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20530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80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x(8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1)动态模型:描述系统处于暂态过程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一般是时间函数。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差分方程,状态方程等。2)静态模型:描述过程处于稳态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不是时间函数2、建立动态模型的方法1)解析法:依据系统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定律定理建模。2)实验法:用实验数据提供的信息,采用辨识方法建模。3、建立动态模型的意义:找出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分析设计系统,使系统控制效果最优。2.1 引言第1页/共80页2.2.1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 1 1、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环节,确

2、定系统、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环节,确定系统 和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每个环节可考虑列写一个方程;和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每个环节可考虑列写一个方程;2 2、根据各变量所遵循的基本定律得出的基本规律,列写各环、根据各变量所遵循的基本定律得出的基本规律,列写各环节的原始方程式,并考虑适当简化和线性化;节的原始方程式,并考虑适当简化和线性化;3 3、将各环节方程式联立,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出只含输入、将各环节方程式联立,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出只含输入、输出变量及其导数的微分方程;、输出变量及其导数的微分方程;4 4、将输出变量及各阶导数放在等号左边,将输入变量及各阶、将输出变量及各阶导

3、数放在等号左边,将输入变量及各阶导数放在等号右边,并按降幂排列,最后将系统归化为具有一导数放在等号右边,并按降幂排列,最后将系统归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形式,成为标准化微分方程。定物理意义的形式,成为标准化微分方程。2.2 线性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第2页/共80页2.2.2 举例例2-1:设有由电感L、电容C和电阻R组成的电路,如图所示。试求出以输出电压Uo为输出变量和以输入电压Ui为输入变量的微分方程。第3页/共80页(1)确定电路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解:Ui为输入量,Uo为输出量(2)依据电路所遵循的电学基本定律列写微分方程(3)消去中间变量,得到U2与U1的关系方程对(2)式求导得

4、代入(3)式并整理得 第4页/共80页例2-2:如图所示为一弹簧阻尼系统。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外力F(t)作用产生位移y(t).试求该系统的微分方程。解:(1)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输入量:外力F(t)输出量:位移y(t)(3)消去中间变量,得到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方程(2)列写原始微分方程其中阻尼器的粘性摩擦力弹簧的弹力(1)将以上各式代入(1)式得 第5页/共80页(4)整理且标准化 令 -时间常数;-阻尼比;-放大系数。得第6页/共80页例2-3 设有带直流电动机系统,如图所示。试列写系统微分方程。解:(1)确定输入输出量输入量ua,设输出量n,设(2)列微分方程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电枢回路的微

5、分方程:-电势常数电动机机械微分方程(2-2)(2-1)第7页/共80页若考虑电动机负载力矩和粘性摩擦力力矩时:其中,通常忽略不计。电动机电磁转距与电枢电流成正比(3)消去中间变量将(2-3)带入(2-4)得(2-3)(2-5)(2-6)则当电机空载时有(2-4)第8页/共80页将(2-5),(2-6)带入(2-1)得(2-7)令:-电动机电磁时间常数-电动机机电时间常数得(2-8)若以为输入,电动机转角为输出将(2-9)(2-10)(2-11)带入(2-8)得(2-9)(2-10)(2-11)(2-12)第9页/共80页例2-4下图所示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编写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第10页/共8

6、0页(2)编写各环节的微分方程解:(1)确定系统输入输出量输入量为给定电压r(t)=Ug,输出量为电动机转速c(t)=n.1)比例放大环节假定,有2)可控硅整流功率放大环节Ud=KsUk;Ks-电压放大系数(2-15)(2-16)第11页/共80页3)直流电动机其中R电动机电枢回路总电阻4)反馈环节比例系数(3)消去中间变量(2-17)将式(2-15)(2-16)代入(2-17)经整理得:=(2-18)第12页/共80页令KsK1=Kg正向通道放大系数,KsfKsK1/Ce=Kk开环放大系数得闭环系统的微分方程式:第13页/共80页1.设质量弹簧摩擦系统如图所示,图中为粘性摩擦系数,为弹簧系数

