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苗逢春.ppt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8916416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苗逢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苗逢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苗逢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苗逢春.ppt(14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苗逢春苗逢春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基于高中课标讨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于高中课标讨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理念与教学方法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一)(一)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1.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国家发展和发展和国际竞争所需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际竞争所需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国家核心竞争力

2、心竞争力的基础的基础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对人们的生产、。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例如,自例如,自19931993年以来,美年以来,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作为信息领是由信息产业带动,作为信息领域高科技的代表,美国微软公司在发展的最快时期每周域高科技的代表,美国微软公司在发展的最快时期每周增加资产增加资产4 4亿美元。亿美元。)而这种变革是以大规模的信息技术而这种变革是以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

3、育为前提的。教育为前提的。”(资料出处:黄光平经济转型与职教发展(资料出处:黄光平经济转型与职教发展,引自中国教育引自中国教育报报20022002年年1010月月4 4日第日第4 4版)版)综合国力由六个子系统指标组成。综合国力由六个子系统指标组成。1 1经济实力。其主要指标有:经济实力。其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工工业劳动生产率;业劳动生产率;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国际金融,国际金融,对外投资。对外投资。2 2科技实力。其主要指标有:科技实力。其主要指标有:高技术成果高技术成果;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值的比重;对传统技术

4、工业的改造能力。对传统技术工业的改造能力。3 3资源实力。其主要指标有:资源实力。其主要指标有: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人口资源,人口资源,矿业资源。矿业资源。4 4教育实力。其主要指标有:教育实力。其主要指标有:全国公民的文化教育素质水平;全国公民的文化教育素质水平;教育经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比例。5 5政治实力。其主要指标有:政治实力。其主要指标有:政治制度的活力,政治制度的活力,在世界政治中所起的在世界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作用;外交活动能力。外交活动能力。6 6军事实力。其主要指标有:军事实力。其主要指标有:高技术装备

5、水平高技术装备水平;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军队的整体素质和军队的整体素质和 军力的总体水平。军力的总体水平。1.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国家发展和发展和国际竞争所需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际竞争所需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国家核心竞争力心竞争力的基础的基础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个体做好应做好应对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的准备“技术在以非凡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层出不技术在以非凡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层出不穷,现有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扩展。所有这些穷,现有技术也不断得到

6、改进和扩展。所有这些使得人们理解并自如地把握现代技术的概念和作使得人们理解并自如地把握现代技术的概念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用显得格外重要。”“”“技术素养技术素养”之于个体之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资料出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资料出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技术学习的内容)术学习的内容)“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员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员和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批和

7、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判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之于个体生存之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发展的价值(资料出处:(资料出处:“21“21世纪素养峰会世纪素养峰会”20022002年年3 3月月7-87-8日,德国柏林)日,德国柏林)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个体做好应做好应对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的准备四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四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英国英国设计与技术设计与技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规定的规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必修的基础课程信息与通讯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日本日本家政基础家政基础2学分学分 信

8、息信息A 2学分学分家政综合家政综合2学分学分 信息信息B 2学分学分生活技术生活技术4学分学分 信息信息C 2学分学分(选一门)(选一门)(选一门)(选一门)加拿大(以魁北克省为例)加拿大(以魁北克省为例)基本技术基本技术4学分学分 必修课程分数在各必修课程分数在各学年开设,此外有学年开设,此外有若干选修课程若干选修课程生活技能生活技能5学分学分家庭经济家庭经济4学分学分菲律宾菲律宾技术与家庭经济技术与家庭经济必修的八大必修的八大学科门类之一(农业、工业、商学科门类之一(农业、工业、商业、家庭经济)业、家庭经济)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必修的八大学科必修的八大学科门类之一门类之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

9、术教育的价值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二)(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的关系1.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为提高我国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在国际公认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

10、研究院在国际公认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1994年我年我国首次被列入)中,国首次被列入)中,2000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列第排名列第28位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列,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列第第31位位。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期要早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键期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期要早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键期信息技术方面创造力的培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创造性的信息技术方面创造力的培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创造性的发挥在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展露发挥在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展露我国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才我国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才

11、开始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开始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堪忧: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堪忧:不息血本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外软件公司的奴隶?不息血本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外软件公司的奴隶?至少一部分人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原创能力至少一部分人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原创能力最大的软件输入国!最大的软件输入国!莫尔定律:每莫尔定律:每1818月一次、近乎月一次、近乎麻木地集体买(埋)单!麻木地集体买(埋)单!封建社会的卖国行为是割封建社会的卖国行为是割地赔款,信息社会的卖国行为呢?封建社会我们曾被鸦地赔款,信息社会的卖国行为呢?封建社会我们曾被鸦片迷醉,信息社会呢?片迷

