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4134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 .阳光下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简单了解植物的二歧分类,加深理解认识植物的多样性。2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知道绿色植物能制造养分、产生氧气。科学探究1 .可以利用植物某个器官的差异不断进行二歧分类,根据这些差 异认识植物和区分植物。2 .通过科学家关于植物研究的科学史资料,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 程,提炼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体会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参与交流和思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会到科学家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悉心观察、记录、科学严谨分析实验现象。教学重点:1 .认识二歧分类的过程,更加体验到植物的多样性。2 .从光合作用的科学研究史

2、中,提炼分析科学家研究过程,关注 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教学难点:通过光合作用的科学史,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0000个植物物种,它们可以被 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2 .出示教材6张植物图片,说一说他们的茎、花等形态特征有哪 些相同或不同,想方法给它们分类。3 .交流:展示学生想法。二、二歧分类1.讲解:根据学生的一次分类结果,继续根据相对应的明显不同特征分类。这是二歧分类法,可以看到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所有植物分完,我们来看5 .学生观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学生任务单1。6 .通过分析实验,推测雾的成因:雾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 多小水滴

3、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7 .解释图片中“白气”是如何产生的:水受热后蒸发出水蒸气跑向 空中,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成为我们看到的 “白气”。三、类推“云”的成因.出示云的图片提问:云是怎样形成的?1 .思考:云有哪些特点?小结:云飘浮在高空、大多数时候是白色、能够移动.讨论:“云”是如何形成的?观点梳理:“云”可以出现在任何时段。“云”的形成可能也和水蒸气有关。2 .出示图片云和雾回顾:雾形成于近地面,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聚集而成。3 .讨论:高空中,也有水蒸气吗?高空中的水蒸气又来自于哪里呢?4 .知识补充:热空气原理:冷空气加热后,体积变大,重量变轻,成为热空气

4、, 热空气会上升。5 .提问: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高山登山者 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资料阅读: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 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8.梳理观点:(1) 一般情况下,云形成于高空。(2)水蒸气受热会上升。(3)高空中的温度更低。9 .根据以上研究,类推“云”的成因。思考:根据已有知识梳理、归纳,类推“云”的成因,完成任务单 2o.分析归纳,类推“云”的成因: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结 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

5、们回顾了 “蒸发”现象,并通过已有知识和模拟实 验推测出雾的成因,又根据研究资料,结合雾的成因,类推出云的形 成原因,知道了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 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在低空,而云在高空。2.雨和雪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雨、雪、露、霜、冰雹都是自然界中的降水形式;。2 .通过对雨的成因实验探究,知道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 到达空气托不住时就会往下降落形成雨或雪。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类比实验和推理,能推测出雨和雪的成因,培养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态度、STSE:知道雨、雪、霜、露、冰雹等都是自然现象,理解自然世界的客 观性和规律性;通过人工降雨等实例,

6、体会人类敬畏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1 .知道雨和雪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聚集后降落形成的;2 .知道当低空中的温度高于0 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水珠降 落形成了雨,当低空中的温度低于0 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冰 晶降落形成了雪。教学难点:学生猛过模拟实验,理解当水蒸气聚集增大到空气托不住时会往 下降落,以此探究推测雨的成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阅读单元页小诗,初步感知“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 现象。”2 .出示“雨”的图片,聚焦问题:雨是如何形成的?二、探究“雨”的成因1 .出示下雨前、下雨时图片,提问:下雨前和下雨时一

7、般是什么样子?小结:下雨前和下雨时都有云;下雨前有闷热感。2 .讨论:云和雨的关系,什么条件下才会下雨?小结:有雨时一定有云,有云时不一定有雨。3 .知识补充:云是如何形成的? “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4 .观察:下雨时的云和不下雨时的云有什么区别?小结:(1)云层里的水蒸气多了,就会更重,托不住便掉下来。(2)假设云层里的水蒸气少,那么就不会掉下来。5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雨的成因。6 .观看实验:模拟雨的形成,思考以下问题:(1)你准备怎样模拟水的蒸发?(2)你准备怎样模拟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滴?7 .学生观看实验,思考问题,填写实验单:实验用品作用烧杯中的水模拟自然界中的水盛有冰块的小碟

