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_刘红红.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363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66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_刘红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_刘红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_刘红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_刘红红.doc(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单位代码 11799 学 号 2010607053 f 廣 义 高 大 學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 论文作者:刘红红 所在学院:文新学院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指导教师:田义贵教授 提交论文日期: 2013 年 04 月 01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3 年 05 月 17 日 中国重庆 2 0 1 3 年 5月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 从传播学视角搮析网络红人现象 本人提 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己加了特别标 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

2、友、同仁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 : 签 字 曰 期 : 年 3 月 36 曰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重庆工商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査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处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乎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本论文: 不 保 密 , 保 密 期 限 至 年 月止 ) 。 签字日期 :243年 3 月 夂 曰 签字曰期 : 年 J 月 3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重 庆

3、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录 m . I Abstract . II 绪论 . 1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创新点 . 1 二 文献综述 . 2 三、 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4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 7 五、 论文组织与结构 . 9 第一章网络红人现象形成的传 播环境分析 . 10 第一节社会环境分析:网络传播的兴起 . 10 第二节文化环境分析:文化消费的兴盛 . 13 第三节经济环境分析:网络推手的推动 . 16 第二章网络红人现象形成的传播内容分析 . 18 第一节展示文字功底、传播艺术才华 . 18 第二节传播图文、搞怪作秀 . 20 第三节传播雷人言行、吸引受众

4、. 22 第四节传播视频娱乐网民 . 24 第三章网络红人现象受众分析 . 26 第一节受众心理诉求 . 26 第二节 网民规模及属性的结构性改变 . 28 第三节受众对话语权的掌控 . 29 第四章媒介对网络红人走红过程中的影响 . 32 第一节传统媒介影响分析 . 32 第二节网络媒介影响分析 . 33 第三节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分析 . 35 i 吾 . 38 参考文献 . 42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4 BC if . 45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要 近几年来,网络红人现象弥漫在网络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某些方面 还深深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现

5、实生活。对网民的文化世界观产生了不少的影 响,扩展了网民的话语权;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引起了网络青少年低俗文化现象,因此如何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推进网络 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网络,从而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成为网络红人现象 面临的重大课题。网络红人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传播者通过事先 策划好的信 息通过互联网将传播内容传达到受众手中,并以此借用媒介的宣传效应作 用在被传播者的身上,最终影响着接受者的行为,达到传播者最初的预期 效果。随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型的媒体出现,互联网的传播形式、传播内 容在当前网络高技术条件下快速的发展变化着,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 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播语境

6、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 的转变、増强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互联网高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 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能够让信息在短暂的时间内传送到世界网络中的各 个角落,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在信息传 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 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五环节。 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阅读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站在传播学的角 度,结合“符号学”文化理论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从“符号学” 理论出发,以“文化符号学”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以传播过程中的五环 节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符号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内在联系和意义, 并 与 时代 的 网 络 技 术 相

7、结 合 寻 找 相 应 的 传 播 学 理 论 。 着 重 从 网 络 红 人现象深层次探析网络红人的形成因素及网络红人现象对社会所产生的 影响分析入手,最终总结网络红人现象对社 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本论文将“传播学理论”和“符号文化理论”结合在一起,来分析网络红 人中的经典案例,总结其与网络红人现象形成因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积 极寻找传播学理论与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之间的联系,为网络红人现象的传 播指引正确的发展道路。 关 键 词 : 网 络 红 人 传 播 环 境 受 众 媒 介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8、 the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of diffuse in various fields of network life, in some respects still deeply affects peoples real life. To the netizen cultural world outlook produces a lot of influence, extend the Internet discourse right; especially on the growth of teenager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c

9、aused the network youth vulgar culture phenomenon, so how to spring up network civilization, promoting the network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network, the positive publicity to strengthen online, become the major issue facing to .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The main mode of tran

10、smission “web celebrity n is spreading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to convey to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hands of the Internet through planned action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to use media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body, the ultimate impact on the recipients behavior, achieve the expecte

11、d effect the first disseminator. With the Internet as a new media, Internet communication forms,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in the current network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of the Internet t

12、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the change of context, the traditional discourse right solution, structure and content change of mode of production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Application of high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accelerates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

13、ation and scope, can mak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in the network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enrich the forms of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ommunicators, communication content, media, audience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formed in the proc

14、ess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s mainly by a method of combining literature reading and case stand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Semiotics cultural theory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stars. This article be based on the semiotic theory,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emioti

