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第3单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7990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第3单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第3单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第3单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第3单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者眼于广度、深度、高度必备知识温故知新BIBEIZHISHIWENGUZHIXIN厘清主干知识/?D提载M费后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丞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厂问题情境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 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 的回声”。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爆发的外在因素是什么?提示:材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在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民 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4)军事全盛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 了有利条件。西征:西征军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变乱:1856年,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同。提示(1)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程序和平转移政 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3、2)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一史论拓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性质角度: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 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 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经济上: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4、人心。(3)从文明演进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 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 “老爷”等称号 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关注唯物史观一渗透家国情怀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请 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J “临时大总统

5、、副总统,由参议院选 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 事诉讼。”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两段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第一段中“中华民国 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段中“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 总揽政务”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制定颁布的。从其内容上分析,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民主性。(2)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3)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3史图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是中国、也是亚洲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在法律上确立了新的共和代议制,成为近现代中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局限性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 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

7、乱,造成后来的 “府院之争”。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能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 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沦为一纸空文。立足于方法、规律、能力关键能力考法突破GUANJIAN NENGLI KAOFA TUPOI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天朝田亩制度(2021 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6)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 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 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

8、好的实践效果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尝试解题A 根据“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 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 义”可得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 出农民要求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美好愿望,故A项正确,排除D项;天朝田 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施,不能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好的效果,排除B、 C两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考法,创设学习情境,隐性考查孙中山民主共和主张(2020全国ID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 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

9、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 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 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方医寒破知情境:袁世凯和孙中山围绕“共和政府”产生分歧。明立意:以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的政治较量为切入点,考查史料实证、唯物 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仔细揣摩“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共和政府不能由 清帝委任组织”这两条信息。理思路:要解答此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实质,对袁世凯与孙中山“分歧” 的描述,并对其进行分析。仔细审读题干后,相关的描述“由袁世凯以全权 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共和

10、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就会被找到,袁世凯擅自 在诏书稿上加写的内容意在向世人说明:我是被清朝皇帝委任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的;而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意在说明:清朝皇帝不能够委任某人去组织共和政府。 很明显,袁世凯和孙中山二人无非就是在由“谁”来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个问题 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就是他们分歧的实质(B项)了。【真题体验】1 .清末预备立宪的特点(2017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o资政院议 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 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

11、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 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 “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 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 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 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 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故D项错误。2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局(2015全国I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

12、春秋 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 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8 .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 由材料可知当时的时局特征:中央政府对各省控制不力,各省之间战争 不断,类似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近代史上与此对应的时期只能是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据材料中的“皖直交斗”直接可判断是直系和皖系之间的战争,进而可得出 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虽然有战争,但 不是发生在各省之间的混战,且这三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直系和皖系军阀,故排除 A、B、C 三项。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

13、 .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太平天国,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 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太平天国声 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A.坚守闭关锁国政策B.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D.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D 由材料“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知, 太平天国英勇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具有国家主权意识,故选D项;鸦片战争已 经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民主政治的表述不符合太平天国运 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侵犯中国的态度而非外交观念,

14、 排除C项。2 .(2021广州质检)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的地方士绅以维护纲常名教的名义 组织起来镇压这场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部分士绅开始质疑皇权体制,公开 向其挑战。这一变化说明()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士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8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士绅代表了资本的力量C.民族危机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思想及其秩序D.从太平天国到维新变法士绅阶层的大分裂C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皇权体制的维护到九十年代末的挑战,促使这一 变化的应该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有些士绅开始质疑皇权体 制,故选C项;士绅主要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包括 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他们

15、应该属于地主阶级,所以不代表先进生产 力,也不代表资本的力量,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从太平天国到维新变 法土绅阶层对皇权体制态度的变化,并非土绅阶层的大分裂,排除D项。3 .(2021 衡水联考)下表为历史学家吕思勉对近代中国某一运动失败原因的总 结。这一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原因之一失败之责实不在军事而在于政治原因之二其宗旨虽然不错,其方策则决不能行全是极简单的思想, 极灭裂的手段。知识浅陋如此,安能应付一切复杂的问题原因之三政治上的失败,由于文化上的落后,传播不中不西的东西,使 反对西教的士大夫,认他为文化上的大敌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运动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6、失败之责实不在军事而在于政治” “极简单的思 想,极灭裂的手段” “传播不中不西的东西”是指利用拜上帝教倡导推翻清朝统 治的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盲目排外;辛亥 革命传播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均与材料中“传播不中不西的东西”不符,排除B、 C两项;国民革命运动与材料中“其方策则决不能行” “传播不中不西的东西” 不符,排除D项。4 . (2021 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 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出处观点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 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

