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5002-94地籍测量规范.pdf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849490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74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5002-94地籍测量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CH5002-94地籍测量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5002-94地籍测量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5002-94地籍测量规范.pdf(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地 籍 测 绘 规 范 C H 5 0 0 2 一 9 4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c a d a s t r a ls u r v e y i n g a n d m a p p i n g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不动产地籍测绘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城镇地区和独立工矿区的地籍测绘。农村居民区的地籍测绘亦可参照执行2 引用标准G B 2 2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C H 5 0 0 3 地籍图图式3 总则3 . 1 地籍测绘的目的地籍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不动产的权属、 位置、 形状、 数量

2、等有关信息, 为不动产产权管理、 税 收、 规划、 市政、 环境保护、 统计等多种用途提供定位系统和基础资料。本标准所称不动产主要包括地块和地块上的建筑物。 3 . 2 地籍测绘的内容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地籍要素调查、 地籍要素测量、 地籍图绘制、 面积量算等。 3 . 3 地籍测绘的成果地籍测绘成果包括: 地籍数据集, 地籍簿册和地籍图。 3 . 4 地籍测绘的基本精度 3 . 4 . 1 地籍控制点的精度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士。 . 0 5 m. 3 . 4 . 2 界址点的精度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 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土地价值、

3、 开发利用程度和规划的长远需要而定。各级界 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间距超过5 0 m的相邻界址点间的问距误差不超过表1 的规定; 间 距未超过5 0 m的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差不应超过( 1 ) 式计算结果。表 1界址点的等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制限差( m)+ 0 . 1 0中误差( m)士 0 . 0 5+ 0 . 3 01 o. t0+ 0. 15一。 一于 一 、国家测绘局 1 9 9 4 一 1 1 一 2 8 批准1 9 9 5 一 0 2 一 0 1 实施C H 5 0 0 2 一 9 4A D=士( m, +0 . 0 2 m 汪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式中: m , -一 相应等级界址点规定的点位中误差, I R ;D- - 一 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 m;A D一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 与实量边长较差的限差, m3 . 4 . 3 建筑物角点的精度需要测定建筑物角点的坐标时. 建筑物角点坐标的精度等级和限差执行与界址点相同的标准; 不要求测定建筑物角点坐标时应将建筑物按3 . 4 . 4 的精度要求表示于地籍图 卜3 . 4 . 4 地籍图的精度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

5、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地籍图 卜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图 L二。l mm. 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士。 . 5 mm. 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冲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士。 . 4 m m3 . 5 坐标系统地籍测绘应采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 高斯正形投影; 采用独立坐标系时均应和国家坐标系联测16 地籍图的比例尺和用色城镇地区城区地籍图的比例尺 一 般采用1 : 1 0 0 。郊区地籍图的比例尺般采用1 : 2 0 0 0 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地籍图的比例尺采用1 : 5 0 0 e地籍图采用单色成图3 . 了 地籍册地籍测绘完成以后, 应按附录A编制地籍册4 平面控制

6、测t4 . 1 一般规定4 . 1 . 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平面控制点的布设, 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从高级到低级, 分级布网的原则. 也可越级布网。4 . 1 . 2 平面控制点平面控制点包括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基本控制点包括一、 二、 三、 四等控制点; 地籍控制点包括一、 二、 三级控制点。4 . 1 . 3 地籍控制点 4 . 1 . 11 城镇地区城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F A 1 0 0 -2 0 0 m一点, 郊区或建筑物稀疏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2 0 0 -4 0 0 m一点, 农村地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 一 般为每隔4 0 0 - - 5 0 0 m一点4

7、. 1 - 3 . 2 地籍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 有条件时宜设置保护点, 保护点个数不少于三个4 . 1 . 3 . 3 地籍控制点应按附录E绘制点之记。4 . 1 . 4 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平面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 三边测量、 导线测量、 ( : P S定位测量等方法4 . 1 . 5 三角测量4 . 1 . 5 . 1 各等级三角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 的规定C H 5 0 0 2一9 月表 2-一丁止川一班平均边长( k n l )则角中误差 马起算边边 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 长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工 哩 竺 兰1 ) l 习 _ _ _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 )月卫+ 1 .

