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城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鸥鸥 文档编号:9472882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4.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创新城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科技创新城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城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城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2014-2030年)说明书2015年3月目 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与项目解读11.1 项目概况11.2 项目现状解读41.3总体规划解读6第二章 地下空间发展分析112.1 优势112.2 劣势122.3 机遇122.4 挑战132.5 地下空间发展策略13第三章 规划理念与策略173.1 规划理念173.2 规划策略173.3 规划思路18第四章 资源评价与规模预测194.1 资源评价194.2 规模预测26第五章 总体发展规划395.1 结构与布局395.2地下交通设施规划445.3 地下公共服务设施665.4 地下市政设施规划705.5 地下安全及防灾

2、设施规划745.6 地下空间开发新技术指引78第六章 片区控制与引导836.1片区控制引导836.2 邻里单元地下空间开发控制与引导876.3 功能用地下的地下空间开发控制与引导88第七章 节点设计指引1017.1 功能分区1017.2 地下开敞空间设计1057.3 设计意向108第八章 投融资估算及实施建议1138.1 投融资估算1138.2 开发政策与运营机制建议1158.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和权属管理制度建议116XX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规划说明第一章 项目概况与项目解读1.1 项目概况1.1.1区位概述XX科技创新城地处XX市区南部和XX市XX区(含)西部,是国家批

3、复的XX综改试验总体方案中的先导区。科技创新城规划区范围北起XX南环高速及太旧高速公路,南至潇河两岸,西接汾河,东至龙城高速公路,规划范围涵盖XX市小店区小店镇、经开区、综保区、高新区扩区、汾东商务区和XX市XX区、省高校新校区、XX开发区、武宿机场等功能区,面积约510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人。科技创新城主体区包括核心区和产业区两部分。核心区位于武宿机场以南,北至武洛街,南至迎宾西路,西至XX马练营路,东至太中银和大西铁路,建设用地规模20平方公里。产业区位于XX都市区规划确定的潇河新城,XX和XX交界处,建设用地规模80平方公里。图1.11科技创新城规划范围图1.1.2自然条件(1)地形

4、地貌科技创新城处于XX盆地南端,地势相对平坦,坡度23。整个地形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布局。其中,核心区东北区域最大高程为790,西南区域最低高程为769,最大高差约20米。地貌单元为汾河东岸I 级阶地。(2)气候气象在全国气候区划中,XX盆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为438.7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年平均气温为9.8度,最暖月份(7月)平均气温为23.5度,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为-8.0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6%。蒸发量为2059.3毫米。全年平均风速为2.8米,最多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17%。总体来看,科技创新城所在区域光照充足,降水集中,季风环流交替明

5、显,气候年际变化大。(3)水文地质核心区西南角有XX市补水灌溉渠东干一支渠经过。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具有微承压性。稳定水位埋深在4.105.20 米之间,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变幅在1.0 米左右。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状态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中等腐蚀性。1.1.3 规划范围及期限本次专项规划的范围为XX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核心区,边界为北至武洛街,南至迎宾西路,西至XX马练营路,东至太中银和大西铁路。本次专项规划以2014年数据为规划的基准年数据。根据XX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年。1

6、.1.4城市规模规划期末,核心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km2,人口20万人。1.1.5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8号)(5)XX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2014-2030)(6)XX都市区规划(2012-2030)(7)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报批稿)(8)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9)其它相关法规、政策(10)地形图及其他基础资料图1.2-1 核心区用地现状航拍图图1.2-2 现状保留建筑分布图1.2 项目现

7、状解读1.2.1地面现状分析核心区现状用地以农田为主,地下空间开发受到限制条件少。核心区北侧为XX武宿机场,南侧和东侧为大西客运专线。核心区南侧有XX高铁站和货运站,交通便利。核心区西侧的XX大学为科技城的建设提供了科研支持、知识储备和技术保障,如图1.2-1所示。核心区的化章街-龙湖大街、综合通道下共铺设了8条高压油气管线。核心区范围内有8处保留建筑,分别是天主教堂、港丽城小区、翰林华府小区、横河小区、三晋国际汽配城博览交易中心、XX省电机厂、贾继英祠堂和四明楼,如图1.2-2所示,见表1.2-1。表1.2-1 现状地面建筑一览表指标序号项目名称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米)建筑功能1港

