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详解(字义例释+实词小故事)(共120个).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3836217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详解(字义例释+实词小故事)(共120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详解(字义例释+实词小故事)(共120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详解(字义例释+实词小故事)(共120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实词详解(字义例释+实词小故事)(共120个).doc(8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详解1.爱“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夊”部,(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字义例释】恩惠例:古之遗爱也。(左传)疼爱,爱护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喜欢,爱好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爱惜,珍惜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同情,怜惜例:仁而爱人。(高祖本纪)羡慕,欣赏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爱戴例: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

2、用。(李将军列传)吝啬,吝惜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识记方法】“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成语助记】爱(同情)莫能助爱(喜爱)屋及乌爱(喜爱)不释手爱(喜爱)毛反裘敬时爱日:指珍惜时间。出处:吕氏春秋上农:“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爱毛反裘:为了怕裘衣上的毛受损害,把裘衣反穿起来。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实词小故事】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

3、(隐藏)而不见。2.安“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字义例释】安稳,安定,稳固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活用)使安定(安心)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平安,安全例: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苏武传)养生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习惯,满足例:安于现状、随遇而安安放,安置例:安营扎寨安逸,安适例: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怎么,

4、哪里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识记方法】“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安放”“养生”等义。【成语助记】居安(安稳)思危安(安生)身立命生于忧患,死于安(安适)乐安(安然,坦然)之若素安(平安)然无恙安(安居)土重迁安(安适)居乐业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形容为了信仰或理想,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寝不安席:寝,睡觉; 不,不能 ;安,安于; 席,枕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舍安就危:就,靠;舍弃安逸而去接近危险。指为某种

5、目的,甘愿面临危险。【实词小故事】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字义例释】读bia表示被动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被子(只在口语中使用)例: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长亭送别)c覆盖例

6、: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d蒙受,遭受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读p,同“披”a披散,散开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b披着,穿着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识记方法】“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成语助记】被(穿)褐怀珠泽被(覆盖)后世被(穿)甲枕戈被(披散)发佯狂扇枕温被: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布被瓦

7、器:布缝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检朴。长枕大被:比喻兄弟友爱。出处,“玄宗为太子,尝制大衾长枕,将与诸王共之。”被褐怀珠: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漏或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处:“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理解我的人甚少,以我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这就好像圣人披着褐布的衣服,而怀揣宝玉,人们很难相信他怀里有宝贝一样。)【实词小故事】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4.倍“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

8、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字义例释】倍数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加倍,愈加,更加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同“背”a背向,背着例: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b违背,违反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识记方法】“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与“背”意义同。【成语助记】事半功倍(加倍)倍(加倍)道兼行弃义倍(背弃)信倍道兼行:倍、兼,加倍;道,

9、指行程。每天加倍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疾行。出 处: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利市三倍:利市,利润;三倍,几倍。形容买卖得到的利润极多。【实词小故事】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5.鄙“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部即阝(在右边),啚(b)声。表示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字义例释】边邑,边境,边疆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10、(为学)浅陋,庸俗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看不起,轻视例: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贱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鄙人、鄙心、鄙见【识记方法】“鄙”的本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成语助记】贵远鄙(低贱)近鄙(轻视)夷不屑卑鄙(卑鄙)无耻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同“贵远贱近”。北鄙之音: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鄙吝复萌:鄙吝,庸俗;萌,发生。庸俗的念头又发生了

11、。【出自】后汉书黄宪传:“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于心。”鄙夷不屑: 指轻视;看不起。叶圣陶倪焕之九:“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实词小故事】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浅陋无知)人。”120个文言实词详解2杏坛苔花 2023-05-18 08:08 发表于安徽6.兵“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廾”字,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

12、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字义例释】兵器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士兵,军队例: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策略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战争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策略”“战略、战术”等义。【成语助记】兵(兵力)强马壮兵(兵器)戎相见哀兵(士兵)必胜按兵(军队)不动 厉兵(兵器)秣马 兵(战争)荒马乱兵(策略)无常势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

13、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实词小故事】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 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7.本“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像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推导提示】“本”是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

14、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字义例释】草木的根或茎干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根本,基础,根源例: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本来的,原来的例: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版本,稿本例: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推究,推原例: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来,本来(副词)例: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识记方法】“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成语助记】无本(树根)之木追本(根源)溯源舍本(事物的根本)逐

15、末本(本来,原来)性难移变本(本来,原来)加厉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厉害,猛烈。指比 原来更加发展。现形容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 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拔本塞源:本,树根。源,水流的源头。拔掉树根,塞住水的源头。 比喻毁灭或背弃根本。也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词小故事】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

