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8674733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项目区背景情况潘集区原名古沟区,是淮南市辖的农业大区、能源新区。资源强区。面积近600平方公里,人口42万。地处淮北平原南端,濒临淮河中游,南与八公山隔淮河相望,北倚黑河或跨河而立。区内伊河、架河、茨淮新河、顾高新河、利民新沟九水相济,淮河、泥河、黑河三河横流,气候温和,土质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厚,盛产麦、稻、杂粮和各类瓜果蔬菜。我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总贮量25亿吨。有年产800万吨的三座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发电260万千瓦时的平圩电厂。潘集区所辖田集街道位于潘集区中部,淮

2、河北岸,东邻古沟乡,南靠架河乡,西与芦集镇接壤,北与潘集镇、泥河镇相连,淮潘公路东西方向贯穿全街道,境内有潘集区政治文化中心的袁庄城区,是一个城乡交错型街道。全街道辖11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74人),土地总面积49平方公里,潘集区所辖泥河镇位于潘集区东北部,淮河北岸,东与夹沟乡毗邻,南与古沟回族乡相连、田集街道隔河相望,西与潘集镇搭界,北跨黑河与怀远县接壤。225省道贯穿全镇,境内有国家大型煤矿潘东公司,是一个城乡交错的农业大镇。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3.66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0.9675万人),土地总面积49.964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

3、地面积2562.664公顷。多年来,潘一矿和潘东公司为淮南市工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煤炭的开采也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项目区塌陷地面积已达到1340公顷(20100亩),塌陷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本项目位于田集街道及泥河镇境内,属潘一矿及潘东公司采煤塌陷区范围。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1必要性 随着采矿区的不断开采,塌陷区的面积逐年扩大,对矿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项目所在地已塌陷水面约528.6公顷(7929亩)。由于塌陷造成地势倾斜,水系破坏

4、,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大部分土地无法利用,其余土地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但基本上是粗放耕作,处于半抛荒状态。塌陷形成的水面较大,虽有一小部分已用于水产养殖,但也是只放不养,产量很低。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耕地,粮食不能自给,而随着煤炭塌陷地逐年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给当地政府造成巨大压力。同时,矿区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做好塌陷地复垦,对推动全市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改善本区域人民生存环境,解决人地供求矛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1.2可行性1.1.2.1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潘集区人地的逆向发展,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5、,复垦塌陷地,增加有效耕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已提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田集街道和泥河镇领导班子勇于开拓进取,复垦治理的思路清晰,群众要求搞好塌陷地复垦的积极性高涨,自愿筹资出劳。1.1.2.2优越的地理位置项目区地处田集街道潘一矿北侧,南靠潘一矿至潘二矿铁路专用线,泥河镇潘东公司西侧,交通便利。项目区通讯网络基础良好,村里通有程控电话,项目区乡镇、街道设有农技、种子、林业、水产等技术人员,并配备了各种必要的检测仪器。项目区紧靠泥河及其支流瓦沟可直接从泥河中提水。经该项目实施和配套,道路通畅,完全能够满足复垦后耕地灌溉用水及排水需要。1.1.2.3强有力的复垦技术力量塌

6、陷区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需要提高科技含量。近年来,潘集区不断加大塌陷地治理力度,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淮南市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和国土资源厅批准的田集街道一号井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的组织实施,已积累了一定的复垦经验。同时与农业、林业、水利、矿业集团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使项目区广大干群基本掌握了复垦整治的施工程序、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塌陷地治理经验,能确保项目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1.2项目类型、性质、范围和规模项目分两个片区,分别位于潘集区田集街道和泥河镇境内,田集街道项目片东邻潘泥路(22

7、5省道),西至王庄生产路,南靠潘一矿,北临瓦沟。泥河镇项目片在泥河镇境内,隶属于泥河镇后湖和大圩二个村的农村集体土地,东邻大圩振兴生产路,西至西湖旧村庄西侧生产路,南靠陶潘路,北至西湖旧村庄门前路。项目区总面积75.3333公顷(1130.00亩),项目实施后可新造耕地45.5588公顷(683.38亩),农田防护林防护面积61.333公顷(920亩),总投资额417.41万元,计划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资源部列为淮南市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立项。该项目的实施,将对积极探索土地复垦新政策、新机制和我市淮河以北大面积塌陷区复垦、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宝贵的经验。1.3