8、子酒精灯提示:实验中各环节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8 .分析实验,推测雨的成因: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 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的 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9 .出示图片增雨火箭、碘化银药粉,讲解人工降雨小知识。三、类推“雪的成因”L谈话: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雪又是如何形成 的?它和雨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2 .推测讨论观点梳理:(1)下雪和下雨一样都有云;(2)雪的形成大概和温度有关。3 .小结:下雨和下雪的区别在于温度不同。4 .出示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资料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5 .出示提示资料: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

9、不透明的 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6 .提问:根据以上资料,请你说说雪的成因。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知识梳理、整理,类推雪的成因,完成任务 单2。7 .通过分析整理,类推雪的成因: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 晶或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 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四、自然界中其他形式的一些降水请大家课后阅读教材22页,了解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3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水在自然界 持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动水的三态变化的主

10、要因素是温 度的变化。2 .知道地面上的水可以蒸发成为雾和云,云可以产生降水,回到 地表;地表上的水再蒸发上升到高空,使得水不停地循环。科学探究:1.根据陆地和海洋上不断产生的降水现象,猜测地表水不停地蒸发、凝成云再形成降水。2.构建水循环模型,说明蒸发、凝结是处于不断的循环中,且关注海水蒸发后凝结再形成的降水是淡水。 科学态度、STSE:知道水循环是地球生物层获得水资源的重要保证,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状态能够相互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自然界中几种水的状态变化过程,归纳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构建海陆水循环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回顾所学,谈话

11、导入:你能说出雾、云、雨、雪的成因吗? 整理资料:整理雾、云、雨、雪成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 .提问:它们的成因都和什么有关?小结:雾、云、雨、雪都是由水蒸气凝成的。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3.出示图片:露、霜,了解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4.归纳整理:霜、露提问:同学们,这种变化让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5 .回顾:水的三态变化,它们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引起水的三态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完成学习任务一。水蒸气(液态)型|(固态)6 .小结:水的液态、气态和固态在温度改变的条件下能够相互变化,温度是影响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二、探究自然界的水循环1 .谈话: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三

12、种状态的变化形成了循环,自 然界中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2 .出示图片(蒸发现象)提问:地球外表的水会蒸发出水蒸气,水蒸气会去向何处呢?小结:蒸发出的水蒸气遇冷会凝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低空处是 雾,高空中是云。3 .出示图片(雾和云)提问:云层中的小水滴又会去向何处?小结:云层中的小水滴遇冷凝结,越聚越大越聚越多,形成雨降落 下来。4 .归纳,整理: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出水蒸气跑到空中,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成小 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当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大,会形成降水又 降落到地面上,而后,地面上的水又会蒸发成水蒸气跑到高空中,从 而形成一个循环。提问:自然界中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关于这一

13、水循环现象, 我们可以看一个实验。5 .观看实验小结:看来自然界中的水是可以循环起来的。提问:在真正的自然界中,水循环是不是这样简单呢?同学们,你们 还有什么补充吗?学生讨论、小结:河湖海的水都能蒸发出水蒸气下雪也可以使地上的水资源更丰富下雨落到地面上的水,还有一局部可以流到河流、湖泊里播放模拟海洋中水循环实验视频河流中的水,可以蒸发出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海洋中的水,也可以 蒸发出水蒸气,跑到空气中。6.总结: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像我们总结的这样吗?我们来看一段视 频。观看自然界水循环资料。提问:对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根据这些研究,现在你能试着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14、?你可以在学习任 务单上画一画,完成学习任务二。三、总结自然界里的水不断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高空中的 水蒸气不断受冷凝成云,又变成雨、雪降落到地面上,地面上的水又 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大海。第三单元能量1.能量家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 体运动或“工作”,能量可以储存。2 .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化学能以及声、 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探究.通过“探究蓄势待发的能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1 .通过认识能量形式多种多样,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类的能力。 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参与交流和思考。

