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110908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

2、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 等等,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弗洛内兹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

3、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的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与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它们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摘自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材料二:上世纪末,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引发

4、了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的论辩。这场争论,其核心并不在技法的有无,而在艺术理念的区分。20 世纪中国水墨画有文人画和非文人画两大系统。其中,文人笔墨又有两大支柱,一是书法用笔,强调“书画同法”,强调中锋为本和以线立骨,强调一波三折、藏头护尾等用笔规范,强调线的力度;二是程式化,文人笔墨中,造型程式是为笔墨程式服务的,程式化是为书法用笔服务的,文人画程式规范的核心就在笔墨。文人画代表人物黄宾虹,提出“用力无法,便是江湖”,他认为绘画中的世俗之气就源自笔墨不得法。吴冠中属于“非文人笔墨”系统,他的主张和实践是对文人笔墨程式规范的解构。用前者的标准衡量他,难免会有用笔“软塌塌的、浅薄无味”的判断。因此,

5、笔墨之争并非工具材料之争,而是范式之争。吴冠中消解了书法的笔墨规范,同时融合西方艺术语汇,促成了今天笔墨艺术系统的多元化格局。关于“等于零”这种激愤的语言风格,有批评者认为是吴冠中为了引起关注而故作惊世骇俗之语。吴冠中的主观意图无从考证,但从其文论中反复出现对鲁迅的欣赏-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常有针砭时弊的激烈言辞-可以想见吴冠中此论的背景。吴冠中对中西方绘画都有涉足,他对国画和油画材料有客观的分析,“黏糊糊的油彩不能表达线的奔放缠绵,她拖泥带水,追不上水墨画及书法的纵横驰骋,她如何利用自身的条件来引进流动的线之表情?水墨画像写字一样,长缨在手,挥毫自如,却也手法有限,对繁花似锦、变化

6、多端的现实世界往往束手无策”。由此可知,所谓脱离了具体画面孤立的笔墨没有价值,表达的正是技巧要服从于创作需要的理念。超然客公众号在中国画漫长的变迁过程中,笔墨早已突破单纯的物质材料范畴,成为区分士庶雅俗的符号。中国画笔墨所期望的理想境界幽微奥妙,对画家学养有较高要求,笔墨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社会身份的文化符号;笔墨的难度又使它具有宗教般的魅力,吸引画家孜孜以求,并将它视为提升修养的手段,因此笔墨又成了精神象征。20 世纪的中国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文士阶层的身份、地位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国难之中的知识分子不愿也无法继续追求独善其身,传统笔墨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逐渐贫瘠。中国画传统的观赏方式也在这

7、一时期出现了巨大转变,原本私密而小众的雅集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公开化的美术展会,受限于学养, 大众很难领会笔墨的精妙之处;往往只能“看一眼”的观赏方式也使传统笔墨很难获得共鸣。在此背景下,吴冠中追求的是“群众点头”“专家鼓掌”,以及西方观众的认可。该定位在笔墨之争中也曾受到非议,但从笔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吴冠中的选择不失为一条国画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摘编自张熙笔墨为何等于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不择手段”,文中指在绘画的时候,作者可以采用一切手段来表达视觉美感和独特的情思。B.“奴役”,把人当奴隶一样使用,文中指笔墨没有独立性,要绝对服从作者表达

8、感情的需要。C.“媒体”,在文中指传播艺术作品的途径,如雅集、美术展会等,也指粗陶、宣纸及笔墨等。D.“江湖”,文中指文人画系统对不守传统笔墨程式的画法的喻称,即不正统的、有世俗气的画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二把吴冠中的激烈言辞与他对鲁迅的欣赏联系起来,说明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这一观点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B.中国画文人笔墨使作者在习画过程中往往会陷于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客观上也容易形成对大众的排斥,显示出一定的狭隘性。C.“这儿该用倪云林的线法,那一笔有米家云山的韵味”,这样的指导和评价在认同吴冠中观点的人看来,并非不可接受。D.“群众点头”“专家鼓