8、项目治理总体目标通过复垦,治理塌陷区75.3333公顷(1130.00亩),新增耕地45.5755公顷(683.63亩),养殖水面6.8140公顷(102.21亩),土地复垦坚持以农用地为主,节约用地和集约经济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综合整治相结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将项目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生态园区。1.4项目生态和景观再塑措施分析以大力发展农业为主体。农作物以粮食生产为主,兼发展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形成良性农业生产态势。通过多层次种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农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推进生态

9、农业发展,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按照田、水、路、林、村为一体的标准,开发利用浅层塌陷土地,积极进行内部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整个项目区形成四个特色产业区,即:粮食种植区、水产养殖区,经济作物种植区和经济林再造区。在硬件建设上达到“农田成方、绿化成行、排灌畅通、路渠配套”的标准。积极进行景观再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利用项目区内交通便利和靠近煤矿居民点的优势,积极进行景观再塑,发展休闲观光高效农业。项目区复垦后发展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将整个项目区发展成为一个科技农业示范区,提高经济效益。2 报告编制依据和过程2.1报告编制依据中华人民

10、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实施办法安徽省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保证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们根据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潘一矿、潘二矿塌陷区作为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重点复垦项目,本报告系在此基础上编制的。2.2报告编制过程立项审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淮南市塌陷区复垦整治工作实际,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勘测调研

11、。确定项目的类型、性质、范围、规模。规划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田、水、路、林的规划布置。概算编制。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和本市材料价格信息,核定工程概算。建立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程投资结构,制定工程管理制度和项目竣工后管理与设施维护措施。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项目区概况3.1地理位置项目区田集街道片东部紧邻潘泥公路、225省道,西与王庄生产路接壤,南靠潘二铁路,北与架河东干渠相连,坐标东经1164949-1165028,北纬324824-325027。泥河镇片项目区位于泥河镇境内,东邻大圩振兴生产路,西至西湖旧村庄西侧生产,南靠陶潘路,北至西湖旧村庄

12、门前路,坐标东经1165035-1165134,北纬324903-324920之间。3.2自然条件项目区属于淮北平原,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3-16.4,极端最高温度为42,最低温度-22,稳定通过10的天数约213天;85%灌溉保证率年降水量857.1mm,年最大降水量为1428.3mm,最小降水量471.9mm,夏季雨水多以八、九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25.7%;水面年均蒸发量为1613.2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279.2-2323.1小时,年无霜期平均为223天。光能充裕,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热同期,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农业种植方式为一年两熟制,一麦一稻为主。

13、3.3水土资源项目区原属平原地貌,自然坡降为1:30004000之间,土层厚度大,土地类型以黄棕壤类黄白土及砂姜黑土为主,经多年种植水稻,现已成为潜育型水稻土,土质较优良。距项目区东面400米有约4500亩塌陷水面,并且与泥河相连,完全可以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需要。3.4经济条件 潘集区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约0.63亩,但耕地分配不平衡,多则2亩/人,少则0.1亩/人,塌陷区群众可耕地较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2006年潘集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980元,收入水平较低。3.5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土地原为田集街道潘庄及泥河镇后湖大圩和谢街村所有,后被潘一矿及潘东公司所征用,随着潘一矿及潘东公司的不断开采

14、,塌陷区范围逐年扩大,现已形成塌陷水面761.9公顷,塌陷坡地面积1340公顷,项目区范围内沟、渠、路及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严重,该地块涝不能排,旱不能灌,土地利用率很低。该项目区土地从90年代开始,已处于塌陷稳沉阶段,项目区经过复垦治理后,不会发生地形变化。通过对塌陷区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可以明显改善种植条件,提高经济效益。3.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项目总规模75.3333公顷(1130.00亩),经过开发复垦,可新增耕地45.5755公顷(683.63亩),项目区土层厚度大,土壤肥沃,采用推高垫低的复垦方式,可提高新造耕地质量。塌陷区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潜力。3.7项目区基础设施现