15、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活动中感受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焦耳的科技史后 能意识到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来自于对实验的严谨细心观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学生从能量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构建自己的能量体系,体验观 察物体具有能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对能量、势能、化学能等概念的正确意会。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流动的水推动水轮转动和水车转动,高速行驶的小车能冲 破纸屏、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倒栏杆两组图片,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有 什么共同点吗”,引出流动的水和高速行驶的车具有能量。二、探究“蓄势待发”的能量.出示问题:举到高处的石头有能量吗?学生观点提供,通过分析实验,高处的书本能砸坏泡沫塑料,从而得 出结论

16、高处石头具有能量。2 .分析“压缩的弹簧是否具有能量”。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学生思考“如果被压缩的弹簧有 能量,小球会有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 享,学生得出结论“压缩的弹簧具有能量”。3 .探究“压缩的空气是否具有能量”。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 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时,老师给大家两点提示:1.怎样得到压缩 的空气?4 .通过什么现象可以判断被压缩的空气是否具有能量?学生设计方案并提供。观看实验,记录现象并得出自己的结论。5 .引导学生类比举证更多生活中具有“蓄势待发”的能量实例, 突破对势能概念认识上的迷思。6 .提炼动能

17、、势能和机械能。三、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1 .过渡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其他形式的 能量吗?试着找一找具有该能量的物品。2 .出示具有其他形式能量的物品。依次认识能量存在的其他形 式:热能、光能、电能、磁能、声能和化学能。3 .分析厨房中现象。学生观察图片,“找一找,有哪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起作用?消耗了什么能量? ”学生将内容整理到任务单上。4 .介绍焦耳实验研究“动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换”故事,学生 思考不同形式能量能否转换,追问学生“从科学家的故事中,你受到 什么启发,学生意识到科学发现来自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四、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能量家族。物体具有

18、的能“运动”的能量,称 为动能;物体具有的“蓄势待发”的能量称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 为机械能。除此之外,能量还以热能、化学能、声光电磁等不同表现 形式存在。2.热能转换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1 .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科学探究1 .根据热蒸汽推动壶盖的史实和热膨胀使橡皮塞喷出实验,说 明热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推断出热能可以转化为物体运动的动能。2 .根据橡皮筋能发热实验和各种取火方法介绍,说明其他形式的 能可以转换为热能。培养学生抽象判断能力。科学态度通过热能转换的科学史实和实验,养成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知道热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

19、换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实 际用途,知道科学造福人类的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分析热能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一、导入展示图片,回顾复习图片中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学生观看熊大和熊二烧水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看它是怎么分类的,这种分类法有什么优点?2.练习:你能不能也用二歧分类来把这几种植物分一分呢?学生任务单1三、探究植物生长的秘密.提问:植物生长的营养是哪儿来的呢?植物长在土壤里,是不是全部是 根吸收的土壤中的营养呢?1 .出示科学史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科学家是怎么做的。海尔蒙特、普里斯特列、英 根豪斯、梅耶、萨克斯等一些科学家的

20、实验过程。2 .学生思考:从中梳理、整理出关键信息,完成任务单2。3 .交流完善信息植物生长需要的外部条件是?(阳光和水和二氧化碳)通过这些 科学家的实验,我们发现绿色植物有什么作用?(利用阳光,把二氧 化碳和水合成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关于们对植物的这些研究过程, 是否从中发现了他们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呢? 四、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歧分类,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 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 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我们还学习了光合作用能让植物长大。2 .从吃与被吃说起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叫作食物链。知道许