9、掌”“西方观众认可”,这种随时代发展而来的创作追求,有利于中国画的雅俗共赏,也有利于它走向世界。3.下列有关诗文创作的言论,与吴冠中的笔墨观最接近的一项是(3 分)A.胡适: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B.黄庭坚: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C.沈伯时:炼句下语,最是紧要,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D.曹雪芹: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4.请参照下面的注释示例,给文中的“笔墨”加注。(4 分)注释示例:拳脚,本指拳头和脚,文中指武功。5.如何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

10、?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见麒麟哥舒意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夫子现在还有学生?”“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 “我只知道教书。”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

11、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夫子在看什么。”“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 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 “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 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 “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承太没说话

12、,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饭后,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

13、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 目光清澈。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我又见到麒麟了。”“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可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 就说,仁者爱人。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

14、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 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

15、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 “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一头驼鹿。”“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 “一头白色的驼鹿。”“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 “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

16、” “从没见过。”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选自小说月报2023 年第

17、 1 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C.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

18、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C.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D.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8.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 分)9.麒麟是传

19、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崇宁间张怀素谋倡乱,范寥知之,欲驰入京言状,无以为道 里费,东野资之。怀素伏诛。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上问:“东野何人?”即对镇江府学内舍生,且具道所以资送之恩。有诏,乘递马赴阙。既对,言契上心,即授忠义郎。靖康中,知平江。车驾幸杭,苗、刘作难。明受收至,东野疑之。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御营军事,留平江。东野谋于浚,欲匿收不宣。浚曰:“事已如此,胡可匿?”因相与谋

20、,阴取故府所藏登极救书置舆中,迎登谯门,读而张之,即捐其阶,禁,无敢登者。乃与 浚议勤王之师。皇帝复位,以功超拜徽猷阁待制,入为工部侍郎。周望宣抚浙西,将屯军平江,奏言“非东野莫可为守者”。东野知望不足与立功,辞至七八,不得已而行。既至,乃修治城垒、楼橹,为战守之具甚备。望束手无策,东野所言, 悉弃不用。即以蜡书具所与望议论本木,驰奏,乞别自将,不然只与俱死。奏凡十余上。上手救报曰:“ 朕仗卿甚重宜与望协心共力以捍一方勿轻相同异。”于是不敢复言。望果败事,引咎自劾。寝不报,而台评继上,请正失守之罪。上为之特下诏曰:“汤东野昨累有奏,陈措置守御,颇有伦理。只缘事权不专,遂致失守。与其他弃城不同,

21、可止落职。”绍兴初,从张浚讨李成。初,成之叛也,鄂州李允文擅杀知岳州袁植,欲与成连横。成败,浚欲遂取之,惮其强。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者,被罪谪英州。行至临川,东野知其与 允文善,引之谒浚,使贻书允文,允文遂伏罪。复奉祠,起知扬州。会伪齐宿迁令张泽拔众四千自归。朝论以国家方屈好于豫,不宜生衅,欲还之。东野不可,章三上,得请,四千人皆免死。(选自京口耆旧传,有删节)注明受,南宋皇帝赵旉的年号。赵旉是苗、刘兵变拥立的新皇帝,在位 26 天。豫,指金太宗册立的大齐皇帝刘豫。1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朕A仗B卿C甚D重E宜F与G望H协I心

22、J共K力L以M捍N一O方P勿Q轻R相S同T异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契,意谓符合、投合。“契阔谈谯”的“契”字也是这个意思,“契阔”一词则偏指久别。B.幸,指皇上亲临某地。阿房宫赋“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字意思和用法与此相同。C.本末,树的主干和枝节,喻指事情的原委和经过,史书体例中的“纪事本末体”即据此命名。D.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称连横,后泛指结盟,本文用的就是这个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汤东野得知范寥想赴京举报张怀素却苦于没有路费,认为通过帮助范寥可以得到皇上召见,便资助了范寥,后来