12、醉,信息社会呢?中国应成为技术输出国:什么时候?怎样才能?中国应成为技术输出国:什么时候?怎样才能?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2.2.我国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信息我国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亟需反思和重新定位技术课程的内容亟需反思和重新定位3.3.我国各界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我国各界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和呼声的需求和呼声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9 9省市省市1212个行业个行业23782378位从业人员的调查,赞成在高中开设技术课位从业人员的调查,赞成在高中开设技术课程的比例:程的比例:厂矿企业、农业、运输、文教等行业人员

13、厂矿企业、农业、运输、文教等行业人员87.42%赞成;赞成;企业界赞成的占企业界赞成的占93.65%;有子女就读高中的家长有有子女就读高中的家长有69.8%赞成赞成(担心影响高考)(担心影响高考)p不同的个体学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个体学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p学对个体有用的信息技术:学对个体有用的信息技术: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三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定位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自信地生活有用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自信地生活有用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开展学习(学科学习、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开展学习(学科学习、综合学习和终生学习)

14、综合学习和终生学习)对个体在现代社会谋职和发展有用对个体在现代社会谋职和发展有用不同个体的能力水平和兴趣不同个体的能力水平和兴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龄阶段p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信息技术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信息技术对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人才有用对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人才有用对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有用对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有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的关系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中

15、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1.我国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国家规定我国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国家规定20002000年年1111月月1414日的颁发日的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程指导纲要(试行)必修课必修课20012001年颁发的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必修课程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必修课

16、必修课20032003年年3 3月颁发了新的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标准”必修课必修课2.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1.2519万万92.15%1.2511万万65.32%4.4190万万10.32%到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万所学校(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万所学校(校(65.32%),小学有),小学有4.4190万所(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3.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阶段信息

17、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1 1)小学阶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蓬勃发)小学阶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蓬勃发展展开课时间提前,教育方式多样:开课时间提前,教育方式多样:开课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开始从小学开课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开始从小学1 1年级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设信息技术课:北京丁香小学丁香武健的北京丁香小学丁香武健的“生活算法生活算法”武健提供,参看武健提供,参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论坛中小学信息技术论坛”http:/=146教育内容:教育内容:20002000年年纲要纲要内容;兼容多内容;兼容多种语言(种语言(LOGO,LOGO,BASIC,VB,VC,ProBASIC,VB,VC,Pro)的机)的机

18、器人;其他器人;其他教育方式:课内与课外结合教育方式:课内与课外结合3.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纲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纲要”正正在修订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以活动为主线,以信息技术软件义务教育阶段以活动为主线,以信息技术软件为辅线的教育内容的螺旋上升为辅线的教育内容的螺旋上升(2 2)小学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衔接:前后)小学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衔接: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课程设置衔接、螺旋上升的课程设置校本尝试校本尝试学习学习领域领域科目科目模块模块数学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外语数

19、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音乐艺术(略)(略)4.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1)高中阶段课程结构)高中阶段课程结构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基础人人工工智智能能初初步步 必修必修2 2学分学分选修选修 2 2(x)(x)学分学分算算法法与与程程序序设设计计 多多媒媒体体技技术术应应用用 网网络络技技术术应应用用 数数据据管管理理技技术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 22 2(x x)其)其中必修中必修2 2学分,科目内选修学分,科目内选修2 2学分,跨领域选修学分,跨领域选修x 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学分。每个

20、学生必须修满4 4学分。学分。(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框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框架4.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规划: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规划:课程标准标准教材编写与选用教材编写与选用国家级研修国家级研修省级省级培训培训国家级实验区实验国家级实验区实验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标准修订全国推广全国推广4.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解读研修手册研修手册教材编写、评审与选用:教材编写、评审与选用:5套教材(教育科学出版套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上海科教;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上海科教;浙江教育出版

21、社;广东教育)社;广东教育)国家级研修:研修方式;国家级研修:研修方式;成果成果省级培训和实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省级培训和实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个国个国家级实验区;天津市、浙江省部分家级实验区;天津市、浙江省部分实验后的实验后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修订修订(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配套措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配套措施课程管理:不同类别学校的开课要求课程管理:不同类别学校的开课要求考试与评价措施考试与评价措施师范院校的职前培训:通过邀标投标评师范院校的职前培训:通过邀标投标评标确定负责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的师范院校。标确定负责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的师范院校。“中心中心”“专委会专委会”承

22、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承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工作会议和国家级研修研员工作会议和国家级研修筹建国家筹建国家“课程、教材与评价网课程、教材与评价网”()4.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5)理性认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理性认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教什么应该教什么”,而不,而不是完全屈就我们的老师是完全屈就我们的老师“当前能教什么当前能教什么”经过培训的实验区教师对新课程的承受能力经过培训的实验区教师对新课程的承受能力和评价如何和评价如何实验后的修订实验后的修订4.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教育界与企业界协作推进的共

