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艺术研究_邢岳.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065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板桥书法艺术研究_邢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郑板桥书法艺术研究_邢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板桥书法艺术研究_邢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板桥书法艺术研究_邢岳.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椐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 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井表示谢意。 木学位论文作者完辛了解 学校 存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2、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 书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 论文题目:郑板桥书法艺术研究 学 科 专 业 名 称 文 艺 学 申请人姓名邢岳 指 导 教 师 李 宗玮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5年 5月 31日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ll 会者 i仑 . 1 第一章郑板桥书风形成的社会背景 . 3 第一节郑板桥的生活情境 . 3 一、 扬州经济的繁荣与艺术市场的形成 . 3 二、 文化环境的嬗变 . 6 第二节陈陈相因的帖学书风 . 8 第二章郑板桥的书论美学思想与书风解析 . 10 第一节

3、郑板桥的书论美学思想 . 10 一、 熔铸古今、标新立异 . 10 二、 独抒性灵、师心自用 . 12 二 书品人品 相得益彰 . 13 第二节郑板桥书风解析 . 13 一、 揩书 纵横欹侧、痩劲挺拔 . 13 二、 草书 内敛古朴、自由奇崛 . 17 三 、 隶书 一一 瘦劲舒展、端庄俊逸 . 18 四、 六分半书一一点画诙谐、乱石铺街 . 18 第三章郑板桥书法与碑学之兴 . 25 第一节 “ 前碑派 ” 的探索 . 25 一 、 “ 碑 ” 与 “ 帖 ” , “ 碑学 ” 与 “ 帖学 ” . 25 二、 “ 前碑派 ” 的探索 . 26 第二节 “ 六分半书 ” 对碑学兴起的先导作用

4、 . 29 一、 对碑学实践的影响一一邓石如、伊秉绶、吴昌硕 . 29 二、 对碑学理论的影响一一阮元、包世臣、康有为 . 31 第四章郑板桥书法的评价及对当下书坛的启示 . 34 第一节郑板桥书法的历史评价 . 34 一、 积极评价 . 34 二、 消极评价 . 35 第二节郑板桥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 36 第三节郑板桥书法对当下书坛的启示 . 38 一 继承与仓丨撕 . 38 二 、 诗、书、画的融通 . 39 三 、 对比、尚奇求怪与当下展厅效应下的视觉冲击 . 42 会吉 i吾 . 44 . 4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46 至夂 i射 . 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5、论文 中 文 摘 要 郑板桥 ( 1693 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清代中期书画家、 文学家,活动于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以诗书画 “ 三绝 ”著称于世, “ 扬州八怪 ” 代表人物之一。其书法变革意向鲜明,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吸取碑与帖的精华,侧重取法金石碑板,对汉字字形进行夸张、 变形,找到了书画同理的客观规律和创作途径,别树一帜地创造出了前无古人、 后启来者的崭新书体一一“ 六分半书 ” 。这种创格和变体,以隶楷行草四体相参, 加入兰竹笔意,特色鲜明,又称 “ 板桥体 ”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正是碑帖根本 性转换的迷茫与探索时期,帖学书风发展到

6、顶峰并出现穷途末路的征兆,碑学书 风开始萌芽。郑板桥作为传统书风的反叛者,不肯随波逐流附和帖学书风,积极 探索,大胆创新,成为近代碑学的先声,对后世碑学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郑板桥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六分 半书 ” 以其独特性、创造性、思想性、时代性,给后世提供了一份极其丰富、珍 贵的遗 产。郑板桥敢于超越时代的叛逆、创新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是中国书 法几千年来绵绵不断发展演变的源头活水。 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郑板桥书风形成的社会背景,即郑板桥书风形成的客观原 因,主要包括扬州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清初书风。一方面,分析了雄厚的经济 基础、浓厚的文化

7、氛围、优越的地理位置、广泛的市民阶层等因素,使扬州在清 代前中期发展成东南一带文化艺术最为繁盛和活跃的地区,促进了扬州艺术市场 的形成,书画氛围日益浓厚、书画商品化倾向日益凸显,为郑板桥书法艺术风格 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介绍了清初陈陈相因 的帖学书法危机。 第二章论述了郑板桥的书论美学思想和书风特征。一方面,本章从散见于其 诗词、书信、题跋中,概括出其精辟、独到的见解,涉及到郑板桥创作、鉴赏、 批评各个方面,即书法取法对象和审美取向的熔铸古今、标新立异,书法创作的 独抒性灵、师心自用,书法批评的人品书品、相得益彰,反映了板桥对书法艺术 的深刻理解和敏锐领悟。另一方面,本章总结了板桥

