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及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9632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材料一: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 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 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 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 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 “削高补低” O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

2、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 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 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 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 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 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 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 “文” 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

3、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 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 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 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 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 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 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 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

4、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 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 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 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 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 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 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 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5、“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 “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 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A.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B.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D.谈的是三国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的能力。材料一共有9段。第一段,通过对明清小说家们对小说与史记比附,引出金 圣叹的看法“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第二段, 具体阐释“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的内涵;即文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 说和“因文生事

6、”说并阐释其内涵。第三段,指出“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第四到八段,以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 的区别。第九段,由“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 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 可知,指出“事”与“文”的关系。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材料一首先提出话题“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以史 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 “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 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

7、系;再结合标题“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 析”可知,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 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材料二:材料二共有4段,第一段,结合“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 是算计” “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侧重讲“以文运事”中“运”的含义;第二 三段,结合“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 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 空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 程”可知,侧重讲“因文生事”中“生”的含义;第四段,结合“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 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5

8、. C. D6 .干净明亮的环境烘托出秤碇敞亮的心境,豆子的声响格外显出他愉快的心情;为下文激烈的矛盾冲突蓄势,形成情节的张弛起伏。9. “有价值的” 一面:掌 秤严格认真,执着追求公平;爱惜名誉,唯恐别人笑话。“无价值的” 一面:守着一杆过时的秤,落伍于时代:在小事上过于较真,狭隘 偏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 “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他了错误。结合“头人家的两杆秤, 大的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分析,因为他 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受到敬重,后来秤断了,他不给人称重,也不觉得能给 什么人主持公道了,这个称呼慢慢淡忘了。

9、故选Co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 “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错 误。文中的老人放弃的不是信仰,而是“一斤等于十六两”的错误观点。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对于本题的解答题干已指明了方向,即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角度。抓住“把地上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 “那些干净的温暖的石头,草丛,木桥” “发出愉快的声响”“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等分析,划线句写了 “秤碇”带着豆子上路时的秋日的美好环境和人物的“好心情”,“温暖、干净”的 环境烘托出愉快的心情。结合“算账的时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斤十六两的盘算里

10、,人家该找他十三两 粮票。但他点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分析,而与 此时的美好不同,下文等待他的是“暴风骤雨”,此时的美好为下文激烈的矛盾 冲突蓄势,情节上一张一弛。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每天一个固定的时候,太阳光会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里,他把秤杆水平状 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换东西找他过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 定得是最早的阳光投射进他们家窗户的那个时候。他这么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 分析,在晴天第一缕阳光投射进窗户时,才能淘换东西,他“虔诚” “孜孜以求 一杆秤的公平”,掌秤严格认真,执着追求公平。结合“不要因为别人说我的好,就

11、让别人笑话我” “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 敬,他所做的一切是不失去这份敬意”可知,他格外爱惜名誉,唯恐别人笑话。结合“年轻人明白过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 “有人把一杆 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警察忍住 了笑说:跟我们走,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分析,但“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 工作组的年轻人知道,镇上的人也知道,只老人不知,落伍于时代。结合“秤碇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 三两粮票” “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抽到几 下,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滑油腻的秤坨,砸在了那

12、家伙 挂满自以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等分析,他还多要了年轻人三两银票,来借此教训 年轻人,心胸狭隘。在镇上受到刺激后拿秤碇往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死成后再也 不给人称秤,在小事上过于较真、偏执。9. CD10. D(1)太后(路惠男)多干预朝中政。赐给路琼之等人财物。家财累计千金;居住 的府第服饰和器物,跟帝王之子相当。当初,太宗年幼时就失去了生母,为太后所抚养。太宗对路太后尽心恭敬侍奉, 太后抚养疼爱他的情感也很深厚。11. 琼之年纪小,本来就不应该随便去造访;王僧达是贵公子,不能处罚他。【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法结构,”及上即位”做时间状语,比较独立,后边应断开,排除AB两项;

