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227096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学问,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当很简单。我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问点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调,承上启下,为隋唐旺盛奠基。)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1.曹胜袁败缘由: (1)袁绍:傲慢轻敌;拒绝正确看法。 (2)曹操:重用人才;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行屯田,增加经济实力。(理解性记忆) 2.意义: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

2、多,战胜曹操 1.斗争起因: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2. 曹操失败缘由:根本缘由:统一时机不成熟。 (1) 曹操:傲慢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2)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3.影响: 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刘占两湖、川贵。 孙在长江中下游。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起先于220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222年 国号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经济特色 灭亡时间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废汉献帝称帝 大修水利 266 汉 221年 成都 刘备(称帝) 在丞相诸葛亮治理下,改善民族关系 263 吴 222年

3、 建业 孙权(称王) 造船业发达 280 *三国鼎立史实结合P76地图记忆。 *三国都留意发展经济,主要目的是满意军事斗争的须要(爱护自己或进攻别国)三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曹魏。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 2. 建立时间:266年 3. 都城:洛阳 4. 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依次:蜀(263年,魏灭)、魏、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5. 灭亡时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6. 西晋灭亡(短命)

4、的缘由: 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 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抗拒。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西晋后期。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结合课本P80页地图)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简称“五胡”)。 3.前秦统一北方: (1)概况: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快速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有所缓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南方)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 2.灭亡时间:

5、420年 3.东晋政治表现: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堂兄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 4.东晋未统一全国缘由: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北伐缺少后援。 二、南朝的统治 1.南朝:420——589年期间,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这些为“南朝”。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3.梁武帝萧衍时,政治腐败,允许部下对地方烧杀抢掠,对经济破坏严峻,使得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江南落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1.缘由: 北方人南迁,带

6、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最主要的缘由)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 统治者重视。 2.表现: 农业:修水利垦荒地;水稻为主施緑肥,小麦农耕和粪肥,也在江南推广。技术上: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植;麦稻兼作;双季稻出现。 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南朝时,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调,承上启下,为隋唐旺盛奠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1.苻坚失败缘由: 民族融合不充分

7、,民族冲突严峻,各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最主要缘由); 苻坚轻敌; 内部不团结; 指挥不当; 战火烧到南方,不得人心; 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缘由); 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2.影响: (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短暂稳定,为经济发展供应了有利条件。3.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历史上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名称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历史影响 巨鹿之战 前207年 项羽 秦军 项羽胜 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曹操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8、孙刘 孙刘胜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 东晋 东晋胜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战役是:赤壁 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战役是:巨鹿、官渡 发生在淮河流域的战役是:淝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治移风易俗) 1.北方的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北魏统一北方: 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2.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3.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 494年,迁都洛阳。迁都缘由:原

9、都城气候干旱,供应不足;政治保守不利汉化;位置偏北,不利融合和限制中原。 迁都目的:推动汉化改革;加强对中原的限制;促进洛阳旺盛,中原发展。 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说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4.孝文帝汉化改革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加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 2.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3.表现: 生产生活:北方各族由畜牧业转向农业生产,汉人学习北方各族畜牧阅历,同时,食物、服装、用具等与汉族融合; 政治上: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 经济文化上沟通频繁; 民

10、族心理上,“胡”“汉”观念渐渐淡薄,民族之间隔阂与偏见削减。 4.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旺盛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发展客观缘由北方民族大融合。 类别 代表人物 朝代 成就 地位 科技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缀术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天文历法 大明历510年正式颁行。 机械制造 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文化 书法 锺繇 曹魏 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并济 后人称

11、其楷书为绝世之作 胡昭 王羲之 东晋 兰亭集序被称“天下第一行书” 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称其为“书圣” 碑刻 北魏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张猛龙碑 特点“苍劲厚重,粗狂雄浑” 绘画 顾恺之 东晋 女士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石窟)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1.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总结北方长期生产阅历;介绍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术方法;强调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珍贵思想。 2.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在前人刘徽基础上创建的。 3.东晋,山水诗增多,山水画起先形成。 4.南北朝辉煌石窟艺术反映佛教盛行,为宣扬佛教,北朝统治者开凿石窟,北朝

12、石窟艺术特点继承秦汉传统风格,同时汲取佛教艺术特点。龙门石窟常与佛教、白马寺结合在一起考察。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初中生如何学好历史 一、端正看法,信任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当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知我们应当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慧。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学问,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肯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化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看法,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

13、。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念,也是历史学不好的缘由之一。其实,历史很简单学好,每一个学生应当增加自信念,信任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学问的整体结构,使学问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书目就是学问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书目,通过它驾驭学问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学问,假如我们理清了线索,驾驭了学问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留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化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留意学问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来”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

14、学问,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据的相关学问。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常常留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晰历史事务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驾驭学问。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学问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学问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学问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学问的驾驭。 四、刚好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果,都必需刚好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刚好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学问不刚好驾驭,作

15、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实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果,还必需驾驭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推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纳以下方法: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学问,即可干脆选出正确答案。解除法。在做题时,假如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学问,对该题的选项逐一解除。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全部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

16、通过思索确定选哪一个。 2、推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全部学问点,然后对每一个学问点进行推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肯定要细致些。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心情。其次,要留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去做:仔细阅读材料,读懂材料;看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快速阅读材料。联系所学学问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绽开讲。4、问答题。问答题的审题很重要,肯定要看清题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么。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晰,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晰,最好分要点作答。驾驭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实力就会逐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对历史学习付出极大的热忱,有信念和决心,肯努力,讲求方法,你们肯定能学好历史,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学问点详解与学习方法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