8、揩书、草书、隶书、六分半 书的审美特征,对六分半书名称的由来、主观成因、艺术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 第三章分析了郑板桥书法与碑学兴起的关系。清初,陈陈相因的帖学书法出 现危机,扬州,特殊的文化氛围使大批学者和艺术家汇聚于此,在碑帖根本性转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换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郑板桥是碑帖根本性转换、由前碑派兴起到碑派发展 时期,以碑破帖的先导和典型,是近代碑学的先声,对碑学的实践和理论产生了 重要影响。实践方面,邓石如、伊秉绶、吴昌硕在篆、隶书法上,成就斐然,成 为碑派书法的典范。理论方面,以阮元确立碑学理论为开端,经过包世臣、康有 为的大肆鼓吹、推波助澜,碑学理论逐步完善。

9、第四章总结了郑板桥书法的历代评价、影响和其书法对当下书坛的启示。对 于 “ 六分半书 ” 即 “ 板桥体 ” 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郑板桥书法在继承与创新, 文化滋养笔墨,诗书画相互交融,对比、尚奇求怪与当下展厅效应下的视觉冲击 方面给当下书坛以启示。 关键词:郑板桥书论思想书法特征碑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Zheng Banqiao (1693 1765), Yangzhou Xinghua people,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calligrapher, writer, activities in the Qing emperor

10、 Kangxi to the Qian Long years, Kangxi scholar, Juren, Jinshi Yong Zheng Qian Long, to poetry and painting Sanjue known to the world, Eight Eccentrics of Yangzhou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alligraphy change intention clear,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absorb the essence Be

11、i with tie, focusing on access method monument board, found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mpathy objective rules and ways of creation, set up a new banner to create a new style, have no predecessors and unrepeatable six and a half of the book. The creation and variants, with Li Kai cursive tetrasomi

12、c coherent, joined the blue bamboo styles, distinctive features, also known as the bridge body. Zheng Banqiao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 Chinese calligraphy history has left a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of the pen. Six and a half of the book with its unique, creative, thought, the times, pro

13、vides an extremely rich, precious heritage to later generations. The era of Zheng Banqiao, it is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rubbings of confusion and exploration period, calligraphy book wind development to the peak and the emergence of go into a cul-de-sac sign, epigraphy Book wind began to

14、sprout. Zheng Banqiao as a traditional book wind rebel, refused to swim echo Tiexue Book wind, active exploration, bold innovation, become the precursor of modem study of epigraph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ter generations of tablet study. Zheng Banqiao dared to beyon

15、d the age of treason,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calligraphy art, calligraphy is the springhead China thousands of years of continu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describes Zheng Banqiaos life circumstances and life experience, namely the Zheng Banqiao call

16、igraphy for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ubjective motives. On the one hand, the abundant economic basis,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excell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broad citizen class and other factors, so that in Yangzhou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o develop into the most prosperous

17、and active area for southeast of culture and ar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Yangzhou art market increasingly thick atmospher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mmercialization tendency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laid the soc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Zheng Banqiaos calligraphy a

18、rt. On the other hand,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Banqiao life experience, character, political as the calligraphy m _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cre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Zheng Banqiao Book aesthetics thought and the calligraphy styl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this chapter from the scatte

19、red in the poems, letter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generalizes its incisive, original insights, involved Zheng Banqiao creation, appreciation, criticism of all aspects, that is the object of calligraphy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m calligraphy creation, casting new in order to be

20、 different, the expression of the soul, not willing to listen to advice, calligraphy criticism character calligraphy, complement each other, reflecting the Banqiao o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the deep understanding and keen insight.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

21、tics of regular script, cursive bridge, six and a half of the book, the origin of the six half of the book, the name of the origin of calligraphy, unique style and personalized featur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ix and a half of the book and the rise o

22、f tablet study. 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the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routinization crisis, Yangzhou, special cultural atmosphere to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nd artists gathered he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ubbings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 major change in the Qing Dyna

23、sty history by former stele School of stele school rise to the climax of the development, it is done in Yangzhou on the stage. Zheng Banqiao was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ront of stele school emerges to the stele school development period, to break the pi

