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12篇(《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81049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7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教案12篇(《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蜀道难教案12篇(《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案12篇(《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案12篇(《蜀道难》优秀教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蜀道难教案12篇(蜀道难优秀教案)蜀道难教案1 1.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至背诵整首诗;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2.能力目标:能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通过范读、诵读、说读,能感知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通过品读、精读等品评赏鉴,把握诗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读,知人论诗,准确把握诗人风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旷达。 重诵读,品味太白诗风;重鉴赏,探究蜀道文韵。 诗歌内容鉴赏的深度和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1.反复诵读法、说读、品读、精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多媒体影音 读为主,贯穿全文;奇字破,探究文本;法提升,归结课文。

2、读:用听读、范读、诵读指导学生朗读,待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展开说读、精读、品读,深入品评赏鉴典型诗句,进而感受诗歌意蕴。 奇:探究诗歌如何体现奇字的,抓住奇景、奇语、奇调、奇情分四个方面探究奇美古诗词唤醒心中诗意(温故) 悠悠古风韵,浓浓一世情。 听歌曲读唐诗或诗仙李白(二选一),从歌词中寻找、温故化用的诗句。回忆背诵熟知的诗句。 诗仙李白歌词: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笑吟两岸青山,早发白帝城,暮登黄鹤楼。 春风得意把酒尽欢,持一卷诗书漫步云端。仰天长叹轻吟蜀道难,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举杯邀明月,诗章万古传。 导入: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的浪漫主义

3、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眼里的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眼里的天姥山,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仙,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一起神游乐府诗蜀道难。 二.沐浴最古太白风追随诗仙神游(读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1读文勾其要,风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 李白诗风:雄浑、豪放 本诗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朗读指导。以主旋律和第一段为例。(分组、分角色、抽人读。)

4、 3炼读蜀道难中的难字。问绕文本解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字三词 蜀道难就难在险字:高险(蜀道来历)、惊险(景物凄清)、凶险(剑阁险要)。 三.走进最奇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韵(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围绕奇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本。探诗歌主旨、景情关系、鉴赏技巧。 (一)让学生说出并简要鉴赏喜欢的句子。精读意蕴深厚句。 (二)可从四个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奇 (奇调) 2诗风之奇 (奇语) 3写景之奇 (奇景) 4情感之奇 (奇情) (三)水到渠成: 1.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 2.诗歌鉴赏:抓景情关系,懂一些技巧。 四.点睛最实微讲座聚合文本精髓(归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5、山小。 聚合提升,知识清单。此环节开设微型讲座,对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微型讲座1:警句让诗文生辉(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讲座2:修辞令描写耀眼(反问、反复、夸张等) 微型讲座3:用典以传情达意(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哀啼等传说、神话) 微型讲座4:意象载诗人情思(子规、猿猱等) 五.悟出最深小智慧激起心灵共鸣(思得) 诗文千古事,观感在我心。 小组展示: 1.一句话点评学此诗所得。 2.在草稿纸上写出熟知的两句诗(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品鉴李白其他诗文或观看唐之韵。 六.结束语 于齐声朗读中结束全文。 伴奏音乐:歌曲诗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难 结束语: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

6、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险,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这诗让历史险奇秦蜀道闻名天下,这诗让李白赢得谪仙人的美誉。 感谢山水激发了灵感,感谢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谢李白笔墨晕染情丝,激活了我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 蜀道难教案2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

7、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

8、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

9、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10、。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教案3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

11、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

12、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

13、,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14、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xx)凫(f)栈(zhn)猱(no) 扪参(mnshn)峥嵘(zhnrn)巉(chn)湍(tun) 咨嗟(zji)豗(hu)砯(pn)崔嵬(cuwi) 2.解释下列词语 何:多么。 当:对着,向着。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扪:用手摸。 膺:胸。 坐:徒,空。 但见:只听见。 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砯崖:水撞石之声。 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梳理脉络 明确第

15、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16、,渲染了惊险的气 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

17、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

18、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

19、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

20、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

21、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

22、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

23、,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

24、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

25、,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蜀道难教案4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

26、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

27、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

28、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

2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案5 一、 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

30、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

31、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

32、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见创新)P30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 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六.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3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

34、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

35、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

36、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

37、、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 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 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

38、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

39、“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三)图片展示蜀道地形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

40、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四)疏通字词 噫吁嚱(y x x) 鱼凫(y f) 猿猱(no) 扪(mn)参(shn)历井 膺(yng) 巉(chn)岩 飞湍(tun) 喧豗(hu) 石冰(png)崖 万壑(h) 峥嵘(zhngrng) 崔嵬(cuwi) 吮(shn)血 咨嗟(zji) (五)朗诵课文 请学生欣赏名家朗诵录音 (六)段落解读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

41、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此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

42、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最后四句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