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4328920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3届高三1月模拟检测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 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中国有其独特的科 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 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 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

2、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 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 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 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加速 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 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 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

3、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 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 经济发展。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 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消 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材料二:请根据灯谜的提示,任选两则,由意象解读各个人物命运结局的内涵。元春谜说:“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迎春谜说:“因何镇

4、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探春谜说:“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惜春谜说:“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宝钗谜说:“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近期,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广大青少年群体深度参与。为什么三星堆考古“出道”会收获青 少年群体的青睐,究其原因在于这次考古行动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更是创新传 播方式,带着所有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4天直播,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 台也开展了立体式报道,将一幅绚烂的古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创新的传

5、播方式一览无余的将考古第一 现场呈现出来,效果震撼。参与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在“沉浸式”追剧的同时,惊叹文物的精美和历史的厚 重。三星堆考古现象级热度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少年实时互动。在青少年 广泛参与并热闹互动的背后,是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是5000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无论是三 星堆考古的“沉浸式体验”,还是这种传播展示的创新方式,都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 考古增添了亮丽色彩,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是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课”。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与作。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

6、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 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就是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 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一切制造业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 成长的道德指引。三十年真能捏出最好吃的寿司吗?还不如用科技调味来得实在。丰田汽车将精益做到了极致,却遭到 后起之秀特斯拉吊打。追求工匠精神的“锤子手机”也从没落走向了淘汰。因此也有人说:工匠精神只是 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故步自封,是一种毫无增量的内卷,更是一种思维

7、的惰性,缺少真 正的创新。以上两段观点迥异的文字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选自熊秉元 叶斌 蔡璧涵李约瑟之谜拿证据来)材料三: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有效集中了大 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 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 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

8、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 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 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 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 代)科学。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国 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 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

9、,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 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 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 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 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 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 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

10、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 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对“李约瑟之谜”,林段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 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 离不开考试制度的。(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 劲的经济发展。B

11、.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识存量的 主体。C.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国近代科 学的落后。D. “高水平陷阱”缘于人口膨胀消耗了社会财富,国家没有足够的剩余发展工业,劳动力便宜影响了工业 技术进步。2 .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

12、的人投身科研。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才能完 成。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 产生的假说。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民族 工业迎来春天。D.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口寸,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力,结果 却差强人意。4 .根据材料概

13、括什么 “李约瑟之谜”。5 .材料三认为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 解答有些浅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上”人回家萧乾“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他说话不但熟练,词儿现成,而且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他 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听起来不怎么具体,有时候还难免有些空洞啰唆;其二是民 主性他讲话素来不大问对象和场合。总之,他满口离不开“原则上” “基本上”。这些本来很有内容 的字眼儿,到他嘴里就成了口头禅,无论碰到什么,他都“上”它一下。于是,好事之徒就赠了他一个绰 号,称他作“上”人先生

14、。这时已是傍晚,“上”人先生还不见回家。他的妻子一边照顾小女儿,一边烧着晚饭。忽听门外一阵 脚步声,说时迟,那时快,“上”人先生推门走了进来。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欢喜,赶忙迎上前去。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上:主观上我本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出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 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公共汽车?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10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 实的需要。妻(不耐烦):大Y头还没回来,小姐子直嚷饿得慌。二Y头,拉小妞子过来吃饭吧!(小妞子刚满三周岁,怀里抱着个新买的

15、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过来。)妞:爸爸,你瞧我这娃娃好看不?上:从外形上说,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过,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过它的动作还嫌机械 了一些。妞(撒娇地):爸爸,咱们这个星期天去不去公园呀?上:原则上,爸爸是同意带你去的,因为公园是个公共文娱活动的地方。不过不过近来气候变化 很大,缺乏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好转了,爸爸一定满足你这个愿望。妻(摆好了饭菜和碗筷):吃吧,别转文啦!(正吃着饭,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推门走进来,这就是“大Y头”,她叫明,今年上初三。)明:爸爸,(随说随由书包里拿出一幅水彩画,得意地说)这是同学送我的,听说是个青年女画家画的。你看这张画好不好?上(接过画来,