21、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叫作食物 网。知道像草原这样,能够满足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能够提供食 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的场所,叫作栖息地。知道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科学探究能利用所学概念正确表达某些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能区分 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能将食物关系从简单的链状扩 充到复杂的网状。能将动植物的生存从单一的食物关系扩充到与生存环境诸多因 象。学生站在能量的角度,分析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热能转换为 动能”。展示瓦特创造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二、认识热能转化为动能。活动1: “冲动”的橡皮塞演示实验“冲动”的橡皮塞,学生观看实验并记录现象。说

22、一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思考橡皮塞“冲动”的秘密是什么?说一说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得出结论执能转换为动能。活动2分析热能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科技史“空心汽动圆 球”,分析它是怎样“汽动”的和能量转换过程。给出装置“蒸汽动 力小船”,学生自行分析工作原理。三、探究其他形式的能转换为热能。活动1: “热情”的橡皮筋提出问题: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吗?学生动手做实验“热情”的橡皮筋。说一说橡皮筋前后两次碰额头的感觉;分析橡皮筋的“热情”是 哪里来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动能转换为热能。活动2:野外生火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提问: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情况下,怎样得到巨大的热能从 而点燃

23、干柴呢?了解钻木取火、电池取火、高镒酸钾取火、太阳光和水气球取 火的资料,分析各种方法是如何得到热能的。总结: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转换成热能。四、 回顾总结总结正节课我们学习了热能转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热能 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转换为热能。我们就 说,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换。3 .电能转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有道生活所用的电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产生的,发电机、 电池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2 .知道电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用电器是电能转换成其他 形式能量的装置。科学探究,能从阅读文字资料和科学图片、自制电池的活动中,获取电能 产生过程中

24、的能量转换的相关信息。推断多种形式的能可以转换为电 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1 .能根据观察电动玩具的结构和运行情况,判断运行时是怎样能 量转换的。推断出电能可以转换为多种形式的能。培养学生解释预测 能力。2 .经历自制电池活动,培养设计、制作、实验、评估反思能力。 培养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科学态度、STSE1 .引领学生对电源装置、用电器、电动玩具等电能转换装置的结 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 .培养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分析电能转换装置、电能转换方式 的思路,能接受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批评意见,培养自我反思评估的习 惯。3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意识到应

25、用能量转换的科 学技术可以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意义。从追问电能的来源中, 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4 .形成合作与提供的意识;初步意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教学难点:自制果蔬电池。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生活中的常用电器电风扇、电烤箱。提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学生回答,电风扇是电能转换成动能,电烤箱是电能转换成热能。【设计意图】知道日常生活离不开电,电能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广泛使用的能量。二、科技史:电从哪里来?电是S惮产生的JLMix八年,大里的动版与电能M暴KJL的同包.才健电发 广是地使M.理&附有方件方杆的火电厂.

26、如加力*电厂.火力 电厂、愀电鳍美国科学图决M茶美W学 术y( )制上子同时(W32 *)创造了京电札,力启a电的广 2位用具士了&乜因为当时安 电机艮区的电力*不比伏科电*握 供的电力使文,骑以金收入大H 幔应用“提问:发电机是如何工作的?能量如何转换?法拉第发电机: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大型动能与电能转换装置: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设计意图】通过科技史的学习,知道发电机是其他能量转换成电能 的装置。补充:现代的水力发电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火力发电化学能转换成热能,然后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然 后转换成电能。总结: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三、拓展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其他能转换成电能的方式?【设计意图】

27、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科技改变生活。 四、科技史:伏特电池,司小,逐葬M彼今 饨火立Mff.他立,了玄一华人燃气学电一 、粒芈(上抬抬筵食袋 金怎科技史:伏特电池一一与法拉第发电机和大型动能与电能转换装 置同一时期出现的化学电源。它的结构是用锌盘、酸性溶液浸湿的纸 张和铜盘按顺序相叠而成,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设计意图】认真阅读并进行观察,了解伏特电池是化学能转换成电 能,并学习伏特电池的组成结构。五、根据科技史,尝试自制果蔬电池。思考;如何模仿伏特电池,产生化学能?2.如何验证你的电池制作成功了 ?交流:根据伏特电池的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需要的材料。进行电路图的