17、10日晚上6时零5分孙中山建国方略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 亥革命史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 房点燃,举火起义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D 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 命史中的论述都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故D项正确; 当事人的回忆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排除A项;革命家的观点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 排除B项;史学家的著作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C项。5 .(2021 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发布公告,宣称 “永久建立共和政体”。1911年1

18、1月9日,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 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有应任官考试、选举与被 选举等权利。由此可知,鄂州约法()A.反映了中国近代民主制度的精神8 .得到了当地广大民众的拥护C.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实现D.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A 根据材料“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 有应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可知,该法律体现出人民的民主权利,具 有民主制度的精神,故A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民众拥护,故B项排除;鄂州 约法只是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临时法规,且其实行并不能得到保证,不能保障资 产阶级民主权利的实现,故C项排除;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的

19、标志是1912年2月清 帝退住,故D项排除。6.(2020桂林一模)“辛亥革命就推翻清廷这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但就 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由此可知,该言论认为辛亥革命()A.尚未实现民族主义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取缔了不平等条约D.未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D 题干言论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没有完成全部革命的目的,即 辛亥革命之后,没有速立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故选D项;孙中山所 主张的“民族主义”就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在这一点上,“算是成功”, 即实现了民族主义,排除A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在辛亥革命之

20、后,诸多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没 有被废除,排除C项。3.纲领主要内容评价天朝田亩 制度(1853 年)以户为单位,不论 男女,按人口和年龄 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 余归国库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 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 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859 年)向西方学习,以法 治国,官吏由公众选 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 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讦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地接

21、触到的西 方文化制定的,它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 更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4 .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 人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5 .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溃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2)教训: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r褥维提升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

22、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宗教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 强的革命领导核心。二、辛亥革命6 .条件(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4)组织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芒阶级革命政党。厂念阐释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 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

23、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 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 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 工商业者。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 断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7 .酝酿(1)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 的摇篮。(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8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

24、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后占领武汉三镇。9 .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 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 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局限性: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明确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 人设法,损害了法律的庄严性,打上了 “人治”的烙

25、印。10 结局(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 辞职。(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 统治。图解历史)辛亥革命过程中各派力量的相互关系11 历史意义(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2)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4)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

26、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 还根深蒂固。弥补欠缺知识/拓展海廿认疝做教材新增知识12 评价辛亥革命(1)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 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

27、有利条件。(2)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 的革命政党的领导。13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底发布 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5月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 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背景:袁世

28、凯倒行逆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 讨伐袁世凯。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铐、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 讨伐袁世凯,得到多地响应。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14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北洋军阀分裂背景: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 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概况军阀之间斗争:直皖、直奉混战;“府院之争”,张勋拥立清废帝溥仪复派系代表靠山控制地区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苏、赣、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等省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辟。(3)孙中山

29、维护共和背景: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后,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 国会。概况:1917年8月,“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大元 帅,但遭西南军阀排挤。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职。1 .太平天国的乌托邦实验史学新论/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不能 不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速构社会是危险的, 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 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 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思维激活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

30、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 导。2 .民国共和政体的失败I史学新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 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 政体而是一代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 思维激活中国建立共和政体要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不能简单照搬、模仿。例空于史料、史论、史观蝴SB 融会贯通-XUEKE SUYANG RONGHUI GUANTONG运用史料实证一明确历史解释探究1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与影响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 份土地的根本

31、要求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 分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使短暂的实行 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一一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史料二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政治派别,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 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此后,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而且为早期 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一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651895) 解读Ml)史料一分三段呈现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三个角度。第一段表

32、达 了农民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第二段表明太平天国固守小农经济;第 三段表明纲领的空想性。(2)史料二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打击及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1)根据史料一,从革命性、空想性两个方面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提示(1)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要求人人平等,是 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2)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使得传统的 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史论

33、拓展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D促进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 代化的阻碍因素。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 有影响。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就是为了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碍作用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 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A探究2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一辛

34、亥革命史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 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 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 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史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 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 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 其是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 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Ml)史料一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 转移。(2)史料二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否定了整个皇权体 制”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 并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 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根据史料二,说明陈旭麓和斯塔夫里阿诺斯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