13、 “别居外宫”是一个动宾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句意:等到太宗登基,对太后供养侍奉的礼仪,跟往日完全一样。有关部门上奏 说太后应当移居另外的宫殿,诏令说想要亲自展昏定省。使太后尽欢,不同意该 项奏请。故选Co.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平民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说法错误,谥号分为“官谥”和“私 谥”两种,平民没有谥号。故选Do.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路惠男死后荣耀。路惠男死后,太宗为了感激她的抚养之恩,两次下诏 褒奖错误,两次下诏不准确,文中第二次并非下诏,而是“下令书”;而且是 在路惠男生前不是死后。故选Do.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1)豫

14、,干预;累,累计;相侔,相当。(2)少,小时候;所生,生母;为所,被;摄养,抚养;笃,深厚。11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依据原文第四段皇帝的话“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 事加罪! ”可知,孝武帝的意思是:琼之年纪小,本来就不应该随便去造访。王 僧达是贵公子,怎么可以拿这件事情加罪于他!译文:文帝路淑媛,名惠男,是丹阳建康人。凭姿色容貌选进后宫,生孝武帝,拜为淑 媛。年长后,失去了文帝的宠幸,常常跟随世祖(孝武帝)到封地去。世祖入京讨伐刘劭、路惠男留在寻阳。世祖(孝武帝)即位后,派遣建平王刘宏恭 迎路惠男。有关部门官员上奏说:“考虑到淑媛柔顺聪明显扬于内宫

15、,美好的仪 态为外宫的典范。敬奉尊号为皇太后,宫殿叫崇宪。”于是路惠男居住在显阳殿。 孝建二年,追赠太后路惠男的父亲路兴之为散骑常侍,路兴之的妻子徐氏为余杭 县广昌乡君。大明四年,太后弟弟之子抚军参军路琼之上表说:“先代之臣已故怀安令道庆命 运生辰不吉利。自己背离政治清明的时代。请依照帝王武取侍从请求命名的制度, 特新求皇上思泽,小会降两詹加以调盛。”重李(半式市)下诏书交付门下省办理。 有关部门官员奉旨奏赠给事中。路琼之及其弟路休之、路茂之都提升为主要职务。 太后(路惠男)多干预朝中政事,赐给路琼之等人财物,家财累计千金;居住的府第 服饰和器物,跟帝王之子相当。路琼之的住宅跟太常王僧达家相邻

16、。常常乘坐着华丽的车子,穿着华丽的衣服, 带着卫从人员走访王僧达。王僧达不以礼相待。路琼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后(路惠 男),太后十分生气,向孝武帝告了王僧达说:“我还健在,然而别人都欺凌我家: 我死后,家人就都要乞讨要饭了! 55想要加罪于王僧达。孝武帝说:“琼之年纪 小,本来就不应该随便去造访。王僧达是贵公子,怎么可以拿这件事情加罪于他!” 大明五年,太后跟随孝武帝巡视南豫州。让公主以下全部随从。太宗即帝位,尊太后为崇宪太后。当初,太宗年幼时就失去了生母,为太后所抚 养,太宗对路太后尽心恭敬侍奉,太后抚养疼爱他的情感也很深厚。等到太宗登 基,对太后供养侍奉的礼仪。跟往日完全一样。有关部门上奏说

17、太后应当移居另 外的宫殿,诏令说想要亲自展昏定省。使太后尽欢,不同意该项奏请。不久后太 后就去世了,死时五十五岁。将灵框迁移到东宫,门题为崇宪宫。皇帝又颁下诏 书说:“我幼年时艰难困苦集于一身。早年依靠仁爱教导。平定暴虐,奠定基业, 实在是靠了太后的仁德风范,恩德施加在国厄之中,又兼永久的仰慕。礼沿着人 情而施行,又循着事情而树立,可特地为太后穿热麻衣守丧三个月,以表达追恩 敬仰的心情。”谥号为昭皇太后,埋葬在世租陵墓的东南边,称为修宁陵。太宗废除幼主,想要让大后心中高兴,就颁下令书说:“太皇太后早年对我爱抚 有加,就情论事,同于天性相连。”太宗尚未登基,所以称为令书。12 . C.最后两句写