8、丽城小区5.550居住2翰林华府小区26.970居住3横河小区6.9100居住4陕西省电机厂12.5520工业5三晋国际城汽配博览交易中心17.330商业小结:地面现状建筑少,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小。地面、地下规划同步进行,为土地整体开发和出让提供了便捷条件,地下空间设施应考虑化章街-龙湖大街以及综合通道的管线避让,充分考虑地下安全防灾。1.2.2地下空间现状分析1)地下空间规模港丽城小区地下规划建筑面积为1.37万平方米(已批待建)。翰林华府小区和横河小区地下空间建筑面积数据暂缺。XX省电机厂、三晋国际城汽配博览交易中心、天主教堂、贾继英祠堂和四明楼无地下空间。2)地下空间竖向港丽城小区地下

9、空间竖向为地下2层。翰林华府小区地下空间竖向为地下1层。横河小区地下空间竖向数据暂缺。3)地下空间功能三处地下空间的功能全部为地下停车。见表1.2-2。表1.2-2 现状地下空间一览表指标序号项目名称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竖向层次功能1港丽城小区1.37地下2层地下停车2翰林华府小区数据暂缺地下1层地下停车3横河小区数据暂缺未建地下停车在核心区中,三个居住建设项目均在开发建设中,只有港丽城小区资料较齐全。港丽城小区地下和地上建筑量比为1:4,开发系数为0.5。1.3总体规划解读2014年4月,XX省住建厅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XX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2014年8月XX省住建厅组织了

10、总体规划纲要专家审查会,原则同意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4年9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果基本完成。XX科技创新城地处XX市区南部和XX市XX区(含)西部,是国家批复的XX综改试验总体方案中的先导区。科技创新城规划范围北起XX南环高速及太旧高速公路,南至潇河两岸,西接汾河,东至龙城高速公路,规划范围涵盖XX市小店区小店镇、经开区、综保区、高新区扩区、汾东商务区和XX市XX区、省高校新校区、XX开发区、武宿机场等功能区,面积约510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人。1.3.1 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批复的XX

11、综改试验总体方案中“启动建设太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任务要求,XX省决定建设XX科技创新城。建设创新城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之策,是推进太榆同城化的有效路径,是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的综合试验平台。XX科技创新城是依据XX省资源型经济综合改革配套试验方案和XX科技创新城建设总体方案,围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和“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的总体部署,实施“低碳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形成以煤基产业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优势、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转型新高地、以“产研一体、产城一体、产融一体”为特征的科技新城。1.3.

12、2 规划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1.3.3 城市规模(1)城市人口核心区规划常住人口20万人。(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核心区总建设用地为20平方公里。图1.31XX科技创新城总体规划图1.3.4核心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核心区构建“一心两轴、一环六元”的空间结构。“一心”是指在核心区中部的中心区。中心区由科技创新、智慧管理、知识交流、健康生活四大核心服务功能板块环绕科技绿芯构成。科技创新服务板块是知识产权交易、科技会展、金融商务、风险投资、企业总部、企业孵化、超级计算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网络平台与功能中心,集中布置商业商务用地。智慧管理服务板块是城市智能市政、交通、社区等管理服务中

13、心,集中布置行政办公用地和配套商业商务用地。知识交流服务板块创造更畅通的线上线下知识交换场所,布置用于知识交换和文化交流的文化设施用地。健康生活服务板块由健康管理中心、健身绿岛、医院、主题娱乐休闲区等功能组成,集中布置体育、健康疗养、康体娱乐用地,并配套布置商业商务用地。科技绿芯通过生态湿地、立体景观与周边建筑的相互渗透,形成科技创新城的生态和景观中心。结合周边的文化娱乐等用地功能,打造24小时活力中心区。绿芯中央建设煤炭科技博览园,展示煤炭历史与科技发展。“两轴”是指两条与周边城市空间相衔接的发展轴线。南北向轴线为科技创新轴(太榆科技创新轴),向北联系武宿商务办公区,向南联系南部潇河产业区,

