、和分析社会实时数据的基础,其核心要素是集中、通畅、安全。考虑到专业领域、城市形象与示范推广的需求,将一个数据中心的概念在核心区具象为四个服务板块:即集约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板块、先进高效的智慧管理服务板块、快捷方便的知识交流服务板块与贴身智能的健康生活服务板块。一个平台:建立充分共享、开放、多元化的系统和平台,在异构网络的基础上向终端提供各类智能应用。2.1.10 综合防灾规划1、防洪规划(1)防洪标准:规划科技创新城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2)防洪通道建设:在综合通道东侧建设排洪暗渠,以保证上游山洪的下泄通畅,城市建设需预留不少于6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2、抗震防灾规划(1)震设防标准:科技

20、创新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必须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度)。(2)工程抗震: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开展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3、消防规划(1)坚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落实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通道等的建设。(2)规划核心区建设2座一级标准消防站,

21、每座占地4500平方米;产业区建设8座一级标准消防站,每座占地4500平方米,同时建设一座特勤消防站,占地6000平方米。(3)各项城市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和标准,确定防火等级、防火间距,健全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合理设置危险品通道。(4)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要逐步从城区迁出,规划安排在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远离居民生活区、商业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处在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和侧风向。4、人防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民防空要求,按照“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形成以人员掩蔽工程为重点、医疗救护工程和防空专业队工程等专用工程相配套的人防

22、工程防护体系,全面提高城市人民防空能力。5、应急系统与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结合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人均用地标准为1.52.0m2,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标准为2.03.0 m2。避难场所应建设必要的市政、治安和医疗救助等配套设施。规划将科技绿芯、智慧生活绿轴、科技创新绿轴、科技环廊和科技园区中心绿地作为应急避难疏散场地2.1.11 地下空间开发1、功能与开发规模核心区地下空间主要用于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停车场库、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地下人防工程、以及商业娱乐等功能。XX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人均人防工程建筑面积不小于2.0m2。2、地下空间开

23、发设施规划(1)地下交通系统设施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内沿科技创新绿轴线建设地铁一号线和九号线,将之作为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骨架和防空、防灾的重要设施,开发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地铁廊道周边建设,确保地下空间不受侵占;地下道路与地下停车场结合人防工程、各类建筑和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进行建设。(2)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核心区道路下统筹安排地下城市基础设施管网及设施。沿科技环廊布置综合管廊及其他市政管线,科技环廊市政用地应采用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建设的方式。在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和市政管线用地和埋深需求基础上,地面空间应与科技环廊绿化景观融为一体。规划在科技创新城西南部湿地公园内设立一座地下式污水处理厂。(3)地下

24、安全及防灾设施地下空间是城市防灾综合体系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主动适应防灾的功能要求,进行主动防灾。规划区建设平战结合重点工程1 处,即中心区的地下步行通道。(4)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主次商务、商业、公共服务中心和地铁换乘枢纽建设地下多功能活动综合体,并在地下人行交通流密集地区建设地下步行商业街,战时作为人民掩蔽部等。2.2 核心区供水工程专项规划2.2.1 供水系统方案核心区实行分质供水,供水系统由生活用水系统、直饮水系统和再生水系统组成。科技研发、洗浴卫生等用水由生活用水系统供给,饮用水和餐厨用水由直饮水系统供给,冲厕、绿化和道路浇洒、景观环境等用水由再生水系统供给。

25、2.2.2 生活用水系统1、水源核心区西北角设一座叠压式加压泵站,供水规模4.2万m3/d,供水压力0.55MPa,待XX杨盘加压站建成运行后由武洛街和综合通道交叉口处接入,核心区加压站作为应急备用供水设施。2、供水设施加压泵站最大小时供水能力应满足发生火灾时最高时生活用水需要和消防用水需要。核心区消防用水按同时发生火灾次数为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00L/s计算,消防储备水量不低于2h消防用水量。3、消防供水供水管道必须设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距机动车道路边不大于2m。在发生火灾时消火栓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不低于0.1MPa。4、供水系统的运行管理构建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管网模