15、状项目区地处泥河以北,西邻王庄生产路,东与225省道相通,交通便利。项目区内有瓦沟排涝大沟,西接杨集塌陷大水面,分别与泥河相接,泥河东干渠位于项目区北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项目区外有袁古高压供电线路,可提供电源,保证各类生产建设的用电需要。项目区除王庄村种植片林100.9亩外,其它均为零星树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倾斜,起伏不平,平均下沉量为1.5米以上,局部高差较大,生态环境较差。4 项目分析4.1项目合法性分析本项目符合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南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潘集区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系淮南市土地开发复垦重点项目,项目已通过市级专家评估论证,其规划方向与市、区级各规划所确定的用途一致

16、,符合法定要求。4.2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保护现有耕地并提高耕地质量,该项目共复垦土地75.3333公顷,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45.5755公顷,新增耕地占项目区总土地面积的60.50%,通过复垦改造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可使项目区内新增耕地当年建成,当年即可获得良好收成。4.3灌溉用水分析项目区内可利用的水资源有流经项目区的泥河过境水,有降雨形成的径流水及塌陷地区储蓄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现分析如下:4.3.1供水量分析4.3.1.1过境水泥河是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该河东连淮河,西接凤台,全长30.5公里,贯穿潘集全境,它是潘集区最大内河,它的功能排涝兼灌溉。按照灌溉保证率

17、为85%的排频分析计算年引过境水量达1.5亿立方米。项目区计划从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新建的二座电灌站取水,二座电灌站装机4台,容量为430KW, 设计流量1.08m3/s,效率85%,灌溉保证率为85%年均开机22天,每天机组正常运行22小时,年取水量160万立方米,可用于项目区的水量约为50.88万立方米。 4.3.1.2地表水径流量:径流量计算采用等值线图插补法,查安徽省水资源评价中可知项目区年均径流系数为0.27,据田家庵站1951年2001年50年的降雨资料统计,设计水平年P=85%年降水量857.1毫米,径流系数取0.27,径流深253mm,年地面径流量13.45万立

18、方米。塌陷区蓄水:项目区外围塌陷区水面500公顷,正常蓄水深2.5米,年蓄水量为619.5万立方米,项目区可利用水量61.95万立方米。4.3.1.3地下水地下水量是指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水层地下水,计算的方法采用水均衡法,求得项目区内地下水多年平均的各项补给量与各项排泄量,从而求得评价区内的地下水资源量,经分析计算,项目区内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为0.21万立方米,灌溉回归补给量7.58万立方米,项目区内地下水量为7.79万立方米。4.3.2需水量分析4.3.2.1农业用水农业灌溉:治理后项目区可耕地46.5452公顷,农业作物种植结构为一麦一稻, 水稻生育期概化为:泡田、返麦、

19、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期和黄熟期。小麦生育期概化为插种、出苗、分蘖迫麦、拔节孕穗、抽穗杨花、灌浆成熟,经淮南地区试验水稻、小麦各阶段净用水量见下表1。项目区85灌溉保证率需水量为49.91万立方米,其中:水稻需水量36.02万立方米,小麦需水量13.89万立方米。表1 水稻、小麦灌溉定额计算结果表农作物保证率 用水定额水 稻小 麦综合用水定额50%85%95%50%85%95%50%85%95%净灌溉定额257387447123149156190268301渠系水利用系 数0.750.750.750.750.750.75毛灌溉定额324516595164199208253358462鱼

