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829896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马说》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3课《马说》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课《马说》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马说》复习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二语文科目辅导讲义学案题目马说 辅导教师上课时间年 月 号 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课下注释、重点句理解、课文背诵2.重点句子翻译理解、3.省略句、古今异义词文中的运用重点重点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难点重点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现象学习过程设计复习巩固(一)原文填空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 , 。从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 !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才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三)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 知识运用理解性默写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字音字形祗( )粟( )骈死( )外见( ) 槽枥( ) 食马者( ) 通假字略无阙处: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词多义 1.之 自三峡

3、七百里中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能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9.虽:虽有千里之能 故虽有名马 词类活用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策之不以其道(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习题】1、对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 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

5、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

6、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4、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

7、何和百般不舍。 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八、卖炭翁杜甫【习题】1、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2、下列对卖

8、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3、 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

9、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习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

10、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

11、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

12、净化与升华。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十、送友人李白【习题】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1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2、对送友人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十一、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习题】1、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4、)A、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B、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既是虚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C、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

15、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十二、卜算子.咏梅陆游【习题】1、对卜算子.咏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算子.咏梅一词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

16、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B、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C、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从侧面讽刺了群芳。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D、这首词,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

17、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C.零落成泥碾作尘 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 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D.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锦程教育初二语文科目辅导讲义学案题目马说 辅导教师马老师上课时间2021年 月 号 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课下注释、

18、重点句理解、课文背诵2.重点句子翻译理解、3.省略句、古今异义词文中的运用重点重点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难点重点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现象学习过程设计复习巩固(一)原文填空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 , 。从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 !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三)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

19、真不知马 知识运用理解性默写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字音字形祗(zh)粟(l)骈死(pin)外见(xin) 槽枥(co l) 食马者(s) 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一词多义 1.之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其实)7.以 不以千里称也(用或因为)策之不以其道(用)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9.虽:虽有千里之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词类活用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