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5184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pdf(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述 二、文化的几种定义 1、现象描述性定义。“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社会反推性定义 3、价值认定性定义 4、结构分析性定义 5、行为取义性定义 6、历史探源性定义 7、主体立意性定义 三、文化界定 1、泰勒在 1871 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 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

2、有形无形的成果。3、原因/特点:群体共享 客观显性、主观隐形 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 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 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 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 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 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

3、,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 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 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4、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

4、生存发展有 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学的研究目的 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 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二、文化构成的形态(一

5、)物质文化(二)行为文化(三)制度文化(四)精神文化 1、宗教信仰层面的文化 2、娱乐层面的文化 3、文学与艺术层面的文化 4、语言层面的文化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在时间上早于文明,文明基于野蛮而言 在空间上,文化是相对的,文明无边界 在形态上,文化偏重于精神与规范 文明偏重于物质与技术 在内涵上,文化不存在优劣,文明可评判 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文化学发展简史 一、人类学的兴起 1、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2、人类学是关于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生物特征和人类文化特征两个方面,发展出了体 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志、应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 3、

6、体质人类学也称自然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 4、考古人类学,是一种根据实物史料研究古代人类与文明的科学 5、民族志又称人种志,主要任务是描述与记录各具体民族的文化,它是人类学中专门属于文化记述的一个学科 6、应用人类学又称“实践的人类学”,是把人类学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观念与知识应用于改善和增进人类社 会生活的一门实用科学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 1、文化人类学以与人相关的所有对象和人类创造的文化为其研究对象 2、文化人类学出现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3、1901 年,美国把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学称为“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才出人类学中分离出来,

7、并与体 质人类学并称为人类学的两个支柱 4、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人类群体文化行为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描述不同文化的特征和稳定、变化、发展的不同过程 5、怀特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第二节文化学的流派 一、进化学派 形成时间:19 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理论先驱:达尔文和赫胥黎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泰勒(原始文化)和美国的摩尔根(古代社会)其他人物:(德)阿道夫巴斯蒂安,(英)詹姆斯弗雷泽,(瑞)巴霍芬 研究兴趣: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万物有灵论”进化学派宗教起源论核心 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二、传播学派 形成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德国 理论先驱: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拉策

8、尔和弗洛贝纽斯,代表人物:创始人格雷布纳尔(德)、施密特(德)、威廉里弗斯(英)其他人物:史密斯(英)、佩里(英)(泛埃及论太阳之子)三、历史学派 形成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盛行于 20 世纪初至 30年代间 创始人:弗朗兹博厄斯(美)。代表作有移民子孙的变迁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种族,语言和文化。代表人物:博厄斯、威勒斯、克罗伊、洛伊 四、法国社会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形成时间:形成于 19 世纪末 创始人: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杜尔干的贡献: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 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代表人物:杜

9、尔干,马歇尔莫斯(论馈赠),罗伯特赫尔兹(原始思维)社会学派是功能学派和结构派先驱 五、功能学派 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别发表了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其著作 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标志 代表人物:普里查德、福蒂斯、格拉克曼、弗斯 观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特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功能 功能学派非常重视文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重视部分对整体、整体对部分所起的影响 六、文化心理学派(民族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形成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菊花与刀)、米德、拉

10、尔夫林顿和克拉克洪。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七、新进化学派 代表人物:怀特(文化的进化)、斯图尔特(文化变迁论、盆地高原土著的社会政治群体)、赛维斯,萨林斯特殊进化论 怀特的研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 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 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 文化决定发明和革新 八、结构主义学派 形成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盛行于 60 年代 代表人物:施特劳斯结构主义之父(结构人类学,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种族的历史,野性思维,神话学)尼达姆、范巴尔,利奇 中心课题:从混乱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中找出其结构关系。思想来源: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 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

11、思想 现代文化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文化累积 1、文化累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 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2、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3、文化累积过程:人类文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文化扬弃的过程。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创新意味着新的文化特 质以及文化丛的产生,增加和扩大,意味着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局部的或根本的改变 2、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文化创新必须

12、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3、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非物质的文化创新。4、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发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和发展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新的物质 文化产品或新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相应地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发现。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和了解到一种虽然在自然或社会中已经存在,但过去不曾为人 们认识和了解的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田野调查法 一、田野调查法的起源 1、田调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文化学研究获得科学的第一手资料的必然途径 2、最早运用

