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奖科研报告.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5864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奖科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奖科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奖科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奖科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奖科研报告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 倾向,现代社会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一、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大部分伟 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 问个为什么。”有“疑”才有“新”,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发现的问 题越多,创新的机会越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 问题情境,在设疑中创新。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 出发点,设疑于教学重点和难点,

2、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趣生疑, 因疑生奇,因奇生智,从而开启寻求答案的旅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 开放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出场很具特色,“我来迟 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见“一群媳妇Y 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有些学生质疑当时社会,在这么一 个深受封建礼教约束的贵族大家庭里,王熙凤如此肆无忌惮、放诞无 礼有点不合常理。对学生的这一疑问,老师应给以肯定,并因势利导, 告诉学生,曹雪芹正是通过王熙凤这种与众不同的出场表现她深得贾 府老祖宗的宠爱,正是这种宠爱给了她特殊的地位,独揽贾府大权, 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又如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提出

3、了一系列疑问:杀害祥 林嫂的凶手到底是谁?祥林嫂临死前提了几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对魂灵, 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 又“希望其无”,因为她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没有从一而终,将 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自己锯开来分 给他们。是什么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学生通过对这些 问题的探索,就能知道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 明白祥林嫂是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 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她活活勒死的。鲁镇的人们 既可以说都不是

4、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 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 牲品。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 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鲁迅先生写作祝福的目的就显而易见。总之,质疑、解疑是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尽可 能地放手,再放手,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通过质疑解疑,学生既弄 懂了课文,又获得了知识,成功的喜悦和深深的感悟鞭策学生进一步 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爆发,有了老师的正确指导,创 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二、启迪求异求同思维,在求异求同中创新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和经

5、验的历练,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得以发展, 其对事物表象的质疑、分析、比较,有助于求同和求异思维进步延伸, 为创新思维形成奠定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的能 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 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 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怎样培养这两种能力呢?比 较鉴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 维过程。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有新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对比鲜明,能促使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 逐步提高分析

6、能力和鉴赏能力。传统语文课中存在不合理的三同(同一目标、同一方法、同一结 论)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鉴赏,教师 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但不应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不能要求学生 的理解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个性 心理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不同。学生的理解是多种多 样的,鉴赏评价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能扼杀学生这种求异思维。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写文章若都从一个角度 思考,则很难写出超众脱俗的文章,很难得高分。那么审题立意时, 可以运用反向求异法,逆向思维,从

7、反面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提出 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如以下这个作文题:一条小溪在原野上流淌, 一座高山挡住它,它只好顺着山脚淌;一块巨岩挡住它,它只好绕开 巨岩流。一般学生审题立意时都习惯从正面立意:遇到困难就回避, 永远看不到高处的风光。但是教师除了肯定正面立意外,还应引导学 生从反面立意:绕着山脚走,并非是回避困难,而是为了寻找一条走 得通的路。运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观点非常新奇,常常出人意料,但反 向求异,观点必须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的 观点。求同也有创新。语文课本里的求同法运用得好,有时效果胜过求 异法。高中教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窦娥冤中的窦娥虽有不 同的经历、命运,

8、但都是封建社会受迫害的妇女形象,且都有叛逆性 格。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她们的共同之处,使之受启发,进一步思考中 国妇女几千年来的处境与命运,思考当今女性的进步、困境与出路, 这就是在培植创新的幼芽。三、奇思异想,在想象中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 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想象力是 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教授苏轼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让学生知道豪放派、婉约派是宋

9、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也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辛弃疾,让学生懂 得两人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大词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不同特点, 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旷达洒脱,辛词在豪情之外给人 以壮烈沉郁、激情飞扬之感。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探讨 桃花源理想社会对于今人的意义,也可以从桃花源记看晋朝语言 与现代汉语的关系等。通过多种想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以我与地坛为例,这篇散文凝聚着史铁生十五年生活中那些最重要 又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 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10、运用自 己储备的知识体验感悟,从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引起情感的共 鸣,使学生懂得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懂 得要更深切地感受母爱,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像史铁生一样顽强 地开辟一条走向幸福的路等。这样做能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互 动,引导学生进入到思维的最深处,唤醒并释放真情实感,发展学生 的创新能力。四、培养学生发散和聚合思维能力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如果只有集中或发散,那么看这个问题的 角度就会出现偏斜。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既能利用发散思维,又能利 用聚合思维,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 散思维,提出各种答案,然后进

11、行比较、优选,最后集中到最佳答案 上,或者把几种答案综合成一种最佳答案。如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托尔斯泰墓如此普通、简朴,茨威 格却说它是最美的,这是为什么? ”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美” 的认识。同学甲:黄山的奇峰陡峭、松柏参天、黄河的咆哮,都是美的, 是一种壮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也是美的,是一种秀美。同学乙:那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我认为是美的。同学丙:血气方刚的棒小伙,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这种充满活 力的精神风貌是美的;事业有成的中年人,身强体壮,这种拼搏与创 造是美的;年逾花甲的老人,身心已有了一丝疲惫,但是这种宁静与 安详同样是美的。同学丁:高尔

12、基说:“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人的美 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 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到了什么最美, 如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也有的谈到了对美的认识。其实,在我 们身边有许多美存在,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发现它、认识它。罗 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具有一双慧眼,发现各种美。相信有了以上教学环节,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茨威格说托尔斯泰 墓是“最美”的原因,也能端正对美的正确看法。又如宝玉挨打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宝玉挨打的原因 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想好后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评点 学生的意见,综合大家的说法,形成对问题较全面的回答。总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引导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那样, 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中国的教育有了希望,中国的青少年才有希 望,中国的青少年有了希望,中国的未来就有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