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邓彦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8291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邓彦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邓彦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邓彦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邓彦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石室中学语文组邓彦玲教学目标.通过文本比较,整体感知鲁迅文章中的感性和理性的交织1 .通过文本细读,从抒情化语句和描写性字词体会鲁迅文章情理交融.通过深入解读,体会鲁迅文章如何从感性一层层走向理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抒情化的语句和描写性的字词体会鲁迅文字的情理交融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如何从感性走向理性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曾学习萧红的文字,了解鲁迅先生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先生24岁远洋学医,26岁弃 医从文,一双眼看透世态炎凉,一支笔写尽民族苦难。身处政治旋涡边缘,目睹民族忧患,坚持用笔,为民 族指引未来,先生冷峻文字背后有着极热

2、的心肠。二、背景介绍: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先生的笔触回到民国往事,首先,我们回到惨案发生的1926年的北洋政府统治 时代,我们通过这个小视频来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一)惨案背景视频是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大家昨天在文字中有一定了解,这不幸罹难的两百人中的就有我们这篇文 章的主人公刘和珍,时任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自治会主席,年仅22岁。先生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说:“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二)惨案影响:惨案发生后,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极大的社会良知。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在大会上沉痛致辞,他说到动情处潸然泪下,引得“全场学生相向而泣,门外皆 闻哭声梁启超:虽在病榻上,仍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林

3、语堂: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撰文悼念:鲁迅先生更是激愤不已,就此惨案连续写下了七篇檄文,死地、可惨与可笑、空地、无花的菩 薇之二等,纪念刘和珍君便是其中之一。三、整体感知“三一八”这样一个突发历史事件,激起了全国上下猛烈地讨伐与谴责,激动与愤怒是大家共同的表情, 关注和写作的人很多,可以将关注该事件的不同人的思想、个性、风格突显出来。比如: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写下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刘和珍的好友石评梅的痛哭和珍;鲁迅 先生的妻子许广平的回忆女师大风潮从一个学生的角度痛斥学校当局,赞美死难同学的英勇无畏;鲁迅 先生笔下另外一位请愿的参与者,张4争淑忆刘和珍烈士,她是从一个当事人和亲

4、历者的角度去描写“三 一八”事件,向人们阐述了她虎口余生的惊险经历。(二)小组讨论同学们昨天阅读了这几篇文章,我们选取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F1的死者和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与鲁迅先 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来做思考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写刘和珍,同样是记录三一八惨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能成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呢?问题也可以转述为(在鲁迅文章在中学教材一删再删的情况下,这篇得以保留,中学语文教材仍将它收 录其中,有何独有的魅力?)学生讨论:讨论3分钟,我们肯定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鲁迅先生的名气与影响。明确:男女视角下情感表达的差异.石评梅是女性感性细腻角度的抒发,对刘和珍死亡的悲痛、痛惜炽热的情感1 .周作人是男性理性冷

5、峻的角度的思考,侧重对事件客观具体描述漠视,仿佛置身之外的播报新闻。同 样哀悼自己学生的周作人,在情感的抒写上非常节制,一直提醒自己要“冷静”,要理性。2 .鲁迅的笔触中兼具温度和理性是感性和理性兼具小结:通过整体风格的感知,我们发现鲁迅先生身上永恒经典的魅力很多,但今天我们这节课侧重探讨鲁迅 先生文中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一一即感性和理性的兼具。四、文本细读过渡语: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鲁迅先生笔触中兼具理性和感性?我们从抒情化的语句和描写性的字 词两个方面来深入体会。(一)抒情化语句.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之类的抒情化语句。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6、“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呜乎,我说不出话”鲁迅先生文字中没有直白地表露真实的情感。从以上语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情感生发不是直线 式的,在“说”与“不说”、“写”与“不写”中徘徊,是曲笔抒情,在抑制和矛盾之中曲折发展的。正如钱理群所说:“正是这情感的喷发与反抑的内在冲突形成一种张力,造成鲁迅在情感表达 方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和内涵性。你能感受鲁迅先生在用理性压制情感1 .提问:我们来看看这些抒情化语句中蕴含了怎样的理性?请同学们一起来分析这三句非常类似的克制