16、歪着头看了看):这是一幅有着优美画面的画。在我看来(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 的吸引力。这一点,自然跟画家在艺术上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表现方式上,还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缺 点。明:爸爸,它哪一点吸引了你?上:从原则上说,它既然是一幅画,又是国家级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么,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 引力。明(不服气):那不成,你得说是什么啊!(然后,眼珠子一转)这么办吧,你先说说它有什么缺点。上:它有没有缺点,这一点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过,既然是青年画家画的,那么,从原则上说,青 年虽然总有她生气勃勃的一面,却也必然有她不成熟的一面。这就叫作事物的规律性。明:爸爸,要是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呀,我才不会

17、那么吞吞吐吐呢。我就干脆告诉你。我喜欢芦苇旁 边浮着的那群鸭子。瞧,老鸭子打头,后边跟着(数)一、二、三、四七只小鸭子。我好像看见它们 背上羽毛的闪光,听到它们的小翅膀拍水的声音。上:孩子,评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你怎么能只抓住一个具体的部分?而且,“喜欢”这个字眼儿太 带有个人趣味的色彩了。明(不等“上”说完就气恼地插嘴);我喜欢,我喜欢。喜欢就是喜欢。我总归还告诉了你我喜欢它什 么,你呢?你“上” 了半天,(鼓着嘴巴,像是上了当似的)可是你什么也没告诉我!妻:大Y头,别跟你爸爸费嘴啦。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选自1957年人民日报,有删改)文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萧乾希望能在更广大的现实人生中

18、探求真知,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和时代中去。恰在 此时,萧乾认识了巴金,这是萧乾的另一个“师傅”,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师傅。巴金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与时代的脉搏相呼应,具有强烈的现 实感。巴金一再叮嘱萧乾“一个对人生、对现实社会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总是 启发萧乾“走出童年回忆那个狭窄的主题,写点更有时代感的东西”。在巴金的启发下,萧乾意识到了自 己早期作品题材狭窄、缺少时代感的缺陷,决心把创作视野放宽一些。由于一种新因素的介入,他的创作 开始呈现出别样的品格。巴金是一位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热情、酣畅,极富有感染力。萧

19、乾 觉得“他是用心灵蘸着血和泪直接同读者对话的一个作家,不是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真挚的感情来直扑人 心的“。巴金非常强调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与生活相一致的情感的艺术表现,他要求萧乾带着 情感去写作,每当他读到萧乾满蕴情感的作品时,总是由衷地感到高兴。巴金是小说创作的大家,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缜密严谨的长篇结构已经成为他创 作的基本体式。而萧乾的小说,则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结构小巧,和巴金的小说比较起来不够大气。巴 金从自己的创作习惯和审美倾向出发,常常期望萧乾能写出一些长篇来,但萧乾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摘编自郑娟文化合力与理性超越浅论萧乾小说创作与京海文化)6 .下

20、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这样的开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 感情基调。B.文章借助了舞台剧本的写作方法,人物语言特别具有个性化,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生活 洞察力。C.文章在对话中塑造人物形象:针对一幅画,“上”人先生与其女儿都发表了看法,凸出了 “上”人先生 的鲜明个性。D.文章以“上人回家”而不是以“上人在家”为题,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上”人先生在家庭以外 的生活表现。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上”人先生的妻子说“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是说“上”人先生从来不把他的真实

21、想法告诉别人, 而总用“基本上”之类的语言搪塞。B. “基本上”是“大体上” 意思,例如“书稿到年底基本上可以完成”,意思是书稿的主体结构可以完 成,但还需要大量材料进行充实。C. “抽象名词+上”是在现实语言环境中被大量运用的结构,表示“某某方面”,“上”可以看作词缀, 例如“主观上” “客观上”等。D.巴金的家通过对“家”的描述,求真向善,辐射出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萧乾的“上”人回家 无论选材还是主题都一脉相承。8 .萧乾把巴金称作他的“挚友、畏友、益友”,请结合文本二对此作简要说明。9 .请结合文本二对萧乾小说的评论,以“简单与不简单”为题写一则关于“上”人回家的文学小评论, 列出评论要

