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3771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pdf(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桃花源记练习题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n)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甲)。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从此,他 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 16 年后的 57岁时写成()的桃花源记。他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勾(l)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1)根

2、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jn)_泡 勾(l)_(2)填入语段中(_)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喜闻乐见 B脍炙人口(3)填入语段中“(甲)”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_。A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二、选择题 2下列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世外桃源”语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B 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3、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3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A 阿长与鲁迅朝花夕拾 2 B 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 C 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 D 背影老舍朱自清散文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慕,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

4、,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楯(shn):栏杆的横木。缭绕:迂回,回环。魔戛:摩擦。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稍西 _ (2)相顾而惊 _(3)声切切不已 _ (4)二三子不得寐 _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龚上 (陈涉世家)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 (桃

5、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3 资料卡:蹑踩,踏。穿(鞋袜)。追随,追踪。攀登,登上(高位)。古汉语常用宇典(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8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眇,悠然有遗世

6、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薇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朝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实无不幸也。(王士焦山题名记)(注)米家父子:米芾父子。眇:树梢。瘗鹤铭:六朝摩崖石刻。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 地阅览、观赏。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居然米家父子笔意/屋舍俨然(桃花源记)B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C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予来游于冬月管/皆若空游无所依 10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悠

7、然有遗世之想 A甚矣,汝之不惠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4 12 仔细阅读文章,概括文中所写的游焦山四件快事。并简要分析本文与柳宗元 小石潭记所表达情感的异同。四、对比阅读 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桃

8、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独子其子 妻子邑人 B天下为公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D大道之行 渔人甚异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 15 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特征,桃花源记则写出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用自己的话说说 桃花源记 所描绘的哪些社会生活场景,分别再现了 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怎样的特征。

10、16 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11、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蜀氏遇晋饥,辈三五人,挟木弓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遂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以问人曰:“此处

12、何也?”人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节选自(宋史艺文志)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便要还家 (2)咸来问讯(3)便扶向路 (4)密志归路 6 18翻译下面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告太守刘悛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子不易久住 有子存焉(愚公移山)C遂出穴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D密志归路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0(甲)文中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21甲乙两文虽然故事

13、内容不同,但很多方面却有着共同特征,试找出甲乙两文故事的共同之处。(至少 3 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

14、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臬,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7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宋康与之杨氏入山)22下面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英缤

15、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23下面各组加点虚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A老人引杨氏人山之大穴 具答之 B见渔人,乃大惊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不以千里称也 以其境过清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杨谢而从之 2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B 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C 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

16、,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26 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五、课内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桃花源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请你结合桃花源记内容,完成小题。27下面加点字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B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其中往来种作 各复延至其家 8 D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8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

17、类的。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文: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到了武陵郡城下,告诉了太守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D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译文: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生长有几百步那么长。29下面是某同学复述桃花源记时的发言,请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将横线处补充完整。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_”。进入桃花源后,他感觉到桃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离开桃花源时,他却“_”,但后来再来找寻时还是“_”。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18、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香,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30解释加点的字。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仿佛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19、属 属 无论魏晋 无论 便扶向路 向 31翻译下面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2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六、基础知识综合 33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读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修改:_ 修改:_ 七、句子默写 34按要求填空。(1)阡陌交通,_。桃花源记 陶渊明(2)芳草鲜美,_。桃花

20、源记 陶渊明(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陶渊明桃花源记)(4)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八、情景默写 35根据提示填空。(1)_,教然后知困。虽有佳肴(2)蒹葭苍苍,_。蒹葭(3)关雎中总摄全诗的句子是_,_。(4)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宁静的语句子是_,_(5)桃花源记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_,_ 九、综合性学习 36填空。(1)文学常识填空。10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朝代)大诗人_。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_诗人,有_。(2)用原文语句填空。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表

21、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37 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上联: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联:38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读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搭配不当,应该将 _

22、改成 _ 语序不当,应将_和_互换位置。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_ 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_ 参考答案 1(1)浸 勒 (2)B (3)B 【解析】【详解】(1)“浸泡”的“浸”不要写成“侵”,“勾勒”的“勒”不要写成“靳”。(2)“喜闻乐见”的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是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这里是指桃花源记被人们赞美和传诵,所以应填“脍炙人口”。(3)结合语境,“被审美的汁液浸泡”“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表述的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

23、不同的理解认知。故选 B。11 2D【详解】D.“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理解错误。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快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反映人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3D【解析】试题分析:D项“背影老舍朱自清散文集”错。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不是老舍。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4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5 向西 看 停止 睡觉 6C 7(1)有僧人

24、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8 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分析】4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故停顿是: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5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

25、,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稍稍往西。西:向西。12(2)大意:大家惊慌相视。顾:看。(3)大意: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已:停止。(4)大意:大家又不能入睡。寐:睡觉。6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代词,他,指僧人/动词,到、往;B才/于是、就;C表示修饰;D于是/趁、乘;故选 C。7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1)重难点词语有:蹑,穿。履,鞋子。(2)重难点词语有: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境

26、,何处。8 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可知,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于是“因追记之”。这种“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根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点睛】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拉着鞋子前来

27、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 13 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9B 10D 11(太阳)

28、开始从远处的林子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12四大快事:观返照吸江亭,晚望月孝然祠外,听晚梵声出松眇,晓起观海门日出。情感之同: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情感之异:本文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美景的悠然心境;小石潭记还表现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悲凉与孤独。【分析】9A.然:副词或形容词后缀/的样子;B.悉:全,都;C.中:表示范围内,指潮汐起落的间隙/中间,跟四周的距离相等;D.游:游览/游动;故选 B。10例句中的之,是助词,译为的。A.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动词,去,往;C.之,代词,代指“核舟”;D.之,助词,译为的。故选 D。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