23、果然如其所愿。B.汤东野与张浚商定用旧诏书替换新诏书,登上谯门宣读并张贴在上面;又因怕人知道真相,便拆去阶梯,禁止人们登上谯门。C.汤东野虽是不得已而出守平江,但他一到任就着手修治军事设施,作好攻守准备,还多次向周望建言,可惜都没有被采纳。D.宿迁县令张泽率众归附南宋,南宋朝廷担心与伪齐产生事端而想遣返他们,汤东野进言劝止,张泽等四千人因此幸免一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2)引之谒浚,使贻书允文,允文遂伏罪。14.文中“上为之特下诏”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4、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不睡文天祥频搔白首强忧煎,细雨青灯思欲颠。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频搔白首”是诗人忧心如焚的表现。古人常以“搔首”表达忧思之重,如杜甫的“白头搔更短”就是这样。B.“细雨”句写雨声中青灯下,诗人思绪纷乱夜深不寐的情形,画面感强;且又紧承上句诗意而来,暗扣题目。C.颔联从时空角度落笔,以“三万里”“几千年”呈现诗境之开阔,表现诗人忧思之深广,为下联的感慨伏笔。D.诗人以“不睡”为题,并由这一寻常的生活细节展开

25、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最后回到现实,结构严谨。16. 有论者以为尾联构思新巧、表意丰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用“_ , _”两句起兴,兴中有比,形象地说明人生亦有命,人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2) 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地名对举表示空间距离的遥远与阻隔,以此写一方对另一方的深情,或写彼此的牵挂和无奈,高适燕歌行中“_ , _” 两句是很典型的一例。(3) “梦”是古代诗词中的高频词汇,古代诗人借着做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从心所欲, 任意西东, 如 “_,_”

26、。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每次读普希金的作品,我都感受到一个作家应有的价值所在,他不仅要像旁人那样对生活发言,而且更要为提升自己民族的语言负责。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给人们留下 的记忆。( )当普希金去世后,( )时过境迁,作为斗士的普希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作为诗人的普希金却永存,( )他纯洁了俄罗斯的语言。直到 19 世纪初,俄语似乎还是一种没有希望的粗陋的语言,俄国上流社会人士以说法语为荣,俄语作家寥若晨星。但是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批

27、大作家,可谓 _。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开创了世界性的文学,他们全都有资格做一批人的精神导师,而他们全都感激地视普希金的作品为, 把它看做是“一部辞典,包括着俄国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果戈理语),从中汲取清泉。这一伟大的遗产,穿越了黑暗的 19 世纪,又在 20 世纪俄国动荡的天空下绵延不绝地变成了一些新的杰作,新的名字,新的源流。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尽管 因为 不但 而且 B.所以 即使 不是 而是C.因此 尽管 但是 因为 D.虽然 不管 然而 因为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20.材料中加点的“全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8、。(5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在当下的中国, _,有人对这样的“弯道超车”现象持乐观态度,但笔者认为这未必是好事,其结果很可能是替发达国家承担“( )”的任务。人工智能在工业上的大规模使用,大量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社会将迎来大批失业人群。如果一个社会少数人有工作,大部分人没有工作,对这样的社会,我们目前远远没有准备好。今天如果少数人没有工作,我们把少数人养着没问题,这是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结构能够承受的。如果颠倒过来,这个社会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失业一一按照专家对人工智能的展望,将来 95的工作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29、这时候,那么多没有工作的人,可以用无限的时间来积累不满, _。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此都无应对经验。有一种糊涂论调,认为根据历史经验,新的技术导致工作岗位流失之后,人们总是可以寻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经常有人以此安慰公众,却完全没有注意到,“95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从逻辑上看,这一说法,已排除了失业者找到新岗位的可能性不是95的岗位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吗?_,新岗位的 95不是仍然要被人工智能取代吗?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趟地雷 B.拆盲盒 C

30、.吃螃蟹 D.打冲锋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辈子认真做小事,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有的人不屑于做小事,终致一事无成。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参考答案1(3 分)C2(3 分)C3(3 分)D4(4 分)笔墨,本指中国画绘画用的工具材料,即笔和墨;文中指用笔规范或程式、范式,即造型手段。5(4 分)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长处;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反映新的生活和时代风貌;要不

31、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学养;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促成笔墨的多元化发展。6(3 分)D7(3 分)B超然客公众号8(6 分)“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9(6 分)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10(3 分)ELP11(3 分)B12(3 分)A

32、13(8 分)(1)范寥从普通人里崛起,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范寥)对皇上说:“我如果没有汤东野就没办法见到陛下。”(2)(汤东野)带他去见张浚,(张浚)让他写信给李允文,李允文于是认罪。14(3 分)在平江失守一事上,皇上自知也有过失,所以皇上下诏作出从轻处理的决 定,并说明理由,以此平息台评,保护汤东野。附译文: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崇宁年间张怀素谋划造反,范寥知道了这件事,想奔赴京城把事情告诉皇上,但是没有路费,汤东野资助了他。张怀素被处以死刑。范寥崛起于普通人中,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范寥对皇上说:“我如果没有汤东野就没办法见到陛下。皇上问:“汤东野是什么人?”范寥就回答说是镇