7、 性的情感句:体会作者在这些抒情化的语句中蕴含的理性?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死者,揭露罪行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激励人们,学习猛士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警醒腐人,勿忘血债小结:我们发现鲁迅先生抒情感性文字背后有着理性的光辉。(二)描写性的字词1 .提问:如果你也未亲临惨案现场,你会如何记录惨案过程?明确:学生自由作答石评梅、周作人、鲁迅都没有亲历现场,我们也未经历现场,刚才有同学们说我们的写作模式是增加修 饰性细节,请同学们看看老师这段描写惨案现场的文字:子弹发出尖厉的啸声,飞向人群。刘和珍君中弹了,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了她柔弱的身体,斜穿心肺。 刹那间,殷红的血汩汩

8、涌出,她倒在了地上。张者争淑君惊呼着奔向她,想扶起她,但中了四弹,也立即倒在 血泊中。杨德群君又奔向她,也想扶起她,无情的子弹击中了她的左肩,穿胸偏右而出,她也立即倒下去。 但她顽强地挣扎着坐起来,一个大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狠狠地击打了两棍,于是死掉了。2 .提问:请你找找四五小节中,鲁迅先生所写的文字中惨案的细节,与老师出示的这段文字相比,哪段文 字更好?明确:学生回答,鲁迅先生追问:为什么?明确:我们选取其中一句来进行比对,就会发现我们与鲁迅先生的差距。通过文本的细节,感受本文独 特的语言形式,体昧其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3 .比对句子: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了她柔弱的身体,击穿身体。但竟在执政

9、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穿心肺:中弹的部位不是手脚,全是致命的射击,根本没有给予她们活命的机会。从背部入:刘和珍并非正面向前冲向射击的官兵,而是在逃离的过程中被枪杀。“斜穿”:表明子弹不是从阻止游行的正面射来,而是从不同地点的侧面“斜射”而来,分明是精心布 置现场,故意不加阻止,诱使学生进入禁区遭受不同方向集中交叉射杀。执政府前:本应该是捍卫正义与光明的地方,段祺端政府公然把“执政府”门前当成了屠场。补充:倘以为徒手请愿是送死,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假使也这样, 则岂但执政府前,便是全中国,也无一处不是死地了。鲁迅死地 再比如其他词语:手枪:证明不是普通士兵,

10、是有一定官职的军官,(有点摔杯为令),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行为。上午:这个大概的模糊时间概念。它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大白天,执政府在光天化日之下枪杀学 生,由此可见其屠杀爱国青年时是无所顾忌的。小结:鲁迅先生并未用我刚才那么炽热话去进行描述,廖廖几笔,表面上是看似简略的白描性叙述,他的 描述性文字很冷静理性,看似朴素、直白、冷静、理性的遣词造句,却蕴含着先生深刻的义愤和情感。鲁迅先生有史学家的冷峻,这就是却有着史学家的微言大义、针针见血。有着春秋笔法的“富褒贬”, 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总结:所以,我们发现鲁迅先生就是感性文字背后有理性的克制和理性文字里蕴含情感的内涵,实现了

11、情 理交融。这是他文字中最大的魅力和特点,是一般人很难企及的。五、深入解读鲁迅先生如何从感性走向理性过渡语:那么,鲁迅先生是如何实现情理交融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是如何由感性走向理性。如果说三 一八事件是一滴水,水滴滴到湖面,荡起层层涟漪,那么三一八事件鲁迅先生借助这件事情层层深入。(一)感性:从个体到个体提问:从题目就可窥见作者的感性和理性,石评梅的题目痛哭和珍很明显是感性,周作人的题目关 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是理性,那么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哪个字是感性?明确:(齐答)记念提问:鲁迅先生笃下记念的刘和珍君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出文中描写刘和珍形象带“然”字的词语。明确:欣然、毅然、黯然毅然坚

12、定追求进步思想;黯然富有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欣然爱国热忱、赤子之心。提问:记念刘和珍的时候,鲁迅先生重复提到刘和珍的特征是?明确:“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 “态度温和”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美好的人和事被摧残,被毁灭,正显示出杀人者 的卑劣凶残,鲁迅内心对于年轻、美好生命被毁灭的哀痛与悲悯。小结:我们发现,在对刘和珍个体的记念中,鲁迅先生很感性地用“毅然、黯然、欣然”记录了刘和珍 生前的点滴,这些引发先生的共鸣,仿佛先生用饱含情感的笔在写自己亲人的不幸罹难。鲁迅先生并不只是 我们平时看到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他是有血有肉的,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悯心肠,他由刘

