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82367952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学科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关于“语文味”一词,时有耳闻。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理所因而,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本色语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杜少堂老师说: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谢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沉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老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综

2、合素养和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开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老师“自我实现”和“顶峰体验”的产物。语文教学确实是语文味的教学。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确实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如何写的”。语文要学确实实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确实实是“这个味”。详细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吉春亚老师说:“语文味”是不是能够如此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气氛中(否

3、则确实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仿、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 、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构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才能”,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几位专家和特级老师对“语文味”的精辟解释,确实是让我们语文老师正视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功能,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如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做到如此几点:首先,认真

4、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开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底,也是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根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根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使他们具有习惯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才能、阅读才能、写作才能、口语交际才能。语文课程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涵养和审

5、美情趣,使他们逐步构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开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阻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响又往往是多元的。因而,应该注重语文的陶冶感染作用,留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才能,而培养这种才能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好。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截了当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

6、学生思维开展等方面的阻碍,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才能。其次,语文课上要把朗读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遭到情感的陶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再次,让阅读和积累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才能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历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浅薄,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

7、要广。吕淑湘先生说:征询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本人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的”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同时对此进展了量化的规定。它明确要求1、2年级的学生要积累本人喜爱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的学生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展探究性阅读,扩展本人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

8、00万字。课标对阅读积累的详细要求,自然而然地让我联想到古往今来人们对积累的意义的认识。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可见,积累关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让阅读文本成为学生的习惯。现在是信息时代,动画泛滥,游戏泛滥,快餐文化泛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母语,亲近名著,亲近文本。要让学生闻到书香,与好书相伴。要大力倡导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第四、老师要让本人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具有语文味,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语文老师

9、的本身素养。一方面,语文老师要热爱本人的工作。语文味是一种美学境地,需要全部情感的浇铸;语文味是语文老师自我实现和“顶峰体验”的表达,没有全部情感的投入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另一方面,语文老师本人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滋味十足”的人。语文老师的语文味,即书卷气。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老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要素。有无语文味是一个语文老师综合素养最集中的反映。素养并不是苛求全面开展,而是开展教学个性。要擅长找到本人的专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扩展这一专长,逐步教出有一定滋味的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要靠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努力。在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不懈努力下,语文课一定会回归本真,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定会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参考文献:1、语文新课程标准2、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3、崔峦:加强创新认识,推进素养教育小学语文教学1999.114、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