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真题汇总文言文阅读.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05917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9.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语文真题汇总文言文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5高考语文真题汇总文言文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考语文真题汇总文言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语文真题汇总文言文阅读.pdf(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卷三、(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碧,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Z 给轻兵间道驰滑台,虫: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在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己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

2、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日:“为语汝将日,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圻大破之。圻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徒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

3、,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 选 自 宋史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答案A解析:冒:不顾、顶着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流失中左肋,怒不拔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浩与吴圻大破之A.B.C.D.答案A解析:只1.2.3为奋勇抗击金人,4为战果5为平乱6为战果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

4、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做法,被调往金州。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答案C解析: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10分)(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译文_答案: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解析略(2)浩招辑流亡,开营山,以其规置颁示诸路。译文_答案: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解析:略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 题。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J燧怒日:“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

6、院易一员往漕闱,秦嬉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 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界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捻迨宥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日:“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J上曰:“忠言也J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镶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

7、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早,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需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 选 自 宋史 萧燧传)注 主文:主持考试。镯:成串的钱。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 以 属 公 属:托付。B.桧怀之,既 而 被 檄 秀 州 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D

8、.察官阙,朝 论 多 属 燧 阙:失职。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答案】D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 罢 之 若 恃 小 康,萌骄心,非臣所知官镯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B.C.D.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答案】【C】

9、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 确 的 项 是(3分)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嬉,遭到萧的拒绝。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10、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方法点拨】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答: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答: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7

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湖北卷三、古代诗文 阅 读(共3 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9 7 2题。家有名士跳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

12、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慎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空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日:“亦 好 尔 济 又 使 骑 难 乘 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 粲 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 头 有 周易,谓湛目: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

13、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J因共谈 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 取 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残蚁封耳J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日:“始得一叔J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日:“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日:“山涛以下,魏舒以

14、上J【晋 阳秋 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J】【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觉慎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D.时人喟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答案】C【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 及 荆轲刺秦王 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济益叹其难测,

15、非复一事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A.B.【答案】A唯父昶异焉浑目:“何如我?”卿家痴叔死未C.D.【解析】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11.下 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乖碘的一项是(3分)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 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儿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答案】A【解析】“从

16、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因 共 谈 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答案】(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 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 叹(叔父)深不可测。(2 )(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注读】王 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

17、除所生服: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王湛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墓所:墓地).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几乎)不 过(过:拜访)叔,叔亦不候(候:等待)。济脱时(脱时:偶尔)过,止(止:只)寒 温(寒温:问寒问暖,寒暄)而已。后 聊(聊:姑且)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吃惊).仍与语,转 造(造:进入到,达到)精 微(精微:精深微妙)。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慎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恭敬、庄重)。遂留共语,弥 日(弥日:整天)累夜.济虽俊爽(俊爽: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不足),乃喟然

18、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注读】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

19、难乘,少能骑者。济 聊(聊:姑且、随意)问叔:“好(好:喜欢)骑 乘 不(不:同“否 )?”曰:“亦 好 尔(尔:同“耳”)。”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 策(策:马鞭)如 萦(萦: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济 益(益: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注读】【邓 粲 晋纪曰:王湛字处

20、冲,太原人。隐 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另眼相看)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 头 有 周易,谓湛曰:“叔 父 用 此(用此:拿这个)何为?颇(颇:略 微)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脱:偶 尔)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 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测度)。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高大而迅捷),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猝 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

21、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湛曰:“今直行车路,何 以 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 蚁 埼(di e),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 倒 踣(踣:跌倒、摔 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1【翻译】邓 粲 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 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

22、”于是共同谈论 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

23、样。【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日:“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辄:总 是)以 湛 调(调:调 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 其 实(实:实际)美。帝曰:“谁比?济 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J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

24、“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 济 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注读】【晋阳秋 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气度、器 量)。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 比魏舒有余。1【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1 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 处)(3 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

25、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 自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安徽卷二、(3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 刘大槌许

26、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荤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费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崎涸,

27、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已之稠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卜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渭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等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究,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赞。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厚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

28、,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 自 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 相(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值母病写笃:严重。B.何者,通判监修向:先 前。C.君奉李巡察委:委派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都推测许曾裕应当为朝廷重用。度:推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

29、发愤以卒 B.填淤则舟楫不通木欣欣以向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D.既为方伯所知月出于乐山之上 秦王为赵王击缶5.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 两 个“以”都是连词,相 当 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第一个“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C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 二 个“于”是介词,从。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 二 个“为”,介词,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

30、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6.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 因 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洛立石以纪其事。

31、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2、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 为.因:于是。以:来。(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虽然:即使这样。以:把。施设:施政。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北京卷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33、。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日:“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J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澳.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日:“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日:“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日:“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熙以货,遣

34、归。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日:“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瑜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日:“善土,善土!”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日: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日:举世混浊,清土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J(取材于宋濂 文宪集 李疑传)注: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6.下列

35、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B.景淳竟死 竟:居然C.反熙以货,遗归 熙:赠送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考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此处 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 终于 最终 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 竟然。【答案】B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莫舍我吾宁舍之而受祸B.然独好周人急然其行最著C.恐为他人得 D.何以为报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妻卧草中以号【考点】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析】A两个 舍 都是动词 收容 安置 的意思。B两个 然 都是转折连词 然而

36、 但是。C两个 为 都是表被动的介词 被。D前 以 是表反问的 何以.为 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 就是 要回报干什么呢 的意思,后“以 表修饰。【答案】D【方法点拨】文言虚词的的意义和用法的辩析,首先要考虑意义,翻译不同一定不同;其次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仗踵疑门,告日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C.籍其数而封识之记 录 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

37、析】“寄其里人家 译为 寄送给景淳家 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 寄 是 寄存 的意思,其里人家 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答案】D【方法点拨】文言翻译注意三点:第、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第二,切记要把要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 项 是()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 持 照 顾 位 孕 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D 文章作者有

38、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析】文中说 不取其报 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 此人不知感恩。【答案】C附参考译文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

39、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

40、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

41、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宋学土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1 2.用 斜 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日 君 之 病 在 耳

42、 之 前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石 日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而 亡 国 矣。(取 材 于 战国策秦策)【考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 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日/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己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日/君

43、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方法点拨】文言文断句常用方法:一、找出“云、日、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以确定断句;找出常用的句末语气词 也、矣、欤、焉、哉 等确定断句;找对偶、排比、对称的句子确定断句;找 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福建卷(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 2 5 题。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

44、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 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日“白云深处”。其 西 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 有“甘露室”。又北,上 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

45、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濯,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 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溪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零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

46、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 自 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章:大材。褰 裳:撩起衣裳。沆 港:水深广的样子。心平气易:心情和悦。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 非 名 词“鞋子”。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

47、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答案】D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 分)()春霁既久,风日暄丽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气象空旷,攒峰玉立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其 北 有“甘露室”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A、B、C、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h B选项。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答案】C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 段“适其时可乐也,

48、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土”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雪”那样纯正的快乐。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 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B选 项 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

49、西绝顶”,才 是“巨石雄坦”。【答案】B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0、 _ _ _ _ _ _ _ _ _【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 可 以 得 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第(2)题,注 意 关 键 字“斯”假 借 为“此”“这,这个”的意思。联 系 范 仲 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不难理解。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 兰亭集序中 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