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复习特训三十七.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150025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复习特训三十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复习特训三十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复习特训三十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复习特训三十七.pdf(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岳麓版复习特训三十七4第1题【单 选 题】课 堂 上,同 学 们 做 了 有 关 三 国 故 事 选 项 的 游 戏,你 认 为 符 合 史 实 的 是()A、官 渡 之 战 中 曹 操 战 败 逃 往 北 方B、孙 刘 联 军 火 烧 赤 壁 大 败 曹 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 瑜 三 顾 茅 庐 请 诸 葛 亮【答 案】:B【解 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三国故事 源于历史中三国的具体事实.官渡之战中袁绍战败域H匕方,建立魏国的是曹丕,刘备三台庐请诸葛亮,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本题难度适中.4第2题【单 选 题】十 六 国 是 西 晋 末 年 至 北 魏 统 一 北 方 前 出 现 的 各 族 割 据 政 权 的 总 称,它 包 括 北 方 主 要 的15个 政 权 和 西南 的()A 后赵B、西秦C、北燕D、成汉【答 案】:D【解 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1图统一北方前出现的十六国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前赵、前凉、前燕、前奏、后赵、后燕、后奏、西奏、后凉、南凉、南燕、西凉、1匕 凉、夏、d隰前 西南的成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六国.4第3题【单 选 题】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南 方 得 以 开 发 的 主 要 原 因 有()中 原 汉 人

3、 南 迁 带 来 先 进 技 术 自 然 条 件 优 越 战 乱 少,社 会 稳 定 国 家 的 统 一A、B、C、D、【答 案】:A【解 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d牌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 越,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时 期 国 家 分 裂.仔 细 亩 查 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4第4题【单 选 题】认 知 和 探 究 历 史 地 图,从 中 提

4、 取 有 效 信 息,是 学 习 和 研 究 历 史 的 重 要 方 法.如 图 反 映 的 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泗 水 之 战【答 案】:c【解 析】:【分析】题目给出的这幅示意图中有“长江、褰阳、长坂、江陵、乌林、柴桑”等地点,据此可知这是赤壁之战示意图.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的交战地点.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断分析确定正确选项,也有部分题目在题干表述中有相地示信息.4第5题【单 选 题】三 国 鼎 立 局 面 的 形 成 是 东 汉 末 年 军 阀 混 战,从 分 裂 割 据 走 向 逐 步 统 一

5、 的 过 程,下 列 关 于 三 国 形 成 排 列正 确 的 是()刘 备 一 蜀 一 成 都 曹 丕 一 魏 一 洛 阳 孙 权 一 吴 一 建 业A、B、C、D、【答 案】:C【解 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 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以答案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4第6题【单 选 题】“东 汉 末 年 分 三 国,烽 火 连 天 不 休”,林 俊 杰 一 句 歌 词

6、 道 尽 三 国 纷 争,以 下 哪 场 战 争 为 三 国 鼎 立 局 面 的形 成 奠 定 了 基 础?()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泥水之战D、牧 野 之 战【答 案】:B【解 析】:【分析】依据所学,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守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故选B.【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4 第 7 题【单选题】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

7、入选该主题的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A、B、C、D、【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d懒 时 期,由于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1防人的 南 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因此项符合题意;酶 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说法错误,魏晋南d潮时期是政权并立的时代,排除含有的AB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人口南迁的理解,难度适中.学生需掌握魏晋南d懒 时 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8、技术,而且还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还促进了民族融合.4 第 8 题【单选题】有人这样描述一场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发生在公元三世纪初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他描述的这次战争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观水之战【答案】:C【解 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0眸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在公元前207年,不符合题意;200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383年的观水之战是东晋和前奏的战役,与题意时间不符.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评】本 口 要 相 赤 虹 战.4第9题

9、【单 选 题】我 国 优 秀 的 长 篇 历 史 小 说 三 国 演 义 取 材 于 东 汉 末 年 至 三 国 时 期 的 历 史,历 史 上 的 三 国 鼎 立 局 面 形成 于()A、公 元3世纪初期B、公 元3世 纪20年代C、公 元2世纪初期D、公 元2世 纪20年代【答 案】:B【解 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220年 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第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被称为 三国鼎立”.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4第10题【单 选 题】以 少 胜 多,以 弱 克

10、 强,击 敌 要 害,一 战 而 统 一 北 方 的 战 役 是()A、城 濮 大 战B、长平之 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答 案】:C【解 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C符合凝.Suit会 C.【点评】本 口 要 非 官 忆 战.4第11题【单 选 题】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它发生在()A、三 国时期B、春秋时期C、东汉末年D、隋朝末年【答 案】:C【解 析】:【分析】公元20眸 赤 壁 之 战 ,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

