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课件.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239542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13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课件.pptx(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阅读返回目录微专题01 考点分解 文言断句 通语意析语法看结构记虚词凭语感文化常识 姓名、官职、天文、地理、历法、风俗、宗法、科举、饮食器具、宫室车马等文言实词 代入验证法语境分析法语法分析法文言虚词代词(人称、指示、疑问),副词(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频率、谦敬),介词(于、以、为、与、在、由、自、从等),连词(与、及、以、而、则、虽、然、如、若等),语气词(也、乎、欤、哉、夫、唯等)分析概括 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注重点词语,理清文意注意前因后果,理清逻辑关系文言翻译七步:读审切译连查誊八法:留、删、补、调、换、固、意、凝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在考场要准确解答

2、文言文断句题,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1.读。“读”,就是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群,理解所断句的大意。如:(2022年新高考卷)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一、文言文断句的相关方法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2.审。“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

3、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分析:全国卷文言文断句往往断句点不同的地方只有两三处。这里需要考生判断的,也就是两处:“盟于秦是”几个字间是断在“盟”后还是“秦”后;“所以”之间要不要断开。3.断。“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通语意”“析语法

4、”“看结构”“定虚词”“凭语感”等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通语意。粗读前后内容,基本了解前因后果、断句大意。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本篇断句前的内容是孟尝君在替赵王分析魏国的存在对于赵国的好处魏国以“地岁危而民岁死”的代价充当赵国西面防止强秦侵犯的有力屏障。断句处开头“今赵不救魏”各选项断句点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判断,后面的内容都是孟尝君分析“赵不救魏”可能带来的后果。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发出者主语(名词),往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后在主语和宾语后断句就好。例如用“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来分析:“不救”是动词,那么,围

5、绕这个动词就有主宾“谁不救谁”,带回原句就是“(今)赵不救魏”,所以第一个“魏”后应断开;同理,下一处“歃盟”是动词,围绕这个动词也应该有主宾,谁与谁“歃盟”?前面名词“魏”作主语,后面缺宾语,带回原句,可知是“魏歃盟于秦”。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看结构。古人行文常讲究结构整齐对称,文言文中也常存在行文对举的现象,这是古人长期受诗词及骈文环境影响必然出现的行文特征。这些对举往往以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方式呈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对,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断句点。例如“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中,前后“亦且岁”三个字完全一样,剩下四个字,“地”对应“民”,

6、“危”对应“死”,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是对举句,中间应断开。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记虚词。记住一些常见的位于句首、句尾的文言虚词,往往有助于我们进行断句,如:常见句首发语词(夫、盖、唯、故、是、以、其、然、则、而、焉、虽等),常见句尾语气词(也、矣、夫、乎、哉、耶、邪、耳等),常见句首时间词(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将、且、行将、终、卒、竟等),常见复句关联词(且、况、犹、尚、抑、非惟、非独、非特、故、是故、以故、是以、而、顾、然、虽则、苟、若、如、向、向使等)。例如本材料中,“是赵与强秦为

7、界也”中的“是”为句首发语词,此外本材料中断句处两个“也”,一个“矣”均为句尾语气词,均可以在其后面断句。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凭语感。凭语感断句其实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这其实是文言文功底相对扎实的做断句题的常规方法,就是先不看断句选项,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了解选材大意后,判断断句材料基本内容,再默读一至两遍,然后由易到难,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二、常见文言文实词及文化常识题2022年文言文实词重新出现在高考题中,命题方式或单独考查(全国甲、乙卷),或与文化常识混考(新高考、卷),且往往将材料中的词语含义与教材

8、中的对比考查,做到了学以致用。应对这两类考点的共通之处,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积累与理解。1.文言文词语题解答文言文词语题的主要方法有三:代入验证法。即把已知词语的意义带入到文中去翻译验证,若句子表意完整明确且切合上下文语境,两者表意一致,否则反之。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11题A项: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原文“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采用的是对举句式,意思是给挨饿的人吃饭,给受冻的人穿衣可见其中的“食”是使动用法,“使吃饭”之意,其后的“之”是代词,代主语“饥者”。类似的用法如晋灵公不君“见灵辄饿,问其病食之,舍其半”中的

9、“食”;“食野之苹”中的“食”虽然也是动词,但后面跟的是“食”的对象,即宾语“野之苹”,可知其含义是“吃”,其意义与用法与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食”相同。由此可知,两者含义用法均不相同,本选项符合题干要求。语境分析法。立足文本,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来推断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如2022年新高考第11题B项: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原文中“差强人意”是皇帝对吴汉的评价,原文是:“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这里有“隐若一敌国”的高度评价,有“封汉广平侯”的赏赐,如果皇帝认为吴汉“不能令人满意”,

10、怎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及赏赐呢?从全文看,吴汉与皇帝籍贯相同,却多次被委以重任,大破敌军,其为人质朴持重,文章没有描写他的任何过失之处。综合分析,可判断选项“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是错误的。语法分析法。通过划分句法成分,判定加点词语的词义和语法意义,从而确定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11题C项: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从语法上看,原材料是“咸刘厥敌,靡使有余”,意思是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让他们留下残余。其中的“靡”修饰动词“使”,可知“靡”的意思是“不要”,是副词,在句中作状语;而“望其旗靡”中的“靡”

11、是动词,意思是“倒下”,在句中作谓语,所以二者的词性及意义均不相同。2.文化常识题解答文化常识题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来判定正误;二是立足文本,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来判定正误。如2022年新高考卷第11题B项: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这里“乘”是量词,春秋时战车四马为一乘,其中中间的两匹马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左右的两匹马称“两骖”;车上配有甲士三人,车下常有固定数目的步卒(一般认为是七十二人)。这样,往往根据一个国家拥有的战车数量就能判断其军事实力,所以古人常用“万乘”形容大国,如过秦