24、lot and the typical post monument, is a precursor of modern stelae, which produc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epigraphy. The four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history evaluation, the calligraphy of Zheng Banqiao and it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calligrap

25、hy inspiration. For six and a half of the book or evaluation of Banqiao body has always been Public opinions are divergent., mixed. Zheng Banqiao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alligraphy, ink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ultural nourishment, blend, contrast, still odd and strange and the presen

26、t Hall effect under the visual impact to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to enlightenment. I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目前学界有关郑板桥书法的研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关郑板桥的综合研宄著作。主要有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一一郑 板桥 ( 周积寅)、中国画家丛书一一郑板桥(潘茂)、郑板桥全集 ( 卞孝萱 编)、郑板桥集详注 ( 王锡荣)、郑板桥年谱(周积寅、王凤珠)、中国思想 家评传丛书一一郑燮评传 ( 王同书)、郑板桥评传 ( 陈东原)、郑板桥与佛教 禅宗(金实秋)等等。其中周积寅、卞孝萱、王锡荣等

27、人在郑板桥研宄方面颇 为全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些著作涉及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概况、生平、仕途、 交游、美学思想、文学、绘画、书法、印章等各方面,较为全面,但书法方面的 内容仅为综合研宄中的部分内容,多为简单介绍,篇幅少且研宄不够深入, 但综 合性研宄著作为郑板桥书法的研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 郑板桥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的宏观论述。主要有扬州八怪 与扬州商业 ( 薛永年)、明清徽商与社会文化变迁 ( 王振中)、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中国审美文化通史 明清卷 ( 周来祥)、从冲突走向融通:晚明 至清中叶审美意识的嬗变论(张灵聪)等。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关于扬州八 怪的研究进入鼎

28、盛时期,涉及到时代背景和时代审美趋向的著作相对丰富,为郑 板桥书法艺术的横向研宄提供了重要参考。 3、 郑板桥书法作品汇总。主要有中国书法全集 65 一金农郑燮(刘正 成)、中国书法家全集一一郑板桥 ( 秦金根 )、郑板桥书法集(周积寅)、郑 板桥书法全集、板桥书体变化百例 ( 田园书)、郑板桥书法字典(韩凤林、 宫玉果 ) 等。这些作品集收录了郑板桥的大量传世书法作品,但作品集缺少作品 介绍,多为作品图片材料,为郑板桥书法研宄提供了作品参考和重要依据。 4、 各版本的中国书法史中相关郑板桥书法的研宄。主要有中国书法史 清 代卷(刘恒)、中国书法史 ( 沃兴华)、中国书法史(钟明善)等,这些研

29、 究多为现当代书法理论家所著,是目前书法史研宄中比较权威的著作,多是提纲 挈领的介绍,以郑板桥的生平、书法活动及书法作品赏析为主,资料性和研宄性 并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为进一步研宄提供了资料。 5、 学位论文、期刊、报纸中对郑板桥书法创作的研宄。硕士论文有郑板 桥书法研宄(张靖)、郑板桥书法艺术特点研宄 ( 刘绍伟 ) 2篇。六分半书: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章法的困惑 郑板桥书法形式探析 ( 王晓光)、以画入书:板桥的艦尬 试析 “ 六分半书 ” 中的 “ 画意 ” 、略论郑板桥书法艺术特色 ( 翟本宽)、郑板 桥书法艺术刍论 ( 张秀文)、郑板桥书法与扬州徽商(张靖)、郑板桥

30、书法之 怪(万依 ) 等近 20篇文章。这些文章多涉及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尤其是对其标 新立异的 “ 六分半书 ” 的赏析和评价,角度各异,褒贬不一,为进一步认识和评 价郑板桥的书法价值提供了借鉴。 综上可知,从本课题的研宄现状来看,目前学界对郑板桥书法取法北碑的开 创性意义、对当下书坛的启示、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等方面有所忽视,对其 “ 六 分半书 ”的成因挖掘的不够深入,留给我们 思考和探宄的空间,有待进一步对郑 板桥书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宄。碑与帖的对立冲突问题是自清代以来一直困扰 书坛的核心问题。“ 六分半书 ” 侧重取法汉隶魏碑,开始对帖学书风产生强烈的 冲击,对碑学兴起的推波助澜作用和