7、,系统的输入量为力,输出量为质量的位移,试列出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练习【解】显然,系统的摩擦力为弹簧力为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移项整理,得微分方程为第14页/共80页2.如图所示为一弹簧阻尼系统。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外力F(t)作用产生位移y(t).试求该系统的微分方程。解:(1)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输入量:外力F(t)输出量:位移y(t)(3)消去中间变量,得到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方程(2)列写原始微分方程其中阻尼器的粘性摩擦力弹簧的弹力(1)将以上各式代入(1)式得 第15页/共80页2.3 线性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式描述线性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的

8、基本形式。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用微分方程式表示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如下问题:1、当微分方程的阶数较高时,求解困难,且计算量较大。2、对于控制系统的分析,不仅要了解它在给定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更要重视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其性能间的关系,微分方程无法实现此问题。控制工程中,一般不需要精确地求出系统微分方程的解,作出它的输出响应,而是用简单的方法了解系统是否稳定及其在动态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能判别某些参数的改变或校正装置的加入对系统的影响。以传递函数为工具的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能实现上述的要求。第16页/共80页2.3.1 2.3.1 传递函数的定义传递函数的定义

9、传递函数传递函数: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或元件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称为该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氏变换的比,称为该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系统输出量,为系统输入量。在初始情况为零时,两端取拉氏变换:第17页/共80页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或写为 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第18页/共80页传递函数的两种表达形式:=1)2)=第19页/共80页2.3.2 2.3.2 传递函数的性质传递函数的性质1.传递函数只能够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只能够适用于线性定

10、常系统;2.传递函数是表征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自身的固有特性,传递函数是表征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自身的固有特性,它与其输入信号的形式无关它与其输入信号的形式无关,但和输入信号的作用位置,但和输入信号的作用位置及输出信号的取出位置有关;及输出信号的取出位置有关;3.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一一对应,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一一对应,它们是在不同域对同一系统或元件的描述;它们是在不同域对同一系统或元件的描述;4.传递函数只反应系统在零初始状态下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只反应系统在零初始状态下的动态特性;5.传递函数是复变量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 s的有理分式,且分子、分母多项式的有

11、理分式,且分子、分母多项式的各项系数均为实数,分母多项式的次数的各项系数均为实数,分母多项式的次数N N大于等于分子大于等于分子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M M,即,即 ;6.6.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结构参数一样,但若输入、输出的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结构参数一样,但若输入、输出的物理量不同,则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物理量不同,则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7.7.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能用一个传递函数去描述,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能用一个传递函数去描述,而是要用传递函数矩阵去表征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而是要用传递函数矩阵去表征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关系。第20页/共80页例:传递函数求法输入量x

12、(t)=u,输出量y(t)=i。列回路电压方程:即 x(s)=Ry(s)+Lsy(s)经整理得:=其中 Tl=,电路的时间常数。两边取拉氏变换得:u(s)=Ri(s)+Lsi(s)第21页/共80页2.3.3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暂态特性1.比例环节(无惯性环节)2)传递函数3)输入输出变化曲线4)结构图1)数学表达式K环节放大系数第22页/共80页2惯性环节2)传递函数特点:只含一个储能元件)数学表达式3)单位阶跃响应4)结构图第23页/共80页3、积分环节1)数学表达式2)传递函数3)单位阶跃响应曲线4)结构图 响应曲线随时间直线增长。输入突然消失,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故积分环节具有记忆

13、功能,如图所示。第24页/共80页4、微分环节1)数学表达式2)传递函数3)变化曲线4)结构图第25页/共80页5、振荡环节1)数学表达式2)传递函数其中时间常数衰减系数(阻尼系数、阻尼比)对上式变形可写成:自然振荡角频率其中第26页/共80页3)阶跃响应曲线输入量单位阶跃信号时,则对上式拉氏反变换,求输出响应得4)结构图第27页/共80页6、时滞环节1)数学表达式当时,当时,2)传递函数3)输入输出变化曲线4)结构图第28页/共80页2.4.1结构图的基本概念1.定义:是描述系统各组成元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它表示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2.4 控制系统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2.结