8、81 2 3 0 0 0 0 0|卜一1 / 2 0 0 0 0 0 首级)1 / 1 2 0 0 0 0 ( 加密)一1 / 1 2 0 0 0 0月8 0 0 0 0了 ( )十 2. 51 / 1 2 0 0 0 0 ( 首级)1 / 8 ) 0 0 0 加密)/ d 气 0 0 仍一飞 一十 -汁一 啼 日0 . 三1 / 6 0 0 0 0 ( 首级)1 / 4 5 0 0 0 ( 加密 )/ 2 0 0 0 1 弓 0二级0 。20 1 / 2 ( j 0 0 o 八 0 0 0 0书3 0 . 0叔-州4 . 1 . 5 . 2 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 。 “ ; 确有困难时4 门

9、. 6 三边测量 4 . 1 . 6 . 1 各等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个别角可放宽至2 5 3 的规定表 3等级平均边长( k m)测距相对中误差测距中误差( mm )使用测距仪等级1测 跄 测 间 数 一 五一丁 一 一履 一一 一万 一不一 万 一二等91 / 3 0 0 0 0 0士 3 0一 les4二等51 / 1 6 0 0 0 0士 3()1、n纽4四等21 / 1 2 0 0 0 0一士 1 6 , 24L 一:一级。 51 / 3 3 0 0 0士 1 5一12二级0 21 / 1 7 0 0 0土 1 2一4 门. 6 . 2 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 。 。 ;

10、确有困难时, 个别角可放宽至2 5 。4 门. 了 导线测量 4 . 1 , 7 . 1 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的规定表 4等级平均边长( k rn)附合导线长度( k tn )每边侧距中误差( mm)测角中误差( 厅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方位兔闭合差( r )D J1 ) J巨瓜一三等 3 t 01 5士 1 8士 1 , 弓1 / 6 0 0 0 08l 2土 3丫又四等 .6士 1 8士 2 51 / 魂 0 0 0 0月 一 犷一士5了士1 0了一级0, 33 .6士 1 5士 5 . 01 / 1 4 0 0 0( 26一二级lO 2艺 4士 1 2

11、士 8 . 01 / 1 0 ( 0 0l3, 土 1 6 丫茄二 料 八 -三级0 , 1一 )1 1 . 5士 1 2士 1 2 01 / 6 0 0 012砚。亡,年 .为导线转折角的个数 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导线, 并构成网形。 1 . 了 . 3 导线布成结点网时, 结点与结点, 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附合导线长度. 不超过表魂 中的附合导线5 7 2车车C l l5 0 0 2 一 9 4长度的。 . 7 倍 4 . 1 . 7 . 4 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 / 艺 时, 导线全长的闭合差可放宽至不超过。 . 1 2 m4 . 1 . 8 ( 护5静态相对定位测量 4 . 1

12、. 8 . 1 各等级G P 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 和表6的规定表 5等级平均边长1 ( k n 飞 G F S接收机性能钡 叮 量 量接收机标称精度优于同步观测接收机数最二等二等四等一级二 级一。 :双频( 或单频)双频( 或单频)双频( 或单频)双频 或单频)双频 ( 或单频 )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 O mm+Z p p mI O ml l l l 3 p p l l 斗一默器一关表 6等级卫星高度角( 。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时 段 中 任 一 卫 一星 有效观测 一 观侧时段数 1 时 间 n “ ) 1观 测 日、数 据 、 一 点 位 J

13、L 何 。 . 段 长 隆阳 哗一 形 瞥叮 咬 m L 工 飞 少( 5少1( 尸1 戈 ) 尸)一二等异 5妻6l 孙2 0一脚弃9 0万 不 二 丽 一 下 一场 一 二等势1 5一 5李2 势1 0 l1 5 , 6 0广 一石丁四等姿 1 5一异 5要 2)1 ()一 1 5 一 6 。 镇 1 。一级f ) 1 5牙 3一二级多 1 5势3一一一一 一下 一一 - 一 匀 4 . 1 . 8 . Z G P S网应布设成三角网形或导线网形, 或构成其他独立检核条件可以检核的图形 4 . 1 . 8 . 3 G P 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 个。当重合不足3 个时 应