13、和 珍这美好个体被毁灭的痛心到对自身痛心的共鸣。(二)理性:从个体到群体1 .提问:这三篇的写作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明确:石评梅和周作人的时间:大概是一周,侧重哀悼这个事件本身。鲁迅先生写作时间是“离三月 十八日已有两个星期任何事件发生后其影响或作用是由时间来评判、来检睑的。鲁迅先生没有在事件发 生后立即表态,这是理性的考量。“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明确:痛定思痛“痛”是感性,“思痛”是理性,“痛定”,就是指情绪由激烈的痛而冷静下来,由 感性到理性。2 .提问:我们刚才说题目记念刘和珍君中“记念”是感性,那哪个字是理性?明确:“刘和珍君”中的“君”是理性的追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加一个“

14、君”字明确:“君”是敬辞,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尊称,伟大的鲁迅先生竟如此恭敬地称呼一个学生,可 见对其的喜爱和尊重,所以,从“君”字,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所写的不仅仅是刘和珍这个个体,先生 是以刘和珍为典型,由点到面,所写的是如刘和珍一样为中国呐喊、呼号、奔走的青年群体,鲁迅的意义是 彰显或者说寓示请愿学生群体都是这样的热血青年。3 .同时,先生还对热血青年的群体生命价值实现方式的进行了深沉的思考,理性思考群体的出路和方 向。提问:先生赘同请愿吗?明确:从“原形成”的比喻,理性上,鲁迅不赞成请愿,但鲁迅先生不单纯地肯定、赞扬,也不盲目地 否定,他从人类历史前行的规律,冷静地总结思考,告诫人们:

15、斗争方式必须改变。同时,鲁迅先生认为烈士不是无谓牺牲,他们的鲜血必然会对活着的人产生影响。这是作者感情与理 性的纠缠与对抗。(三)理性:从群体到民族鲁迅先生的阅历和站位的不同,先生关注到民族前景和未来的时局。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并不局限于记叙事件的本身,而是以此为媒介发生引申,挖掘和拓展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沉的哲思,直抵事件的真相及本质,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1 .语段分析(1)齐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分析感性:目不忍视的惨象和耳不忍闻的流言理性:思考袤亡民族

16、默无声息的缘由。缘由有两个方面:惨象一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一不断诽谤,无 法说话。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这两方面,使得我们民族逐渐消亡。2 .鲁迅先生挖掘中华民族的沉默性鲁迅在灯下漫转提到:“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朝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得的 朝代。”从上述的文字,我们发现鲁迅先生理性地挖掘出了国民性的弱点,“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把疗治“庸人” 的麻木与冷漠视为自己的使命与贵任,同时借助阿Q正传、药孔乙己祝福等作品企图用形象作镜子 唤醒沉默的大多数。3 .鲁迅思考的民族沉默性具有穿越民族的共同性纳粹杀共产党时,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

17、员: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出声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马丁尼莫拉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碑文4 .鲁迅思考的民族沉默性穿越古今时间的共同性分享我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的感受。(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眼泪一直止不住,我常想偌大一个中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是否如王小波所说的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总结:鲁迅先生理性地挖掘人性共通性,隐藏于时空背后的超时空的理性意义就显露出来,这是鲁迅先 生深刻的所在。所以,我们说鲁迅先生从

18、个体到群体再到民族,很好地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成就了先生的经典。 六、总结:诚如巴金先生所说:“二三十年里他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 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先生在文字间燃烧的赤忱,点亮了多少灵魂的灯塔;在作品中蕴含的理性思想,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学生时代,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回头再看先生的文字,就会发 现,每一句话,都是如此的透彻、深刻。理性和感性的交织,这也是鲁迅先生文字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孩子们,文字是穿越历史风云、洞悉事实真相的凭借,作为有担当的少年,希望你们可以紧握手中之笔,如 先生般可以有情理兼备,我们可以成为有赤忱之心的人,也要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