31、对后世碑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影响,值得思 考。当今展览,崇尚模仿,遗其神采,取法碑学书风的作品屈指可数,帖学书风 仍占主流,展厅效应下的视觉冲击受到书界关注。因此,对郑板桥书法的研宄, 对于当代碑学书风的发展和展厅文化下的书法创作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清代碑 学根本性转换的历史时期下的书法发展为切入点,解 读郑板桥的书法艺术。认为 郑板桥书法是以碑破帖的先导和典型,是近代碑学的先声,对于深入认识郑板桥 书法的变革意向、推动由碑向帖的转型以及碑学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试图围绕郑板桥书风的形成的社会背景、郑板桥的书学思想、书法审美特征、郑 板桥书法与碑学兴起的关系、郑板桥书法对当下书坛的启示等

32、方面,对郑板桥书 法艺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论述。 2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郑板桥书风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郑板桥的生活情境 “ 所有的历史应该是问题情境的历 史 ( 波普尔)。艺术家所确定的艺术目 标和采用的创作手段,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来自具体的 “ 问题情境 ” ,而 这个 “ 问题情境 ” 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留给它的,它是此前艺术创变中所没有 意识到或虽意识到而没有解决的情境。 ” 1艺术家的创作总会受到特定时代和特 定环境的影响,艺术风格总会刻有时代的烙印。具体到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其继 承与革新的探索和风格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并面临着特定的历史 环境和

33、文化氛围给书法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扬州商业与艺术市场的繁 荣、文化环境的嬗变、与 “ 扬州八怪 ” 之间的 艺术熏染、帖学书法的陈陈相因、 碑学书风的萌芽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决定了其书法的审 美取向和创作取法。 郑板桥,扬州兴化人,一生多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因此考察郑板桥书法 艺术形成的社会基础,应从扬州地区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切入,充分发挥想象, 还原郑板桥所处时代彼时彼刻的历史现场,进而深刻理解、阐释郑板桥书法革新 的外因,并从中国书法史的长河中看待其人其书。正如丹纳所言: “ 要了解一件 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

34、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 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 。 2 一、扬州经济的繁荣与艺术市场的形成 (一)盐业的发达 扬州,古称广陵、维扬等,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西临 京杭大运河,居于南北东西交通要塞,自古以来为东南地区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历史悠久、商业繁盛、人杰地灵,隋唐以来, 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扬州的诗词不胜枚举,如徐 凝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黄慎 “ 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 风薰 ” 等等。 郑板桥所处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期,是资本 1 刘宗超: 中国书法

35、现代史一一传统的延续与现代的开拓,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3页。 2 法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5年版,第 7页。 3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主义经济因素发展,封建社会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鼎峰并出现崩溃的 前夕。清朝自入关后,通过平定三藩叛乱、镇压边疆少数民族反抗等一系列对内 对外战争,政局逐步稳定。到 17世纪末,经济逐渐恢复,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 区,商品流通活跃,手工业兴盛,消费水平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扬州 经济在这一时期迅速恢复发展,航运如梭,货物云集,百业兴盛,成为我国东南 四大都会之一,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盐

36、业的发达,是扬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古代的两淮地区一直是我国食盐 的重要产地,随着人口的增长,清代前期,两淮地区的食盐产量迅速增长。凭借 便利优越的水运条件,扬州发展成为当时的盐运中心。设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官署, 也为扬州盐业的空前发达创造了条件。 “ 扬州学派 ” 代表人物汪容甫在广陵对 中写道: “ 故以广陵一城之地,天下无事,则鬻海为盐,使万民食其业,上输少 府,以宽农亩之力。及川渠所转,百货通焉,利尽四海。 ” 1由此可见,扬州地 区以盐业为基,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成为清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之地。 自从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以来,盐税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盐税在政府税收中

37、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 通过监督盐商的经营,清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的税收,据乾隆两淮盐法志序 的记载,全国税收的一半是来自盐业的,然而,两淮地 区的盐税收入就占据了盐 业税收的一半。盐商通过获得的专卖权在其中谋取大量钱财,拥资巨大,千万、 百万者不在少数,康乾时期,扬州盐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两淮盐商在这一时 期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为扬州经济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盐商与艺术市场的形成 扬州的盐商,多来自安徽、山西和陕西三省。乾隆年间,徽商几乎首屈一指, 占据了统治地位。安徽虽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因靠近江浙地区,明 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逐