22、点,并作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 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样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 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底方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

23、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 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 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 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霰坎镀谿之声,与向之噌咙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 识之乎?噌咙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裁坎镇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

24、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10 .请用斜线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大口石口侧口立千口尺如口猛口兽口奇口鬼口森然口欲口搏人口而山口上口栖口鹘闻口人口 声亦惊起口磔磔口云霄口间口又有若老人口咳且口笑口于口山口谷口中口者口或口 曰口此鹳鹤口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我国最早记录主要河流水道的专著,鄙道元对其作注释,名为水经注。B. 丁丑:干支纪元法,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可纪年、月、日,文中是纪年。C.尉:古代官名,自战国时期就有,一般是武官

25、,如太尉、都尉、县尉等,此处指县尉。D.魏庄子:“庄”是晋大夫魏绛的谥号,谥号之制始于西周。“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钟山名称来源有不同观点,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人质疑,这也成了作者要亲自去考究山名由来的原因。 B.绝壁之下,行进途中,阴森恐怖的环境连舟人都感到害怕,但苏轼却毫不畏惧,依然前行,以寻求真相。 C.水石相击,发出噌眩之声,风水与大石的穴窍相吞吐,发出薪坎镇整之声,两音相和,如同音乐在演奏。 D.作者不受他人见解左右,亲临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观点,告诉世人做事要“目见耳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6、(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 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4 .作者 什么“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春日即事(其二)耿漳【注】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闲

27、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注】耿漳(wei)于唐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 此诗大约就写于其罢居在家时。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其一)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 愉快心情。B.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既无华丽的词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 屋”“狗吠” “鸡鸣”等,语言朴素自然,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C.春日即事(其二)颈联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 书。D.以隐居为题材的诗歌往往着重表现生活的

28、闲适与恬静,但春日即事(其二)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16 .同样是归隐田园,春日即事(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为什么?试作简要比较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 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2)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比如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借此或展示尚贤的姿态, 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再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9、小题。巴黎蒙马特高地是个耐人流连的所在。它不如香榭丽舍大街和埃菲尔铁塔那样声名绚烂,来自世界各 地的巴黎游客,恐怕也少有人对蒙马特独垂青眼,认为它是必须观光的花都一景。蒙马特虎踞巴黎城北,地势陡峭,俨然是万丈红尘中的大荒山无稽崖,如果顽石通灵,一定也有许多 古今传奇可记。站在蒙马特教堂前面,凭栏远眺,下界密密麻麻的通衢、华屋、车尘、河流、烟树,苍苍 茫茫,无边无际,好一片波翻浪卷的浩荡人海!许多我们或面熟或陌生的怨女痴男,茶花女、于连、包法 利夫人、贝姨、高老头、搅水姑娘、钟楼怪人、冉阿让、约翰克利斯朵夫他们的故事, 都和这个城市有关。我们远隔重洋,曾为他们赔过多少笑声泪影,这时就会地想起他们

30、。多少 文明先驱、思想巨人,在此作狮子吼;这个大城里爆发了多少震天撼地、牵动世界历史的大事。巴黎公社 的一场血战,蒙马特就是双方激烈争夺的炮兵阵地,我们想象中还能听到震耳的炮声,看到冲天的火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句式 须与上一一分句保持大体一致。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1 .红楼梦中作者为人物性格命运设置对应意象,有时担心别人不能悟得,往往有意作一点透示与点破。 如第22回猜灯谜,这一部分就是曹雪芹为人物命运发展构设对应意象比较集中的地方。脂砚斋批说得好: “灯谜巧隐谶言,其中冷暖自寻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