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阐释.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82739568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阐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阐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阐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阐释.ppt(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 张伟明先生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一文就“诗歌鉴赏”命题变化说得很明白:“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2、”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从从考考查查内内容容(角角度度)上上说说,“鉴赏”这个点,对象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评价”这个点,对象指“思想内容”,当然,“鉴赏”和“评价”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从从考考查查形形式式上上说说,可以就“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鉴赏单独设问,可以对上述三方面综合要求,还可以将“鉴赏”和“评价”结合起来作考查要求。从从要要求求上上说说,只需对“作品本身”作“概要”性的“初步”赏析。当然,古代诗歌赏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阅读赏析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并且,还与思想认识能力有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考试的具体

3、设题角度,明了一些常用考查形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对迅速提高综合能力当是不无益处的。1 1形形象象诗歌中形象赏析当包括意象,意境,人物。(1)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2)意境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必须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3)人物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赏析,通常落脚在人物(多是作者本身)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上。“诗以言志”,“诗可

4、以怨”,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鉴赏诗歌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2 2语语言言诗歌中语言赏析主要体现在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和对风格感悟辨析上。(1)词语有所谓“诗家语”之说,诗歌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炼,“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表现了古代诗人对语言的追求。对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品味,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准确鉴赏诗歌的前提。当然,词语的理解和品味,一定要体察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意义,而且往往还包含语境赋予的特殊含义。(2)风格风格是诗

5、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教材知识短文中出现过“豪放”与“婉约”,讲到过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郊寒岛瘦”,也是指风格。古人对风格的界定还有所谓“含蓄”、“婉啭”、“绮丽”、“英爽”、“沉郁”、“雄奇”等等之说。一般来说,主要是了解教材中出现过的。3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宽泛丰富,我们主要是了解在教材中学到过的一些表达技巧。比如说,“情景相生”、“即小见大”、“托物言志”、“宾主对置”、“移情”、“用典”、“互文”、“点染”、“烘托”、“赋、比、兴”等等,另外,

6、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上,比如“通感”、“夸张”、“对比”等等,不一一例说。例1(20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

7、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2002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

8、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例2(20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望江南 超然台超然台作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9、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