20、塘养殖用水:项目区规划鱼塘102.21亩,每亩年用水量按700方计算。年用水量为7.15万方。4.3.2.2生活用水居民用水:按照淮南市水资源评价,城镇人口生活用水定额为130升/人天,项目区总人口258人,年总用水量为1.22万立方米。牲畜用水: 按照淮南市水资源评价,大小牲畜用水标准为30升/头天,项目区牲畜存栏0.516万头,年用水量为5.65万立方米。4.3.2.3水面蒸发量水面蒸发量的计算采用鲁台子站19551990年35年的实测蒸发资料,项目区年均水面蒸发量为1613.2毫米,治理后项目区水面达102.21亩,项目区年蒸发量为10.99万立方米。表一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情况表 单位:

21、万立方米名称类 型数量名称类 型数量备注可供水量过境水50.88需水量农业用水农业灌溉49.91地表水径流量13.45渔业用水7.15塌陷区 蓄 水61.95生活用水居民用水量1.22地下水7.79大小牲畜用水 量5.65蒸发量10.99合计134.0774.92从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年可供水量可达到134.07万立方米,而需水量为74.92万立方米,因此,可满足项目区用水要求。4.4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变塌陷地起伏不平,污染严重的现状,营造防护林、绿化带,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项目区水系四通八达,与泥河及瓦沟排涝大沟相连,可改善排涝条件。随着田间绿化及塌陷水面的综合治理,

22、使项目区的环境优雅美观,美化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项目的实施,对本区域和周边环境的治理起着良性循环作用。4.5街道、村基层组织及公众意见项目的实施,得到街道、镇、村基层组织一致拥护,他们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后对提高农业产业化、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自愿筹资出劳,保证项目的顺利完工。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项目规划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科学安排农、林、副、渔、交通等用地,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先易后难,多造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5

23、.2项目规划的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程淮南市潘集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南市潘集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淮南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5.3项目区平面布置说明本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项目区总面积为75.3333公顷(1130.00亩)。项目区计划在王庄村建成6.72公顷的护林网,其次是养殖水面,总面积6.814公顷,其余复垦的土地全部种植水稻和小麦。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已经建成的田集街道秦庄村东230米处新建电灌站一座,装机230KW,设计流量0.54立方米/秒,泥河镇项目区南侧新建电灌站一座装机230 KW,

24、设计流量0.54立方米/秒,可以保证项目区的农业灌溉。充分利用原有水利工程,计划新建砼梯形防渗斗渠2条,长1205米, U形防渗农渠9条,总长3385米,并配以毛渠,顺渠,实现自流灌溉。顺渠规划为以排兼灌;开挖、疏浚排涝沟8条,向西连接深水塌陷区,向南直通泥河,或经瓦沟排入泥河,排涝能力1.67立方米/秒,雨水量不大时由各级排涝沟自然排入泥河,如项目区形成内涝水,通过项目区新建站、谢街排灌站及潘一矿排灌站同时排入泥河。为方便农民耕种土地,在项目区内布置田间路7条,全长4653米,并配以生产路。为实行生态恢复,主干道路,主要沟渠,鱼塘四周全部植树,形成农业生态防护林。整个项目区建成后,将建成为潘

25、集区高效农业生态园。(详见项目规划图)。5.4主要建设内容,计划建设工期及投资估算5.4.1复垦耕地:在稳沉塌陷区填土造地46.91公顷,采取推高垫低,浅层塌陷区挖塘取土等方法,其中:土地平整20公顷,按推填平均厚度0.4米计算,土方工程量为14.3142万立方米,挖塘取土总土方量7.4024万方,南侧土砖窑挖填0.18万立方米, 需投资118.77万元。 5.4.2农田防护林:塘埂、堤坝、道路绿化带,两侧植树1.368万棵,片林植树0.6万棵,购森防机械1台,预计投资6.44万元。5.4.3水利设施: 水利措施规划相关标准为:排涝沟及配套建筑物均按五年一遇的标准设计,自排模数为1.05 m3