18、诗人披着蓑衣,顶着竹笠,手拿钓竿,在斜风细雨中心情垂钓, 乐此不疲,表现出他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抒发了他远离世俗,对隐居生活的热 爱和乐观豁达的心情,同时也表明对官场的厌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处处隐含作者的失落之意”分析错误。“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两 句描写出清幽的环境,茅屋傍水,绿树成林,闲逸的隐居生活,潇洒自娱,乐在 其中。“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则化用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箸 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明曲中主人公的执着追求。所以全诗并非处 处隐含作者的失落之意,而是通过描写隐逸生活的安闲自在,反衬出作者对官场 纷争的厌倦以及对

19、大自然的向往。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最后两句“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的意思是:披着蓑衣,顶着竹笠, 手拿钓竿,放眼看世事的变化,哪管它斜风细雨呢。此句化用张志和渔歌子 词“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明曲中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定风 波中也有类似的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 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可见“风雨”具有比喻义,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 更是政治上的坎坷,而“任”字表明主人公对政治得失的不在意,超脱,旷达的 胸怀。也表达了诗人不畏风雨,想要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官场小人同流合污。16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春江花

20、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由“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 好合作的大船”可知答案;(2)由“写自己谪居偏僻之地,纵然面对良辰美景却 难遣孤独之情”可知答案;(3)由“把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 永恒这一哲学范畴,营造出一种景中有思的意境”可知答案。注意容易写错 的字:“曾”。17 .(示例)眼花缭乱 至高无上 一纸空文19.A的引用不需出处,因 为所引用内容只是作者语言的一部分,作者只取其意思,没有别的用意。加上出 处,反而影响语言的连贯性。B的引用需要出处,因为作者的目的

21、是论证观点, 有了出处就表明内容准确,有来历,能够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前面是“无数菜式”,“令人”表明这是给人的感觉,菜式多,人们的感觉 就纷繁迷乱,所以可填“眼花缭乱”。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 到迷乱。处前面说的是“王权”,而“九鼎”又是王权最高的标志,所以这里可填“至 高无上”。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形容地位很高。处后面的例子表明前面所说的关于鼎的规定没有用了,所以这里可填“一纸空 文”。一纸空文:空写在纸上实际不能兑现的东西(多指不能执行的条约、规定、 计划等)。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两个引

22、用的区别是有出处和没有出处,一般而言,不需要出处,是把引用的内容 化到了自己的语言中,“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是作者语言的一 部分,作者只取其意思,没有别的用意。而需要出处,则是以有出处来表明引用内容的真实性,借以增强论证力度。据此 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19 . A. C20 .删掉“由于”;“一部”放在“名为”的前面【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文段主要介绍山海情,而且此处承接上文“山海有情”,所以应先说山 海情,据此排除c、D两项;与后文衔接,让两个省份做主语,“因为东西部扶 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政策”做状语,与“成就情谊”搭配,据此排除B项。故选Ao

23、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无声”和“有情”分别将“岁月”和“山海”拟人 化。A.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自己的愁情像这样长。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 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将“明月”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将“小雨”比作“酥油”,运用了比 喻的手法。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由于”介词赘余,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删掉“由于;语

24、序不当,将“一部” 放在“名为”的前面。22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段话构成,第一段的关键在于“要有事业心、责任感”;第二段重点说 “事业心”,列举了张彦、周雷、邹彬和阮海良的例子说明事业心是成功的基石;第三段重点说“责任感”,并举了承担“悟空” “墨子” “天问”等科技攻关任 务的青年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的例子来证明无数工作人员尽职尽责, 努力攻关,热心服务,才能让我们实现这两项重大使命的成功。对于“事业心与责任感”这一主题的写作,可以首先说事业心能激发广大青年树 立远大目标,勇于迎接人生的挑战。但若想把人生路和事业路走好、走远,就必 须要有责任感。

