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9)(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9274181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9)(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9)(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9)(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9)(Word版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寒暄 烜赫 大肆渲染 喧宾夺主 B.绿林 山麓 藏头露尾 戮力同心 C.璀璨 荟萃 鞠躬尽瘁 猝不及防 D.倚傍 齮龁 风光旖旎 丑陋畸形 2.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百态,令人感到扑朔迷离。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B.今天,绝大多数人再不会为吃不饱而发愁了。可是,公众的节粮意识淡漠了,浪费粮食变得司空见惯了。 C.俄罗斯国立模范小白桦歌舞团,在当今世界民族舞蹈团中标新立异,入选“小白桦”是众多俄罗斯舞蹈演员梦寐以求的荣誉。 D.“台

2、独”分裂势力全力以赴推行“台湾正名”,其目的是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改变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其心昭然。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感谢那些黄山石工,他们硬是在黄山的悬崖峭壁上_云梯和石栈,而今的黄山,胜景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毋庸_,高考状元毕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高考状元的过度追捧和炒作,必然使人们对应试教育更加看重。 木卡姆_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它记录和印证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乐舞文化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 A.开辟 质疑 留传B.开辟 置疑 流传 C.开发 质疑 流传D.开发 置疑 留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A.通过这次“反盗版百日行动”权利人签名活动,将鼓舞著作权人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信心,激励广大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B.国学教育应以内容为重,如果只看重穿上了漂亮的古装、张口说些“子曰”或“诗云”等外在的形式,那么读经就会变得舞台化、戏剧化,弘扬传统文化也就走了样。 C.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又有多少山林水泽的仙女在这里嬉戏?这是最璀璨的康科德桂冠上的一颗钻石。 D.作为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举办的唯一一次田径比赛,组委会在场馆、安保、交通、接待等多方面都下了苦功,使每一个置身于赛场内外的人都感到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

4、文,完成59题。(21分) 游庐山记 清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檥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

5、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

6、,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徵,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大云山房文稿) 注荡潏:冲涌。意思是,大山附近必得有相等的大水涌流才有生气。檥:船靠岸叫檥。星子: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弇:通“掩”,遮盖。 5.下列句

7、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据:依靠 B.月出后,循贯道溪循:顺着 C.由三峡涧陟欢喜亭陟:登上 D.旋至寺,观右军墨池旋:返回 6.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B.布空中,势且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因西瞻青玉峡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D.复顷之,至湖壖 公将鼓之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庐山“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3分) 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 乃夕日穿

8、漏,势相倚负 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A. B.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庐山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庐山,有了庐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五天时间,晚上住宿在文会堂、秀峰寺等地。 C.庐山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放眼,远眺彭泽,大块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D.登香炉峰赏瀑布确实让人心旷神怡,作者觉得香炉峰一带变幻奇巧的云更足以让人娱性逸情,所以详笔记写,留赠后

9、人。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斜线(/)给材料中黑体字的部分断句。(3分)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2)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 译文:_ 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译文:_ 夫云者,水之徵,山之灵所泄也。 译文:_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6分) 宿石邑山中 韩 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宿”字为诗中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

10、纽带作用,是此诗的题眼,试就此作简要分析。(2分) 答:_ (2)有人说,诗的三四句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答:_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_ ,_。(李贺马诗)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 _,_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 ,_。(苏轼赤壁赋)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诗“缘情”陈伯海我们不

11、妨对“缘情”说的确切内涵作一界定。“缘情”的“情”并非专指男女之情,因为“情”在陆机那个时代包罗广泛,喜怒乐欲恶各类情感活动都在内,“缘情”一说也只是平平实实地概括诗以达情的基本性能,是中国诗学主情倾向的一个延伸。 “诗缘情”的提出是否具有针对“诗言志”的传统并予以颠覆的用意呢?这个问题需作具体分析。陆机的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一语是专就诗体特征而言的,诗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就在于其主要用于表达情感,但不等于诗中没有其他成分。陆机文赋固然对文章的政教功能作了淡化处理,却依然给予大致的承认,其论诗取“缘情”而不取“言志”,看来只是为了强调诗的特性所在,未必具有否定“言志”说的用心。 尽管如此,“