16、推究)其当日心境。8.病“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表示疾病。【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字义例释】重病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引申义:疲劳,困苦。例: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毛病,缺点例: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担心,忧虑例: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孔子世家)责备,羞辱例: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识记方法】“病”的本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成语助记】病(重病)入膏肓切中时病(弊病)

17、无病(疾病)呻吟同病(痛苦)相怜身心交病(疲惫)久病(患病)成医蚌病成珠:本义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愁潘病沈:泛指烦恼和疾病。晋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南朝梁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思妇病母: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喻作伪。【实词小故事】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9.察“察”是形声字,小篆从“宀”部(表示覆盖),祭声(古音相近)。表示仔细观察。【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

18、清楚、明白”。【字义例释】观察,细看例: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魏公子列传)考察,考查,调查例:当察乱何自起?(兼爱)了解,弄清楚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精明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考察后予以推荐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理解例: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洁净的样子例:以身之察察。(屈原列传)【识记方法】“察”的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把人了解清楚了,才能向上级“推荐”。【成语助记】察(观察)言观色明察(看清楚)秋毫察(明察)己知人习焉不察:习,习惯;察,

19、仔细看,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出 处】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静观默察 :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事例】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鲁迅)察见渊鱼:明查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 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列子 说符:“ 文子曰周谚有言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实词小故事】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

20、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10.朝“朝”是会意字,金文左边像日在草中,右边像水流,合起来指潮水按时涨落。“潮”的本字。后引申表示早晨。【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读zh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字义例释】zho早晨例:朝辞白帝彩云间。(早发白帝城)choa朝廷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b朝见,上朝例: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c接受朝见,使朝见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d朝代,王朝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1、。(江南春)【识记方法】“朝”的本义为“早晨”,读“zho”。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成语助记】朝(早晨)闻夕死朝(早晨)歌夜弦班师回朝(朝廷)改朝(朝代)换代百鸟朝(朝见)凤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枵(xio)腹终朝(cho):指终日饿着肚子。【实词小故事】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

22、景仰。120个文言实词详解3杏坛苔花 2023-05-19 08:08 发表于安徽11.曾“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像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像蒸汽冒出,合起来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经。【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ng)【字义例释】cna曾经例: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zna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例: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夏本纪)b同“增”,增加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竟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识记方法】与

23、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成语助记】曾(曾经)经沧海曾(曾经)几何时曾母投杼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织布机的梭子)而走。谓流言可畏。曾经沧海:同“曾将沧海难为水”。意思是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都难以吸引他了。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实词小故事】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

24、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12.乘“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下边是“木”字,像树木。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字义例释】读shna量词,一车四马为“乘”例: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b“四”的代称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读chna驾车

25、,坐车例: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b冒着例: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c趁着,凭借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d登上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e顺应例: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识记方法】“乘”的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连,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成语助记】乘(趁)人之危乘(乘坐)坚策肥乘(乘坐)龙快婿衣轻乘(驾驭)肥有机可乘(趁)因利乘(依靠)便千乘(兵车)万骑乘坚策肥:坚,坚固的车子

26、;策,鞭打;肥,肥壮的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衣轻乘肥 :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乘舆播越:指天子流亡在外。【实词小故事】陶渊明手握左传 ,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13.诚“诚”字本来写作“誠”,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成声。表示言语真诚。【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 出“ 真实的 ”;进一步虚化为副词 “ 实在,的确 ”“果真”等义。【字义例释】诚

27、心,真诚例:意诚而后心正。(大学之道)实在,的确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表假设,果真,如果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识记方法】“诚”的本义是“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及连词“假如,如果”等。【成语助记】诚(确实)惶诚恐开诚(诚心)布公精诚(诚心)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真心)服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确实。自己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朴讷诚笃: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殚诚毕虑:指竭尽忠诚与思虑。【实词小故事】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8、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14.除“除”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阝(在左),余声(韵母相同)。表示台阶。【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 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字义例释】台阶例: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授予官职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整修,整治例: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清除,废除,除掉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流逝,过去例: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

29、识记方法】“除”的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成语助记】除(清除)旧布新斩草除(除掉)根兴利除(除去)弊安良除(铲除)暴西除东荡:到处征剿。形容身经百战。除狼得虎: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除疾遗类:谓既欲治病,又留下病根。比喻去患不彻底,留下祸根。【实词小故事】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

30、非)吾死,不然事定成!”15.辞“辞”字本来写作“辭”,是形声字,金文从“”(表示治理),司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打官司时双方的诉讼,后引申为“言辞”。【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字义例释】言辞,文辞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引申义:借口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告别,辞别例:何辞为?(鸿门宴)推辞,辞去,辞谢例:臣死且不避