26、型为核心的“智慧供水”平台,提高供水系统调控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供水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2.2.3 直饮水供水系统直饮水系统以邻里单元或地块为单位分散建设,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应设置直饮水取水口。直饮水系统采用双管循环供水系统,处理和循环设施应设在供水区域中心,确保饮用净水在供水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停留时间不超过4小时。直饮水系统最大供水能力应满足高峰时用水需要,供水压力应保证用户专用水嘴处的水压不低于0.03MPa。直饮水系统应符合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10的要求,还应符合国家和卫生部门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直饮水系统应设置自动调度控制系统和必要的水压、水质监测装置,实现供水系

27、统智慧化管理。2.2.4 再生水供水系统再生水水源为核心区污水处理厂和XX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管道上设置取水井,间距不大于100m。单块面积大于300m2的绿地内应设置再生水浇洒管线。2.3 核心区雨水工程专项规划2.3.1 排水体制核心区采取雨、污完全分流的排水体制。2.3.2 雨水分区核心区划分为六个雨水分区。一区北起武洛街,南至正阳街-迎宾西街,西起马练营路,东至温庄西路科技环廊,汇水面积4.7平方公里。一区转输核心区外上游机场片区的雨水,汇水面积7.26平方公里。二区北起正阳街南侧科技环廊,南至河东街北侧科技环廊,西起温庄西路科技环廊,东至机场东路,汇水面积3.23平方公里。三区北起

28、正阳街南侧科技环廊,南至河东街北侧科技环廊,西起机场东路,东至东环西路,汇水面积2.87平方公里。四区北起正阳街南侧科技环廊,南至河东街北侧科技环廊,西起东环西路,东至综合通道,汇水面积1.45平方公里。五区北起武洛街,南至迎宾西街,西起科技环廊,东至太中银铁路,汇水面积5.64平方公里。六区北区河东街北侧科技环廊,南至迎宾西街,西起温庄西路,东至科技环廊,汇水面积2.36平方公里2.3.3 雨水排水方案雨水排水系统应设初期雨水截流设施,采取微单元初期雨水截流和雨水管网末端初期雨水截流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将初期雨水截流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或回用。一、二、三、四和六区雨水汇集至核心区西南角,然

29、后沿马练营路向南自流排到太榆退水渠旁,经泵站提升排入太榆退水渠。五区雨水汇入综合通道东侧的XX市排水总渠,向南重力排入太榆退水渠。退水渠旁的雨水泵站及调节池应考虑核心区以南、退水渠以北、马练营路以东区域雨水排水需要。泵站排水能力20立方米/秒,调节池容积为30万立方米。2.4 核心区燃气工程专项规划核心区规划高压及次高压管网各1条;其中,高压管网沿着武洛街南侧绿带敷设至西温庄门站,规划压力等级为2.5MPa,管径为DN450;次高压管网沿着武洛街与高压管网并行敷设至马练营路后沿着马练营路东侧绿带敷设至华章街北侧,再沿化章街北侧敷设至小店门站,规划压力等级为1.6Mpa,管径为DN450。规划高

30、压及次高压管网与建筑物的距离要求应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中的相关规定。核心区规划了科技环廊,在科技环廊规划了综合管廊。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燃气管线的干管不允许进入综合管廊。结合总体规划的道路网规划,燃气系统的主干管形成“三横、三纵”布置。三横主要沿着武洛街、华章街、迎宾西街,三纵主要沿着马练营路、机场东路和综合通道,最终形成一个环状主管网,规划主管径为DN400。中压支管网根据环状主管网的布置沿着各规划市政道路敷设,规划市政道路下支管最小管径不宜小于DN100。同时,在核心区规划与XX、XX两市相连通的道路规划了相应的燃气联接管线,以实现系统的 “一网多源、互为备用”。2.5 核心区