12、诗缘情”命题的产生仍有其重大的意义。在中国诗学史上,它第一次明确地宣告诗歌出自人的情感体验,“情”乃诗之生命本原。“缘情”说的情感本位观并不必然导致对诗的政教功能与道德规范的排斥。但情感本位毕竟有别于政教本位。前者以“情”为主,后者以“理”为主;前者重个人感受,后者重群体规范;前者推崇情之“真”,后者显扬情之“正”;前者要动人情,后者要正人心。一句话,前者立足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以求宣发,而后者更强调以社会功利和道德为导向来指引人的情意活动,于是两者之间时有龃龉,亦属难免。 总之,“缘情”和“言志”作为古代诗学上先后出现的新老两个传统,是相互承接而又彼此分立的。“言志”说是我们的先民对于诗的

13、本性的初次界定,它着眼于诗歌表达人的群体性意向心理流动的性能,在肯定诗中的情感质素的同时,又设置了各种群体理性的规范加以导引。这在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我们这个宗法式礼制社会的结构里,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合理性。“缘情”说则是文学创作成熟以后一部分文人才士对于诗的本性的重新界定,它强化了诗的感性生命,弱化了其理性规范,使得诗歌作品成了个人寄情写意的手段,显示出历史演进中的个体自觉性的增长。生命,就其现实的形态而言,总是属于个人的,构成诗思的情感体验因此亦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缘情”似乎更贴近艺术创造的规律。但人又总是社会的人,个体生命不能不与群体生命息息相关,于是理性规范对于

14、情感活动的导引便也不容抹杀。这正是为什么新起的“缘情”说能够充实和修正固有的“言志”说,而终不能给予颠覆和更置的缘故,且亦是“言志”传统的捍卫者能够批判和打压“缘情”说,却并不能从根底上加以消除的道理。 (节选自新华文摘)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诗缘情”意为诗歌源自个体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感体验,其功能主要是表达情感。 B.“缘情”说首倡“情”为诗本,其提出之初的旨要在于倡导艳情文学,两百年后宫体诗流行,与之大有关联。 C.“诗缘情”的命题虽然强调诗歌抒发个体情感体验的特性,但并没有排斥和否定诗歌的政教功能。 D.虽然“缘情”说主“情”而“言志”说尚“理”,但

15、二者在诗学发展史上并行不悖,并无矛盾和对立。 E.“诗缘情”的命题是文学创作成熟之后部分文人对于诗歌本性的重新界定,是“言志”说的修正和更置。 F.与“言志”说相比,“诗缘情”的命题弱化了诗歌的理性规范和个体自觉性的增长,并在后世有所发展。 13.下列对“言志说”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言志说”是我国古人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最初界定。 B.“言志说”强调诗歌的理性规范及其对人心的教化作用。 C.“言志说”认为诗歌不具有表达个体情感体验的功能。 D.“言志说”在古代中国的宗法式礼制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4.为什么说“缘情”说和“言志”说是相互承接而又彼此独立的?

16、(4分) 答:_ 15.“缘情”说和“言志”说因各有道理而不能互相颠覆和更置,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以陆游的书愤为例阐述自己的看法。(6分) 答:_ 四、选作题,从(一)(二)中任选一题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高原的阳光 杨卓成 高原的阳光是一种抚慰,一种特别的感受。即使是在高原上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也无法说清高原的阳光是一种什么颜色,流淌着什么味道,赐予的是温暖、狂野还是轻柔。高原的阳光总是那么神奇和多彩,只有虔诚地踏进那片充满灵性的高原,才能真实地感受到高原的阳光。 到乌蒙磅礴的大山深处,悠久的历史文化之邦会泽去感受高原的阳光,那是最理想的去处了。 踏进会泽,我们被那种阳