25、而对我们来说,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就是有责任感,把每一项小事 做好就是不平凡。青年用臂膀扛起责任,展现的是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的是 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还可针对如何践行事业心、责任感,指出:事 业心和责任感,其落脚点都在踏踏实实地奋斗实干。实干是青春最响亮的誓言, 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行文最后,可结合自己的青年身份予以总结:青年要 立足岗位从本职干起,立足本领从自身做起,立足实践从点滴奋起,把责任使命 落到实处,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5-XL忌:1 .有责任感才有事业心。2 .人生路要长远,事业心和责任感均不可缺。3 .事业心开启责任感,责任感激发事业心。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

26、”与“因文生事”试析材料二:“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 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 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 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 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 “附会”“轶去” 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 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 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

27、位。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 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 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 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 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 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 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 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

28、生工 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 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 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 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 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 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 问题。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

29、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 事” “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B.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 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 主观剪裁和虚拟。D. “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 “真实”底本的约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 内涵是一致的。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 问题。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

30、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 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D.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 进行有目的地加工。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 真事假,而在于理真。C.钱锤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 揣摩之,入情合理。”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 如水浒传。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31、.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 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秤碇阿来还在故事起始处,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秤本来是头人家的。解放了,剥削阶级的财产要被没收。头人家的两杆,大的一 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这秤过去在头人家里称过金银、宝石与鹿茸。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村民之间互 相倒换救急的茶叶盐巴之类的东西了。秤的新主人没有因此抱怨过,他说:“越 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啊。”有一天,他把秤固定在他家东南向的窗户跟前,每天一个固定的时候,太阳光会 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

32、里,他把秤杆水平状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 淘换东西找他过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最早的阳光投射进他们家窗户的 那个时候。他这么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人们虽然不以为然,但还是不想冒犯 他。久而久之,面对这样一种仪式,前来称量东西的人也会生出非常虔敬的心情。那时,工作组进村来都是驻到村民家,秤蛇家也驻进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在会上 大讲秤碇如此这般地使用一杆秤,对于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具有多么多么重要的作 用。回到家里,他那张严肃的脸显得更严肃了,他说:“工作同志,以后,你不 要再讲我这杆秤了,弄得人家都来笑话我。”“你为了坚持原则不是从来不怕人说三道四吗? ”“我做的我受。不要因为别人说

33、我的好话,来让别人笑话我。”年轻人当时就无话可说了。接着,秤碇有些艰难地开口了: ”工作同志,你是不 是还欠我粮票? ”“我欠你粮票? ”小伙子惊得差点蹦起来。按秤蛇的算法,小伙子真的差他粮票。差多少?三两。工作组住在农民家里,每 天要向主人交五毛钱,一斤二两粮票。十天半月,就跟主人家算一次账。其实不 是小伙子少交了粮票,而是秤碇算错了账。算错账的根子还在那杆宝贝秤上。第一次算账,秤碇就发现他少交了二两,但他没有说话,他不好意思把这么小的 事说出来,更怕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第二次,又少了三两,他继续隐忍不发。第 三次,对上了。他想,年轻人已知错了。但是,小伙子在会上夸夸其谈,太多的 好话让他成了

34、别人的笑柄,他并不想从任何一个地方得到表扬,他只是觉得,这 么一杆秤落在自己手里,那他就要像一杆秤的主人。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 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失去这份敬意。这个年轻人让他成为了笑柄,他很生 气,又找不到表示自己不高兴的有力方式。于是,他终于忍无可忍把这个不公正 的甚至关涉到人性中贪欲的事情说了出来。粮票的数量很少,但关乎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当一个人把很小的东西赋予很多 崇高意义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了。“我怎么会差你粮票? ”年轻人又算了一遍,更加肯定自己是正确的。秤坨坚定地说:“告诉你吧,我在心里都算了一百遍了。”“那把你的算法让我听听看。”他就算了一遍。那个年轻人惊叫起