23、同体:教育界与企业界协作推进的共同体:课内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专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与课外活动、专题活动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机器人教育与比赛;机器人教育与比赛研究者和实践需应共同努力实现的突破研究者和实践需应共同努力实现的突破:尝试:尝试中求改进、探索中谋发展的中求改进、探索中谋发展的“考试评价方法考试评价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需耐心构建的合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需耐心构建的合作关系作关系:必修课与整合的良性互动;:必修课与整合的良性互动;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策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24、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的关系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的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6.6.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和“信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动态并存互动态并存互生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培养的培养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

25、教学的整合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教育?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有能力承担起信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有能力承担起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技术教育的使命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普遍吗?整合方式成熟地让我们放心了吗?教学普遍吗?整合方式成熟地让我们放心了吗?现阶段,我国社区和家庭有足够地设备供学生开展信现阶段,我国社区和家庭有足够地设备供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吗?广大家长有能力承担这种责任吗?息技术学习吗?广大家长有能力承担这种责任吗?“中国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只相当于全球水平的中国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只相当于全球水平的12.6%

26、,万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万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水平的0.53%。”(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2002/1/6/1.6_2.htm)6.6.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和“信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动态并存互动态并存互生生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在社会(尤其是家长)难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在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的今天以承担学生信

27、息技术教育任务的今天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6.6.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和“信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动态并存互动态并存互生生6.6.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与展的分析:信息技

28、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整合于学科教学”动态的并存互生动态的并存互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为学生提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供系统、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承担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承担的信息技

29、术教育内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和“信息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学科教学整合”动态的并存互生动态的并存互生常用软件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常用软件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可在学科和生活中培可在学科和生活中培养的信息素养养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其他学科教学整合”难以承载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难以承载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必必修修课课技术层面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内容;必要的必要的信息技术思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想方法原理应用层面的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信息技术内容容;一般信息一般信息素养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

30、课程(必修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一个视角:科学一个视角:科学-技术技术-社会的视角社会的视角两个两个“双双”:“双素养双素养”和和“双价值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知识-评价评价-学习群体学习群体五个环节:五个环节:一个视角:科学一个视角:科学-技术技术-社会的视角社会的视角以以STS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STS的观点即的观点即“科学(科学(Science)技术)技术(Technology)社会社会(So

31、cial)”的简称,是一种的简称,是一种从从“科学科学-技术技术-社会社会”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系的方法。该方法缘起于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年代,已经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科学科学提供知识,提供知识,技术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法,社会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科学技术

32、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是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对各个学科,尤其是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以以STS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从从S-T-SS-T-S相互关联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小学信息技相互关联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术课程中“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操作”与与“相相关社会问题关社会问题”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

33、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信息“技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技术”信息信息技术技术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的“社会社会问题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社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法律、道德、伦理等问题。会、法律、道德、伦理等问题。STS视角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视角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启示总体启示ST S挖掘信息技术背后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每一

34、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积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每个模块都反映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了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举例举例以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挖掘信息挖掘信息“技术技术”背后隐含的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奠基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奠基作用(冯作用(冯诺依曼结构,图灵机的设计思想)诺依曼结构,图灵

35、机的设计思想)算法思想,例如并行加工、分布式加工等算法思想,例如并行加工、分布式加工等多媒体技术,例如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超多媒体技术,例如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超媒体信息表证、虚拟现实技术等媒体信息表证、虚拟现实技术等ST S:重新定位中小学信息:重新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以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根据技

36、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学范式1.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为操作而操作”的的“书书本技术本技术”教学倾向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大量对比试验发现:大量对比试验发现: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教学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教

37、学中,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建立新旧知识中,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建立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可以获得技能间的联系,可以获得“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和“灵活的技能灵活的技能”,当面临新的任务时,学生更容易,当面临新的任务时,学生更容易提取自己学会的知识技能,迁移效果更好;而脱提取自己学会的知识技能,迁移效果更好;而脱离情景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学到难以迁移到新任务离情景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学到难以迁移到新任务中的中的“惰性知识惰性知识”,容易造成新知识与先前知识,容易造成新知识与先前知识“相相互割裂互割裂”现象。现象。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

38、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学范式2.技术教育领域技术教育领域核心概念的复归核心概念的复归:“基于基于规划规划的的操作和作品制作操作和作品制作”;“技术操作和作品制作中的技术操作和作品制作中的优化优化”关于规划及规划方法关于规划及规划方法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学范式3.教学实施中教学实施中技术体系技术体系的建构:教材根据课程标的建构: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技术体系的二次构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准对技术体系的二次构建;教师根