31、生态与园林绿化系统规划2.5.1 规划目标1、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相关指标为目标高标准编制科创城核心区的生态及园林绿化系统规划,打造XX市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先行示范区。2、在绿地规划中应凸显城市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城市风貌的宜居科技新城。3、打造推进太榆一体化的两地文化休闲绿地共享体系,为太榆两地居民谋取绿色福利。2.5.2 规划指标核心区人口规模为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0平方公里,结合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到规划期末科创城核心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绿地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2.5.3 绿地规划结构构建“一心两轴两廊两环多点多带”的城市绿地格局:1、一心:中

32、心公园: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的中心公园,是城市的绿心和文化中心,与科技创新、智慧管理、知识交流、健康生活四大核心服务功能板块共同构成人文、科教、自然融于一体的科技新城中心。2、两轴:分别东西向和南北向贯穿全城,形成公园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轴线:城市的中轴线和南北向的科技创新轴,规划为展示绿色低碳技术和工业历程的公园轴线,东西向的智慧生活轴是市民文化和休闲娱乐的主要聚集地。3、两廊:依托化章街和综合通道两条快速路形成的防护绿廊,以自然生态保育为主,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林带。4、两环:包括外围道路生态绿环和科技环廊,外围道路生态绿环是重要的环城生态林带,科技环廊以有轨电车环线为依托,规划为串联六大园区的带状

33、绿地,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绿地空间。5、多点多带:包括渗透到各个单元内部的带状绿地和邻里单元公园,形成生态入城,绿地成网的整体格局。2.5.4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1、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应能满足长期避灾的需要,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防灾避险绿地由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等组成,避险绿地又包括紧急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防灾公园2、避险绿地规划按照城市防灾避险要求,构建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三级防灾避险绿地体系。按服务半径的要求,规划将中心公园作为防灾公园,将其他城市级公园和居住区级公园作为临时避险绿地,将

34、小区级绿地及无安全防护功能的带状绿地作为紧急避险绿地。3、隔离缓冲绿带规划隔离缓冲绿带的规模和宽度要根据周边地区灾害发生的潜在危害程度合理把握,避险场所与周边灾害源之间应设置不小于30m宽的绿带,注重隔离缓冲绿带的植物配置,应采用防火性强和生命旺盛的常绿树种,在充分考虑通风、安全、美观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植。规划中主要利用快速通道及城市外围道路的防护绿地进行布置。2.6 核心区防洪防涝工程专项规划2.6.1 防洪防涝目标1、防洪目标主要防洪工程实施后,能显著提高核心区防洪能力,确保在设计洪水标准下不出险,做到挡得住、排得出、降得下。2、防涝目标(1)发生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出现

35、明显积水;(2)发生内涝防治标准(50年一遇24小时降雨)以内的降雨时,新城不出现内涝灾害;(3)发生超标准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6.2 防洪标准核心区、上游水库、潇河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设防,山洪沟重现期按50年一遇标准。2.6.3 山洪沟水量计算五龙沟规划设计流量为104.6立方米/秒;河口沟规划设计流量为29.7立方米/秒;西沙沟规划设计流量为159.8立方米/秒;黑河规划设计流量为143.1立方米/秒;涧河规划设计流量为78.7立方米/秒。2.6.4 防洪方案规划综合通道东侧新建雨水明渠,汇集经缓洪后的五龙沟、河口沟、西沙沟下泄洪水和黑河、涧河下

36、泄洪水,最终排入太榆退水渠。太榆退水渠拓宽改造后汇集雨洪水由东向西排入汾河,控制流量不大于70立方米/秒,两侧预留滞洪区,不做建设用地。2.6.6 防涝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5,径流量控制率不小于80%。2、雨水管渠规划设计标准雨水主干管设计重现期5年,雨水干管和支管设计重现期23年。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遭遇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积水深度不超过0.15米,积水时间不超过1小时,道路积水范围不超过50米。2.6.7 防涝系统方案根据规划设计雨型及地方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标准降雨量,采用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共同构建核心区整体排水(雨水)防涝系统。第三章 核心区防