14、与原控制网的高 级点进行联测, 重合点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 个 d . 1 . 9 对已有控制成果的利用控制测量前, 应充分收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和资料, 按本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 凡 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 都应充分利用; 对达不到本规范要求的控制网点, 也应尽量利用其 点位, 并对有关点进行联测。 4 . 2 水平角观测 4 . 2 . 1 经纬仪的技术要求水平角观测使用的经纬仪, 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a . 照准部旋转各位置气泡读数差 , 不超过 1 格b . 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 D J : 不超过 1 , , D J : 不超过2 “c . 横轴不垂直于

15、竖轴之差, D J I 不超过10” , D J不超过15, , D J 。 不超过20气d . 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 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e . 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 D J L 不超过 剖, D J : 不超过 扩. D J 。 不超过 1 。 “f光学对点器视轴与竖轴的偏差, 在。 . s m一1 . s m高度范围内不超过士l mn l4 . 2 . 2 归心元素测量二等观测中观测点和照准点的归心元素. 测前和测后各测定一次: 二等以下观测. 只测定一次。 长度 元素应量至毫米, 角度元素量至 1 别。测站归心和照准归心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 分别不超过 s mm和C H

16、 5 0 0 2 一 9 4I O mm4 . 2 . 3 水平角观测的限差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 各项限差不超过表7 的规定表 7经纬仪型号半测回归零差( 即 )一 1回 丫互 ”一 同 一 “ 句 臂 测 回 互 ”一 一1一 95 十 一 几一 一D 1G1 J8DJ1 8一 4 . 2 . 4 水平角观侧的技术要求 4 . 2 , 4 . 1 当方向总数超过6 个时, 可分二组观测, 每组应包括2 个以上共同方向; 二组共同方向角值之 差, 不超过该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 倍。 日 , 2 . 闷 , 2 在高级控制点上设站观测低等级方向时, 需联测二个高等级方向联测结果与原等级观

17、测成 果之差不超过( 2)式计算结果 月 二 士 : 而 与 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 m 。 分别为高等级和低等级的测角中误差, ( 与4 . 2 . 4 . 3 在共、 四等导线点土, 当只有二个方向时, 应按左、 右角观测, 左角和右角分别取中数后计算出 的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超过测角中误差的2 倍 4 . 2 . 4 . 4 凡超出规范规定限差的结果, 均应进行重测 因对错度盘、 测错方向、 读记错误, 以及其他原因 未测完的测回, 可立即重新观测, 不计重测数; 当重测数超过总基本方向

18、测回数的1 / 3 时, 应全部重测 J总基本方向测回数按( 3 ) 式计算刃 二( n一1 ) 刀 , 4 。 4 (3) 式中: 、 一 方向 数;m- - 一测回数。d . 3 距离测量4 . 3 . 1 光电测距各级三角网的起始边、 三边网或导线网的边长, 主要使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测定。 4 . 3 . 2 光电测距仪的等级光电测距仪的精度等级, 按制造厂家给定的I k m测距中误差。 。 的绝对值划分为二级:1 级:一 ml l 蕊s m m1级 :s m m 阴 。 簇l o n 、 rn4 . 3 . 3 光电测距的限差光电测距各项较差不得超过表8的规定表 8仪器精度等级一测

19、回读数较差一单程读数差( mm )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观测结果较差l 级57f 一2 ( a于 一 bD) I级l 0l 5注: 。 , 1, 分别为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系数; D为测距边长. m4 . 3 . 4 气象数据的测定C a 5 0 0 2 - 9 4光电测距时应测定气象数据 二、 三、 四等边的温度测记至0 . 2 0, 气压测记至0 . 5 h p a ; 一、 _ 二 级边的 温度测记至l c. 气压测记至1 h P a4 . 3 . 5 测距边倾斜改正 4 . 3 . 5 门测距边倾斜改正可用两端点高差或用观测垂直角进行改正 4 . 3 - 5 . 2 测距边高差采用对向三角高