14、沿线主要布置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商务金融、企业总部、科技研发等用地;东西向轴线为智慧生活轴(太榆文化轴),向东联系汾东中心,向西联系XX中心,沿线主要发展各类生活服务与康体休闲功能,提高各类智慧网络的覆盖度,建设新型城市娱乐休闲空间。“一环”是指科技环廊。科技环廊宽度80米,是融交通、市政、生态、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廊道。环廊内设置有轨电车系统、市政综合管沟系统,慢行与生态绿地系统。科技环廊串联基地内有保留价值的贾继英祠堂、四明楼等文物单位和历史建筑,结合各组团主题展示科技成果。“六元”是指六大科技生活组团。中心区外围由科技环廊串联,形成六大科技生活组团。组团内综合布置试验研发、企业孵化

15、、企业总部、居住以及商业商务服务等功能,每个组团成为一个功能完整和低碳智能、生态优先的基本单元。组团内采用人车分流、慢行优先的交通组织方式。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的慢行系统,与公交、轨道站点实现无缝衔接。科技生活组团由邻里单元组成。邻里单元包括科研邻里单元,居住邻里单元,公共和商业服务邻里单元三种类型,功能相对独立清晰。邻里单元是科技城的基本开发模块,也是城市智慧和低碳生态系统的终端。在邻里单元内部通过立体交通组织方式,形成完全独立的地面步行系统,提供优质的邻里交往空间环境。邻里单元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的模式。1.3.5规划理念 提出“智慧碳谷、科技绿城”理念;(1)绿色低碳发展:构建

16、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实现低碳出行。采取低密度、低冲击的开发建设模式,塑造绿色优美环境。(2)产城融合模式:促进科研、生活、服务功能相互融合,提高城市人文魅力,形成科技、生活、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图1.3-2 绿色低碳的交通系统和生态网络(3)共享服务体系:构建邻里组团城市三级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4)单元模块开发:采取单元式、模块化开发方式,实现邻里单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小结: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延续地面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充分应用至地下空间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第二章 地下空间发展分析2.1 优势用地条件教育科研、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比例高,对地下空间开

17、发需求大,见表2.1-1。表2.1-1科技城部分用地比重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公顷)用地比重科研用地417.0220.76%居住用地419.1820.87%服务用地312.0215.53%图2.1-1 太原市对核心区的辐射和影响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范围内的轨道交通主要是有轨电车和地铁。其中地铁的建设将会形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轴线和骨干,起到延续空间、串联功能的作用。接受来自XX市的辐射和影响科技城位于XX省省会城市XX市中心城区南部,交通、经济、生活上都与其联系紧密,使得科技城得以集中全省优质资源,打造核心创新和服务平台,如图2.1-1所示。2.2 劣势受开发建设时序的影响,短期内地面空间供

18、给量充足相比地下空间开发,地面建设具有建筑施工易、项目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的优势。所以,在地面空间供给量充足的条件下,开发建设具有“向上”而非“向下”的趋势。受资金来源、开发机制等因素影响,地区建设内容和规模具有不确定性。2.3 机遇图2.3-1 太榆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趋势图 图2.3-2 太原武宿机场净空范围图太榆一体化日趋迫切,科技城的开发建设蓄势待发科技城位于XX市和XX市交界处,距离XX市中心约10公里,距离XX市中心约12公里。在太榆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的大背景下,科技城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图2.3-1所示。受武宿机场净空影响机场净空要求限制了建筑高度,在一定程度

19、上影响了城市容量,需要通过地下空间的开发扩大城市容量,如图2.3-2所示。2.4 挑战图2.4-1 城市副中心对核心区的影响科技城周边分布着XX市、XX市的城市副中心科技城北部是XX市城市副中心武宿,南部是XX市西部站前副中心。如何在众多城市副中心中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彰显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成为科技城发展的巨大挑战,如图2.4-1所示。2.5 地下空间发展策略由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不可逆性,更加需要依据不同的形势和不同的开发条件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如图2.5-1所示,见表2.5-1。表2.5-1 不同形势下的发展策略SWOT优势(S)劣势(W)用地条件轨道交通的建设接受来自XX市的辐射和影响

