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8194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百家争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一、【考情分析】(20132018高考题分析)知识点 考向 先秦儒家学派 2018 墨子著作中的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东西 2015 年课标全国卷考查先秦儒家对理想化政治的诉求/2015 年山东卷考查尚书中的民本思想/2015 年四川卷考查荀子的礼法并用主张 先秦至秦汉儒家学派演变 2016 年课标全国卷考查对“五经”不包括论语的理解 法家学派 2016 年上海卷考查韩非的主张/2015 年海南卷考查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同点 汉代儒学 2016 年北京卷考查董仲舒的教育主张/2015 年课标全国卷考查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点 二、构建体系(一)考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奠基-“百家争鸣”局面

2、的出现 1.【知识体系】问题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 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 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根源是什么?2.史料研读 史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史料二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

3、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史料一,说明“百家争鸣”局面中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2)根据史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

4、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课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型 复习 编号 34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纲要求:传统文化的奠基“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 2 3.【要点总结】【自主学习】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2)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3)从社会史观看“百家争鸣”4.【微点拨】【精讲精练】(1)【学法妙记】(2)【针对训练】1(哈尔滨高三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能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

5、根本原因在于()A 社 会 经 济 政 治 发 生 了 重 大 的 变 化 B 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学 在 官 府”发 展 为“学 在 民 间”D 诸子百家逐渐形成【针对训练】2 (菏泽模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 都 处 于 封 建 社 会 初 步 形 成 的 铁 器 时 代 B 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 C 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 D 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 (二)考点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 1.【知识体系】问题 2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 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

6、生巨大变革的时 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的“救世之策”包含哪些内容。并说明孔子的“救世之策”在 当时的处境。问题 3 韩非子认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孟子认为:“以德服人 者,心悦而诚服也。”法、儒两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 主张各是什么?2.【史料研读】史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 3 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 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7、则覆舟。”史料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史料三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2 根据史料三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3.【要点总结】【自主学习】要点

8、1: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1)儒家:(2)法家:(3)道家:要点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思想:(2)道家的“无为”思想:(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4)儒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4.【微点拨】【精讲精练】(1)【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

9、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4(2)【真题链接】(2016新课标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5新课标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知者加速】【针对训练】1(2017昆明统测)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

10、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对这一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复古情绪在先秦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思潮 B 孔子的“仁”和“礼”体现了对社会伦理的追求 C 老子的“无为”体现对朴素人际关系的向往 D 韩非的法治理论体现对和谐社会的赞美【针对训练】2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

11、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天道自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 B C D 5.【名家评史】(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弱,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

12、个人主义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2)总之,从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于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原也。”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谭嗣同

13、所言“秦政”“荀学”分别是指什么?【知者加速】高考调研P142 页高考真题精练 1-5 题 高考调研P134自我测试第 1-4 题 P141 页 重点知识识记(必背)三、【小结】(5 分)用几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本课主要内容,比一比,谁概括的最全面,准确 四、作业【分组层级练习】高考调研P275 页高考真题精练 1-8题 本节课我的收获:我的疑问 5 一、考情分析(20152018)知识点 考向 汉代儒学 2016 年北京卷考查董仲舒的教育主张/2015 年课标全国卷考查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点 宋明理学 2016 年北京卷考查朱熹和孔子对“克己”的不同理解/2017 年海南卷考查程朱理学注重

14、个人修养/2016 年上海卷考查宋明理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2015 年课标全国卷考查宋代理学对儒学发展的表现/2015 年山东卷考查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二、构建体系 精讲精练(一)考点一:儒学的官方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知识体系】问题 1:“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中“秦汉收其果”指什么?2.【史料研读】史料一 公元前 195年,汉高祖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赐孔子第十三代孙食邑八百户。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公元 59 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

15、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祭孔的由来 史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 史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

16、因?(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3.【要点总结】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2)对民族精神 (3)对学术文化 (4)对主流思想 课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课型 复习 编号 35 课程标准: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纲要求: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宋明理学。6 4.【名家评史】“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

17、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5.【微点拨】(1)【易错提醒】正确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小结】董仲舒的“新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罢黯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只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6.【针对训练】1 (株洲高三六

18、校联考)李英 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知者加速】【针对训练】2(2016课标全国)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

19、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二)考点二:“理”与“心”的激辩-宋明理学 1.【知识体系】问题 2: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 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 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反思、改 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问题 3: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7 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 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 祥?”材料中王阳明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史料研读】史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

20、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 史料二“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朱子语类 史料三 程朱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根据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本质 内容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

21、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 理学思想 方法论 道德观 哲学范畴 【轻巧识记】四个字概括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关系:3.【微点拨】【小结】(1).【轻巧识记】宋明理学 (2).【构图解史】宋明史学的发展 4.【针对训练】1.(2017海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记】宋明理学 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2.3.4.5.6.7.8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22、,则忧其君【针对训练】2.(2016上海)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5.【知者加速】【名家评史】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而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

23、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新特点。并分析理学“重义轻利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微视角大领悟】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1)江苏高考)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

24、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据史料,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2)摘自安徽高考)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三、【小结】(5 分)用几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本课主要内容,比一比,谁概括的最全面,准确 四、作业【分组层级练习】高考调研P145页高考真题精练 1-4题 高考调研P144自我测试第 1-3题 P145页 重点知识识记(必背)本节课我的收获:我的疑问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