15、cs a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of five links as a starting poin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ymbol consumption and culture, and Combined with the Web2.0 network technology II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and search the corresponding com

16、munication theory. Mainly the deep analysis from the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on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forming factors and the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of social impact analysis, finally summarizes the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social measures. This paper will together wit

17、h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culture, analysis a classic case of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summarizes its factor on 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formed deep relationship, and actively looking for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nweb celebrity n phenomenon in communication link, looking t

18、he correct development road forMweb celebrity phenomenon of the transmission. Keywords: web celebrities The propagation environment audiences medium III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创新点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了这样一 句话“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麦 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把媒介本身作为人们社会活动中的主 角,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人

19、们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媒介;信息的传播必然要 通过特定的介质进行传播。媒介的出现和不断变更能够使我们要传播的内 容在短时间内更好、更快、更准的进行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 互联网的出现更加加宽了人的延伸的范围,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机 制,不仅使传播者和受传者成为一个统一体,而且可以使网民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实时传播与互动;能够使草根阶级的话语权得到更好 的传播,促进了草 根阶级话语权的自由表达。 在网络高新技术的应用下,网络媒体真正能够作为一个新媒介引导社 会舆论,自由表达受众话语权,更新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涌现出 了一批以网络传播为主的网络红人偶像,他们与传统偶像歌星

20、、电影明星、 写作明星不同的是他们的走红方式并不是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大众传 播媒体上的展示而出名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些夸张话语权的表述、雷人形 象 的 传 达 或开 放 的 行 为 在 论 坛 、 个 人 空 间 、 社 交 网 络 等 网 络 媒 体 上 快速传播,从而提高受众对他的高点击率,竟而获得受众或媒介的广大关 注,最终从中走红获利的传播方式。以 这种依托网络媒介在网络走红的人 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作“网络红人”,网络红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各方的广泛 关注。 本论文的研究是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观点,以“传播学理论” 与“文化符号学”理论相结合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网络红人的传播特征, 总

21、结出网络红人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根据其在社会上产生的负面效应提 出更好的应对措施,促进网络红人现象更好的在社会上进行健康、有序的 传播。尤其一些网民的无意识性和网络受众的从众心理导致传播内容的扭 曲,容易被一些不法传播者利用,本文主要从社会大众文化下分析网络红 人如凤姐、木子美、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网络小胖等成名背后的原因, 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受众对其疯狂推崇的隐形原因,她们利用网络媒介 获取各种关注,最终成就自己的明星梦,以致社会上很多青少年都纷纷效 仿,颠覆了和谐社会文化价值观,引起了社会界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文从传播信息过程中

22、的五个环节为基础,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 传播受众、传播效果;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结合“文 化符号学”的传播特点,并为“符号学”在 文化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扩展了文化符号学的领域。重点放在传播者、传播受众及传播效果上,通 过这三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掲示网络红人现象对社会传播中的广泛影 响,总结其引发负面效应的应对措施,实现促进我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媒体导向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网络红人现象的研究流行于二十世界九十年代末,网络红人现象的盛 行产生于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的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 相结合使更多的网民在虚拟网络上展示自己的审丑欲、

23、偷窥欲、臆想欲。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 与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吸引了更 多的网络用户的出现。以新浪、搜狐和腾讯为代表的国内门户网站当前拥 有的受众用户量已经过亿。在如此庞大网民受众的支持下,助推了网络红 人现象崛起的基本条件;同时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与网络匿名性的传播特 点及网民的媒介素养也是密不可分的。 至今为止对网络红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年里 涌现了各式各样的网络红人。 1 : 1 : 1 百度百科将网络红人的分类大体可以分为 三代:第一代:文字时代的网络红人,在这一时代出现最早的一批网络红 人应该算是痞子蔡、宁财神、 李寻欢、安妮宝贝、慕容村雪、今何在等,

24、 他们是在一个文字激扬的时代以文字安身立命并持续走红的。第二代:图 文时代的网络红人,在图文时代,以女性网络红人为主,她们借助天生的 丽质,夸张的语言和行为在网络媒介上广泛传播,如小天女、芙蓉姐姐、 天仙妹妹、二月丫头等,开启了图文时代读图浪潮。第三代:宽频时代的 网络红人,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等多种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宽 频时代的浪潮,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胡歌、香香,刀郎等,他们 是以网络歌曲而在互联网上走红的,结合了视、听、说、播为一体的多种 高新技术, 这也是宽频时代到来的显著特征。 伴随着国内几代网络红人的走红,学术界逐渐开始重视对网络红人现 象的研究。在已有的相关方面的研