38、渐发展,为徽商开辟了一条外出经商谋生之路,乾隆时期, 徽商在扬州成为盐商的主体,商业经 营业绩不凡,积累了巨额财富。 传统的中国社会,在 “ 学而优则仕 ” 价值观念的引导和 “ 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 ” 的封建社会等级划分标准的影响下,以经商而拥资巨厚的商人往往被看 作暴发户,即使他们拥有数百万的巨额财富,仍然居于 “ 士、农、工、商 ” 四民 4 汪容甫:汪容甫文笺,古直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第 9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末,不能与封建官僚具有平等的地位,被文人士子轻视。起初,徽商积累了丰 富的资本后竞尚豪奢, “ 一时争奇斗异,不可胜记 ” , 1 “

39、或好马,蓄马数百。每 马日费数十金。朝自内出城,暮自城外入,五花燦著,观者目炫。或好兰,自门 以至于内室,置兰殆遍。 又有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 塞 ” 2由此可见,徽商依靠其巨额的财富,崇尚新奇,竞尚豪奢,好马者, 重金蓄马数百,令观者目炫;好兰者,兰花遍布内室;好不倒翁者,重金尽买, 使其流于水中。 由于徽商具有 “ 贾而好儒 ” 的特色,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发展过程 中逐渐认识到走商业之路的局限性,从而走向官商结合的道路,在发展商业的同 时,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积极投身文化事业,集商人与士子于一身。盐商为了 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争取更好的社会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在扬州营

40、造了浓厚的文 化氛围,把相当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文化事业上,如组织诗文酬唱、收藏书画、 刻印书籍、捐资助学等。 扬州良好的书画氛围,得益于盐商的参与和资助。首先,盐商收藏图书字画, 并以刻石的方法复制法书名迹,为书画家观摩、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被称为 “ 扬州二马 ” 的马曰琯和马曰璐兄弟,收藏金石碑帖与前代法书名画风格多样, 其藏有华山碑、清何焯手书苏轼陆游联绝册,以及宋代 苏轼、元代赵孟頫、 黄公望、明代文征明、清代王鉴的绘画作品。安歧,出身于盐商世家,清代鉴赏、 书画收藏家,其收藏丰富,实属罕见。法书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袁生帖、 苏轼洞庭松醪二赋、寒食帖等皆在其收藏之中。其次,在经济方面

41、,盐商 给予书画家很大的帮助。他们通过帮助书画家还债、以重金购买书画家的字画、 收藏书画家的字画等多种形式来赞助书画家、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他们有一定的 经济基础而能专心于书画,提高自己的艺术才能,由于板桥曾是七品官人,盐商 们更是不遗余力地收藏搜集其字画,郑板桥的大量作品被马氏 收藏。在盐商的支 持下,板桥收入颇丰,但经济上依靠商人的赞助,本不是郑板桥的心意。大盐商 马曰琯十分赏识郑板桥,曾帮助郑板桥还债、修宅,面对现实生活的窘迫和穷困 潦倒,使其接受了盐商赞助,发出 “ 我辈何能构全局,也须合拢作生涯 ” 的感叹。 由此可见,接受盐商的赞助,并不是郑板桥的本意,而是面对艰辛现实生活的无 清

42、李斗:扬州画舫录,汪北平、涂雨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0年版,第150页。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汪北平、涂雨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I960年版,第 150页。 5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奈之举。 扬州商人与书画家的特殊关系,促进了艺术品的商品化和艺术市场的形成。 商人附庸风雅收购书画作品的行为影响到了市民阶层,他们纷纷仿效,张挂书法 名家题写的联匾,力求新颖独特,吸引顾客。 “ 然市井屠沽,每藉聊匾新异,足 以致金,是皆可以不解解之也。 ” 1当地流行这样的话 “ 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 家 ” ,店铺主人纷纷在店铺中张挂书法名家题写的匾额,并且力求新颖独特。例 如素莲斋茶馆即请郑板桥书联 “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人爱斗茶 ” 。经过众 多 盐商和市民阶级的资助和参与,不仅刺激了本地区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也吸引 了全国各地文人墨客的纷至沓来。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从康熙中到乾隆末, 活跃在扬州的书画家就一百多人。这些人大部分来自扬州以外的地区,或赴朋友 邀请,或以书画谋生,一时间出现了 “ 海内文士,丰集维扬 ” 的局面。 18世纪,随着扬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品的商品化趋势也日益凸显。如 篆刻家丁敬 “ 其铁笔有求之者,自襁十金为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