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9094550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3年《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pdf(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 5 篇)【教学目标】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课时目标】1、第一课时: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2、第二课时: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设计理念】【教学重点】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2、、韵律美。【教学难点】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尽:完。独

3、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

4、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

5、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

6、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

7、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一、学习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

8、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4、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

9、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3、简介词的内容。4、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6、全班交流;教师点

10、拨指导。7、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3、默写两首古诗。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7 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11、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

12、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3、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第二课时(舟过安仁)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14、。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

15、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

16、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

17、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茅檐:茅草搭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

18、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19、。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3、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 su,“遮”读zh,不要读成平舌音。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0、。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

21、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2、学习第二首诗。(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

22、画面。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2、默写牧童。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2、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二、初读,走近“美”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4、学生

23、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三、品读,感受“美”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

24、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5、。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四、再读全词,回味“美”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4、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延伸“美”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 7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

26、、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

27、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

28、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5)小组交流

29、。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3)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第二课时(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4、介绍辛弃疾生平。(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

30、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四)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