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8959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pdf(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5 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2019广东揭阳二中期中)19 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答案】D【解析】材料中鸦片进口向当地及海关官员缴纳白银,说明政治腐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A、C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项与

2、史实不符,排除。2(2019安徽蚌埠二中期末)1841 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答案】C【解析】“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 C 项正确;外交礼仪是表现而非本质,故 A 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

3、,故 B 项错误;中英双边贸易的分歧是表现,故 D 项错误。3(2019 黑龙江鸡西一中期末)1846 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对当时世界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故 B 项正确。4(201

4、9河北邢台一中月考)1856 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政府遂扣押 39 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这些事件()A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 B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 C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D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答案】A【解析】近代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军事政治失败,同时在外交方面并不注重如何尽量减少损失,却从维护体面出发,强调英法代表必须跪拜清朝皇帝,还不顾“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古训,扣押对方谈判代表,说明外交也存在失误,故 A 项正确。5(2019湖南

5、怀化一中月考)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答案】D【解析】“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即治外法权,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在强化,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6(2019山东菏泽一中期末)据档案记载,1840 年 7 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 9 名士兵的年龄从 22 岁至 59 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A兵役体制落

6、后 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驰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答案】A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清军年龄大都在 22 岁到 59 岁之间,说明清朝的兵役制度已经相当落后,因为士兵在30岁左右是最恰当的,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论及清军战死的人数及其年龄,没有谈及其腐败问题,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论及清军战死的 9 名士兵的年龄问题,没有论及其军备问题,故 C 项错误;在中英厦门之战中,战死清军人数有 9 人,不能说明中英的武器装备悬殊,故 D 项错误。7(2019河南郑州实验中学月考)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 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 1840 年以后,其涵义多

7、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B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 C“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D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40 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 1840 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可知由于鸦片战争外敌入侵国体观念由国家体制转变为涉及对外国家体面,故 A 项正确;由材料中“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可知是清朝官方记载而非历史学家解读,故 B 项错误;据所学,1840 年前后仍然是清政府执政,政权没有更替,故 C 项错误;现代概念中国体指的是国家的性质,据材料“国家体面”可知清政府坚

8、持天朝上国脸面,落后于国际外交理念,故 D 项错误。8(2019陕西榆林一中期末)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答案】B 【解析】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 A 项错误;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 B 项正确;鸦片贸

9、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的作用,故 C 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故 D 项错误。9(2019 重庆巴蜀中学期末)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答案】B 【解析】依所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约危害性很大,

10、故A项错误;据材料“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公法,故B项正确;依所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而清政府却“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说明没有主权意识,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不谙熟国际公法,而不是强调提高中国关税收入,故 D 项错误。10(2019山东德州一中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11、()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满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地方上书中央,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不符合近代民族国家的外交理念,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地方依旧要上报、服从中央,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故 D 项正确。11(2019江西上饶一中质检)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这说明()A画

12、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 C研究历史需要甄列史料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答案】C【解析】不能客观反映的说法武断,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表明记载史事方式相同但内容不同,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相互矛盾,故 C 项正确;不能复原的说法武断,故 D 项错误。12(2019辽宁大连一中模拟)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 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一时期兴办女学()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B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

13、 D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欲图自强”“兴国智民”等关键词可知女学兴办的时代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故 C 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论述甲午战后兴办女学服务于维新变法,故 B 项错误;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属于推理过度,故 D 项错误。13(2019河北衡水中学模拟)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答案

14、】D【解析】A 项表述有违史实,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无关,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并非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是借用传教士表达自身意图,故 C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D 项正确。14(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

15、国北方地区【答案】A【解析】据材料“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以得出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 A 项正确。15(2019云南曲靖一中模拟)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天津为商埠 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答案】B【解析】天津条

16、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统治者认为是有损“天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故 B 项正确;A 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故 A 项错误;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的痛”,故 C 项错误;D 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 D 项错误。16(2019安徽亳州一中模拟)如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 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 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 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答

17、案】A 【解析】版画作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利于树立清政府的正面形象,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高丽的清军击败日军,且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李鸿章保船避战,故 B 项错误;近代战争的版画竟然使用战国时期田单火牛阵图,是战术落后的表现,故 C 项错误;版画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高丽战争而已,平壤战役中有没有使用火牛阵图不得而知,故 D 项错误。17(2019宁夏银川一中模拟)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答案】D 【解析】手绘场景图与现场影像资料不同

18、,不能当作一手资料,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与日本报刊的手绘场景存在明显的不同,故 B 项错误;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手绘场景图,虽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但部分的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相,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都各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故 D 项正确。18(2019齐齐哈尔一中模拟)19 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 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

19、表明英国()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答案】B 【解析】据材料“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维持的是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A 项错误;据材料“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知英国是需要维持其权益,保证其在中国贸易利益,故 B 项正确;据材料“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可知英国只为维护本国的利益,故 C 项错误;据所学,二战后美国成为霸主,英国丧失殖民霸主地位,故 D 项错误。19(2019湖南永州一中模拟)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

20、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答案】B 【解析】据材料“清政府向十一国同时宣战,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东南地区成为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

21、稳定,故 B 项正确;依所学,民国的建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清政府的没落,故 D 项错误。20(2019宁夏银川一中模拟)1908 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 4 年内,每年至少应派遣留美学生 100 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 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 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答案】B 【解析】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已开始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学习美法的民主共和政

22、体,故 A项错误;美国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故 B 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只是中美两国,没有涉及美国和其他列强的关系,故 C 项错误;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开始,故 D 项错误。1.(2019 浙江选考,9,2 分)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邱逢甲 徐骧 刘永福 丁日昌 A B C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重要人物,正确,A 项排除,C 项符合题意。丁日昌是黄海海战中的代表人物,错误,B、D 项排除。2

23、.(2018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 【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 C 项正确。3.(2018全国卷2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

24、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 项正确。4.(2018天津卷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

25、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A 对: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听凭天朝正法”可知,当时政府对于鸦片严格禁止,禁烟态度坚决。B 错: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对鸦片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对禁烟政策是否认同。C 错: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鸦片贸易严格禁止的态度。D 错:“治外法权”又称领事裁判权,主要涉及一个国家的司法主权。材料中如果夹带鸦片要受到清朝法律制裁,说明此时列强尚未获得领事裁判权。5.(2017江苏卷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答案】D 【解析】D 对:据材料信息“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A 错: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错:莠民作乱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C 错:民性懦弱是官员欺压百姓的原因,并非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