25、究往往只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或者是 对网络红人本身的研究,或者对网络红人背后的网络推手进行研究 ,一 百度百科:“网络红人分类” EB/OL http : /baike. baidu. com/view/49004. htm 2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般都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阐述,这些研究缺乏较系统、全面 的论 述。笔者从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网络红人”共搜得文章 35 篇,其 中硕士学位论文 7 篇,这些文章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传播学 方面、社会学方面、经济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思想教育学方面。研究者 们主要是从网络红人本身、网络受众、传播渠

26、道、网络推手等方面进行探 讨。对网络红人个体的研究主要放在她们雷人的一些方面,比如使用一些 雷人的话语、行为、面容等雷倒一些受众并引起受众的注意。有的学者对 网络红人的研究放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上,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的分析和所 造成的影响。对传播渠道的研究为主的研究者主要是放在网络 红人通过什 么渠道进行信息传播的,这些媒介主要是集中在社交网络、个人空间、博 客、播客等渠道上;还有一些学者对网络红人成功的背后推手进行研究, 挖掘背后的经济价值和利益。从国内研究者来看, 陶虹在从“网络红 人”的角度剖析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一文中指出网络红人现象的传播对 青少年价值观、公德意识、责任意识这三方面的负面影

27、响,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应对措施。 赵亭在论文化视角中的“网络红人”娱乐中指出 “网络丑角”是适合网络红人的文化称谓,以娱乐造势、行为反叛说、语 言快感、缝合商业、强调欲望的后现代特点 为主,从另一种角度分析了网 络红人盛行的背后的文化原因。 佚名在网络红人赚钱方式大扫描中 描述了网络红人是如何借助受众的注意力来获取经济价值的,站在经济学 角度分析了网络红人的赚钱方式。文中以艾晴晴、网络小胖、胡歌等为例 介绍了他们的谋利方式。 朱学蕊在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 象研究一文中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理论框架,指出网络红人现象的产 生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和走秀,而是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颠覆,是大众文

28、 化在狂欢浪潮下新的演绎,文中详细分析了网络红人的传播特征及其狂欢 特征。张子娟在消费主 义视角下“网络红人”现象研究中,站在消费 主义的全新视角下,分析了网络红人的产生、发展历程、社会背景及网络 红人的运作机制和受众分析,最后探讨了如何审视网络红人现象的问题。 禹雄华、马杰在“被网络红人”现象浅析一文中指出网络红人被推崇 的原因是网民的“寻求魅惑”心理在网络炒作中的作用,他们强调并不是 网络推手的推动,实质上是网民虚拟世界狂欢的一种表现,是网民求新求 陶虹 .从网络红人角度剖析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 D.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2010 赵亭 .论文化视角中的“网络红人”娱乐 J.沧海, 200

29、8 (05) 佚名 .M 络红人赚钱方式大扫描 J.财富人物, 2007 (11) 朱学蕊 .犴欢理论视域下的“ M 络红人”现象研究 D .兰州大学, 2 010 禹雄华、马杰 .“被 M 络红人”现象浅析 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 45 - 47 3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异心理的集体行动的结果。 张雪莉、张欣、贾文平在网络红人对“ 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文中认为网络红人现象成为一种后现代主义 文化景观,“ 90 后”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容易使他们的 价值观趋于世俗化和功利化。 高木子在“网络红人”走

30、红现象的传播学 模式解读一文结合传播学理论 5vv 模式分析网络红人现象的传播流程, 同时也运用了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详细分析了网络红人成功的过程。 李光斗在时代 如 何 建 立 个 人 品 牌 网 络 红 人 成 功 秘 笈 中 介 绍 了 技术使传播更具互动化,使受众的参与化更强,是一种更具体验性、 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红人一夜成名变的更容易些, 信息的快速传播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 现 在的生活方式,同时运用了品牌整合传播的概念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一 条方向。 三、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 ) 网 络 红 人 的 界 定 到现在为止,学术

