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经筋论治.ppt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9217258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痹症经筋论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痹症经筋论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痹症经筋论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痹症经筋论治.ppt(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痹证经筋论治初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疼痛科崔晓鲁痹症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毒,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的疼痛、重着、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证。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难愈的特点。中医学分类(1)按病因分类:1.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燥痹(五邪痹、五因痹);2.风寒湿痹;3.湿热痹;(2)按病位分类:1.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2.血痹、气痹;3.心痹、肺痹、脾痹、肝痹、肾痹(五脏痹);4.浮痹、深痹;(3)按临床症状特征分类:1.行痹;2.痛痹;3.著(着)痹;4.周痹、众痹;5.历节

2、;6.痛风;7.鹤膝风;8.漏肩风(肩凝风);9.顽(尪)痹;中医论痹症 素问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即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而至,合起来致人生病,则为“痹”病。深入全面地体会和理解“合”字的涵义,对分析痹病的病因病机和进行辨证论治均有很大的帮助。痹病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才能为痹,而且还要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合”,才能为痹。因有各种不同的“合”,故形成各种不同的“痹”。中医论痹症 素问 痹论指出:“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行于经脉,常荣无已。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

3、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故其能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合”者则为痹,不与三气杂至之邪“合”者则不为痹。经筋“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明张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条运行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筋,从“竹”,从“力”,从“月”。显然,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肌肉组织。故说文解字说:“筋,肉之力

4、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类经提出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的组织。经筋理论新论:经筋和膜原学说 根据灵枢经筋的描述十二经筋虽不像经脉那样络属脏腑,但也进入头目和胸腹腔。杨上善说:“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之别”。基于这种记载,中医经筋至少还应该包括内脏被膜与间隔。由此引出膜原概念。膜原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中的疟论篇岁露论篇举痛论篇百病始生篇。张景岳类经中认为:“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为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清末医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认为:“人之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也有隙焉,即原也

5、”综合之认为,膜原应指遍及全身的膜类组织及其间隙,认为膜原应属于头目、胸腑腔的经筋。所以十二经筋应该也包括膜原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经筋膜原理论。十二经筋新观点 十二经筋不但外联全身,还内联脏腑,包括经典论述的经筋和膜原两部分。后世医家对经筋理论论述的重点有偏差,论经筋偏于体表四肢,论膜原偏重与体腔内部。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在灵枢经筋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筋的走行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认识到经筋病变主要影响到肢体运动失常,出现关节肿痛、筋骨疼痛、不举、筋弛、转筋等症状,认为经筋功能正常发挥作用是维护经络疏通、关节功能正常活动的重要基础。素问调经论进一步指出:“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强调

6、“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经筋出现“拘急挛缩”、“壅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关节肿痛;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步影响经筋功能的正常发挥。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素问痹论所说的“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是说由于经筋感受寒热不同的邪气,出现的症状就有拘急和纵缓之异。其次,在致病因素相同的时候,由于受邪经筋及其部位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素问生气通天沦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宣明五气篇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劳累过度、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式和休息体位是造

7、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痹证微创治疗的“横络解结法”灵枢 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认为经筋疾病的内因是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横络是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治疗就要解结,即所谓的“横络解结法”。“横络”、“解结”概念的提出为临床应用经筋理论治疗痹症奠定了理论基础。释义:何为“横络”、“解结”关节、肌肉功能出现障碍与经筋循行路线受阻密切相关。沿经筋走行可见显性或隐性的“条索”或“结节”,这就是狭义的“横络”。广义的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节外横络之分。“横络”是关节顽固性肿痛的重要原因,对经筋走行路线的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状“横络”进行疏

8、通、松解,就是“解结”治疗。Company Logo关节内“横络”多为关节内增生肥厚的滑膜、血管翳、关节内组织粘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脱的软骨等,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腱末端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寒温异常或感觉迟钝的部位。临床诊查“横络”方法 临床诊查“横络”方法,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提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查找“横络”病灶,可参考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方法。除外痹证的肿痛部位,循经筋走行常

9、可扪及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状“横络”,在肿痛部位周围、上下常可发现肢体寒、温不均或感觉迟钝的表现。此疗法是以中医“经筋理论”、“经络理论”为基础,以“九针刺法”为指导,以经筋刀、数控燔针、微创内镜为工具,通过“疏、离、解、透”关节内外经筋“横络”节点,达到消除局部肿痛,疏通经筋脉络,恢复关节经筋功能的综合性疗法。经筋治疗方法“有诸内,必行于外”、“病藏于内,证形于外”。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这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治病也分外治法和内治法,内服外用务求达到全面治疗目的。经筋治疗

10、方法 横络解结法:“解结”即是解除“横络”等节点对经脉、关节的痹阻和卡压,是经筋理论治疗痹症的重要原则。针对横络的节点,灵枢刺节真邪提出“视而泄之,此所谓解结也”。此篇又提出:“坚紧者,破散之,气下乃止”明确了解结的治则。内经提出的“解结”法疏通、清理“横络”是临床治疗痹症的又一有效途径,是对改善经筋疾病临床症状大有裨益的。治痹方法 运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方法有:辨经论治:根据损伤,疼痛的部位,按照十二经筋的循行,来辨别哪条经筋发病,在所循行的经筋线上寻找筋肉汇聚丰厚处进行治疗;远近结合:辨别某经筋病后,采取远近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疗;上下结合:辨别某经筋病后,病在上位的可在经筋所循行的下端进行治

11、疗;数经筋同治,如辨别2条以上经筋病,可针对所病之经筋进行治疗。治痹器械 临床施行“解结”法治疗经筋病,从医械到手法、术试明显别于毫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描记得九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九针中的第七针是毫针,因其便于施术而被后世广泛应用,长针、大针的作用在后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长针、大针是痹症临床施术“治痹解结”法的重要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橙,切之独坚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深邪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并总结出长针、大针的基本手法,其中关刺、恢刺、短刺法均形成早期“解结”的基本操作技术。“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

12、。意为横行刮剥肌腱末端浅层“横络”;又如“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意为沿腱旁直刺至深部,然后向前挑拨,再向后挑拨,松解肌腱两侧黏连横络,是“解结”较深部位“横络”手法之一。再如“短刺者,治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用长针“泻关节之水”及“解结”关节内横络。上述内容为“经筋理论”在痹症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方向。也为各种解结工具的应用找到中医的理论基础。小结 经筋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针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经筋致病广泛,且多与痹证相关,挖掘经筋理论治疗是痹证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中医经筋的医械研发和筋经理论深入阐释,通过规范临床诊疗,制定临床路径,必将使经筋学说从理论到临床得到全面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