11、意义.此题首先排除大答秦B和D.公元22眸 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 三国鼎立.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本题难度适中.4第12题【单 选 题】根据下边诏令的内容,判断颁布诏令的皇帝是()所 弄 若 朝 语 北 不居,有要方俗得皆 肥 逢 于 之 以A、齐桓公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答 案】:D【解 析】:【分析】本题考查d激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根据诏令中的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 所 居 官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3图孝文帝为了力物黄河

12、流域的控制,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人服饰(穿汉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成汉姓(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与汉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 令(学汉制),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ABGF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3图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第13题【单 选 题】曹 操 曾 作 诗 蒿 里 行 :“铠 甲 生 蛆 虱,万 姓 以 死 亡。白 骨 露 于 野,千 里 无 鸡 鸣。生 民 百 遗 一,念之断 人 肠。”这 组 诗 歌 反 映 的 时 代 是()A、

13、战国时期B、东汉末年C、三 国 鼎 立时期D、南 北 朝时期【答 案】:B【解 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的 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东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ACD不符合本诗的背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4第14题【单 选 题】奠 定 三 国 鼎 立 局 面 基 础 的 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观水之战【答 案】:C【解 析】:【分析】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赤壁之战,故选C.巨鹿之战的双方是秦军和项羽军队,匐度之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SE水之战的双方是前奏和东晋.【点评】关

14、于赤壁之战的史实,学生还要知道,时间是公元20阵,交 方 是 曹 操 和 孙 取、刘备联军,结果曹操大败,再也无力南下.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有黄盖 苦肉计、草船借箭、1火烧赤壁”等.4第15题【单 选 题】三 国 演 义 是 我 国 古 代 四 大 名 著 之 一,书 中 草 船 借 箭 苦 肉 计 借 东 风 等 故 事 千 百 年 来 一 直 为 人们 津 津 乐 道。这 些 故 事 都 与 发 生 在 湖 北 咸 宁 的 哪 一 场 著 名 战 役 有 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观水之 战D、桂 陵 之 战【答 案】:B【解 析】:【分析】本题考壹的是赤壁之战.20眸,想统一南方的

15、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遒到了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两个军阀的尚I孙刘组成联军与曹军于赤壁一带对峙.联军采用火攻等计谋,打败曹军.迫使曹操逃回北方,从此龟缩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南方的孙刘两大军潮乘机巩固和发展各自的势力,可以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草船借箭、苦肉计 、借东风”等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ACD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量了赤壁之战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4第16题【单 选 题】著 名 典 故 三顾 茅 庐”源 自 东 汉 末 年。这 位 曾 住 在 茅 庐 里 的 历 史 人 物 是()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答 案】:C

16、【解 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三台庐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上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复兴汉室一事.因此“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人物及历史故事.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并了解他们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4第17题【单 选 题】魏 晋 南 北 朝 文 化 的 特 点 是()A、辉 煌 灿 烂B、达到鼎 盛C、承上启下D、无所成就【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3谢文化的特点,学生应事提好基础知识.【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4 第18题【单选题】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和易混点,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秦国的

17、商鞅变法和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相比较,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都 促 进 了 民 族 的 融 合B、都 加 速 了 封 建 社 会 的 进 程C、都 顺 应 了 历 史 趋 势D、改革都有阻力【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商鞅箔琥进了泰国的封建化进程,)凄电孝文帝改革加速了3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B正确.CD也是两者的共性.A只适合于1勰的孝文帝改革,育鞅变法只是促进了奏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民族融合无关.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国的育鞅变法和3像的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4 第19题【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18、。-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一一 简明中国史读本材料三亚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根据该法令的条款,所有农牧都被宣布为是自由的,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进行分配。贵族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而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库券。作为回报,农民必须交纳4 9年的赎地费以偿还政府。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 的 解放宣言更重大。一 一 全球通史材 料 四1866至1873年日本工业

19、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 2.2%,而英国(1851 1873)则为3.3%,美国(18611873)为5%,德国(18611873)为3.8%。1874至1890年日本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1%,而英国则为1.7%,美国为5.2%,法国为2.1%德国为3.5%。一一吴廷谬 日本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试用课文的语言归纳 商君”改革的一项措施。(2)据材料二,试用一句话归纳北魏汉化改革的影响。(3)试讲出材料三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转折点的深刻内涵。(4)试分析材料四所述1866 1890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5)综上四则材料,你有哪些启示?【答 案】:(1)跖有、蛔切

20、、颗轨.(2)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3)俄国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近 代 化)的发展道路.(4)明治维新(5)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解 析】:【分忻】(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材料一中的“坏 井 田,开阡陌 指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急耕战之堂”是指奖励生产,生产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赐予田宅和官职.(2)本题考查的是3眼孝文帝改 革 的 相 关 内 容.材 料 二 中“北投是汉化先行者”,因为d阂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 先 进 的 文 化.”隋朝的统一,建立在