13、者是美国的摩尔根,使该方法最终成型的人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 第二节文献法 一、我国历史文献的分类(一)史书类(二)档案文件类(三)史部以外之群籍(四)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 第三节比较法 第四节其它方法 一、口述史 口述史是基于历史重建为目的,对过去事件亲历者的采访,是文化史研究者与受访者合作的产物,更强调访 谈对象的平民性和边缘性 二、影像技术法 三、问卷法 四、座谈会 第八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 第一节文化的时间 一、文化的时间观 1、以 7 天为一个周期的“周”源自巴比伦人,继而影响到了犹太人的“星期”观念 2、现代世界的时间生活和时间制度,往往是多元并存的,不同文化时间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发挥

14、着各自的文化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的情形。二、文化层 1、“文化圈”和“文化层”是德奥文化传播学派提出的两个关键概念,也是该学派的理论支撑 2、“文化圈”主要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概念,即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文化元素的地域范围。3、“文化层”即当两个以上的文化圈层叠时,便出现具有时间先后的“文化层”。文化层是文化元素在特定的 空间中进行历史累积的结果,展示的是相似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层层叠加的过程。第二节文化的空间 一、文化生态 1、文化生态学主要侧重研究社会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人类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 2、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

15、理论主要有三类:(1)“环境决定论”(2)“环境可能论”(3)试图调和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二元对立关系论 3、20 世纪 30 年代,文化生态学应运而生。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特,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为该分支学科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4、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范围:第一,生产技术或工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生产技术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三,行为方式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5、文化学家依照环境作用结果对文化的分类:海岸文化,高地文化,纬度文化,流域文化(巴比伦两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中华黄河长江流域)二、文化圈与文化区(一)文化圈 1、弗罗贝纽斯是拉策尔的弟子,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圈”概念

16、 2、施密特完善了对文化圈理论的研究(二)文化区 1、“文化区”是美国历史学派的重要理论和基本方法,侧重于对文化地理空间的描述与划分 2、博厄斯派的研究重心不再是对人类文化传播的路线与时间顺序进行宏观的、谱系式的综述与概括,而是从本 土个案与实证经验出发,强调文化特质上的相似性,基本不涉及传播的行进路线与轨迹。3、博厄斯的弟子们正式提出“文化区”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梅森 4、文化区作为研究文化空间的基本单位,指的是具有特定文化丛的地理区域这些文化从覆盖面较广,如饮食结 构、婚姻制度居住方式渔猎技术服侍部族图腾巫术信仰社会组织等涉及文化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5、划分文化区域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

17、多样性和差异性 第九章文化符号与象征 第一节文化符号 一、符号与人类文化 1、文化符号:指代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是人类借助语言和其他非语言形式来表达复杂多样 文化内容的一种方式。2、基本内涵: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替代物,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的属性。符号能够约定俗成地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具有象征意义。符号可以被划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用来代表事物的物质形式即符号的形式 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3、符号的使用既是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文化累积性发展的关键 二、文化符号系统(一)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人类文化交流传播的最重要媒介,在人类的文化符号系统中占有最重要的作用和

18、位置。2、特点:语言是某一个具体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语言既表示具体事物,又能表现抽象概念并进入到人类的思维领域;语言还具有很强的组合功能;语言还具有取代性(二)非语言符号系统 文化的非语言系统是指人类在交往过程中,除语言之外的能表情达意的各种外在的,具体的形态标记。1、体势符号。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脸部表情、手势和姿态等身体动作所表达的文化符号意义 2、实物符号。实物指人类所创造的生活中的固定的事物,而这种事物由于被赋予了文化价值,所以它具有符号意义。3、艺术符号。(1)文学。(2)绘画。(3)音乐。(4)舞蹈。(5)建筑。(三)综合符号系统 定义:一种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并对两者

19、进行有机融合的综合结构式的文化符号系统 1、电影符号。2、电视符号。3、多媒体和网络符号。第二节文化象征 一、象征与人类文化(一)象征的文化意蕴 象征:某种表达意义的媒介物(包括实物、行为、仪式、语言、数字、关系、结构等有形物和无形物)代表具有类似性质或观念上有关联的其他事物。换言之,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媒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二)象征文化的基本特性 1、象征符号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结合。2、象征表意性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3、象征表意性的外延要远远大于其形态性。4、象征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以及多义性。二、象征人类学对象征符号的研究(一)象征人类学的研究旨趣与研究范式 象征研究最早是从结构主义者、人

20、类学大师级人物列维施特劳斯开始的(二)象征人类学对象中符号文化意蕴的解读 1、象征的特点:象征具有两极性、多义性、综合性 2、深描:研究者竭力探究异文化中深潜象征、联想与意义,等文化意蕴 3、格尔兹关于深描的经典范例 格尔兹在文化研究中极为倡导从土著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上则力求对所研究的文化做出深厚的描述。格尔兹主张用深描的方法来阐析异文化的内部结构,从而解读出当地行动者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三)象征人类学对象征分类的研究 中国人类学者对象征分类的研究,以何星亮教授为代表 从功能的角度进行分类,综合性象征,表达性象征,信息性象征,规范性象征强化性象征 第十章文化的继承与教育 第一节文化的继承