28、设计制作和验证:1 .填写选用的材料.画出设计图2 .进行制作和观察3 .评价反应【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伏特电池的科技史后,尝试自制水果电池,体 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作用。六、拓展提升 W乙观察:电动玩具运行时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生说一说电动玩具的运行情况,分析出电动玩具运行时能量的转换。【设计意图】在了解生活处处有科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 常见科技物品的电能转换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电能转换你有哪些收获?其他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电能也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技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课后作业: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常用电器的能量转换。

29、4.电磁转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电能产生磁,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1 .知道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局部构成,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 断电磁性消失。科学探究1 .模仿奥斯特的发现,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磁铁可以使小磁 针偏转,通电导线也可以使小磁针偏转,两个事物相似之处是都 可以使小磁针偏转,磁铁有磁性,类比推理通电导线也有磁性。 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2 .用自制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一一通电有磁,断电无磁。 科学态度、STSE1 .学习奥斯特严谨、细心的科学研究精神。2 .知道电磁铁对改善生活,促进生产的作用。3 .体会与他人合作的意义,愿意沟通交流。教学重点:自制电磁铁,并用

30、自制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一一通电有 磁,断电无磁。教学难点:在实验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模拟制作、调查交流的过 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的能力和严谨细心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创设情境:讲述奥斯特的故事Q2 .提出问题:奥斯特的猜测是什么?3 .观察模仿:奥斯特的实验,发现小磁针方向从平行于导线发生了偏转。4 .得出结论:通过结论反推电能生磁,通电导线产生的磁能使得 小磁针发生偏转。二、自制电磁铁1 .提出猜测:通电导线能吸回形针吗?2 .实验验证:通电导线不能吸回形针。3 .科技史:电磁铁的创造过程。4 .研究电磁铁的性质,进行自制电磁铁活动。(1)学生思考使

31、用的材料,并提供设计思路。(2)自制电磁铁(播放视频资料)。(3)用自制的电磁铁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自 制电磁铁通电时,吸起回形针,断电时回形针掉下去。说明电磁 铁接通电源时产生磁性,断开电源时磁性消失。三、拓展:电磁铁的应用1 .类推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2 .介绍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3 .介绍电铃的工作原理。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能可以产生磁能,这种电磁能可 以通过开关电源方便地控制有无,使得电磁铁能够极大地方便我们的 生产生活。第四单元浩瀚宇宙L地月系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牛顿的苹果”资料,说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 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2 .学生通

32、过“小球转动”模拟实验,说出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 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3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感受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小球转动”模拟实验,说出因引力地球与月球 构成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阅读“牛顿的苹果”资料,说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教学过程:一、聚焦现象提出问题1 .单元页解读:漫漫星空,辽阔广袤,茫茫宇宙,星系浩渺。好 奇之心,人人皆有,天地之间,探索微妙。同学们,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就要开启对神奇宇宙的探索,今天我 们先学习第一课,地月系。2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围绕地球在不停地转

33、动。每当夜幕降临,你抬头看到一轮明月挂 在天空,你会想到什么?预设1:月球为什么不像流星一样坠落下来?预设2: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流星不一样。预设3:月球没有逃离,是有什么力量抓住了它吧二、经历关于引力的探究1 .聚焦问题:是什么让月球紧跟地球“不离不弃”呢?2 .作出猜测: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吗?你们又是怎样想 的?如果你遇到这个问题,会做出怎样的猜测呢? 预设:月球与地球之间一定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着月球。3 .模拟实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沙包、细绳观察发现:4 1)手握细绳的一端时:沙包会垂下来,而且不会像流星一样 坠落下来,也不会逃离,但是不能转动。5 2)手