20、受开发建设时序的影响,短期内地面空间供给量充足; 受资金来源、开发机制等因素影响,地区建设内容和规模具有不确定性。机遇(O)SOWO太榆一体化日趋迫切,科技城的开发建设蓄势待发受武宿机场净空影响网络聚合开发策略均衡利用开发策略挑战(T)STWT科技城周边分布着XX市、XX市的城市副中心轴向扩散开发策略配建型开发策略2.5.1 网络聚合开发策略由中心区集中开发地下空间,以圈层形式外向拓展, 结合生活组团多个生长点形成“资源共生、聚合增值”的整体复合式发展模式,并连接地铁发展轴,使其与地铁站点形成新的转换空间生长点,同时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形成地下空间网络的聚合。2.5.2 均衡利用开发策略核心区

21、内分片开发,开发时遵循“由浅到深”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功能布局上强调均衡利用,注重片区内部和各片区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公共工程优先开发建设,其余工程连片整体建设。2.5.3 轴向扩散开发策略地下空间开发沿地铁轴向发展,在中心区将形成“面”状地下空间,结合地铁站点在核心区内的部分节点形成若干“点”状地下空间。2.5.4 配建型开发策略图2.5-1 地下空间发展策略选择开发以满足人防配建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地下空间,主要是利用道路、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建设公共型地下空间,其他用地以满足配建指标和人防配建要求即可。第三章 规划理念与策略3.1 规划理念本规划的规划理念是“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图3.

22、1-1 绿色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图3.1-2 地下空间竖向柔性转换及连通将“智慧、绿色”理念延伸至地下空间开发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中;注重功能空间,文化特色,绿色轴线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完美体现,如图3.1-1所示;通过地下空间平面及竖向柔性转换及连通,强化空间连续性,如图3.1-2所示;筹划城市未来空间拓展,考虑不同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对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刚性的资源预控及规划协调。3.2 规划策略本规划的规划策略是“互动、识别、融合、灵活”。利用交通“面”有效衔接多维空间,形成互动;延续地面布局形式,巧妙融入文化特色,易于识别;运用规划手法连通多维空间,形成空间融合、功能融合;通过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模

23、式,加强规划的弹性和适应性。 互动 识别 融合 灵活3.3 规划思路3.3.1 合理配置停车,强化公共交通;停车管控,控制车辆进入中心区,利用公共交通进行无缝换乘。3.3.2 整合土地资源,利用环廊提高效益;通过地下车行环廊,整合地下停车地块,减少地面出入口,优化行车环境。3.3.3 优化停车策略,满足不断增长的配建需求;利用“错时、共享”策略,满足不同功能区的停车配建需求。3.3.4 创新管理机制,资源引导市场。完善管理机制及投资模式,为土地出让及政府管理提供便捷。第四章 资源评价与规模预测4.1 资源评价4.1.1 影响地下空间建设因素(1)工程地质1)地形与地貌核心区属盆地平川区域,整体

24、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向西呈阶梯下降之势。核心区地形开阔,地形标高介于770.0790.5米,坡度23。地貌单元为汾河东岸I级阶地。应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的有利条件,结合局部区域需求尽可能连通浅层地下空间,保护地质、地形地貌和轮廓。重要或大规模地下空间工程的口部不宜选址在低洼会水区。坡度缓、地势低洼、容易产生临时积水地区的地下空间规划需要慎重选址及采取防倒灌工程技术措施,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出入口设计,与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相协调。2)岩土体场地上部为杂填土层、耕土层,下部为第四系全新统(Q4)冲洪积粉质粘土、粉土、细砂及粉土地层。场地堆积物岩性特征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及对地下空

25、间资源的适建性影响,详见表4.1-2,其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应充分利用核心区粉土上部良好的建筑物地基持力层,开发多种形式的浅层地下空间。表4.1-2 一般土层中地下空间资源的工程地质条件等级指标 地下空间土层类别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条件等级地下空间工程适宜性评价卵砾石、沙层整体较稳定,易满足变形要求,密度较大好优粉土、部分饱和或松散黏性土整体稳定,但需要部分处理保持整体稳定,有一定的变形较好良饱和土整体较不稳定,变形较难满足,但可保证稳定性及变形在容许范围内较差中饱和软土整体不稳定,变形大差差3)地质构造地下空间应选择构造亦相对稳定的地区建设地下空间。地下建筑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

26、规范(GB50021-2010)等要求抗震设防。(2)水文地质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具有微承压性。稳定水位埋深在4.105.20米之间,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变幅在1.0米左右。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状态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中等腐蚀性;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地下潜水面高低对工程的开发维护成本影响较大;地下水对地下建筑结构有侵蚀作用。但是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是可以保证地下结构及其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的。因此,一般性水质较差地区,也属于基本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类型。此类地区地下工程建设成