39、据课程标准,在教材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体系和在教材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体系和知识结构,并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课时限制,知识结构,并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课时限制,界定合适的技术深度。界定合适的技术深度。课程课程标准标准教材教材建设建设教学与学习教学与学习课程内容与要求的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教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学方式、评价方式的二次设计评价方式的二次设计以课为单元的内容体系、教以课为单元的内容体系、教-学、评价的实施与创新学、评价的实施与创新教材教材变通变通课标课标修订修订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息技术

40、课程中的“相关相关社会社会问题问题”,并在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适当渗透:1.引领学生从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对社会、科技、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对社会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规范和社会生活,技术技术进步,进步,个体个体生活、学习乃至个人的生活、学习乃至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具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具有双面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辨证地分析。有双面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辨证地分析。以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

41、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 信息技术如同科学技术的其他类型一信息技术如同科学技术的其他类型一样,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样,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催开善它既可能催开善之花,又可能酿成恶之果之花,又可能酿成恶之果。任何科学技术,。任何科学技术,其自身并不必然包涵善或恶的价值属性。科其自身并不必然包涵善或恶的价值属性。科学技术的善恶价值,是在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学技术的善恶价值,是在运用科学技术的人们的行为及结果中产生。们的行为及结果中产生。8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中:信息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冗余

42、、信息垃圾;信息获取技术的滥用(偷拍)冗余、信息垃圾;信息获取技术的滥用(偷拍)8算法与程序设计算法与程序设计中,中,“结构化的算法与人的创造结构化的算法与人的创造性思维性思维”8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中,中,“多媒体信息呈现直观性的多媒体信息呈现直观性的适当应用适当应用”“”“信息的直观性与人的想象力信息的直观性与人的想象力”8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中,中,“由信息管理权限不对称引由信息管理权限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问题发的道德问题”“”“专业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与价值最大专业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与价值最大化化”“”“数据库对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影响数据库对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影响”8网络技术应用网络

43、技术应用中,中,“因特网的广泛应用造成的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造成的技术异化术异化”“”“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实施建议:通过实施建议:通过“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的方式,教师通的方式,教师通过某个案例或文章引发某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过某个案例或文章引发某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有关的话题包括:讨论、分析,有关的话题包括: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相关社会社会问题问题”,并在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适当渗透:2.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涵的特定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涵的特定科技文化科技文化,并在教,并在教学中渗

44、透合适的科技文化教育学中渗透合适的科技文化教育信息技术蕴涵科技文化大多包含三个层次:信息技术蕴涵科技文化大多包含三个层次:物质与物质与器物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层次的科技文化制度与组织制度与组织层次的科技文化层次的科技文化有有关的关的行为规范和科技意识行为规范和科技意识(如:协作意识;知识产权意(如:协作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创造意识;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保养维护意识识;创造意识;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保养维护意识;适时更新意识;竞争意识等);适时更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

45、例)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相关社会社会问题问题”,并在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适当渗透: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时空观、时效观时效观等基本观念,改变了等基本观念,改变了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创,创造出了造出了“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信息技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术

46、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新的价值观:新的价值观:重过程重过程(程序程序)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于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于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网络网络)胜于重分胜于重分析,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析,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以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相关社会社会问题问题”,并在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适当渗透:4.理解、接受、内化理解、接受、内化与信息技

47、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不有时时有”),速度迅猛,远远超过了社会及其成员),速度迅猛,远远超过了社会及其成员的调适速度:现有社会系统及其成员尚未做出及时、充的调适速度:现有社会系统及其成员尚未做出及时、充分、有效的制度调适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形成与信息分、有效的制度调适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形成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相适应的、共同约定的外在行为规范,更技术广泛应用相适应的、共同约定的外在行为规范,更未养成自律性的行

48、为习惯和行为意识。未养成自律性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以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互联网是不健康信息生长和传播的沃土:互联互联网是不健康信息生长和传播的沃土: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使色网的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使色情、暴力、迷信、伪科学等不良信息更容易传情、暴力、迷信、伪科学等不良信息更容易传播扩散,而且传播手法隐蔽快速,成本也很。播扩散,而且传

49、播手法隐蔽快速,成本也很。据据InternetFilterReview的调查显示:的调查显示:与色情相关的网页从与色情相关的网页从1998年的年的1400万增至万增至2003年的近年的近2亿亿6000万,增长万,增长1800%。全球大概有全球大概有420万个色情网站,占所有网站万个色情网站,占所有网站总数的总数的12%。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网民在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低龄化网民在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低龄化特征:据特征:据中中国互联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分布

50、中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分布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未成年人信息技术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未成年人信息技术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据民盟北京市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据民盟北京市委员会的调查显示:14.8的未成年人患上的未成年人患上“网网络成瘾症络成瘾症”。中学生上网成瘾者的比例达。中学生上网成瘾者的比例达14.8(初中生(初中生11.8,高中生高中生15.97;对北京市;对北京市6个城区、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所不同类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