12、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千乘”就是中等国家,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百乘”就是武威的出使派头,如本材料中的“重为之约车百乘”。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B项: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为达到,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选项所说“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是死戮,属于戮刑的一种。还有一种叫生戮,是先戮(示众)后杀。如果没有被杀就已经死的,就陈尸示众,有时为了泄愤,还要鞭尸。或者将尸骨故意弄得到处都是,叫作鞭尸扬灰,这不但是对

13、死者的侮辱,更是对其在世的亲属的羞辱。如2020年全国卷第11题A项: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本题初看很难,因为一般考生对太守具体掌管的事务不会很清楚,但如果考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判断起来其实也不难。我们学习过王羲之、鲍照等人的作品,例如拟行路难(其四),对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应该有所了解。晋代实施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尚没有科举制度,所以选项中的“科举”一定是错误的。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三、内容理解分析的相关方法解答内容分析概括题,要做到三个“关注”,明确题目的设题角度: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时空错乱的现象。如202

14、2年新高考卷第12题D项: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原文表述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可见“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属张冠李戴,原文是“昆弟外家”,“昆弟”是同辈兄弟之意,其中“昆”是兄长、哥哥;外家是外戚,即母亲和妻子的娘家人(故称母亲的父母为外公、外婆)。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再如2020年全国卷第12题C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

15、以防备疫病。这是典型的“时空错乱”型的设误。原文表述是“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可见“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的时间是第二年春天,而不是选项中的“同时”。关注重点词语,理清文意,看是否有曲解文意的现象。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仔细比较可知:D选项中“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表述错误,属于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

16、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其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一句,是叔向对“晋平公春筑台”做法的委婉批评,其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选项。关注前因后果,理清逻辑关系,看是否有逻辑混乱、无中生有的现象。如2021年新高考卷第12题A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原文表述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

17、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可见,选项中“尽力支持”曲解文意,司马睿连铠甲和兵器都没有供给祖逖,这当然谈不上是“尽力支持”。而“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则属于强加因果,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是出于他内心强烈的驱逐外敌的愿望,跟司马睿的态度没有关系。再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选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正确,原文交代了契丹派遣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被宋军击败,后来辽军再败于北平砦及保州,攻打定州时被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无中生

18、有。原文是:“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是宋朝原来的将领王继忠(当时已降辽)向辽主进言与宋议和的好处,辽主认同他的说法并派遣李兴前往宋朝议和。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四、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方法解答文言翻译题,可按照“七步八法”进行。1.“七步”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七个步骤,即“读审切译连查誊”。(1)读。将要翻译的句子放回原文中反复阅读,依托文意,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事件、前后句子间的关系),把握句子的基本大意。(2)审。在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中是否含有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和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

19、个方面审查。一审名词。用“”画出句子中出现的古代专有名词,如表示人名、地名、时间、朝代、年号、谥号、庙号、鸟兽、官爵、器物、礼制、典籍、度量衡等名称的名词。二审实词。用“”圈出句子中出现的疑难词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三审虚词。用“”标注出句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四审活用。用“”画出句子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五审句式。用“”画出句子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等。(3)切。将句子按表意单位或词切分。(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

20、,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要根据语境(前后文句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间的关系)和平时积累的知识(语法、修辞、文化常识等)合理推断其意思。(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留”“补”“调”“删”等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出来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并写在草稿纸上。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7)誊。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在答题卡上。当然,以上七个步骤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四、五两步是关键。2.“八法”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八种方法,即“留”“删”“补”“调”“换”“固”“意”“凝”。(1)留若句子中出现

21、了古代表示人名、地名、时间、朝代、年号、谥号、庙号、鸟兽、官爵、器物、礼制、典籍、度量衡等名称的专有名词,翻译时要将其保留。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2)删若句子中出现了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音节助词、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不表意的语素,翻译时可将其删除。(3)补对于省略句,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成分或所缺的字词。(4)调对于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句式,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语序。(5)换对于与现代汉语“同名异称”的古汉语单音节词,翻译时要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将其替换。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6)固对于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翻译时

22、要翻译成它的固定意义。(7)意若句子运用了比喻、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8)凝对使用了反复铺陈、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的句子,翻译时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将同类项凝结为一项。以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为例: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读本句可知其大意是,武王问话太公。审本句可知,本句中涉及“克”“奈何”两个词语。“克”联系上下文语境并结合“武王”和“殷”可推知是“战胜”“打败”的意思。“奈何”是一个固定句式,意思是“怎么办”。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本句的翻译为: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

23、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读本句可知其大意是,晏子劝谏齐景公要为“老弱”“鳏寡”提供财物上的帮助。要翻译好本句,理解“不室”“论”“秩”意义是关键。“老弱之不养”,分析“老弱”与“养”之间的语义关系,可知本句是一个被动句,意思是“年老体弱没有得到供养(的人)”。返回目录微专题03 专案突破“鳏寡之不室”中,“鳏寡”指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指老弱孤苦者;“室”的意思是“家室”,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室”就是没有家室之意。本句的意思是“老弱孤苦没有家室(的人)”。“论”,有“议论”“评定”“衡量”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知其在文中的意思是“衡量”,可理解为“按照一定标准”。“秩”是一个很常见的文言词语,其意思“(官员的)等阶”,引申为“(官员的)俸禄”,联系语境可知,其在文中的意思是“生活用度”。另外要注意,这个句子存在一定的对举关系,“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补充的。本句的翻译为: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他们财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