21、一、社会化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1、文化继承:文化继承是指文化存在、发展过程中对原有文化的保存和继续。2、初步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大众传媒。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传授个体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个体遵守社会规范,指导个体树立生活目标,为个体提供角色人选 4、社会化的过程:初步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5、再社会化隐含着另一种情形去社会化。去社会化: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继而为再社会化奠定基础 6、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文化传递的过程,实质是文化的内化,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 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二、文化继承与环境的关系 除了这种硬环境造成的差异外,个体生

22、存的软环境的不同也能够使得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文化继 承。软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 1、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传统文化委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智慧源泉。(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第二节文化的教育(一、文化习得:1、含义:个体在生存过程中,通过直接间接的学习感受而获得的文化,它包括主动被动的

23、学习,包括客观环境 因素及文化各方面的影响 2、文化继承和文化习得的关系:文化继承强调的是个体,集体对文化的保存和延续 文化习得强调的是个体对文化的获得)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一)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二)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教育的本质特征。(三)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四)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双向互动。三、教育的文化职能:教育促进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播 教育促进文化的创新 四、文化教育的功能:选择功能,认知功能,塑造功能,创造功能 第十一章文化的变迁与冲突 第一节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的内涵 文化传播即一个群体的文化要素流向另一个群体,并被融合进后者自

24、身文化的过程与结果。二、文化传播的特征 文化传播具有选择性的特征。三、文化传播的模式 1、文化传播的前提是相遇和接触 2、文化传播模式的类型:直接接触、媒介接触、刺激接触 四、文化传播的意义(一)文化传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与多元性。(二)文化传播提供文化发展的新动力,能够激发文化变迁。2、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沟通功能、调适功能、社会化功能、文明进化功能 3、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文化融合、文化增殖、文化积累、文化分层、文化变迁 第二节文化变迁(文化突变:母体中迅速产生新质变化的过程。(结构性变化)文化渐变:自然变迁。有计划、有意识的变迁)一、文化变迁的含义 1、含义:社会原有文化模式中的大多数

25、内容与结构在质与量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变成或者正在转向 另一个新的文化模式,而这个新的文化模式的内核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差异。2、文化模式:即一种文化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特征和经验,既有心理与价值的层面,同时也有行为和制度的 层面,在其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上均有着特定的规范。二、文化变迁的途径(一)创新(根本)创新指的是在一个群体内得到广泛接受的新的工具、原理或实践,包括初次创新和二次创新。(二)传播(三)文化丧失(四)涵化 三、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 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 生态环境的变化 外来文化的影响。四、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与规律(一)从量变到质变(二)从器物到观念(器物

26、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三)从自发到自觉 五、认识文化变迁需注意的几点 1、文化变迁的内因是一个文化集团内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2、文化变迁的外因是一种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3、文化变迁的又一原因是文化冲突和分化)第三节文化冲突(一、文化冲突的含义 1、文化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文化模式中存在较大差异,产生了文化认同上得障碍,继而导致文化间的交锋、紧张和对抗。2、文化冲突最终会走向文化的融合、同化或是分化 3、文化冲突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模式中的深层结构,即价值取向、宇宙观、伦理观等文化硬核部分产生了本质性的差异。)二、文化冲突的表现:区域文化冲突,民族文化冲突,宗教文

27、化冲突,阶层文化冲突,代际文化冲突 三、文化冲突的特征:持续渐进性,内在间接性,全面交融性 四、文化冲突的结果:同化现象,整合现象,分化现象(1.含义:一方拒绝接受另一方文化的传播,坚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创造、发展过程中,从旧有文化体系衍生出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形态和内容 2.文化分化的表现形式:表现在社会、国家、民族等群体文化系统的分化;表现在物质的、精神的、具体领域的文化系统分化)五、文化冲突的意义(一)文化冲突时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机制。(二)文化冲突促进主体的文化自觉。(三)文化冲突的妥善解决需要理性、宽容与智慧。第十二章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1、“民族”一词是赫尔

28、德首先提出的,被称为“民族国家主义”之父 2、中国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宽容和谐精神、崇尚道德精神 第二节文化的时代性 一、文化时代性的表现:1、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 2、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 3、文化的传承与淘汰也取决于时代 4、时代性的文化具有可比性 三、文化的时代性与现代化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不是两个事物,而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是任何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根本属性 第十章文化的主流与支流 第一节文化主流 一、文化主流的概念 所谓文化主流,就是体现着时代的主导思想,支配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二、文化主流的基本特征:主导性特征,前沿性特征,普遍性特征,制度性特