17、光下的铜都之韵彻底地征服了。阳光洒落在会泽的传统工艺品斑铜上,折射出了圆圆的带着五彩的光环,缓缓地在斑铜马、斑铜狗、斑铜花瓶上滑动,使所有的斑铜器都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泽。就为这层神圣的光斑,会泽的斑铜制品当年参展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大奖。斑铜工艺品一直被世人视为珍奇之物,据称就是砸碎了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有人断言,会泽的铜器是和着高原的阳光制成的,会泽的铜文化闪现着高原阳光的色彩。从汉代留下的“堂琅洗”铜盆,再到明代所铸,直径厘米,重公斤,厚厘米的世界古钱币之最“嘉靖通宝”,会泽的铜制品最早继承和发展了薄壁铸造技术,最早使用典雅质朴、沉稳俊美的汉文篆书,最早融入白铜冶炼技术,创下目前世界上最

18、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的纪录。 看着一件件精美的铜制珍品,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了高原阳光的颜色。此时此刻,高原的阳光是赤黄色的,犹如涂上了金粉,闪烁在古铜珍品的表面。再细看,那光泽又好像是从铜器中散发出来的,仿佛是件件珍品中都蓄满了阳光,阳光是从里面挤了出来。无论如何,会泽的古铜精品总是蕴藏着高原阳光的某些特征,闪耀着光芒,多彩而瑰丽,神奇而旷远,博大而独特。 有人说,到会泽的草山上是可以逮到高原阳光的。我们不假思索,真的就到草山上逮阳光来了。面对一望无际的高山大草甸,我们感到了少有的空灵和舒坦。从东方第一缕霞光露面开始,暖暖的高原阳光就铺满了淡紫色的草地,清晰地勾画出羊群多姿的轮廓,牧羊女洒脱的身

19、姿。无数朵五瓣形淡黄蕊的小白花,倔犟地从草棵里挺直了腰肢,贪婪地扯住阳光,使太阳长久地驻足在了蓝得虚幻的天际上。 由于没有森林,没有陡峭的山峰,整个的大草甸缓缓地绵延了出去,连成了一片空阔无边的绿色海洋,头顶上那道蓝湾中的太阳无处躲藏,高原的阳光便被我们稳稳地逮住了。阳光挤出了绿草野花中的一缕湿气,从我们四周升腾蔓延开来,将浸透了阳光和泥土的清香洒遍了我们全身,透彻了我们的肌肤。我们已无法自制,忘情地匍匐在软绵绵的绿草野花之中,仿佛已紧紧地逮住那缕高原难得的阳光。我们辗转着在厚厚的草地上翻滚,伸直了双手拥向湛蓝和诱人的天空,极像是将高原的阳光通通揽了过来,不停地往身上抹,往袋里装,恨不得将这高

20、原的阳光一点点收拢起来带回家去。 我们发现高原的阳光是会醉人的。在那天的“巨币之乡”旅游文化节演唱会上,我看到七冈八岭的老乡们都赶了来,他们带着基本生活富足后的悠闲与满足,早早地选好了位置,静候着那精彩的一刻。午后的阳光正好斜射了过来,送到了他们嘴边,他们在偶然间似乎将阳光吃下了一点点,仅仅是一点点,他们竟然也就醉了。那种陶醉,是一种舒心荡气,带着生活的富足,心情愉悦,发自内心的陶醉。 我面向高原温暖的阳光,试探着张开口吸进一缕阳光放到嘴中尝了尝,高原的阳光真的荡着一丝淡淡的甜味。 高原的阳光是需要接纳的。只有如会泽那般天空湛蓝,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青山绿水举目不尽,事业成就日新月异,高原的阳光

21、才会有所附着,才会显示出迷人的色彩、醉人的味道和独特的神情来。我们选择去会泽感受高原的阳光,这是明智的决定。我们渴望高原的阳光,我们天天都在接纳着高原的阳光。会泽巨变中的山山水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高原阳光的清纯亮丽、深厚博大,让我们更直接地贴近阳光的肌肤,真切地抚摸到阳光的温暖。这时,我们再一次喊出:高原的阳光,就在我们不灭的精神意志里,在我们永不停息的创造中。 16.本文描写的“高原的阳光”有哪些特点?(3分) 答:_ 17.作者说“到乌蒙磅礴的大山深处,悠久的历史文化之邦会泽去感受高原的阳光,那是最理想的去处了”,结合全文,概括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_ 18.文章开头说“高