35、来:“什么,你说一斤是十六两? ”秤碇把年轻人拉到那杆秤前,指着秤杆上一枚枚金花,一一数来。年轻人明白过 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就大笑说:“对,对,我马上补给 你三两粮票。”秤碇露出满意的神情:“你这个孩子,谁要你还几两粮票。我只是要你不要算错 了账接着,秤碇改换了话题:“好了,我要到镇上去一趟,用豆子换些大米秤碇就带着豆子,还有他那杆秤上路了。他的心情很好,他想,这也不是个不学 好的年轻人。而今天,自己已经给这个年轻人很好的教训了。秋天的太阳把地上 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他一步步走过那些干净的温暖的石头,草丛,木桥,穿 过落尽了叶子的桦树投在地上的稀疏的影子,那些豆子在袋子

36、里互相轻轻碰触着 发出愉快的声响。真的,秋天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那样的从里 至外,闪闪发光。换完豆子,他来到了镇上的人民食堂。他点了肉菜,还点了三两米饭。算账的时 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斤十六两的盘算里,人家该找他十三两粮票。但他点了 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看热闹的人们围拢过来,听 清事情原委,相继大笑。秤蛇拿出了他的宝贝秤,冲到柜台跟前,一声一声数那老秤杆上的金色星星。数 到十六的时候,他头上汗水都出来了。但人们爆发出了更大的笑声。血轰轰地冲 上了头顶,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抽到几下, 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

37、滑油腻的秤碇,砸在了那家伙挂满 自以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直到警察出现,叫人把那满脸血污的家伙送到医生那里, 他才慢慢清醒过来。有人把一杆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 警察忍住了笑说:“跟我们走,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秤蛇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三两粮O“你说什么? ”“那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 ”然后,他举起了那个秤坨,对准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下去,然后,就晃晃悠悠地 倒下了。当然,他没有死成。只是从此再也不给人称秤,也不学得能给什么人主 持公道了。从此,他就是机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了。后来,人们也就将秤硅这个称呼给 慢慢

38、淡了。(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秤蛇为村民们称一些不太值钱的家常东四却从不抱怨,反向觉得“越是这样, 就越是要公平”,他对公平的不懈追求也渐渐感染了大家。B.年轻人明知秤早己是十两一斤了,却没有向秤碇指出来,反而认错补交粮票, 表现了他性格和善,为人大度。C.本文主人公拥有村里唯一的一杆秤,村民淘换东西都仰仗他称重,因而敬称他 “秤碇”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了。D.经历了多收粮票、砸伤收款员等事件后,秤碇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为人主持公道 的资格,他也变成为一个普通的老人。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一开始就交代“秤和人就

39、已经苍老了”,不仅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也暗示了人物命运变化与他的“苍老”有关。B.文中描写秤碇一定得是晴天最早的阳光投射进窗户才背称东西的细节亦庄亦谐, 生动表现了秤碇追求“公平”的痴迷状态。C.在人民食堂,围观者的阵阵哄笑让秤碇很丢脸,从而刺激他拿秤坨砸伤收款员, 此处情节的发展自然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D.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老人的平凡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主旨:一个有信仰的人, 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7 .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的角度看,画线文字起到什么作用?8 .小说中秤碇这一人物既有悲剧性也有喜剧感。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 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

40、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 看。”请对秤坨身上“有价值的”一面和“无价值的”一面分别作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帝路淑媛,讳惠男,开阳建康人也。以色貌选入后宫,生孝武帝,拜为淑媛。 年既长,无宠,常随世祖出蕃。世祖入讨元凶,淑媛留寻阳。上(孝武常)即位,遗建平王宏奉迎。有司奏日: “伏惟淑媛柔明内昭,徽仪外范。谨奉尊号日皇太后,宫曰崇宪。”太后居显阳 殿。孝建二年,追赠太后父兴之散骑常侍,兴之妻徐氏余杭县广昌乡君。大明四年,太后弟子抚军参军琼之上表日:“先臣故怀安令道庆赋命乖辰,自违 明世。敢

41、缘卫戍请名之典,特乞云雨,微垂洒润。”诏付门下。有司承旨奏赠给 事中。琼之及弟休之、茂之并超显职。太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 金;居处服器,与帝子相侔。琼之宅与太常王僧达并门。尝盛车服卫从造僧达,僧达不为之礼。琼之以诉太后, 太后大怒,告上日:“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后,乞食矣!”欲罪僧达。上 日:“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大明五年, 太后随上巡南豫州,妃主以下并从。太宗践昨,号崇宪太后。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祗事,而 太后抚爱亦笃。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 闺禁不如所奏寻崩,时年五十五。迁殡东宫,门