26、/s /平方公里,灌溉模数按2.0立方米/秒/万亩标准,防渍按暴雨后,地下水升临地表,经三天排除,排至埋深0.5米以下。防洪属泥河流域,按20年一遇标准。具体工程内容如下:(1) 田集街道片项目区架设高、低压线路2500米,安装60Kva变压器1台,修建配电房一间,预计电力设施投资17万元。修建砼U防渗农渠875米(宽1米、深1米),投资14万元;修建顺渠2250米(宽0.5米,深0.3米),垫土方量0.7万方,投资5.47万元。建渠合计投资19.47万元。修建中沟节制闸门1座,投资2.5万元。修建农渠节制闸5座,投资3万元;修建渡槽1个,投资1万元;建桥12座,投资12万元;涵10个,投资5

27、万元;斗、农门19个,投资4万元。配套建设共计投资27.5万元。疏浚排涝农沟4条,长1225米,上口宽10米,土方量0.5489万立方米,共投资3.77万元。水利设施共计投资50.74万元。(2) 泥河镇片项目区建设配套建筑物66座,投资27.7万元。其中: 农桥19座,投资18.655万元; 节制闸2座, 投资3.66万元;进水闸13座, 投资2.041万元; 渡桥1座, 投资1.8万元;斗门13座, 投资0.676万元;退水尾涵18座,投资0.864万元。修建低压线路1200米,投资1.8万元。砼防渗渠2590米,投资52.11万元。其中:梯形防渗斗渠:底宽1米、深1.3米,总长1205米

28、,土方量14730立方米,混凝土386立方米,投资31.33万元;D100U形防渗农渠,总长1385米,土方10074立方米,混凝土182立方米,投资21.78万元。修建土毛渠22条,共3260米, 土方量8150立方米,投资3.26万元。排涝沟疏浚开挖:总长4700米(含新开排水斗沟2700米,排水农沟2000米),土方量56750立方米,投资22.7万元。水利设施共计投资107.57万元。5.4.4道路工程(1) 田集街道片项目区田间道路:碎石泥结石路面6条,长2525米,设计路面宽4.0米,路基宽4.5米,高出地面0.5米,土石方6694立方米,投资34.72万元。 生产道路:5条,长1

29、950米,路面宽2米,路基宽2.5米,平均抬高0.4米。石方量1950立方米,投资13.65万元。道路工程共计投资48.31万元。(2) 泥河镇片项目区田间道路:5条,长3290米, 设计路面宽4.0米,路基宽4.5米,高出地面0.5米,石方14723立方米,投资36.4292万元。生产道路:4条,长1960米, 路面宽2米,路基宽2.5米,平均抬高0.4米,石方量4585立方米,投资11.088万元。 田间道与生产道路基利用当地的大量矸石,采用矸石垫层,以节约土方用于造地。道路工程共计投资47.52万元5.4.5科技培训7500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二项,购买仪器设备2台,共投资15万元。5.

30、4.6其他支出费用6万元。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费预计总投资417.41万元。5.5项目进度计划安排整个项目工期为一年,2007年九月开工,2008年六月底前项目全部竣工,详见附表六项目施工进度计划表。6.效益分析6.1社会效益项目区治理后,可新造耕地45.5755公顷,可解决一部分少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缓解就业矛盾,减轻地方政府压力,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繁荣当地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新建成的粮、油生产基地,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市场,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项目建成后,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增加项目区群众的收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6

31、.2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到改善,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1) 田集街道项目区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到改善,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1)农作物类:农田21.55公顷(323.25亩),一年两季,粮食年产量290.85吨,年总产值40.45万元,年增效益14.5万元;2)项目区防护林树木10125株,按十年成材,成活率85%计算,则生产活木8606株,每棵树木体积按0.3立方米计算,则10年累计生产活木材0.258万立方米,木材按现行价600元/立方米计算,年产值15.48万元,净效益按60%计算,年净增效益9.29万元。通过以上分析计算,田集街道项目区年总产值55

32、.93万元,年获利23.79万元。(2) 泥河镇项目区经济效益1)作物增产项目原有耕地0.9698公顷,整理后新增耕地24.0255公顷,合计耕地24.9952公顷。规划前水稻单产300公斤/亩,小麦单产150公斤/亩,治理后,水稻单产提高到500公斤/亩,小麦单产提高到300公斤/亩,则作物年增效益为: 治理前塌陷坡地30%粗放种植:1.水稻:14.05430%153001.42.6562万元2.小麦:14.05470%30%151501.40.9296万元小计:3.5858万元 治理前产值:1.水稻:0.9698154001.40.8146万元2.小麦:0.96981580%1501.40