34、握住细绳使沙包围绕手旋转时:沙包围绕手转动,没有 坠落,也没有逃离。还会感觉到手上受到了拉力。6 3)沙包围绕手转动,松开绳子时:沙包逃离了,不再围绕手 转动了。同时手上的拉力也消失了。7 .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之间确实存在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 着月球使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转动。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1 .牛顿简介: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经常对人们习以为常 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深入的研究。2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地?3 .牛顿大炮的理想实验(1)牛顿作出猜测:拉住月球使它不能逃离地球的力,和拉住物 体使它落向地面的力,也许是同一种力。(2)牛顿经过反复的计算和研究

35、,终于证明了引力的存在。4 .类比模拟实验,认识地月系。我们把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5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将牵引 月球做旋转运动所需的力和地表的重力作比拟,发现了天地间共同的 自然规律一万有引力定律。6 .阅读资料,了解月球并不是真的“不离不弃二月球在长久的历史中一直在离地球远去,经过精密的科学测量, 已经实测出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 8厘米。2.太阳系一、聚焦生活,提出问题.回顾上节课有关地月系的知识。1 .回忆生活中看到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大小师谈话:我们生活在太阳系,太阳和月球亘古以来就是与我们关 系最密切的两个天体

36、。可是,你知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真实 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吗?2 .介绍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真实大小(1)师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测量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 已经能够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直径与距离。这是 一组有关太阳、地球、月球直径大小和距离的真实数据。请你看一看, 感觉怎么样?(2)出示真实数据。(太阳、地球、月球的直径和日地距离、月 地距离)(3)学生思考:数值太大,无法想象。一一提出问题:如果把太阳想成一个1米的大球,地球和月球分别是 什么?1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篮球、乒乓球、玻璃球、豆子2.建立模型,模拟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太阳、地球、月

37、球相对大小模型。(2)生活中的实物模拟。(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模型,想 象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三、认识太阳系及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 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那么在太阳的周围还有像地球一样围 绕太阳转动的其他天体吗?1 .出示太阳系结构图,无序观察太阳系中的天体。2 .出示八大行星相对大小比例图,有序指认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3 .通过关注我国发射了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实时新闻,感受 太阳系中天体距离遥远,太阳系的庞大。4 .阅读资料,认识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如:小行星、彗星 四、

38、太阳系相关资料,制作资料卡1 .介绍制作资料卡的方法主题:太阳系中各种类型的天体。要点: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易懂,突出特点。2 .学生自制太阳系资料卡,与同学进行提供。3 .灿烂星空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猎户座和大熊座是根据亮星组成的图形,结合 神话故事,用人物和动物来命名的。学生尝试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北极 星的位置。2、学生说出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局部,人们肉眼看到的银河是 银河系的一局部。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局部共同组成了宇宙中的银河 系。3、通过了解大麦哲伦星云(星系)和仙女大星系等河外星系, 学生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教学重点:学生感知肉眼可见的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一局

39、部,看得到的 和看不到的局部共同组成了宇宙。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看得见的银河系星空向看不见的河外星系过渡,建立宇宙空间概念。教学过程:一、回顾,强化学生已有的空间概念1、地月系的巨大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384404千米,感知距离遥远。2、太阳系的宏大壮观将地月系放入太阳系做比拟。二、从太阳系到银河系,突破学生已有的空间认知(一)建立模型想象,从视线到视野观察太阳系1、猜测:在太阳系中,我们站在地球上,能不能用肉眼看到其 它七颗大行星呢?2、问题:行星这么大,但为什么看起来却极为渺小呢?想象实验:辽阔草原在你面前时一一离你有一段距离后一一距离更远了一一几乎看不见 了一一完全看不见了得出结论:视力所

40、及有限,有看不到但是却存在的地方。(二)引入天文单位描述银河系1、欣赏美丽的夜空2、感受银河系的空间存在(1)观察俯视和侧面视角的银河系图片(2)与太阳系建立联系(3)感知银河系的直径大小认识天文单位一一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5万20万光年3、小结:我们的太阳系就在银河系里,银河系里恒星的总数在 1500亿-4000亿颗。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银河星云、星际气体和尘埃。 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银河,只是银河系的一局部。(三)观测星空,寻找北极星及识别方向1、再次观察星空2、认识猎户座和北斗七星(1)出示星空亮星图,学生观察联想(2)简介猎户座及北斗七星(3)感知星空变化3、利用北极星可以识别方向三、从