29、征 第二节文化支流 一、文化支流的概念 1、文化支流:一种附属于文化主流或对文化主流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或者反对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2、文化支流的意义:亚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这在许多情况下是主流文化不可替代的。亚文化的丰富多样使社会文化变得复杂和变化多端,而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社会形态又反过来给文化发展提供 了更多的机会,并促使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进步与发展。亚文化的多样性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亚文化的存在是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的必要条件。二、文化支流的特点(一)附属性(二)民间性(三)特殊性(四)生活性 1、文化支流的生活性是与文化主流区别开来的最主要特征 2、生活性

30、是支流文化的本质 三、文化的雅俗观 1、西方文化学一般用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指“俗文化”,即大众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因大众媒介而获得广泛传播 2、不能以享用文化者的身份去划分雅文化与俗文化 3、从本质上来看,雅文化与俗文化是无法明确地划分开来的。不能以创造者的不同身份来划分雅文化和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时常处于转换之中,尤其是俗文化,时常被固定为礼制文化。不能以享用文化者的身份去划分雅文化与俗文化,原因是享用者的身份是随时都会转换的。雅文化与俗文化这种划分对于器物文化就更没有意义了。第三节文化的中心与边缘 一、文化中心 1、文化中心:一个文化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最集中、处于主导地位且向周边辐射功能的部分

31、。2、美国文化学家弗勒斯最先使用文化中心(一)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城市文化的个性特征:经济活动高度商业化。生活的社会化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空间拥挤,但布局井然。专业分工细致而发达。(二)国家文化中心-都城(三)世界文化中心-发达国家 二、文化边缘(一)区域文化边缘乡村 乡村文化的特征:自然经济的团体。适应地理环境生存的典范。社会组织的最基本细胞。传统文化的载体。(二)国家文化边缘外地与边疆(三)世界文化边缘-不发达国家 第十四章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化 第一节传统与文化 1、传统: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 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

32、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意象的沉淀 2、文化传统的形成转化:内部机制:文化创新外部条件吸收外来文化 3、文化传统的特性:稳定性,延续性,内隐性,兼容性 4、中国文化的两大特性:农业型的经济形态以及君主专制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政治与伦理形态 第二节现代化与文化发展 1、如何准确把握现代化:现代化首先是科技的现代化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化 现在化不是全面抛弃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也可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2、现代化的主要过程:(一)新技术的发展(二)新农业的发展(三)工业化(四)都市化 3、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关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容易产生两类较为极端的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外来的西方文化

33、是优秀的,而传统已经落伍了,所以要完全抛弃传统,将现代西方的文化模式完全搬到当地社会中,即全盘西化的观点 另一类观点认为传统是好的、优秀的,与现代水火不容,有了传统就不能有现代,如果现代化来了,传统就会丧失殆尽,国将不国 这两种极端文化观念之所以出现,主要是整个社会对现代化不适应,思想和行动都还处在处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过渡阶段 我们置身于文化变迁之中,有时很难清醒的认识到眼前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方向。混乱的认识和见解,容易造成混乱的文化作为,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认知。4、如何看待传统:传统并不是一个死物,尚在成长的连续过程中,它不会因为现代的到来戛然而止 对于现代

34、性与现代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现代科技的层面上 就文化核心的精神观念层面而言,在快速的社会变迁转型时期,旧的道德伦理、价值标准、社会惯制等已经 快速瓦解,但是新的是非标准、社会判断以及稳定的集体心态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的 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文化格局和系统 在文化模式的转变中,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因素同时存在着,他们之间既竞争又混合,既冲突又融合。没有哪 一个文化,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彻头彻尾的另一种文化 对与“变”与“化”,文化主体要具备开阔的心胸、长远的眼光,以及耐心、主动、自觉的文化姿态,而不 是一味地做维护所谓的传统的卫道士或极端保守份子,或者急不可耐的想在瞬间就完成所有的现

35、代化 第十五章文化的产业化与经营 第一节文化产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从文化的大众化消费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理解和认识美国、芬兰、中国都是其典型代表 从文化差异创作于生产的标准来为文化产业下基本定义这个角度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为代表 3、文化产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取向也是不同的。各国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兴盛实际上是国际社会对文化与经济关 系的新理解,是文化发展与经济进步的一体化过程,即经济文化一体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走绿色 GDP 之路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文化的产业化经营 一、文化产业(一)出版发行业(二)广播影视音像业(三)动漫游戏产业(四)文化艺术产业(五)文化休闲娱乐业(六)广告会(七)文体设备和文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业 二、文化产业及其经营的特点(一)文化产业形式的“高度化”(二)文化产业组织的“集群化”。上一页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