42、题曰崇宪宫。上又诏曰:“朕幼 集荼蓼,夙凭德训I,龛疏定业,实资仁范,恩著屯夷,有兼常慕。夫礼沿情施, 义循事立,可特齐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谥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东南,号 日修宁陵。太宗废幼主,欲说太后之心,乃下令书曰:“太皇太后蚤垂爱遇,沿情即事,同 于天属。”太宗未即位,故称令书。(南史卷十一 列传第一)注元凶:指刘劭。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 如所奏/B.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 所奏/C.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

43、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 不如所奏/D.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 不如所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指对君主 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后的君主 尊长的名字。B.践昨:践,履踏;昨,昨阶。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C.齐衰:丧服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D.道:谥号,指帝王、大臣、平民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惠男年长失宠。路惠男因容貌漂亮,被选进后宫,成为文帝的妃子,并生下 孝武帝。年岁渐长,失去文帝的欢心

44、。B.路惠男受到礼遇。孝武帝和太宗在位时,路惠男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崇宪太后, 供养侍奉的礼仪一直没有改变。C.路惠男泽被家族。路惠男的父母俱被追赠;其侄路琼之上书朝廷乞求恩典,结 果兄弟三人都被授予要职。D.路惠男死后荣耀。路惠男死后,太宗为了感激她的抚养之恩,两次下诏褒奖。 还为她守丧三个月以示追仰。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金;居处服器,与帝子相侔。 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柢事,而太后抚爱亦笃。14 .路惠男想加罪于王僧达,并向孝武帝告状,孝武帝是如何回复路惠男的?请 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4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双调】沉醉东风(节选)胡祗通注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蓑笠纶竿钓 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注】胡祗通,一个“文章气节,振荡一时”的元代散曲家。15 .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六个字看似简单的情景描写,实则化用了李白“花间一壶酒”的诗意。B.散曲前两句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将月、花、林等排列起来,极富画面感。C.散曲表面上写渔人闲散的垂钓生活,实则字句中处处隐含作者的失落之意。D.散曲言简意赅,“识字的渔夫”充分表明主人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16.散曲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三)名篇

46、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央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有人强调,庄子说过“,(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 友好合作的大船。(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写自己谪居偏僻之地,纵然面对良辰美景却难遣孤独之情。(3)晏殊浣溪沙中“,”两句把极其普通的 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营造出一种“景中有思”的意 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以食为天。如今的中国是美食大国,无数菜式令人。但在新石器时代,原 始先民只有烧

47、 煮 蒸等有限几种烹饪方式。鼎最早是炊煮食材用的,有点像现 在的火锅。事实上,类似的三足器皿最早都有在下面放炭火加热的功能,如鬲、 爵等,我们常能在它们腹底发现烟盒的痕迹。鼎的历史悠久。河南博物院有一件裴李岗文化的“乳钉纹红陶鼎距今有7000 9000年的历史,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鼎。所谓【A】“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 知荣辱”,在先民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鼎就逐渐变成了礼器。传说禹曾划分 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为九鼎,并在上面铸刻名山大川、奇异之 物,于是“九鼎”就有了王权 和国家繁荣统一的意味。这个故事未必为真, 但后来的周礼确实对鼎等青铜器的使用做了严格规定。【B】公羊传何休注云

48、:“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而百姓自然就不能用鼎了。当然,随 着周王室日渐衰微,这些规定慢慢成了。如曾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小国,但 在其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竟然也发掘出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 Mo类似情况在“礼崩乐坏”的东周并不少见。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8 .文中有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由于名为山海情的一部电视剧,让无数网友在笑中带泪、意犹未尽中 追完全集。这部讲述宁夏西海固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故事的电视剧,自开播以来, 观众口碑和网络讨论度节节攀升,成为2021年开年的惊喜之作。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