27、本较高。图4.1-1 生态恢复力函数地下空间选址应当尽量避开地下水流通道,并预留雨水下渗通道和空间。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会改变原有地下径流系数,不利于整个核心区的生态微环境。如图4.1-1所示。(3)城市建设用地是否可开发地下空间,将直接影响到地下空间资源供给量及新建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和投资。将核心区用地划分为地下空间不宜建设用地、限制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初步判断地下空间资源用地分布。图4.1-2 现状地面保留用地分布图1)建筑空间用地分析 现状地面保留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现状地面保留建设用地8处,如图4.1-2所示。为保证现有建筑物空间领域不被侵犯以及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安全,在

28、建筑物现有空间的一定距离内,地下空间开发受到制约。周边新建地下空间须根据建筑力学和岩土工程进行分析计算,与原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因此,针对保留的地面建筑空间原则上限制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开发利用其建筑基础底面以下、安全影响范围以外的空间。本次资源评价中现状地面保留建设用地划分为地下空间不宜建设用地。图4.1-3 现状地下建设用地分布图注:根据提供材料,现状地下空间3处,如与现状数据出入,待取得最新数据后更新。 现状地下建设用地由于地下空间开发有不可逆性,在规划期内同一个地块重复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不大,对周围岩土体稳定性有很高要求。如图4.1-3所示。为了保证已有地

29、下空间的安全和使用,规定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空间资源为不宜开发范围。在资源评价时,保留现状已建地块为现状地下空间建设用地。 其他有建筑空间用地南部2处备用地,规划期内地面建设情况不明确,作为地下空间不宜建设用地。剔除现状地面保留建设用地、现状地下建设用地和备用地,根据核心区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各地块用地性质的变化,其他用地属于新增开发建设区域,综合得到更新改造及新增用地分布。如图4.1-4所示。图4.1-4 更新改造及新增建设用地分布图图4.1-5 绿地分布图新建市政设施用地可结合其市政设施的实际需求适当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限制建设用地。其他更新改造用地、新增用地其地下

30、空间的开发不受地面建筑制约,结合其地质条件可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因此资源评价时,作为地下空间适宜建设用地。2)开敞空间用地 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原则上应严格保护,限制建设,但可视绿地使用类型不同,进行分类控制。如图4.1-5所示。防护绿地:考虑在水体下地下空间及出入口设置不便,防水难度较大,以及保持水体的自然生态效应,规划将水域及其防护绿地列为不宜建设用地;街头绿地:局部为地下空间限制建设;公园绿地:根据绿地规模控制其地下空间开发量,详见表4.1-3。表4.1-3 新建绿地地下空间开发要求(万平方米)指标绿地面积适建性开发功能00.3(含)地下空间不宜建设如

31、确有必要,允许市政管线穿越0.30.8(含)地下空间限制建设原则上用于社会停车场等项目0.8以上地下空间适宜建设社会停车、地下泵站等市政设施两轴的公园绿地定位为中央绿地公园,作为适宜开发地下空间。如打造湿地公园,则湿地区域划为不宜开发用地。 道路用地图4.1-5 道路下地下空间适建性分析图道路用地地下空间使用类型较多的是市政管线和地下动态交通设施。未来地下步行交通、车行交通大部分利用道路下空间建设,可结合商业集聚区等建设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地下商业街等设施。同时在道路下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因此,将道路用地划分为地下空间适宜开发区。综合通道下设置排水暗涵;规划利用和拓宽七斗渠,将防洪明渠布置在XX

32、境内。因此核心区综合通道下、西部边界马练营路和西北部边界武洛路限制建设地下工程,如确需建设,应考虑与防洪渠的平面与竖向的避让。如图4.1-5所示。铁路用地在地面与城市主要干道交叉时,可建设下穿通道。4.1.2 地下空间资源数量估算地下空间不宜建设用地,地下空间资源可合理开发量很少,暂不列入评价范畴。地下空间限制建设用地,原则上不鼓励开发地下空间,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开发必要的地下空间功能,地下空间平均开发深度为0-15米。地下空间适宜建设用地,宜结合地面城市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同步开发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平均开发深度为0-30米。图4.1-6 地下空间用地适建性评价图现状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在规划期内基本不