21、魏晋南d潮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说明了这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的统一奠定了 SM.(3)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这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这场改革是 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4)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曰本明治维新的时间是从186眸 1889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政府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口k,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1866 1890间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5)本题考专的是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

22、认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上述材料中反映的都是历史上一些成功的重大改革,这说明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等.【点评】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1出 民 族 大 融 合 孝 文 帝 改 革;俄 虱日本的历史转肝俄国废除农奴制;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日本明治维新4第20题【问答题】列举三国时期三国的国名、建立者及都城。【答 案】:魏 应 者 是 曹 丕 都 城 在 洛 阳蜀建立者是刘备都城在成都吴应者都【解 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知识,学 生 应 掌 握 好 基 础 知 识.【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应

23、加强训练.4第21题【材 料分 析 题】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秦 朝 疆 域图二西汉疆域图二二国鼎立形势图图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一局面的建立者是谁?为巩固辽阔疆域,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秦始皇(墓政);郡县制.读图二,西汉政府在E 处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历史意义?西域都护;说明今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图三写出A B C 所代表的政权名称D处发生的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写出该战争名称。A 吴国;B 蜀汉;C 魏国.赤壁之战.读图四指出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

24、因?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什么影响?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d 潮: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答案】:无【解析】:【分析】(1)依据国一秦朝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王京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奏朝,为巩固辽阔疆域,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2)结合所学可知,国二西汉疆域图E处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此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 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

25、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读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 吴 国,B是 蜀 国,C是 莪 国.依 据“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局面形成的基础.20晔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读 图 四 三国两晋南W 潮民族流动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W 潮 时 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 乱 少,自然条件优越,中原汉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5)秦朝结束战乱,统 一 天 下,建立起一台专制主义

26、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朝通过休养生息.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 大 一 统 ,因而说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一统;三国两晋南1懒 时 期,封建国家出现了政权分立,但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f发 展,因而说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点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跨 度 较 大,要仔细亩题.学生要掌握秦朝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和意义,魏蜀吴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4 第22题【材料分析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但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

27、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图示和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东 晋;南尔.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第1空】iR分立图示中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图 示 中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迁 都 ,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 的关系。正民廉大也提强7名万艮f iM公、【第1空】洛阳【第2空】因果图示反映出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东 晋 王 羲 之 的 代 表 作,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 南 北 朝

28、 时 期 科 技 文 化 的 特 点 是 ;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是 唐 朝 的。g一,一家篇一禹一刍一身含 义 *【第1空】兰亭序【第2空】承上启下【第3空】颜真卿【答案】:无【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所以处应该是吴,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 一 中 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于十六国并立,他们的都城都在南京。(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1潮 时 期 是 一 个 乱 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弃旧图新的时代,此时期新旧

29、交替,总体的政治特征是政权分立,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r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W 防 的 战 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 方 人 的 南 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d网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发展.(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两者互为因果关系。(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

30、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的代表作 兰亭序被 言 为“天下第一行书”.三国两晋时期的科技文化在历史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颜真卿是王费之之后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 赵 孟 柳 公 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二故答案为:(1);东 晋;南京.(2)政权分立(3)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4)洛 阳;因果(5)兰亭序;承上启下;颜真卿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南朝相劫 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e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 可 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朝代的更替。(2)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国两晋南潮相关知识的理解。答题

31、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侬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三国两晋南1隅时期的政治1飙.(3)本题主要考查对江南地区开发相关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4)本 题 主 要 考 本M照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领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二舞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5)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国两晋南1隅时期科技文化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 准 确 理 解记忆.磔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

32、的意图是要学生钿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4 第 23题【材料分析题】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16年西晋灭亡,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健康。公元439年,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今山西大

33、同),平城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494年北魏孝文帝进行了迁都。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后进一步实行改革。-摘编自人教版 中国历史?7 年级上册材料二:(见下图,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图册?7 年级上册)材料三:15世纪,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新航路。1487年,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支持,率船队从西班牙启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船队沿着迪亚士船队的航线,到达印度等地,

34、获得无数财富。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16世纪初,航海家亚美利哥到达美洲。这块新大陆以他的名字命名。-摘编自人教版 世界历史?9年级上册材料四:(见下图,摘编自人教版 世界历史?9年级上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某历史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220年 A m a 266冬 3 1 6 4 C 5年 侬 年一1 I 19 8 ri nr :西号雇M 公囱醴AA、年;B、吴国建立,局面形成;C 年。【第1空】221【第2空】三国鼎立【第3空】317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 魏 孝 文 帝 把 都 城 从