20、程方法测定时 高差的限值按( 4 ) 式计算: 人 一 S D XA/, 。 ,一 ( 1 )式中: 人 一 一 测距边两端的高差 , m;D-测距边边长, M;M一测距边要求的相对中误差分母值。采用水准测量测定时, 则高差的大小不受限制 4 , 3.A A5 . 3 测距边采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 其往返观测的高差之差不超过( 5 ) 式计算a h 0 . 1 DX1 0 ( 5)式中: A h - 一 往返观测的高差之差, m;D-侧距边边长 , m 4 . 3 . 6 光电测距仪的技术要求距离测量使用的光电测跟仪, 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a . 光学对点器与仪器竖轴的偏差,

21、在。 . 8 -1 . 5 m高度范围内, 偏差不超过士1 mm;b . 发射、 接收、 照准三轴应平行, 其最大偏离角不大于3 0 “ ;c . 测距仪使用的各配套反射棱镜常数最大互差不大干仪器标称精度固定误差部分的1 / 4 ;d调制光相位应均匀, 测距时测距仪照准反射棱镜的标志后偏调1 1 , 因调制光相位不均匀而引起 的照准误差应小于仪器出厂标称精度固定误差部分的1 / 3 ;e在仪器规定使用的工作电压范围内, 电压变化引起的测距变化不大于该仪器标称精度的1 / 3 ; 周期误差的振幅应小于或等于该仪器标称精度固定误差部分的3 / 5 ; 测距仪开机5 m i n具有恒温系统的测距仪开

22、机3 0 m i n ) 以后, 精测尺频率的变化范围(/. 一f “ )f 应小于或等于该仪器标称精度比例误差系数的2 / 3 ;h . 检定加常数与乘常数的测距单位权中误差不大于该仪器标称精度的1 / 2 ;i . 测距仪重复测距, 一次读数的中误差不大于仪器标称精度的1 / 4 ;J . 检定归算的测距仪精度应不低于仪器出厂标称精度 4 A平面控制测量成果的记录、 整理和计算 4 . 4 . 1 观测数据的记录手簿中记载项目和原始观测数据记录必须字迹清晰. 填写齐全外业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拭, 不准 转抄。使用袖珍计算机记录时, 所用程序必须经过审核批准。4 . 4 . 2 观测数据的处理

23、水平角观测、 距离测量, G P S测量等外业测量资料, 应及时整理并加人各项必要的改正, 检查合格 后方可计算 4 . 4 . 3 三角测量的检验4 . 4 . 3 门当三角形个数超过2 0 个时, 测角中误差按( 6 ) 式计算Y n g =士仁 WW3 n(6 )式中: W一 一 三角形闭合差, ( “ ) 。 一 一 三角形个数C H 5 0 0 2 一 9 44 . 4 . 3 . 2 气角网极条件、 边条件和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分别按( 7 ) , ( 8 ) , ( 9 ) 式计算 W o r 一 、 Zm ,a 丫 艺c t g = IW in ft 一 士 2 刁 (I

24、n f lP ,12 万c t g 浮 斗 (m r, )U ,+( 而 )W , 、 一 + 2 丫 n rn a - m 氛 式中: m , -相应等级规定的t ill 角中误差, ( 0 ) sm 石I? - 一 传距角 ; rn r,D ,rn i 一 起 算 边 边 长 相 对 中 误 差 ; LZ, 阴, , m a , 一 起算方位角中 误差, ( “ ) ;4 . 4 . 44 . 4 - 4 . 1。 方位角推算路线的测站数三边测量的检验 用光电测距仪往返观测时, 距离测量的单位权中误差按( 1 0 ) 式计算._/ 2 呵 列,、 , , . . . . . . . . .