37、灾现状及评价3.1 城市灾害3.1.1 城市灾害的类型城市灾害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另一类是人为灾害,两者为互馈关系。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风灾等灾害,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常常引起火灾、交通事故、工厂停产等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人为灾害又包括两大类:人为事故性灾害和人为故意性灾害。人为事故性灾害又称技术灾害,是由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技术的不完备和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巨大破坏性影响的灾害,如重大交通伤亡事故、重大生产性灾害事件、生命线系统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火灾等,这类事故灾害在现代社会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人为故意性灾害,又称社会秩序型灾害,如战争、恐怖袭击、社会骚乱与暴动等

38、,主要是由人类故意行为引起的。3.1.2 城市灾害的特点城市灾害不同于其他灾害,由于其发生在城市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而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高频度与群发性城市系统构成复杂,致灾源多,从而导致城市灾害总体上呈现出高频度与群发性特点,而且城市规模与灾害发生次数基本呈正相关关系。2、强连锁性与高扩张性城市范围内,一种灾害的发生常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现象,这种现象叫灾害链。城市灾害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发展速度快,许多小灾害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发展成大灾,而对大灾不能进行有效的抗救,会引发众多的次生灾害。城市各系统间相互依赖性较强,灾害发生时往往触及一点则波及全城,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3、高灾损性与难恢

39、复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密集性、空间集约性决定了城市灾害损失巨大的特性,城市是人口与财富聚集之处,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会很大。虽然现代城市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在面对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大的灾害时还是防抗能力不足,一次中型灾害可能使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延缓多年,而且城市的防护重点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人员安全上,对财物(尤其是固定资产)的防护手段较少。4、强区域性城市灾害的区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灾害是区域性灾害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较大的自然灾害,常有多个城市受同一灾害的影响,灾害的治理防御不仅仅是某一个城市单独的任务,单个的城市也无法有效地防抗区域性灾害。另一方面,城市

40、灾害的影响往往超出了城市范围,扩展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这种影响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灾后的灾民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也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3.1.3 城市主要灾种1、地震灾害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20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6.0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650多次,其中7.07.9级地震98次,8.0及以上9次。1949年以来,发生7.0级及以上地震49次,死于地震的人数达28万人,倒塌房屋约700多万间,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16亿元。目前,全国地震基本烈度在7度以上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2.5%,有46%的城市和许多重

41、大工业设施、矿区、水利工程位于受地震灾害严重危害的地区。我国地震的破坏性具有以下特点:震灾频次高、灾情重,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成灾面积广、突发性强、有明显的地区差异。2、水灾洪水灾害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且成上升趋势,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几个城市群较为明显,北方大中城市的洪灾次数也在波动中上升,总体特征是:长江流域仍然是洪水高发区、依次为珠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洪水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四个方面。同时,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年来城市内涝对城市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3、地质

42、灾害地质灾害也是我国各地面临的重大的灾害类型之一,其中高危险区有:云南、贵州、四川大部、广西大部、广东北部、湖南中西部、湖北西部、陕西大部、XX西部、甘肃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区,面积在200多万平方公里以上,这些地区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死亡总人数的95%,全国受多种地质灾害侵扰的城市近60多座,县级市以下的城镇近500个。近年来,地面沉降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大面积扩展,由浅部向深部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大中城市安全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4、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层暴、雷击、高温高湿天气等,每年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70%,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以上,受灾

43、害影响人口在4亿人以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及城市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城市内的自然植被遭砍伐、失去了维护环境的功能,城市建筑与道路等不透水铺装地面,阻断了雨水的自然入渗,使得雨水地面径流大大增加,以致造成了城市大规模的内涝灾害。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建设,城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近些年来,气象灾害多次发生。5、火灾与爆炸我国城市火灾发生频率高,公共聚集场所火灾比较严重,火灾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多发生在公共聚集场所,大空间建筑恶性火灾增多,物质储存场所及各类堆场火灾突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型经营性场所火灾隐患较大。3.2