41、银河系到河外星系,感知浩瀚宇宙的广阔无垠(一)了解河外星系1 了解河外星系2:简介大麦哲星云和仙女大星系3、小结:目前已发现十亿个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由数十 亿甚至数百亿颗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目前人类所观测的宇宙深度已到达了 150亿光年。(二)课后拓展,尝试观星活动观星活动:选择晴朗的夜空去感受星空的灿烂。平安提示:注意平安,要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4 .宇宙畅想曲素的复杂关系,先后建构起栖息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科学态度、STSE从生存第一的角度科学看待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意识到 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动物、植物图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

42、、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 )课件展示教材P5上方图。(2)说一说:上图中的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 关系?(3)学生自由发言。(4)小结并揭示课题:图中有青草、兔子和狼,兔子吃草, 狼吃羊。这节课我们学习从吃与被吃说起。(二)新课学习1 .认识食物链(1 )讲解:上面三种生物的食物关系,我们今天要换一种 方式表达。请看,用箭头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来标明它们之 间的关系。青草一兔子一狼(2)分组讨论:你还知道草原上哪些吃与被吃的关系?(3)汇报发言:粮食被鼠吃,鼠被蛇吃。植物被蝗虫吃,蝗 虫被小鸟吃,小鸟被老鹰吃。(4)小结:像这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43、叫作食物链。(5)介绍: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够自己制造营养物质,称 为生产者。像兔子和狼这样的生物,要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而获 得食物,称为消费者。微生物能把动植物尸体分解,称为分解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为止。(6)想一想:上面的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谁 是分解者?(7)小结:青草是生产者。兔子、狼是消费者。微生物是 分解者。(8)练习:活动手册,完成池塘中的食物链。(9)想一想,你还能写出自然界中其他的食物链吗?(10)思考:分析一下,如果食物链中某一环的生物消失了,教学目标:1、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技史,理清人 类宇宙探秘不断进步的脉络,感受人

44、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求真与科 学技术的开展相互促进。2、学生能够根据大胆推测未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科学 探究的基本过程,针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问题资料进行研究。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探测的最新成果,对于探索宇宙奥秘 感兴趣。教学重点:理清人类宇宙探秘不断进步的脉络,感受人类对未知领域 的好奇和求真与科学技术的开展相互促进。教学难点:根据大胆推测未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针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问题资料进行研究。教学过程:一、回顾观星活动,联系古人观测活动:回顾灿烂星空中建议的课后观星活动。提问:很久以前的古人,他们会在哪里进行观星,又是怎样进行 记录的呢?二、遵循科技开展历

45、史,展现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梦想的过程(一)人类的“看”1、河南登封观星台:在公元1279年,为了编制历法,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在全国 范围进行大规模天文测量的建议。河南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27个观 测地点之一。1961年,观星台被我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敦煌星图:敦煌星图为世界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而又较古老的一幅。它的总长 约4米,星图上按圆圈、黑点和圆圈涂黄三种方式绘出了 1300多颗 星星的位置。展示了从古代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图片资料呈现的北斗七星组群解读。3、伽利略的望远镜: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通过

46、这台望远镜,伽利略首先成功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 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他还发现木星有四个易见的小点, 即是它的卫星。4、哈勃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是位于地球的 大气层之上的光学望远镜。2019年5月,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照片 “哈勃遗产场”(HLF),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图谱,由 哈勃在16年间拍摄的7500张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约265000个 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133亿岁“高龄”,对这张照片进行研究有助 于科学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历史。5、国际空间站和中国载人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可开展大规模、多 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 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载荷和资源,支持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 中国载人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我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 实验舱I、实验舱H、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 器,具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