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猫课文原文.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9035173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舍猫课文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老舍猫课文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舍猫课文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舍猫课文原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舍猫课文原文【篇一】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具: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的引入。你也许观赏过大海,游览过公园,却没想到在我们河北省赵县的河上还有一座建造独特的石拱桥,它就是赵州桥。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观赏这座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一)出示挂图,借助配乐

2、范读课文。(二)按要求自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2、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3、标出课文的自然段,想一想每段的主要内容。(三)指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四)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篇二】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3、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同:衹)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同“衹”,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

4、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一石(dn)。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食马者: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指示代词。虽:

5、虽然。能:本领。足:足够。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

6、出。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

7、,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

8、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

9、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篇三】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3.学

10、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8个生字,会写“素、宜”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白鹭的图片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1.教师

11、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出示课件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

12、,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出示课件4)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件5)(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板书:白鹭外形美)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板书:清田独钓图。(出示课件7)清

13、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黄昏低飞图。(出示课件9)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总结: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六、布置作业。1.掌握课后生字词。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生字,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明白作者的情感。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

14、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篇四】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版本1: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版本2: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悦,即施行焉。版本一: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

15、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版本二: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注释1.智:智慧2.若:相比3.欲:想要4.意:意识5.咸:都6.致:送5.

16、及:达到6.致:送到7.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8.访:询问9.群下:手下群臣10.理:办法;道理11.校:通“较”,比较12.物:物品13.悦:高兴,开心14.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15.尝:曾经。16.咸:全,都17.置:安放。18.焉:于,对它19.生:长到20.少:年少【篇五】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

17、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中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篇六】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马说作者: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18、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一石(dn)。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

19、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而:表转折。可是,但是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

20、到屈辱(或埋没)。只(zh):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一食:吃一顿。食,吃。9或:有时。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粟(s):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2石(d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3食马者:食,通“饲”,喂。14其:指千里马

21、,代词。15是:这样,指示代词。16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能:本领。18足:足够。19才:才能。20美:美好的素质。21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22且:犹,尚且。23欲:想要。24等:等同,一样。25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求:要求。28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29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30食之:食,通“饲”,喂。31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22、。32鸣:马嘶。3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4执:拿。35策:马鞭。36临:面对。3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8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40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知:懂得,了解,认识。4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44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作者简介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

23、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篇七】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周朴园(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看着他)大概是的。周朴园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鲁侍萍嗯。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

24、随便进来么?鲁侍萍不知道,老爷。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鲁侍萍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周朴园你的女儿?鲁侍萍四凤是我的女儿。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周朴园你你贵姓?鲁侍萍我姓鲁。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侍萍是的,

25、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鲁侍萍哦,好地方。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鲁侍萍是,老爷。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哦。周朴园你知道么?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

26、一家姓梅的。鲁侍萍姓梅的?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苦痛)哦!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

27、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汗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地)哦。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我姓鲁,老爷。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周朴园怎么?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周朴园(惊愕)什么?鲁侍萍她没有死。周朴园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鲁侍萍她又被人救活了。周朴园哦,救活啦?鲁侍萍以后无锡的人是没

28、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周朴园那么,她呢?鲁侍萍一个人在外乡活着。周朴园那个小孩呢?鲁侍萍也活着。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周朴园哦。鲁侍萍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鲁侍萍嗯,就在此地。周朴园哦!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连忙)不,不,不用。鲁侍萍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周朴园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鲁侍萍大概她是不愿意

29、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周朴园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鲁侍萍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周朴园好,你先下去吧。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周朴园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鲁侍萍旧衬衣?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要哪一件?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

30、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

31、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侍萍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周朴园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篇八】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

32、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

33、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

34、补译上“鼓”(击鼓)。(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

35、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篇九】老舍猫课文原文_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原文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

36、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

37、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末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

38、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

39、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

40、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

41、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

42、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

43、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

44、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

45、畅起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

46、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

47、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