44、核心区现状灾害3.2.1 地震灾害XX市地处XX盆地,是XX断裂带内最大的盆地,属华北活动构造区范畴。区内构造较为简单,构造线大体呈北东-南西向,盖层向东或东南缓倾斜。XX盆地存在两组断裂,一组为横向断裂,即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另一组为纵向断裂,即北北东北北西向断裂,为上新世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较强,但规模不大。XX盆地地处我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最多、灾情最重的XX地震带中部,是XX地震带以至于华北地震活动频度最高的地区。根据历史地震记录,XX发生破坏性的地震23次,其中破坏烈度在6度以上的达13次,且易受周边地区地震波及造成严重震害。近年来XX市最大的地震是2002年发生于迎泽区郝庄镇的5.0级地

45、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XX市位于华北地震区,XX地震带中段,是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震区,历史上多次遭受地震灾害。XX发生强震的构造断层纵横交错、集中控制盆地两侧边缘的交城断裂,太古断裂长达一百多公里,盆地内平川地区历来是地震的多发区。城区在区域构造上位于祁吕山字型构造东翼,区内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在长期不同应力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不同时代及不同形态的褶皱、断裂及其它构造形迹,受大断裂和太古断裂影响存在多组断层。城区内有三条地裂缝,两条地下古河道从城中穿过。3.2.2 洪涝灾害核心区地形为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规划范围内地形东北高,西南

46、低,最高点高程800m,最低点高程760m,高差较大。根据XX市南部新区排水防洪专项规划,核心区属于太榆退水渠排水系统,防洪主要考虑来自上游五龙沟、河口沟、西沙沟、黑河(小峪口沟)、涧河等五条主要山洪沟,总流域面积200.9km2。 1、郑村沟、机场油库沟、东峰沟及五龙沟等四条沟的流域面积17.6公里,郑村沟、机场油库沟沟长较短,流域面积分别为5.05、1.73平方公里。东峰沟发源于老坟,沟长4.5公里,流域面积3.43平方公里,下游无明显沟渠。五龙沟发源于施家凹北侧,沟长5.2公里,流域面积7.39平方公里,上游植被较差。四条沟的山洪出山口后穿过省棉麻仓库北面太榆路涵洞,进入新营地区,最终由

47、农排水东三斗渠退道北张退水渠。2、河口沟,发源于东家凹北侧,沟长6.2公里,流域面积14.31平方公里,在河口村北300米处,修建小型水库一座,该水库是1970年由国家民航总局73号工程指挥部主办,XX、XX出工修建的水库,总库容9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60万方,控制流域面积10.75平方公里。土坝长261米,坝顶宽5米,坝高20.3米,有防水涵卧管、马道及溢洪道。溢洪道未达到设计标准,汛期只能空库御洪。由于多年该库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是一座病险库。水库下游流域面积3.56平方公里,洪水由西砖井村和南砖井村中间穿过,向西南直下正冲武岩村和武宿机场,对机场威胁最大。3、西沙沟,发源于英涯,沟道长7.7公里,流域面积29.95平方公里。在西沙沟村东北泉子沟修建小型水库一座,水库建于1972年,总库容2.4万立方米,土坝长159米,坝高14.9米,坝顶宽3.4米,最大出水量为0.2方/秒。河道下游无明显出路,以漫流形式,进入规划区。4、黑河(小峪口沟),发源于张家沟,河道长11公里,流域面积37.22平方公里。沟上游为山区及丘陵区,出山口后,下游没有明显的河道,呈漫流形式,到鸣李村北侧穿过铁路,最终穿过太榆路在省公路局仓库门前的涵洞,至寺庄村南进入规划区。5、涧河,发源于寿阳县的李家山,全长45公里,至XX区北的聂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