33、江府学的内舍生,并且详细地说了汤东野出资相送之恩。皇上下诏,汤东野乘驿马赶赴京城。回答皇上问题,所言投合皇上心意,就授以忠义郎一职。靖康年间,汤东野任平江知府。皇上临幸杭州,苗、刘作乱(拥立赵旉为皇)。明受(赵剪)即位诏书送到平江,汤东野对此感到疑惑。当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一职掌管军务,留在平江。汤东野谋于张浚,想隐瞒新皇帝的即位诏书而不向百姓公开。张浚说:“事情已经这样了,怎么能隐瞒呢?”于是一起谋划,暗中拿郡府中所收藏的旧诏书取代假诏书放在车中,登上谯门对百姓宣读并张贴在上面,随即命人拆去阶梯,禁止人们登谯门,没有人敢登上谯门。于是和张浚商议救援君王之军队。皇帝复位,汤东野凭借功劳被越级授

34、予徽猷阁待制,入朝担任工部侍郎。周望任浙西宣抚使,将在平江驻扎军队,上奏皇上说,“除了汤东野没有可任平江太守的人”。汤东野知道不能够和周望合作而立功,推辞了七八次,(后来)没有办法前去平江任职。到了以后,就修整城池营垒、瞭望和攻守用的高台,准备战守的器械很是完备。周望对守卫平江毫无办法,汤东野的建议,都弃而不用。(汤东野)就将和周望商讨之事原原本本地写在信里并用蜡封好,派人驰奏皇上,乞求自己另外率领军队,不然只能和周望一起死。奏章总共上了十多次。皇上亲手写诏书答复说:“我对你很是倚仗,你应和周望同心协力,来捍卫一方,不要轻易地发表相同或不同的意见。”于是汤东野不敢再说。周望果然坏了事, 汤东野

35、把过失归于自己而请求罢去官职,皇上(把这事)搁置起来未作答复。但是御史台的弹劾接连不断地进呈皇上,请求定汤东野平江失守的罪责。皇上为他特地下诏书说:“汤东野先前连续有奏章,陈述安排防御之事,很有条理。只是因为决策处理事情的权力不能集中,就导致平江失守,和其他人弃守城池不一样,只罢官就可以了。”超然客公众号绍兴初年,跟随张浚讨伐李成。开始,李成叛变,鄂州李允文擅自杀了岳州知州袁植,想和李成结盟。李成失败,张浚想就此攻打李允文,忌惮他的强大。这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因罪贬谪英州。行至临川时,汤东野知道他和李允文交好,(汤东野)带他去见张浚,(张浚)让他写信给李允文,李允文于是认罪。又任闲职,起用为

36、扬州知州。适逢伪齐宿迁县令张泽会带领四千人归附朝廷。朝廷上的议论认为国家正和刘豫和好,不应该生出事端,想要遣返张泽。汤东野认为不可,连上三次秦章,得到允许,四千人都免于一死。15(3 分)D16(6 分)前三联直接写自己,尾联宕开一笔,以写马前卒来写自己,笔法灵活,曲折有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以马前卒眼不识丁而能陶然酣睡与自己因“知事”而不睡对比,突出了诗人系心国事的强忧。表面上有羡慕马前卒酣睡之意,实质是写诗人忧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之恨,暗示了他的孤独寂寞,意蕴更加丰富。17(6 分)(1)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2)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3)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8(3 分)C19(3 分)刻骨铭心 群星璀璨(灿若繁星、群星灿烂、星汉灿烂) 源头活水20(5 分)“全都”,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一例外,作者先以此强调托尔斯泰等一大批作家的成就之大;然而指出这些作家又无一例外地感激普希金,则突出了普希金一个人对俄国文学的影响之大。两个“全都”表达了作者对普希金的崇敬之情。21(6 分)人工智能发展迅猛 必然会危及社会稳定 那么如果出现了新岗位22(3 分)A23略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