29、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是省略句,翻译时补充出主语“太阳”。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倏然,突然、很快的。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比较阅读的能力。通读全文,从文中的分号可以看出选文从四个方面进行描写,每层首句即概括一大快事,分别是:“观返照吸江亭”“晚望月孝然祠”“听晚梵声出松眇”“晓起观海门日出”。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幽美,表达 14 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选文多处描写了景

30、物的优美“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实无不幸也”表现出作者观来焦山的喜悦之情,写出了游览时悠然轻松的心境。【点睛】译文: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在吸江亭看返照,青山落日,映照在烟水苍茫之中,居然像米家父子画的笔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一碧,长江万里,再也没有微云点缀;听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想法;清晨起床看海门日出,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照射着江水,江水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荡。我在冬月来

31、游览,那时江水刚落,才能够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实在是很幸运啊。13A 1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15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欢快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大同”社会老人能终其天年,幼童能顺利成长的特征;桃花源记中村民热情招待渔人的情形再现了“大同”社会人们的关系和睦、融洽的特征。16示例 1: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捷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这些对偶句,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说理有气

32、势,唤起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示例 2:桃花源记全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文章多处细节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例如文章描写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寻访,进一步渲染了故事真实的气氛。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分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子:子女 B.为:是/为:对 C.作:兴起/作:劳动 15 D.之:用于主谓间,无实义/之:代词,它 故选 A。1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本题需要注意,交通:交错纵横。15本题

3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相对应;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与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相对应。根据以上内容作答即可。16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大道之行也 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所以需要在文中找出相关对偶句进行说明,并指出这些对偶句所表达的主题;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需要在文中找出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再进行分析即可。【点睛】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

34、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东晋太元(公元 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

35、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 16 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

36、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

37、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17(1)通“邀”,邀请 (2)全、都 (3)从前的、以前的 (4)做标记 18(桃花源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因为遇到一群鹿正害怕地逃跑,(几个人)分路追赶。19C 20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谐。(意思对即可)21都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38、都偶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之地;居住在绝境里的人都生活自足,且不希望被外人打扰;发现者都在回去的路上做了标记,待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任意三点即可)【分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回到家里。要,同“邀”,邀请。(2)句意为:都来打听消息。咸,全、都。(3)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扶,从前的、以前的。(4)句意为:秘密地在回去的路上作上标记。志,做标记。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何,什么。乃,竟然。无论,17 不要说、更不必说。(2)因,因为。值,遇到。骇,害怕。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来凭借;B.你儿子;C.于是于是;D.做标记标记

39、;故选 C。20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阅读甲文,了解全文大意,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见其自然环境的优美,资源丰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定,人民生活幸福。2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比较。阅读两篇文章,会发现乙文在内容上与甲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发现美好世界的方式相同:甲文是渔人在打渔时无意间发现“山有小口”,进入后发现桃花源,乙文是在打猎追逐小鹿时发现小口进入的。发现的美好世界中的人都不希望受外来人的打扰: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乙文则表现为“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

40、久住”。发现的美好世界后来都无法再寻:甲文中渔人“不复得路”,乙文中是“失其旧所”。【点睛】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41、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 18 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

42、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乙:蜀家遇饥荒之年,家族中有三五个人拿着木弓到白鹿山捕猎用来充饥。因为遇到一群鹿正害怕地逃跑,(几个人)分路追赶。一个人看见鹿从两座悬崖间钻入,

43、仅容一人通过,随即去追赶它。跑了十几步,只看出城市楼房整齐排列,市场无比热闹,却看不见鹿的踪影。这个人在市场中慢慢地行走,问其他人:“这是什么地方?”其他人说:“这是小成都,不是平常人可以来到的,你不能久留。”这个人于是又从洞穴中出来,秘密地作上标记,回来看报告太守刘悛,刘悛派人随他前往,却无法找到原来的地方。22C 23B 24D 25(1)(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1)(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26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

44、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19 A落:飘落聚居的地方;B果:实现果然;C属:类类;D处:各个地方交往。故选 C。23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之:结构助词,的代词;B乃:于是于是;C以:凭借因为;D而:表示转折表示顺承 故选 B。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表述有误,“杨谢而从之”明确杨氏是愿意留下的,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可能是出穴收拾妥当后还回来,所以“不愿意留在洞中”表述错误。

45、故选:D。25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对:回答;必:一定;贤者:贤德的人。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46、甲文开端先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美好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甲)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乙)选自昨梦录 作者:康与之 年代:南宋 20 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向前走,忘记走了多远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47、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线。(渔人)就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敞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都悠闲自在自得其乐。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48、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乙)老人指引杨氏进到山洞中。鸡和狗都在快乐地叫,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群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说:“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穴中人

49、对杨氏说:“老人能领进来的人,一定是贤明的人。我们这里凡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类(的东西),都不归私人,和大家均分,因此可以和平相处。你要是想来,不要带金银珠宝,珍奇物品,在这里都没有用处,只会引起争端,空手来就行了。”又指着另一家说:“他们来的也不久,有皱纹的纱,珠宝之类的东西,大家一起将它们焚烧了。需要的柴、米、肉之类的,这里都不缺。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来耕种,养蚕,不能只吃他人的。”杨氏答应了。老人又告戒说:“你要是来迟了,就把洞口封了。”到了黄昏,(杨氏)和老人一起走了。27D 28C 29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分析】21 27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

50、词,的代词,这种景象;B.于是竟;C.这他们的;D.对、向对、向;故选 D。28 C诣,拜访,到去。句意为: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故选 C。29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可得:欲穷其林。第二空:根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得:怡然自乐。第三空:根据“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可得:处处志之。第四空:根据“遂迷,不复得路”可得:不复得路。【点睛】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