14、构图的绘制1)写出组成系统的各环节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2)根据传递函数画出相应的函数方框;3)按信号流向将函数方框一一连接起来。第29页/共80页常用符号及术语2)比较点(相加点):对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减运算;1)信号线: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方向;2.4.2 结构图的组成 3)引出点(分支点):信号引出的一点,称为引出点。通过引出点的信号都是相同的;4)方框:对信号进行的数学变换;第30页/共80页5)结构图的串联、并联、反馈连接。第31页/共80页式有由(1)I2(s)I1(s)I(s)+例:试绘制如图所示无源网络的结构图。2.4.3 结构图的建立 第32页/共80页第33页/共

15、80页例2-6 图中为一无源RC网络。选取变量如图所示,根据电路定律,写出其微分方程组为 第34页/共80页第35页/共80页零初始条件下,对等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第36页/共80页RC网络方框图各环节方框图第37页/共80页2.4.4 结构图的运算1、串联连接的传递函数 结论:二环节串联传递函数等于二传函之积。推广:N环节串联,传递函数等于N个环节传函之积。第38页/共80页2、并联连接的传递函数结论:二环节并联,其等效传函等于二环节传 函之和。推广:N环节并联,其等效传函等于各环节传 函之和。第39页/共80页3、反馈回路传递函数的求取前向通道:由偏差信号至输出信号的通道;反馈通道:由输出

16、信号至反馈信号的通道。第40页/共80页当为正反馈时*结论:第41页/共80页第42页/共80页(1)相加点前移1相加点等效移动规则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的倒数方框(2)相加点后移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方框。2.4.5结构图的简化第43页/共80页(1)分支点前移2、分支点等效移动规则分支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方框。(2)分支点后移分支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传递函数的倒数的方框。第44页/共80页 结构图简化需注意以下两点:结构图简化的关健是解除环路与环路的交叉,应设法使其分开,或形成大环套小环的形式;解除交叉连接的有效方法

17、是移动相加点或分支点。一般,相邻的相加点可交换,相邻的分支点也可交换。但当分支点和相加点相邻时,它们不能简单交换。第45页/共80页(1)前向通道中各串联函数方框的传函乘积保持不变;(2)各反馈回路所含函数方框的传函之积保持不变。3.结构图的简化原则在结构图的简化过程中,相加点和分支点之间,一般不宜交换其位置,相加号“+”也不能越过比较点或引出点。此外,“-”号可以在信号线上越过方框移动,但不能越过引出点。第46页/共80页例2-8利用结构图变换求解传递函数Y(s)/R(s)。解:第47页/共80页第48页/共80页例 2-9化 简 图(a)所 示 系 统方框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 第49页/共

18、80页第50页/共80页例2-10 试化简如图(a)所示系统的方框图,并求闭环传递函数。第51页/共80页第52页/共80页2.5 信号流图和梅逊增益公式的应信号流图和梅逊增益公式的应用用节点:用以表示变量或信号的点称为节点,用“o”表示。传输:两节点间的增益或传递函数称为传输。支路:连接两节点并标有信号流向的定向线段支路。源点:只有输出支路而无输入支路的节点(与系统的输入信号相对应)。2.5.1信号流图的常用术语阱点(汇点):只有输入支路而无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阱点(汇点)或输出节点,与输出信号相对应。第53页/共80页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通路:沿支路箭头所指方向穿过各相

19、连支路的通径。开通路:如通路与任意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称为开通路。闭通路:如果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而与任何其它节点相交次数不多于一次,则称为闭通路或回路。回路增益:回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不接触回路:回路间没有任何共有节点,则称其为不接触回路。前向通路:从源点到阱点的通路上,通过任何节点不多于一次,称为前向通路,前向通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前向通路增益。第54页/共80页2.5.2 信号流图的基本性质信号流图的基本性质1以节点代表变量,源点代表输入量,阱点代表输出量,用混合节点代表变量或信号的汇合。在混合节点处,出支路的信号等于各支路信号的叠加。2以支路表示变量或信号的传输和变换过程