22、原的阳光是一种抚慰,一种特别的感受”。从全文来看,其中那种“抚慰”和“特别的感受”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答: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本报北京月日讯)记者杨明方报道:看似没有生命的石头,却能“说”出数千年的温度之谜。月日,我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世界上最长的石笋逐年温度记录。科学家们通过破译蕴藏在北京石花洞石笋中的奥秘,重建了北京年(公元前年至公元年)的夏季气温曲线,发现自公元年以来,北京的气温呈上升趋势。 该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北京市地质调查院等机构的有关专家,经过近年潜心研究的结果。 “说话”

23、的石头从何而来? 会“说话”的石头,说来属于“意外之喜”。 远在亿年前,北京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约万年前,华北发生造山运动,组成山体的易溶性石灰岩逐渐被溶蚀出众多的洞穴,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很早以前,科学家就猜想,洞穴化学沉积物很可能同树轮、冰芯、珊瑚一样,能记录气候的变化,而最简单的圆柱状石笋最有研究价值。由于发育了非常好的圆柱状石笋,石花洞成为这项科学研究的胜地。 上世纪80年代,在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和环境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的指导下,我国有了第一批专门从事高分辨率石笋古气候定量的研究人员。1995年发现的这块会“说话”的石头,就是该研究小组的成果。 据主要研

24、究者之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谭明介绍,1995年底,专家们在石花洞第三层、距地面150多米深的一堆洞穴崩塌物上,取到一根近20厘米高、尚有滴水的圆柱体石笋,并将其切开磨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如同树木年轮一样清晰的生长层,这些生长层的厚度大约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连续的层序仿佛是一部没有断代的编年史书。 谭明说,由于石笋年层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年代,因此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时钟”或“自然温度计”,我们可以凭此知道过去某个气候事件发生的确切年代。 石头为何能“说话”? 深藏地下的石头为什么会与气候变化有关?研究小组的蔡炳贵博士解释说,其实道理

25、很简单,因为洞内滴水与自然降水不同,它与植被、温度和降水都有关系,带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环境变化信息。由滴水沉积而成的石笋也就成了一个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器。 石花洞的石笋取于1995年,但为什么重建气候只到1985年?对此,谭明解释说,石花洞于1986年向游客开放后,洞穴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很快上升,影响了石笋沉积,因此,1986年后的石笋年层在温度重建中没有采用。 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分析指出:“北京地区早在乾隆年间就利用国外的技术进行气象记录了。从1940年左右开始,有每年每天连续的气象文字记录。如果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石笋研究数据跟这些数据进行比对,建立一个转换方程,从这个方

26、程就能推算出更远年代的气候状况。” 据介绍,研究小组成员曾数次赴美,在明尼苏达大学同位素实验室学习TIMS铀系年代测定方法。后来,专家们借鉴树轮气候学的研究思路,找到了正确的层厚量测和数学统计方法,重建了1650年的北京夏季温度(指5-8月的平均温度)。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科学自然等杂志陆续引用。如今,石花洞的温度记录已经是国际气候学界所建立的北半球最近2000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花洞也因此成为闻名古气候科学界的重要科研站点。 19.“精美的石头”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它会说怎样的话?(3分) 答:_ 20.石头深藏于地下,为何却又能反映出地表的气候变

27、化状况?(6分) 答:_ 21.通讯报道用语应符合事实,而本篇通讯却并不如此,你是如何看待的?(6分) 答:_ 五、(12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对于“天上掉下一个月亮”这个句子,逻辑、语法、修辞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逻辑说:“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这不是事实。”语法说:“这个句子通顺,因为它符合汉语的习惯和规则,没有语病。”修辞说:“这个句子好,在描写一些夜色中的江河湖海时,用这个句子来比喻月亮美丽的倒影,真是形象而真切,绝妙无比。” 请你结合它们之间的辩论,用平实的语言说说逻辑、语法、修辞三者的区别。 23.电视新闻“编后语”是节目主持人代表电视台在具有新闻价值的、

