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3162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4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7 单元】之小船创作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关系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2从唯物史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3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

2、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措施 领域 内容 特色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制定:1921 年 3 月,俄共(布

3、)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内容 领域 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 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

4、(1)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 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1)功绩 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

5、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四大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史料一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直接下命令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解读 处说明 1921 年苏俄遭遇了困境。说明当时的政策出现了问题。思考 20 世纪

6、20 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根据史料一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史料二 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世界通史 解读 处说明“这种税”应指粮食税。处表明该政策意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思考 根据史料二说明苏俄面对危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提示】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

7、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的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为苏俄人民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4)作用:巩固了政权。“斯大林模式

8、”史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就是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斯大林全集 解读 处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处说明苏联经济建设的目的和特征。思考 史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高速度;农业服务于工业。积极影响: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消极影响:造成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史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9 年 7 月到 1930年 7 月,

9、牛减少了 32%,马减少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解读 处说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思考 史料二涉及苏联的什么运动?结合史料说明其消极影响。【提示】农业集体化运动。消极影响:苏联从农民身上索取过多,影响了农业发展;同时也间接反映出苏联通过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10、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

11、,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2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

12、功探索。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1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迅速实现工业化 B建立国家资本主义 C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D恢复国民经济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而政府又经济匮乏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实施该政策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前线的需要,故选 C 项。2假如你生活在 1919 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A从事经商活动 B把粮食捐给前线 C参加义务劳动 D参加红军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1918 年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

13、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它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 A项错误,符合题意;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号召所有人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站稳了脚跟转向和平建设后,又面临新的困难和危机。1921 年 3 月,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由所学知识可知,自 1921 年 3

14、月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4美国史学家指出:“1921 年,列宁发起的政策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私人企业主可以经营小型工业,恢复了货币和信贷将俄国经济拖出混乱不堪的状况。”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B 由“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等信息可知,“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选 B 项。5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A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企业自主权过大 D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 B 苏联经济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其最大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

15、业,故选 B 项。61936 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但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A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B农、轻、重比例失调 C推动着苏联民主政治的发展 D思想文化出现活跃局面 B“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而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8 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

16、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材料三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还有什么。(3)材料三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解析 第(1)问,根据时间及材料一涉及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判断。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向社会主义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地步: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