25、 . . r勺 2 n根据k 及h , 估算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 误差, 按( 1 1 ) 式计算_、 厅_ 产 护 廿 八 一 止 产 习二写 尸 J(7 )8 )( 1(1 0)(1 1 )式中: d, t 们 吕P产4 . 4 - 4 . 2一往返测距离的较差测距边数;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8 。 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 可以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计算。距离测量的单位权中误差。 系边网中观测一个角度的观测值与由测距边计算的角值较差的检核 a . 根据各边平均测距中误差检核, 按 1 2 ) 式计算限差:W llK 一 封衬 会 p 0) 2 (co s a t c o a)3 十 1 ) +- M

26、, ( 1 2 ”b . 根据各边的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检核, 按( 1 3 ) 式计算限差:w :z 一 士 2 甲 ( 2 舍 p “ ) (c t g 、 十 c tg # 十 c tg a “ c t g ) + m p ( 1 3 )式中:4 . 4 . 4式中 :“ I , 观测边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m; 人一观测角顶点至对边垂线长度, m; a , 14 一 一 二角形中观测角以外的另二个角度: r . 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 与: M ilD 一各 边 的 平 均 测 距 相 对 中 误 差. 3 三边网角条件 包括圆周角条件与组合角条件自由项的检核按( 1 4 式计算限

27、差VIM R 一二Z m 吓a 1 . , , , ( 1 4 )mJ 一 一 观测边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 m m;。 圆周角条件或组合角条件方程式的系数。4 . 4 . 5 导线测量的检核5 7 6C H 5 0 0 2 一 9 44 . 45 . 1 按左 、 右角观测的三、 四等导线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 1 5 ) 式计算厅 么 乙 万 1 1 , = 十 人r一一V Zn式中: 。 侧站圆周角闭合差, ( “ ) ;、 测站圆周角闭合差的个数。 4 . 4 . 5 . 2 以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按( 1 6 ) 式计算t n分士式中: f N一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

28、差, ( ) ;, ,一计算几的测站数;N 一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4 . 4 . 6 G P 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成果的检核44 . 6 . 1 同步观测量成果的检核a三边同步环闭合差的限差按( 1 7 ) 式计算衬,_丫 飞 幸占 t l r -不厂一 艺,I y zWWW一 艺 a z Gw 一 1 4弄W 弄W、 普 。b . 多边同步环闭合差的限差按( 1 8 ) 式计算 。.厉万 =一 不 - a(1 5 )(1 6)(1 7)(1 8 )(1 9)57 7lesl广.1一!卜十1a做叽J 下 w导一 5 一 0w=J W? +W z +w.式中: W= , w, , W 一

29、各坐标差分量的闭合差;V 3n5。 一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 按平均边长计算) ;n闭合环的边数。 4 . 4 - 6 . 2 不同时段观测成果的检核同一边任何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 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V - 2 倍。 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闭合环时, 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符合( 1 9 ) 式规定万万艺D a - 3 a艺,1 , 3 。艺A , - - 3 6WWOf 5 0 0 2 一 9 4式中: wW W一 各坐标差分量的闭合差;一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 按平均边长计算) ;, , 一 一 闭合环的边数。4 . 4 . 7 平差计算 二、 三、 四等和一、 二、 三级平面控制网都应分级

30、进行统一平差或联合整体平差。平差后应进行精度 if T4 .4 .8 计算取位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9 的规定表 9等级水平角观测方向值及各项改正数 “ l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 m 边长与坐标( 几1 )方 1v. 7毛 “ r二 、 四 等0.010. 10 0 010 o 10 010 . 0 01() . 0 0 10 . 0 010 0i0 .1一、 二、 三级5 地箱要素调查5 . 1 一般规定 5 . 1 . 1 组织领导地籍要素调查必须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51 . 2 调查内容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 地块权属、 土地利用类别、 土地等级、 建筑物状况等。5 . 1 .

31、3 调查的基本要求 5 . 1 . 3 . 1 地籍要素调查以地块为单元进行 5 . 1 . 3 . 2 调查前应收集有关侧绘、 土地划拨、 地籍档案、 土地等级评估及标准地名等资料 5 . 1 . 3 . 3 调查内容应参照附录F逐一填记在调查表或地籍侧量草图中5 . 2 地块 与编号5 . 2 . 1 地块 5 . 2 . 1 . 1 地块是地籍的最小单元, 是地球表面上一块有边界、 有确定权属主和利用类别的土地 一个地 块只属于一个产权单位, 一个产权单位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地块。 5 . 2 . 1 . 2 地块以地籍子区为单元划分5 . 22 地块编号 5 . 2 . 2 . 1 地块编