35、平 城(今山西大同)迁 到 图 中 甲 地 是 (写出地名)。北 魏 孝 文 帝 迁 都 有 何 历 史 意 义?【第1空】洛阳【第2空】有利于1 懒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某历史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A、年;B、年(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答题卷中)。1 4 9tle 1404-1433 A B 1 6 3t纪 162星的年本义功蜕资主端出,国M下洋中期七B,伦首到美亚事布次达净达.由9的队航行,哲55以航-T麦伦队u,f牙期帝CV民国成殖美历达利爻利到美扁兰茶【第1空】1492【第2空】1519-1522根据材料三,四,结

36、合所学知识回答:图 中 麦 哲 伦 船 队 的 航 行 路 线 是 (只填图中所示相应序号)。【第1空】【答 案】:【解 析】:【分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17年司马容建立东晋.(2)据材料一 公元439年,我国东3剧区鲜卑族建立的 朦 统 一 了 黄 河 流 域.建 立 后,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的 地 理 位 置 不 利 于 对 中 原 广 大 地 区 的 统 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494年1勰孝文帝进行了迁都.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政治、经 济 改 革,迁都后进一步实行改革 和材料二图

37、1会 台 所 学 知 识 可 知,49侔二口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利并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3)据 材 料 三.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支持,率船队从西班牙启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可 知,1492年,哥伦布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 吟 地,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4)据 材 料 三-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 回 欧 洲,完成了环球航行”和材料四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8、,图中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路线是,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 欧 洲,完成了环球航行.【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东晋建立、:!图孝文帝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掌提相关的基础知识.4 第24题【材料分析题】材料问答题: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一 一 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解Q R姓汉 姓婚 卑 姓汉 姓拓跋元加 赖贺丘穆陵理独 孤刘步六孤陆贺 楼楼鲜

39、卑姓氏改为汉姓请回答:材料一中的 卫鞅 是谁?孝公 是哪国国君?请你说说在“孝公 支持下,卫鞅 变法的主要措施?这次改革对该国有什么重大作用?商 鞅;秦 国;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息多的人,可免除徭徵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建立县制 实行连坐法;历 史 作 用:泰国富强起来,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为奏灭六国实麒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二中的“孝文帝 是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d匕魏鲜卑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用汉族管制和律法;这 期 施 的

40、 积极 意 义:促进了民族融和,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偌蝠.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答案】:【解析】:【分析】(1)育鞅变法前,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讨变法 计.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以为祖宗传下来的制度不能改变.商 鞅 驳 斥 他 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之 后,奏 孝 公 决 定 支 持 商 鞅 变 法.法 令 规 定:国 家 承 认 土联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作,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44s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

41、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奏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奏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4世纪后期,我国东 匕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3朦 初 年,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 偿 各 个 领 域 进 行 改革:制定官吏俸株制,整 顿 吏 治;推行均田制;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 儒 学,实行汉制与移风 易 俗;迁都浴B日等.材料二反映了改革中的说汉话、改汉姓两条措施.j图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3)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

42、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可以为新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 习 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改 革 可 以 版 梃 济、政治和文化有蚪程度的发展.【点评】(1)本题考查育鞅变法的有关知识.(2)本题考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3)本题考查对改革的认识.4 第 25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材料一: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

43、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 谋反,惨遭 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材料二:高祖曰:.今 欲 断(禁止)诸 北 语(鲜卑语等).三 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一 一 魏书?咸阳王禧传请回答: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育鞅变法.秦的国势日趋强盛.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内容?这一改革还有哪些措施?请再列举两项。1徽 孝 文 帝 改 革.使 用 汉 语,禁用鲜卑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或:迁都洛阳、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材料二提到的改革有何

44、积极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I爆 的 实 力.结合材料,说说这两个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答案】:【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 谤 他.他 被 诬 陷 谋反,惨 遒 车裂而 死.他 虽 遭 不 幸,但新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仍继续推行,奏的国势日趋强盛.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 他 虽 遭 不 幸,但新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仍继续推行,奏的国势日趋强盛.”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2)由材料二 高祖 曰:今 欲 断(禁 止)诸 北 语(鲜卑语等).三 十(岁)以 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

45、爵疑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W 图 孝 文 帝 改 革 中 使 用 汉 语,禁用鲜卑语.的 措 施.此外 激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有:改穿汉 服 改 用 汉 姓、迁都洛阳、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采用汉族的官制、律 令 等.(3)材料二反映的是3 孝 文 帝 改 革.1口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剧的实力.(4)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商鞅变法T E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长期杂居,;!图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这一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因此说商鞅变法和

46、二图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故答案为:(1)商鞅变法.奏 的 国 势 日 趋 强 盛.(2)d隔 孝 文 帝 改 革.使 用 汉 语,禁用鲜卑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或:还都洛阳、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本问答出两点即可)(3)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W 网 的 实 力.(4)顺应了历【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1匕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3)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知识点.(4)本题考查的是醐映变法和;!图孝文帝改革原因的知识点.本题以商鞅变法和d魂孝文帝改革为 背 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育鞅变法和3麻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