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锦集6篇.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05845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教案锦集6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报任安书教案锦集6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教案锦集6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教案锦集6篇.pdf(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报任安书教案锦集报任安书教案锦集 6 6 篇篇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1 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_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教学步骤: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 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

2、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 13 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教学步骤:一、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1、先说祖

3、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4、。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五、学生熟读 13 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翻译 46 自然段,总结全文。一、朗读 13 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

5、理的方法。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三、引导学生翻译第 5 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 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四、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

6、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五、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六、朗读

7、 46 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七、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八、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2 2第一课时一、导语(同“方案一”)二、解题(同“方案一”)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1 第 1 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

8、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2 第 2 段(课文 1、2 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3 第 3、4 段(课文 1、2 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4 第 5 段(即课文第 2 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五、布置作业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第二课时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1 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2 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三、教师归纳、点评1 内容的异同:删去

9、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2 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 学习_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

10、折,但又脉络清晰,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教学设想】【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 诵读点拨。2 讨论指导。媒体设计1 课文录音。2 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

11、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_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

12、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

13、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 1 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 2 段:戏弄、特、勉励第 3 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 4 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 5 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解说:_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_扫除障碍。)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_的抒情基调,进入_情景。)3.内容与形式梳理。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

14、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 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 2 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 3、4 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 5 段)(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_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四、布置作业课后诵读课文。(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1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

15、清内容逻辑。研习第 1 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 2 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研习第 3、4 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 3 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

16、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 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 段的人物是第 4 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 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研习第 5 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

17、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 1 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2)体会性阅读。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明确(以第 2 段为例):第 2 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4 4学习目

18、标: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_及屈原渔父

19、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屈原(约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

20、,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

21、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2 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 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

22、体。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4 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四.问题探讨:1._塑造了屈原怎样的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

23、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_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的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_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_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_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见第一

24、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5.比较阅读分析: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

25、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

26、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渔父 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5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学习_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

27、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讨论指导。教学时数: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

28、、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 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

29、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 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

30、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_的抒情基调,进入_情景。)3.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

31、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 1 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 2 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 3、4 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 5 段)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课后诵读课文。(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 1 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 2 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

32、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教案报任安书优秀教案。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研习第 3、4 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第3 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 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 段的人物是第 4 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

33、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研习第 5 段:说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研习第6 段:书信的结尾,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 1 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

34、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二、体会性阅读。1、体会_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对待羞辱和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自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

35、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

36、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

37、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 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我们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2、欣赏品味。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 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 段写古代贤人被辱

38、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三、此文的重要意义: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 史记 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

39、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四、总结:从上述三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6 6【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

40、本中的注释读懂_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

41、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

42、不能不读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从这篇_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 史记 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_。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明确:第 1 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第 2 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第 3 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第 4 段:列举

43、古代“倜傥非常之人”身处逆境“论书策”以抒其愤的例子,作为自己的榜样。第 5 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宗旨,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第 6 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照应开头,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四、文言知识梳理1、整理本课出现的通假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义。(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3)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7)无益,于俗不信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1)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

44、雍州之地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E略陈固陋(2)例: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E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五、合作探究,思考问题1、阅读第2 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提示:(1)位卑人轻,死无人惜(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极刑(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2、研读第 3 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

45、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明确: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3、研读第 4 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

46、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明确: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钱钟书)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4、研读第 5 段,(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2)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

47、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明确:“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 6 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六、拓展延伸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联系_,结合你

48、所知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说说你的看法。【补充资料】一、报任安书删节部分中介绍李陵之祸的内容。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仆

49、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

50、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二、对史记及报任安书评价的有关内容1、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 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