32、号按省、 市、 区( 县) 、 地籍区、 地籍子区、 地块六级编立 5 . 2 . 2 . 2 地籍区是以市行政建制区的街道办事处或镇( 乡) 的行政辖区为基础划定; 根据实际情况, 可 以街坊为基础将地籍区再划分为若干个地籍子区。 5 . 2 - 2 . 3 编号方法: 省、 市、 区( 县) 的代码采用G B 2 2 6 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规定的代码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均以两位自 然数字从0 1 至9 9 依序编列; 当未划分地籍子区时, 相应的地籍子区编号用“ 0 0 ” 表示, 在此情况下地籍区也代表地籍子区地块编号以地籍子区为编号区, 采用5 位自然数字从1 至9 9 9

33、9 9 依序编列; 以后新增地块接原编号顺序连续编立。5 . 3 地块权属调查5 . 3 . 1 调查内容C H 5 0 0 2 一 9 45 . 3 . 1 门地块权属是指地块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 5 . 3 . 12 地块权属调查包括: 地块权属性质、 权属主名称、 地块座落和四至, 以及行政区域界线和地理名称。5 . 3 . 2 界址点、 线的调查界址点、 线调查是依据有关条件关系和法律文件, 在实地对地块界址点、 线进行判识5 . 4 土地利用类别调查 5 . 4 . 1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依照附录B . 调记至二级分类5 . 4 . 2 调查方法 5 . 4 . 2 门

34、土地利用类别调查以地块为单位调记一个主要利用类别。 综合使用的楼房按地坪上第一层的主要利用类别调记. 如第 一 层为车库, 可按第二层利用类别调记 5 . 4 . 2 . 2 地块内如有几个土地利用类别时, 以地类界符号标出分界线 分别调注利用类别 5 . 5 土地等级调查 5 . 5 门土地等级标准土地等级标准执行当地有关部门制定的土地等级标准5 . 5 . 2 调查方法 5 . 5 . 2 门土地等级调查在地块内调注, 地块内土地等级不同时, 则按不同土地等级分别调记。5 . 5 . 22 对尚未制定土地等级标准的地区, 暂不调记5 . 6 建筑物状况调查 5 . 6 门建筑物状况调查内容

35、建筑物状况调查包括: 地块内建筑物的结构和层数5 . 6 . 2 建筑物层数建筑物层数是指建筑物的自 然层数, 从室内地坪以_ 匕 计算, 采光窗在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且高度在 2 . 2 m以上的算层数。地下室、 假层、 附层( 夹层) 、 假楼 暗楼) 、 装饰性塔楼不算层数。 5 . 6 . 2 建筑物结构建筑物结构根据建筑物的梁、 柱、 墙等主要承重构件的建筑材料划分类别, 类别划分标准依照附录C执行6 地籍要素测t6 . 1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 6 . 1 . 1 根据地块权属调查结果确定地块边界后, 参照附录G设置界址点标志。 6 . 1 . 2 界址点标志设置后, 按照6 . 2 的

36、测量方法进行地籍要素测量6 . 1 . 3 地籍要素测量的对象主要包括:a . 界址点、 线以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b . 行政区域和地籍区、 地籍子区的界线;c . 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构筑物;d . 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6 卜 2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6 . 2 . 1 极坐标法 6 . 2 . 1 . 1 采用极坐标法时, 由平面控制网的一个已知点或自由设站的测站点, 通过测量方向和距离. 来测定目标点的位置 6 . 2 . 1 . 2 界址点和建筑物角点的坐标一般应有两个不同测站点测定的结果。 6 . 2 . 13 位于界线 仁 或界线附近的建筑物角点应直接测定。 对矩形建筑物, 可直接测定三

37、个角点, 另一C H 5 0 0 2 一 9 4个角点通过计算求出 6 . 2 . 1 . 4 避免由不同线路的控制点对间距很短的相邻界址点进行测量 6 . 2 . 1 . 5 个别情况下, 现有控制点不能满足极坐标法测量时, 可测设辅助控制点 6 . 2 . 1 . 6 极坐标法测量可用全站型电子速测仪, 也可用经纬仪配以光电测距仪或其他符合精度要求的ti ll 量设备 6 . 2 . 2 正交法正交法又称直角坐标法, 它是借助测线和短边支距测定目标点的方法正交法使用钢尺丈量距离配以直角棱镜作业支距长度不得超过一个尺长。正交法测量使用的钢尺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6 . 2 . 3 航空摄影测量法