33、.2444万元小计:1.059万元 治理后产值:1.水稻:24.9952155001.426.245万元2.小麦:24.99521580%3001.412.5976万元小计:38.8426万元 年新增费用: 年折旧费:214.605%=10.73万元每年净增产值为:38.84263.58581.05910.7323.4678万元,每年农业利润23.467860%=14.08万元2)水产养殖增产:鱼塘6.814公顷,每亩产鱼500公斤,年产鱼类51.105吨,年产值28.67万元,获利16.54万元。3)植树造林项目区沟、路、渠实行了统一规划,计划沿沟、路、渠植意杨和垂柳9555株,按存活率85

34、%计算,则生产活立木8122株,10年后成材,每棵树木体积按0.3立方米计算,则10年累计生产木材2437立方米,木材按600元/立方米计,年产值为14.62万元,净效益按60%计算,年净增效益8.77万元。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泥河项目区年增效益为:39.39万元。项目区年增效益63.18万元。6.3生态效益通过塌陷地的复垦开发,将形成绿树成荫、精心耕种、科学养殖的崭新局面,彻底改变了原来地势倾斜、水系破坏的脏、乱、差落后面貌,使项目区的空气和水域得到净化,项目区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达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功能,将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项目区的水、土、空间动植物群落等生态

35、系统内部能量的转化率和物质良性循环利用率方面,取得较高的水平,呈现出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6.4综合效益评价项目的实施,不但使荒废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缓解了人多地少和就业难的突出矛盾;而且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同时,该项目经济效益比较显著,每年可实现63.18万元利润,7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项目的实施,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7.投资概(预)算及资金筹措7.1投资概(预)算编制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办法; 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投资标准。7.2投资概(预)算及资

36、金来源7.2.1投资概(预)算项目总投资417.41万元人民币,其中工程施工费396.41万元,其它项目费用21万元(其中科技推广15万元),详见附表三煤矿塌陷地复垦项目投入概(预)算表。7.2.2资金筹措申请国家财政资金2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80万元,市、区级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地方自筹和群众投劳折资117.41万元,合计417.41万元。8.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8.1土地权属现状项目区田集街道境内土地均为国有土地,总面积35.14公顷,均已稳沉,系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一煤矿已征采煤塌陷地。潘一矿同意由当地政府立项开发并受益。项目区泥河镇境内土地为集体土地,总面积40.2公顷,系泥河

37、镇后湖村和大圩村农民集体所有, 均已稳沉。当地政府和群众要求整理的呼声很高。8.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项目竣工后,首先对集体和国有土地进行勘界测量,明确土地权属,并计算面积。集体土地由街道、镇、村重新划定土地使用权面积,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优先承包给投劳投资的农民,其余土地,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土地利用价值为标准,由街道、村统一发包,租赁使用。国有土地所有权不变,使用权由本街道统一对外发包出租。9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9.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潘集区政府成立土地复垦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局,抽调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财政等专业技术人

38、员为成员。田集街道及泥河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统一领导,各负其责。9.2工程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公告制、合同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所有工程一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由项目实施单位与有资格的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主要单项工程的施工,聘请监理单位进行监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9.3项目竣工后管理与维护措施为了使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建立项目区设施管理责任制,与承包人和使用人签订设施维护合同,建立管护制度。复垦后的土地利用实行耕地、林地承包到户,按期交纳租金,提高利用

39、率。同时多方位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建立投资机制,实行滚动发展。在复垦区范围内,结合全街道水利实施规划,达到局部与全局的统一,做到斗沟、农沟、毛沟、沟沟相通,桥、涵、闸、电力设施配套齐全,保证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同时,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综合开发的效益。9.4资金管理项目建设法人单位设立专帐、开设专户、专人办理,做到专款专用。严格项目资金拨借款审批手续,按项目工程实施进度拨款。工程竣工验收后,对工程及财务进行决算审计。10.结论与建议10.1可行性研究结论淮南市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煤矿塌陷地复垦续建项目的实施,具有以下有利条件:项目符合淮南市潘集区土