31、界还没有对“网络红人”这个定义进行全面而详细 地界定,很多学者都是从网络红人的某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界定,缺少较全 面、系统的论述。 陈石珍学者将“网络红人”的定义理解为“网络明星” , 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网络红人”。陈石珍在其发表的论文从“网络 红人”现象看网络时代下的受众心理一文中将“网络红人”定义为在网 络上出现的“名人”,她认 为是现实生活中经济关系多元化和利益关系多 极化的直接产物,她认为其特征是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使自身在现实中 无法实现的强烈表现欲在网络中得以实现,并通过无数网民或支持或鄙视 的争论走向巅峰。她把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做是经济利益和 媒体利益的结合体,在满

32、足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在的强烈表现欲, 都是通过达到某种欲望而走红的群体。 左芳在网络红人景观的文化意 义及其媒体空间的建构一文中将网络红人界定为:以互联网传播为生产 方式,以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另类自我表演为商品,在网络推手的策划、包 装、炒作 下,与媒体合谋中,把各个媒体和网民巨大的娱乐性注意力转化 张雪莉、张欣、贾文平 .M 络红人对“ 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J.成才就业, 2011 (15) : 23 - 24 高 木 子 .“网络红人”走红现象的传播学 5w 模式解读 J.新闻传播 , 2011 (09) _3:李光斗 .web2. 0 时代如何建立个人品牌网络红人成功秘笈

33、J.新闻传播, 2009 (09) : 19-20 11陈石珍 .从“网络红人”现象看网络时代下的受众心理 J.科技信息, 2010(28) :96-97 3:左芳 .M 络红人: M 络红 人景现的文化意义及其媒体空 Inj 的建构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0(04):105-110 4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为现实经济利益的一类人。左芳是从互联网传播的生产方式着手,利用网 络的虚拟化来做出另类的自我表演,在背后推手的操纵下将注意力转变为 现实经济利益的一类群体。还有的学者把“网络红人”的概念定义为“草 根偶像”,网络红人就是在草根阶级中产生的,主要在

34、网络中被广泛传播, 随后被传统媒体跟进关注,产生较大影响的大众偶像。学者余霞 则是站在 网络文化角度定义了 “网络红人”,她把网络红人现象视为一种草根文化 的广泛传播。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网络红人”,其定义如下:网络红是指 在网络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行为而被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 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 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 捧,成为“网络红人。这个定义把网络红人的产生并不看作是自发的,而是 在网络媒介环境、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 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结合以上 对网络

35、红人的界定本文对网络红人 定义为:以网络传播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结合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媒介的广 泛传播,通过周密策划、包装、炒作,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作 为手段,把受众的注意力作为消费对象,从而从中获取一些需求价值的一 类人。网络红人发展至今,已有多种分类方式,但笔者主要从网络红人现 象的发展阶段及轨迹为基本着眼点。 从 1998 年最初的网络红人发展至今, 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笔者根据各个时代 网络红人现象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及走红模式,将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历程 大致可分为 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文字时代)、发展阶段(图文时代)、成 熟阶段(宽频时代)。 ( 二

36、) “ 网 络 红 人 ” 与 “ 明 星 ” 网络红人是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方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崛起并对 社会各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一类人。他们借助一个代号迅速在网络世界一夜 成名,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很少被人知晓;他们在网络中利用各种方式和方 法获取网民的广泛关注,寻找自己个性的话语权,从而成就自己实现明星 梦的梦想 .而明星是有名且技巧非常高的表演者,在古时代也常指有名的 女 子 , 又 指天 上 的 各 种 星 星 人 例 如 : 电 影 明 星 、 足 球 明 星 、 唱 歌 明 百度百科:网络红 人 EB/OL. http : /baike. baidu. com/v iew/49004

37、. htm 百度百科:网络红人发展 http : /baike. baidu. com/v iew/5249. litm 5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星、影视明星等等。 “明星”源于我国古代的传说,据说是华山仙女的 名字。太平广记中就有仙女明星“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之说, 后来明星也用来专指金星。因为金星是较亮的星星之一,所以人们就以“明 星”来比喻成绩卓绝、才华出众的人。明星除了出名之外还是一个民族文 化的象征。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明星 的范围比网络红人的范围更广些,它不仅包括电影明星、足球明星、唱歌 明星、影视明星还包括著