31、,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引申义:计较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婉言道歉例: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口供,供词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文体的一种例:楚辞归去来兮辞【识记方法】“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可能因为“言之成文”而成为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成语助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辞(文词)微旨远义不容辞(推托)奉辞(命令)伐罪不辞(辞别)而别假人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卑辞厚

32、币: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 。一辞莫赞: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词藻。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 。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实词小故事】屈原德高,作 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16.从“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人”字,像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跟随。【推导提示】“ 从 ” 的本义是“ 跟随 ” ,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

33、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字义例释】读cna跟随,随从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活用:使跟从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b听从,顺从例: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c参加,参与,从事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d追赶例:佯北勿从。(孙子兵法军争)e自,由例: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f堂房亲属例:广从弟李蔡亦为郎。(李将军列传)读zn同“纵”,合纵例: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识记方法】“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说法。“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

34、申出“次于最亲的人”即“堂房亲属”也是顺理成章。【成语助记】从(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跟随)一而终力不从(由)心弃笔从(参与)戎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顺随。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云合景从: 如云聚合,如影随形。比喻随从者之多。从令如流:从令:服从命令;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绝对服从命令。【实词小故事】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17.殆“

35、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推导提示】“ 殆 ”本义是“ 危险 ” ,它与 “ 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字义例释】危险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精神疲倦而无所得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接近,几乎,差不多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大概,恐怕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识记方法】“殆”的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意思有着因果关系。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成语助记】百战不殆(危险)车殆(困乏)马烦知止不殆(危险)殆

36、(几乎)无孑遗(y)殆无孑遗: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车殆马烦:殆:通“怠”,懈怠,疲乏;烦:烦躁。形容旅途劳顿。知足不殆:指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同“知止不殆”。【实词小故事】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18.当“当”字本来写作“當”,是形声字,小篆从“田”部,尚声(韵母相同)。表示两块田地的土质、面积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后引申为“相当”。【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

37、“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字义例释】dna对着,向着引申义:遮挡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b抵御,抵挡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c占据,把守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d承担,担当例:当侍东宫。(陈情表)e主持、执掌例: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f判决,判罪例: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g表示时间:值,在,正在例: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h承担例:当侍东宫。(陈情表)i必定,一定例: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j应当,理当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

38、列传)k同“倘”,假使,如果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l同“尝”,尝试例:当察乱何自起?(兼爱)dna作为,当作例:安步以当车。(战国策)b抵押例: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识记方法】“当”的本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时候和某个地方”。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成语助记】门当(对等)户对独当(掌管)一面当(面对着)机立断当(当前)务之急当(担任)之无愧老当(应当)益壮首当(承当)其冲安步当(当作)车豺狼当(处在)道长歌当(当作)哭当(应该)仁不让首当其冲:当

39、: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螳臂当车: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实词小故事】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 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

40、)。吾定效力,不负君望!”19.道“道”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行”字,表示道路,中间是“首”字,表示领头。合起来指领路。“导”的本字,表示引路、领路。【推导提示】“ 道 ” 本义是 “ 大路 ” 。路的作用是 “ 引导 ”人到某地 ,故有 “ 引导 ”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字义例释】路,道路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取道,经过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道义,王道例: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思想,学说例:于是

4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道理,规律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风尚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志向例: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途径,方法例: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同“导”,引导,疏导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说,议论例: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识记方法】“道”的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成语助记

42、】道(道路)听途说道(道路)不拾遗志同道(思想,主张)合文以载道(道理)安贫乐道(思想,主张)津津乐道(讲,谈论)古道(风尚)热肠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路以目安贫乐道 离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筑室道谋:筑:建造;室:房屋;道谋:与过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没有主见,缺乏计划,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那个,终于一事无成。【实词小故事】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20.得“得”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

43、貝”字(即贝),表示钱财,下边是“又”字,像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推导提示】“得”本义为“ 得到 ”。“ 得到 ”就有“ 收获”,也说明“ 能做到 ”“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字义例释】能够,可以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取得,获得,得到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对,正确例:此言得之。(六国论)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实现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得意,满足例: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应该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

44、门宴)处事合宜例: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同“德”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识记方法】“得”的本义是“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成语助记】得(能,能够)过且过得(得到)不偿失怡然自得(满足)得(得到)寸进尺得(得到)陇望蜀一得(收获,心得)之见得(得到)鱼忘筌心安理得(适合)楚得楚弓 : 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外溢。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傲睨得志: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探骊得珠: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实词小故事】临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