38、 6 . 2 . 3 . 1 当界址点不在明显地物点上时, 应在航摄前布设标志。 6 . 2 . 3 . 2 对界址点和建筑物角点坐标应至少有两次独立测定的结果。 6 . 2 - 3 . 3 摄影测量法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地籍测量6 . 3 界址点 6 . 3 门界址点编号界址点的编号. 以高斯一 克吕格的一个整公里格网为编号区, 每个编号区的代码以该公里格网西南 角的横纵坐标公里值表示。 点的编号在一个编号区内从1 至9 9 9 9 9 连续顺编 点的完整编号由编号区代码、 点的类别代码、 点号三部分组成, 编号形式如下: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编号区代码类别代

39、码点的编号( 9 位)( 1 位)( 5 位)编号区代码由9 位数组成, 第1 , 2 位数为高斯坐标投影带的带号或代号, 第3 位数为横坐标的百公 里数, 第4 , 5 位数为纵坐标的千公里和百公里数, 第6 , 7 位和第8 , 9 位数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十公里和整公里数 类别代码用1 位数表示, 其中:3 表示界址点; 4表示建筑物角点 点的编号用5 位数表示, 从1 至9 9 9 9 , 连续顺编2 界址点坐标成果表 界址点坐标测量完成后, 应按附录D的格式编制界址点坐标成果表, 界址点坐标按界址点号的顺序建筑物角点 建筑物角点的编号方法除点的类别代码外其余均与界址点相同。地籍测量

40、草图乐列4 已编6.6 . 56 . 5 门地籍测量草图的作用地籍测量草图是地块和建筑物位置关系的实地记录 在进行地籍要素测量时, 应根据需要绘制测量草图。 6 . 5 . 2 地籍测量草图的内容地籍测量草图的内容根据测绘方法而定, 一 般应表示下列内容:a在6 . 1 . 3 中所述的地籍要素测量对象;b . 平面控制网点及控制点点号;c界址点和建筑物角点;d , 地籍区、 地籍子区与地块的编号; 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名称;C H 5 0 0 2 9 4e 土地利用类别;f . 道路及水域;B . 有关地理名称; 门牌号;h . 观测手簿中所有未记录的测定参数;i . 为检校而量测的线长和界址点

41、间距;J . 测量草图符号的必要说明;k . 测绘比例尺; 精度等级; 指北方向线;l . 测量 日期; 作业员签名。 6 . 5 . 3 地籍测量草图的图纸地籍测量草图图纸规格, 原则上用1 6 开幅面; 对于面积较大的地块, 也可用S 开幅面 草图用纸可选用防水纸、 聚脂薄膜及其他合适的书写材料6 . 5 . 4 地籍测量草图的比例尺地籍测量草图选择合适的概略比例尺, 使其内容清晰易读。在内容较集中的地方可移位描绘 6 . 5 . 5 地籍测量草图的绘制要求地籍测量草图应在实地绘制, 测量的原始数据不得涂改或擦拭6 . 5 . 6 地籍测量草图图式地籍测量草图的图式符号按C H 5 0 0

42、 3 地籍图图式 执行了 地籍图绘制了1 地籍图的作用地籍图是不动产地籍的图形部分。地籍图应能与地籍册、 地籍数据集一起, 为不动产产权管理、 税收、 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了 , 2 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a . 界址点、 界址线;b . 地块及其编号;c . 地籍区、 地籍子区编号; 地籍区名称;d土地利用类别;e . 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f , 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界;9 . 行政区域界;h平面控制点;1 . 有关地理名称及重要单位名称;J . 道路和水域。根据需要, 在考虑图面清晰的前提下, 可择要表示一些其他要素。7 . 3 地籍图的形式地籍图采用分幅图形式。地籍图幅面规格采用5 0