33、改变,所以地下空间资源可合理开发量规划期内暂不考虑,直接应用现状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如图4.1-6、表4.1-4所示。表4.1-4 地下空间资源量估算 指标适建性划分用地面积(平方公里)可合理开发量(亿立方米)可供开发规模(万平方米)地下空间不宜建设用地2.81地下空间限制建设用地0.700.11210地下空间适宜建设用地16.584.979948现状地下空间建设用地1.37总计20.095.0810158注:按平均层高5米计算。由于缺乏核心区内部地质、水文、地下埋藏区等相关材料,本次适建性评价未对浅层、次浅层地下空间适建性及资源量分别研究计算。4.2 规模预测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量,受到核心

34、区功能定位、建筑容量和居住人口规模、就业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需求、环境和生态要求、城市防灾要求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几乎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地下空间需求规模预测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本规划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地下空间功能分别进行需求量的预测,汇总得出地下空间需求总量,然后结合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内外部因素,进一步采用多维城市动态法预测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对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需求规模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同类城区、区域地下空间类比,最终在地下空间资源适建性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规划期内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适宜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4.2.1 多维城市动态平衡法(1)预

35、测思路通过对规划区域内需求概念、需求因素的分析,建立需求模型,对需求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计算核心区地下空间需求规模。(2)需求分区综合考虑核心区各功能区的职能定位,并依据结构、布局、用地性质以及容积率等因素,建立核心区地面模型,如图4.2-1。图4.2-1 地面空间形态模型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地下空间形态与地面形态相对应。因此,预测核心区在科技绿芯周边地下空间开发量较大,信息流传输量较大,外围区域开发量较小。如图4.2-2、图4.2-3所示,东西向、南北向地下剖面分布,如图4.2-4所示。进行需求分区。图4.2-2 地下空间形态模型图4.2-3 地下信息流传输模型图4.2-4 地下

36、空间剖面形态模型基于核心区功能布局、土地高效使用以及生态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护,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效益与预留发展可能的要求,结合分区开发与控制的理念,将核心区地下空间划分为:地下空间配套圈层和地下空间核心圈层。如图4.2-5所示。图4.2-5 地下空间圈层划分1)地下空间配套圈层分布在外围区域,按照人民防空、停车配建要求开发地下空间。以开发单一功能为主,如地下人防工程、地下静态交通、地下市政设施等。 2)地下空间核心圈层地下空间功能表现为:地下商业交通集散空间其他公共通道网络的功能。表4.2-1 地下空间分区开发强度(单位:万平方米/平方公里)指标圈层特征地下空间开发强度核心圈层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功能

37、综合、联系紧密的地下空间形式。3035配套圈层地下空间的功能相对单一。2030图4.2-6 各圈层地下空间功能比例估算(3)需求校正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地区的需求级别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原则为:站点影响范围内(服务半径为400m)需求级别逐级提高。表4.2-2 轨道站点修正系数轨道站点特征一般站中心站/换乘站综合枢纽站轨道站点修正系数+5%+10%+15%(4)需求预测地下空间规模为地下圈层开发量之和。根据以上计算核心区地下空间需求量约540710万平方米。4.2.2 功能需求设施法地下交通主要包括地下轨道交通、地下车行交通、地下步行交通、地下快速运输及地下停车等。其中,以地下停车为主;地下车行交

38、通、地下步行交通需求预测依赖于具体方案且规模较小;地下快速运输的建设取决于城市规模、物流量大小等因素,考虑到规划期内,科创城货运交通需求较小,因此地下快速运输系统考虑远景建设,不计入本次需求规模。(1)地下停车规模预测1)地下配建停车设施规模预测地下配建停车设施规模 = 公共建筑及其他类建筑配建地下停车规模 + 住宅类建筑配建地下停车规模依据XX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2014-2030),新建公共建筑停车场配建标准取平均值即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8个停车位;并综合考虑核心区特点,新建公共建筑容积率取11.5,停车下地率80%。取平均每套住宅面积在100平方米,住宅配套停车位标准取1.0