28、比较重要的某条或某组新闻前或后依托于新闻内容进行评说的“小言论”。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提要,为其拟写一则编后语。(6分) 9月19日,一位父亲在武汉市新洲城关的网吧抓到了逃学上网的儿子小波,对其拳打脚踢,并将孩子全身衣服扒下当众焚烧。随后他将孩子带到学校,让其赤身裸体罚站近半小时。此后,小波一直不敢出门,说要和父亲脱离父子关系。 编后语: 六、(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他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

29、逃逸一空。 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B 2.B 3.B 4.B 二、5.D 6.B 7.B 8.C 9.(1)出山五里所/至神

30、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文言文段加上标点为: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2)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像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10.(1)因为作者到山中投宿,才能目睹巍峨的山、

31、迷漫的云;也因为宿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2)同意。拂晓,诗人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沿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曙色渐开,银河逐渐沉沦,又被群峰遮蔽,看不到了: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11.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三、12.A、C 13.C 14.“言志”说是我们的先民对于诗的本性的初次界定,“缘情”说则是文学创作成熟以后一部分文人才士对于诗的本性的重新界定,所以说二者有承接关系。“言志”说着眼于诗歌

32、表达人的群体性意向心理流动的性能,在肯定诗中的情感质素的同时,又设置了各种群体理性的规范加以导引;“缘情”说强化了诗的感性生命,弱化了其理性规范,使得诗歌作品成了个人寄情写意的手段,显示出历史演进中的个体自觉性的增长(或“缘情”说立足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以求宣发,而“言志”说更强调以社会功利和道德为导向来指引人的情意活动)。所以说两者是相互承接而又彼此独立的。15答案一:我更倾向于“言情”说。因为诗歌应以“情”为主,重个人感受,推崇情之“真”,要动人以情,要立足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以求宣发。陆游的书愤就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才满腔悲愤地抒写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这首诗完全是自己的情

33、感体验,我喜欢这首诗,也是因为它能深深动人以情。答案二:我更倾向于“言志”说。因为诗歌应以“志”为主,“理”为主,重群体规范,显扬情之“正”,要正人心,要强调以社会功利和道德为导向来指引人的情意活动。陆游作为爱国诗人,曾有过“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经历,也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等人一样建功立业,当志向不能实现时,他言志于诗,希望能引起当权者的觉醒。千载之后读这首诗,仍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与满腔热血,激励人保家卫国。四、(一)16.神奇多彩,清纯瑰丽,深厚博大,有着迷人的色彩、醉人的味道和独特的神情。17.会泽地处高原深处,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会泽的人民以自己不灭的精神意志

34、和永不停息的创造开创出了日新月异的事业成就。18.高原的阳光闪耀着光芒,多彩而瑰丽,神奇而旷远,博大而独特;高原的阳光有着迷人的色彩、醉人的味道和独特的神情;高原的阳光能够让人感受到人类不灭的精神意志和永不停息的创造力。(二)19.是北京石花洞的石笋,它会“说”出数千年的温度之谜。20.深藏于地下岩洞的石笋,是由滴水沉积而成的,而洞内滴水与自然降水不同,它与植被、温度和降水都有关系,带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环境变化信息。由滴水沉积而成的石笋也就成了一个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器。21.本篇通讯巧妙引用歌词“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作标题,语言生动活泼,具体形象,饶有风趣,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22.逻辑是回答对不对的问题,也就是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语法是回答通不通的问题,也就是看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修辞是回答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看是否能运用一些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23.中国有句老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波的父亲想必和天下无数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只是,像他这样的毒打与羞辱行为,已经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训教”。亲情虽然与生俱来,但却同样需要呵护与珍惜。六、2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