38、名人士(导演、策划人、制片人、文学家、作家、 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第二个方面:明星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名 人,他们往往在某一或某些领域有较大的作为,如在文艺领域擅长唱歌、 演技、曲艺、跳舞等,而网络红人是全凭另类的构思、行为、创意与表现 而吸引公众的注意,并借此从中成名获利。第三方面: 在成名时间上的不 同,明星的成名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操练和多次的演出表演行为,或在某 方面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出名,出名之后持续的时间较长,被广大粉丝 所推崇,而网络红人却像昙花一现般的短暂。 (三)“网络红人”与“网络红人现象” “网络红人”与“网络红人现象”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象 是指事物在发生、

39、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联系性 和客观形势,是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外部条件下的正常表 现。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分 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按照时间属性分为历 史现象、当前现象、未来现 象。我们本文所讲的现象主要是指社会现象,笔者认为网络红人现象是指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流行的大众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表现。网络红人现 象是网络传播者依靠雷人的言论和行为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成功人士, 经过媒介和网络推手的策划,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引起很多网民共 同参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网络传播作为传播 的主要方式,运用网络传播的快速性、

40、互动性等特点作为传播工具。 2、 以背后的某种利益为目的,由一系列的网络红人事件为导火索,通过网络 推手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 策划安排,并由网络公关公司或其他组织进行 有意推广,从而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 3、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代表了大 众文化之草根文化的兴起,扩大了网民的话语权。例如:在各个论坛持续 频 繁 发 挑 逗 照 片 的 “ 二 月 丫 头 ” 及 在 各 种 场 合 都 大 摆 造型 的 “ 芙 蓉 姐 百度百科:明星 http : /baike. baidu. com/view/865008. htm 百度百科:现象 http : /baike. baidu. com/view/

41、865008. htm 6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姐”,她们都是通过某个事件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利用网民的偷窥欲引导 大量的网民进行不断的跟帖,从而推动事件的更广泛的传播。她们借助网 络平台,利用网民的内在心理达到她们设计的走红目标,从中获得了大量 的个人收益。这正是社会中拜金主义现象的一种体现,很多人为了达到自 己所追求的目标和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哪怕丢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都在所不惜。当然,有的网络红人会给社会带来好的现象,引导社会向正 确的大众文化观念上发展,网络红人腾讯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公 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从创业初期到 创业成功的过程便是一个

42、正面的社会 现象。像马化腾这样正面实例的网络红人能够给予我们正能量。在任何困 难面前我们都不能够跌倒,即使跌倒了也能再爬起来,用我们的努力付出, 靠我们的实力去战胜、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得到我们所追求的物质,实现 我们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_)研究内容 本文对网络红人现象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从传播过程中的五个环 节出发进行综合考察,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及传播效 果,其中以传播者,传播内容及受众作为重点讨论对象。本论 文的研究对 象的选取方式是通过权威网站上近五年发布的网络红人排行榜的前十名 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大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总 结

43、出他们的走红方式,并从中归纳出网络红人走红背后的原因。通过网络 红人来分析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和现象,结合经典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 析。该研究将网络传播置于整个传播过程和网络红人现象形成原因中进行 考察,分析网络红人现象传播的新途径,阐述网络红人现象的传播特征, 总结网络红人现象形成的原因,尤其是在网络传播受众方面进行分析,在 传播的社会大环境下,阐述网络红人现象的传 播特征、形成因素、及对社 会各方面形成的影响和相应的防范措施等。 下面简要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以 2008-2012 年网络红人排行榜 的前十名为例,样本的选取主要有几个标准。 1.样本来源的可靠性 本样本的来源是通过由百度红

44、人吧、土豆网、 56 网、 QQ 等各大投票选 举出来的年度“网络红人”前十名的排行榜;发布来源的可靠性:除了在 百度红人吧、土豆网、 56 网、 QQ 等重要网站和猫扑等重要社区发布外,同 7 _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_ 时也在中国重要的传统媒 体上(中国青年报刊上的公开网站)等都是比较 可靠的信息来源。 2.抽样的选择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总体是研究所有网络红人,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 其中样本的选择是从二零零八年到二零一二年最近五年期间在网络红人 排行榜排名前十名为例子。其情况如下表 1. 1 所示。 表 1.1 2008 年到 2012 年十大网络红人排行榜 排名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第一名 芙蓉姐姐 糖葫芦西施 犀利哥 r* i-|-V i_|_V 干露路 李本欢 第二名 后舍男生 长腿妹妹 爱动 MM HOLD 住姐 刘禹 第三名 网络小胖 云南裸女 芙蓉姐姐 芙蓉姐姐 网络红人 程琳 第四名 杜鹃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