39、泊位/户;住宅区容积率取1.41.8,配建停车下地率取90%为下限。P公总=S地*F/100*1.0,P宅总=S地*F/120*1.0其中,P公总为公建配建停车位总数,S地为场地面积,F为容积率,P宅总为住宅配建停车位总数。表4.2-4 地下配建停车设施规模预测指标建筑类型配建停车泊位需求(万个)地下配建停车泊位比例地下配建停车泊位数(万个)地下配建停车需求面积(万平方米)住宅类配建4.76.190%4.45.5176220公共及其他类型建筑配建5.88.780%4.77.0188280合计10.514.89.112.5364500由表4.2-4可得,2030年核心区机动车配建地下停车设施泊位

40、数为9.112.5万个,机动车地下配建停车需求面积为364500万平方米。非机动车地下配建泊位比例按50%比例估算,需求面积为15万平方米。2)地下社会停车规模预测核心区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地下空间开发限制较少,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停车舒适便捷性,社会停车设施地下化比例取50%为下限进行预测。根据XX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2014-2030)中静态交通规划,得到核心区社会停车泊位总需求约为5700个。因此,地下社会停车需求面积为1122万平方米。3)地下动态交通规模预测主要包括地下车行交通和地下步行交通,二者需求规模依赖于具体方案且需求规模较小,所以参考同类城市的项目建设规模进行简单的需

41、求预测,预测动态交通需求规模为24万平方米。4)小结合计各类地下交通设施所需建筑面积,得到地下交通设施总需求建筑面积约为392541万平方米。见表4.2-5。表4.2-5 地下交通设施规模预测(单位:万平方米)指标类型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动态交通地下停车设施地下快速运输系统合计需求面积远景24390537规划期内暂不考虑392541(2)地下公共服务需求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一般结合地面公共设施或交通枢纽建设,预测核心区地下公共设施将以商业为主,且主要结合地面商业、商务用地建设。根据规划结构确定其平均开发强度,同时参考国内外城市商业商务设施的地下建筑占地上建筑的比例,估算核心区内地下商业服务设施约37万

42、平方米。其他地下公共设施开发量按总量的20%分别估算,则2030年核心区地下公共服务设施面积约47万平方米。见表4.2-6所示。表4.2-6 地下商业设施估算表指标区位商业用地面积(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地下占地上建筑量的比地下建筑规模(万平方米)中心区492.51/620其他911.81/1017合计14037(3)地下市政设施需求1)地下市政站场核心区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在区内重要地段、景观要求高的区域内,市政设施可结合居住、科研邻里单元的实际需求适当开发地下市政站场。需求预测1.53.5万平方米。2)地下综合管廊为了满足科技创新城高标准建设的需要,适应区域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的需求,保证核

43、心区地下管线安全运营,便于管线维护,有效减少事故,延长管线寿命,核心区可进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特别是缆线综合管廊应普遍化,在规划期内,可建设试点工程,远景时期进行衔接建设,预测地下综合管廊需求规模48万平方米。各类市政设施地下空间需求规模5.511.5万平方米。(4)地下空间总需求规模综合考虑地下交通、地下公共服务、地下市政等对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2030年核心区地下空间总需求规模为450600万平方米。4.2.3 经验类比法参考国内职能定位、功能布局类似城市、片区,规划期内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控制在520780万平方米。详见表4.2-7。表4.2-7 同类城市、地区地下空间开发

44、一览表指标地区面积(平方公里)地面建筑容量(万平方米)功能定位地下空间规划量 (万平方米)地下与地上开发量之比杭州钱江新城4.02650行政办公、商务贸易、金融会展、文化娱乐、商业为主2002300.310.35杭州城东新城9.311426综合交通枢纽、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旅游、居住3600.25嘉兴国际商务区4022002500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教育培训、交通枢纽和生态居住3600.140.16连云新城商务中心区8.09715商务办公、娱乐休闲及高品质生活1802300.250.32XX科技创新城核心区202200国际性煤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煤基科技创新组织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示范区5506600.250.30数据来源:4.2.4 地下空间规划量(1)地下开发总规模结合以上需求预测,同时综合核心区发展、建设进度等因素分析,至2030年,XX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总开发规模550600万平方米(含现状)。人均人防工程建筑面积不得小于2平方米。(2)片区规模1)划定原则和方法与功能分区范围一致(见5.1中结构与布局相关内容),与各片区建设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