20、,信号只能沿着支路的箭头方向传输。在信号流图中每经过一条支路,相当于在结构图中经过一个用方框表示的环节。3增加一个具有单位传输的支路,可以把混合节点化为阱点。4对于同一系统,信号流图的形式不是唯一的。信号流图和结构图是一一对应的,且可以互相转化。第55页/共80页2.5.3 信号流图的绘信号流图的绘制制 首先对每一个变量指定一个节点,并按照系统中变量的因果关系,从左向右顺序排列;然后,用标明增益的支路,根据数学方程式将各节点变量正确连接,便得到系统的信号流图。1、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对于含有微分或积分的线性方程,一般应通过拉氏变换,将微分方程变换为s的代数方程后再画出信号流图。基本方法:

21、第56页/共80页例例2-11 已知描述线性系统的方程为已知描述线性系统的方程为解:(1)画出节点 (2)分别绘制出各方程的信号流图。如图(a)、(b)、(c)、(d)、(e)所示。(3)将五个信号流图叠加在一起,得到整个系统的信号流图,如下图(f)所示。第57页/共80页(b)(a)(c)(d)(e)(f)第58页/共80页 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传递的信号,便得到节点;用标有传递函数和信号传输方向的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便得到支路。在两者的转换过程中,信号流图不像结构图那样可以区分比较点和分支点,还可区分相加和相减的运算,信号流图中信号相加或相减是在支路增益上表示出来的,即相加

22、点的负号要加在相应的支路增益上。注意:基本方法:2、根据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第59页/共80页(1)在信号流图上表示变量的相减,在相应支路上要用负的支路增益表示。结构图中比较点的处理:(2)结构图中进入相加点的所有信号与从相加点出来的信号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信号流图上表示这些信号时,要使用与这些信号相对应的节点分别表示。第60页/共80页(3)当引出点在相加点之后,则可以把引出点和相加点合并成一个节点。当引出点在相加点之前,就不能把两者合并成一个节点,而要用两个不同的节点表示。第61页/共80页2.5.4 信号流图的简信号流图的简化化(1)串联支路的总传输等于各支路传输之积;(2)并联支路

23、的总传输等于各支路传输之和;(3)混合节点可以通过移动支路的方法消去;(4)回路可以根据反馈连接的规则化为等效支路。X2第62页/共80页例2-12 将下图所示系统方框图化为信号流图并化简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RsCs=F第63页/共80页解:信号流图如图(a)所示。化G1与G2串联等效为G1G2支路,G3与G4并联等效为G3+G4支路,第64页/共80页如图(b),G1G2与-H1反馈简化为 支路,又与G3+G4串联,等效为 如图(c)第65页/共80页进而求得闭环传递函数为第66页/共80页2.5.5 梅逊增益公式梅逊增益公式第67页/共80页例2-14求图示信号流图的闭环传

24、递函数解:系统单回环有:L1=G1,L2=G2,L3=G1G2,L4=G1G2,L5=G1G2系统的特征式为:第68页/共80页前向通道有四条:P1=-G11=1 P2=G22=1 P3=G1G23=1 P4=G1G24=1系统的传递函数为第69页/共80页例2-15: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下面系统信号流图的闭环传递函数C(s)/R(s)。第70页/共80页解:该信号流图有三条前向通道,增益分别为:P1=G1G2G3G4G5,P2=G1G4G5G6,P3=G1G2G7。有4个独立回路分别为:L1=-G4H1,L2=-G2G7H2,L3=-G4G5G6H2,L4=-G2G3G4G5H2.两个互不接触

25、回路有1组,为:L1L2=G2G4G7H1H2所以第71页/共80页例2-16使用梅逊增益公式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第72页/共80页例2-17设某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试求其传递函数.R(s)11G1G3G2)G4-1-H1-H2R(s)11G1G3G2C(sG4-1第73页/共80页第74页/共80页1、控制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分别使用结构图简化和信号流图的方法求 。练习题第75页/共80页解1:利用方框图化简方法求解 第76页/共80页解2:用信号流图法求解1、在结构图上画出相关节点第77页/共80页2、画出相应的信号流图该信号流图有两条前向通道,三个独立回路,前向通道增益分别为:P1=G1G2G3,P2=G4三个独立回路分别为:-G2G3H2,-G2H1,+G1G2H1所以第78页/共80页2、化简下面方块图,并求取传递函数 第79页/共8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0页/共8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