43、 c m X 5 0 c m e 了 . 4 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7 . 4 . 1 地籍图的分幅地籍图的图廓以高斯一 克吕格坐标格网线为界。 1 : 2 0 0 。 图幅以整公里格网线为图廓线; 1 , 1 0 0 。 和1 : 5 0 。 地籍图在1: 2 0 0 。 地籍图中划分, 划分方法如图1 所示。C H 5 0 0 2 一 9 4图1 地籍图的分幅和代码7 . 4 . 2 地籍图编 号地籍图编号以高斯一 克吕格坐标的整公里格网为编号区. 由编号区代码加地籍图比例尺代码组成,编9 -1 形式如下:完整编号xxxxxxxxx又x简略编号x火丫x xx编号区代码地籍图比例尺代码编号区代码

44、由9 位数组成, 代码含义同6 _ 3 . 1 ; 地籍图比例尺代码由2 位数组成, 按图1 规定执行在地籍图上 标注地籍图编号时可采用简略编号, 简略编号略去编号区代码中的百公里和百公里以前的数值 7 . 5 地籍图的绘制方法了 . 5 . 1 数字化制图 了 . 5 门. 1 数字化制图是指将采集的数据, 通过自动数据处理, 获取数字化地籍图 7 . 5 , 飞 . 2 数字化制图所使用的数据是采用6 . 2 所述的方法, 在实地获取或在室内通过航空摄影测量资料获取 了 . 5 . 2 利用地籍测量草图绘制地籍图本方法是指依据地籍测量草图和有关数据. 用制图方法绘制地籍图了 . 5 . 3

45、 其他绘图方法 了 . 5 . 3 门根据测量草图和有关数据, 可用符合精度要求的地图填补地籍要素, 绘制地籍图。 7 . 5 . 3 . 2 当地籍图的内容不能完全由测量草图和有关成果绘出, 且允许建筑物角点及其他地物点不同 于界址点的精度要求时, 可采用能满足3 . 4 . 4 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绘制地籍图了 . 5 . 4 原图清绘原图可采用着墨法清绘或刻图法8 面积f算8 . 1 一般规定 8 . 1 . 1 面积量算的内容面积量算系指水平面积量算, 其内容包括地块面积量算和土地利用面积量算8 门. 2 面积量算的单位面积计算单位为平方米, 计算取值到小数后一位参照附录H填写“ 面积量

46、算表” 。8 . 2 面积量算的方法与精度估算 8 . 2 . 1 坐标解析法a . 面积按( 2 0 ) 式计算:Y - l )YX 艺 1一2-一P( 20 ) 或 尸 一 12万Y ; ( X ,一X ; 一 )C H 5 0 0 2 一 9 4式中: P 一量算面积. m ;X ; , Y一 界址点坐标, m;、 一一界址点个数;一界址点序号, 按顺时针方向顺编b . 面积中误差按( 2 1 ) 式0 - 算 :尤一艺 厅临式中:B . 2 . 2ar r ; : 一士m面积中误差, m= ;戈 : ) + ( Y一Y ;, ) “ 卫 , , ( 舰riir 二 -相应等级界址点规定

47、的点位中误差, m实地量距法 对于规则图形. 可根据实地丈量的距离直接计算面积; 对于不规则图形, 则应将其分割成简单 的儿何图形( 如矩形、 梯形、 三角形等) 后再分别计算面积井相加b . 面积中误差按( 2 2 ) 式计算m, =士( 0 . 0 4丫尸一0 . 0 0 3 尸) 2 2)式中: P - 量算的面积, m 8 . 2 . 3 图解法a . 图解法是指用光电面积量侧法、 求积仪法、 几何图形法等在地籍图L 量算面积。图解法量算面 积应独立量两次, 以两次量取结果的中数作为最后的面积值b . 两次面积量算的较差不得超过( 2 3 ) 式规定:A P ( 0 . 0 0 0 3 M 八三 4 。 ( 2 5) 式中: I P 一一两次量算面积较差, m 忿 ;! - 一 量算面积, m 乙 ;M一 一 比例尺分母。c . 对于图上面积小于5 0 m 的地块, 不得使川图解法量算其面积9 地籍修测9 . 1 修测内容a . 地籍修测包括地籍册的修正、 地籍图的修测以及地籍数据的修正b . 地籍修测应进行地籍要素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