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227815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无论是哪朝哪代,志向都是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家立业,国家富强,但在详细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务,而这些事务发生的目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一样的,但事务和事务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我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问点详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实现统一的缘由: 顺天应人(顺应历史统一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 商鞅变法(主要缘由); 正确策略;重用人才。 2、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接连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 3、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确立中心集权制度。 (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制度内容: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心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终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 3、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

3、两钱)、度量衡。 意义:促进各地经济的沟通与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意义: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5、军事——北修长城拒匈奴,南通灵渠平百越。 (1)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和漓江(珠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三、秦朝疆域四至: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陇海,西至陇西(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第10课 秦末农夫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沉重的赋税(农夫要将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 繁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 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的

4、残暴。 二、秦末农夫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农夫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干脆缘由: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误期当斩。 根本缘由:秦的暴政。 过程: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结果:失败。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农夫起义: 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战: 时间:为期四年; 结果:刘邦战胜。 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四、评价秦始皇(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 1.千古一帝(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混乱局面; 建立专制主义中心

5、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对后世影响深远; 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扩大疆土,为国家做出贡献。 2.暴君(过):他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结论: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2.汉初经济状况萧条的缘由: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复原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汉朝统治。 二、养精蓄锐政策(汉高祖提出)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亡教训

6、。 2.内容: 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 激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十五税一)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渐渐得以复原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含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 2.基本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缘由): 进一步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劝各级官吏关切农桑;进一步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 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政治:接受主父偃,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 (作用:

7、彻底减弱王国力力,加强中心集权。) 思想:实行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并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化。 (作用:加强思想限制,培育了儒学人才。) 经济:盐铁官营,统一铸币(五铢钱),平抑物价。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派张骞出访西域。(作用: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起先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 三、评价汉武帝:地主阶级政治家。实行措施加强中心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创立察举制

8、,选拔人才;击退匈奴,经营西域,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最终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四、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秦皇汉武”的作为、对后世的影响 (1)秦皇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第一次统一中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影响后世。 (2)汉武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实行政治、经济等措施,加强中心集权,完成大一统;出访西域,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第一个盛世,也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

9、兴 1.公元9年,王莽推翻西汉,建立新朝。 2.公元25年,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建立汉朝,都城定在洛阳。 3.光武中兴出现在汉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的缘由(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夫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办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时期:东汉中期以后。 2.危害:朝政腐败,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败。 三、黄巾起义 1.缘由: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主要缘由)。自然灾难严峻。 2.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 结果:失败。 3.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使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两汉西域:玉

10、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日新疆和更远的广阔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访西域被称为“凿空”之举。 第一次出访西域 其次次出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 公元前119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结果 失败 胜利 3.意义: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详细状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奠定基础。 二、丝绸之路 1.含义:古罗马称为“丝国”,通过丝绸之路,辗转贸易。值得纪念的思路开拓者是:汉武帝;张骞;班超;甘英;班勇;张骞功劳最大。 2.开通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无论海上还是陆上的丝绸之路,开通时间都是西汉。) 3.路途: 长安—

11、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P64页地图重点驾驭) 4.开通条件:西汉经济发达;丝织业兴盛;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爱护商旅。 5.历史影响: (1)对汉代: 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之间贸易和文化的沟通和发展。 推动世界文命名的发展。 提高汉国际声望。 促进汉朝的兴盛。 带动了丝路沿线的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2)对今日: 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是中西方友好沟通的见证。 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6.海上丝绸之路: (1)路途:从广东沿海港口动身,绕马来半岛,穿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

12、和斯里兰卡岛。 (2)意义:便利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通商联系。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时间:公元前60年; 政府:西汉政府; 职权范围: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标记西域(今新疆地区)起先正式归属于中心政权,成为我国不行分割一部分。 2.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再次出访西域。 班超派甘英出访大秦; 班勇继承父业,也出访西域。 第15课 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一、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缘由: 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沟通加强; 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拓。 二、科技文化成就 领域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造纸术 西

13、汉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用麻做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医学 东汉 华佗 “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和“麻沸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医圣、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史书 汉武帝时 司马迁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教 西汉 佛教 起源于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东汉 道教 土生土长的宗教。主要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 2.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优点:_原料易得,物美价廉。 3.造纸术独创的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 4.佛教在中国大

14、为传播: (1)缘由:它的教义,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斗志的欲望,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2)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5.道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缘由: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分析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无论是人物的评价,还是事务的作用,或者是改革、民俗,全部的历史事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擅长找寻历史事务的前因后果,是学好历史的法宝,由于各个历史事务离我们都已是遥远的不行呈现的东西,这极大地局限着我们对历史事务的亲身感受感,孤立的去背那些数不完的历史内,不仅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不是国家所乐意看到的,因此,现在的题型

15、早已没了名词说明或是一些全靠复制的题型了,而分析则成了历史试题的主流。 抓错题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肯定要对错是重视起来,而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都是喜爱作对题,因为对的题不费脑子,省事,又能显出自已的水平有多高,在自已已驾驭的学问里来回的去埋头苦干等于奢侈你的时间,要学会在错题中不放松,作错的题型肯定要反复的去看,错题才是拉开你和其它同学分值的方法,初中历史不用奢侈那么多的时间,紧盯着自已的每次作业中的错题就行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主科”也并不影响历史的成果。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学习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历史课不“散”,这是从它的主线特别明确这一点来说的,但历史课乱,由于小学时期并没有

16、开设历史这门学科,而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就是只依一本课完成学习,而初中的历史已经不是这样的了,它显很乱,有大事年表,有地图册,有插图、有注解,显复工杂笼无章,也有不少学生会把地图册放在家中,认为学习就是学课本的,因为他从小学一路起来就是这样,历历史的学习应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杂”学方法,把地图,大事年表,插图等等的历史工具要放在一起来看,用联系的方法去对初中历史进行学习,才是学习初中历史的窍门所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学问点详解与学习方法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