40、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顺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规划设计方案切实可行。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涨,主动要求立项开发,并自愿出资投劳,这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项目区治理的外部环境较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用电方便,既节约建设资金,又为今后生产带来极大便利。项目实施后,不但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经济效益显著,每年可获利63.18万元,7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该项目资金投入保障性好。10.2可行性研究建议近年来,潘集区因大量开采煤炭造成土地塌陷,使人地矛盾突出和环境景观破坏,给当地政府带来极大的压力,地方政府和群众要求复垦治理塌陷地的愿望很强烈,但复垦治理所需

41、大量投资是地方财政所难以承受的。为此,我们建议国家能否采取“四个一点”的投入方式,即国家多拿一点,财政配套一点,单位投一点,当地筹一点,为类似采矿塌陷地的治理给予资金扶持,以彻底解决塌陷地的复垦,恢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该项目规划合理,切实可行。项目的实施,能积极探索土地复垦和生态保护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工程技术措施,为进一步实施塌陷区复垦和生态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11 附表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和投资计划(附表一)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和投资计划附表(附表二)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和投资计划附表(附表三)农业综合开发效益估算表(附表四)项目区土地登记情况一览表(附表五)项目施工进度计划表(

42、附表六) 12 附件: 淮南市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市级) 淮南市国土资源局潘集分局“关于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立项的报告”; 淮南矿业集团煤矿塌陷地稳沉证明; 潘集区水利局意见; 潘集区林业局意见; 群众座谈会纪要及签到簿村民委员会意见。13.附图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1:5000规划图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一、项目名称1二、项目委托策划单位1三、可行性研究的依据1四、项目概况1五、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2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发展概况3一、市杭州区概况31、地理位置32、自然状况33、行政区划34、农业资源45、

43、农业生产5二、杭州镇概况71、基本情况72、资源状况73、发展情况84、发展思路和目标85、形象定位8三项目提出的背景和意义91、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前景92、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趋势93、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特点104、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定位115、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116、推进城、郊旅游市场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17、合理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培育拓展乡村旅游128、在旅游空间布局上,构建郊区旅游圈12三、项目所在区域发展概况13第三章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14一、指导思想14二、建设目标151、总体目标152、阶段目标 规划期为10年16三、项目建设规模171、优质林果花卉区172、现代农业区173

44、、特色作物区184、特种养殖区185、农产品加工区186、高级生态林休闲区197、民俗文化新村198、绿色长廊20第四章 项目建设所具备的条件20一、杭州西湖区正在实施市第十一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二、杭州西湖区正在实施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21三、杭州西湖区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发展22第五章生态农业观光园市场分析与预测23一、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况231、生态农业观光的涵义23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主要类型253、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功能分区264、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目标27二、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分析271、相关数据282、旅游要素283、经济效益30三、绿色食品市场分析30四、经济林分析

45、331、生产与市场现状332、市场预测及分析34五、市蔬菜生产与市场供求形势34六、特种养殖36第六章 技术方案38一、设计原则38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38三、高效生态林业建设技术39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39五、庭院生态模式建设技术39第七章原材料燃料供应40一、自然资源材料40二、社会经济条件材料40三、项目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41第八章节能节水措施41一、建筑节能概述41二、节水概述42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43一、项目环境现状43二、生态环境概况43三、水土流失现状调查43四、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43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43一、工程项目管理43二、组织机构44三、人力资源45四、员工培训45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45一、估算编制范围45二、估算编制依据45三、投资估算45第十三章 经济分析50一、年营业收入50二、成本估算53三、所得税53四、利润估算53五、财务指标分析53六、资金筹措541、积极招商引资542、鼓励农民投入543、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54第十五章 风险分析55一、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是防范农业风险的根本途径55二、生态农业观光园面临的风险551、资源风险55三、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