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职业卫生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82202813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职业卫生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材料由网络搜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材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平安治理职业卫生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 案例正文案例1.1999年8月7日,某厂加氢裂化车间硫化氢管道泄漏,9点15分,一职工巡检时被熏倒。班长觉察后,立即配戴防毒面具去施救。在救人过程中,因所戴防毒面具不能防硫化氢,故也被熏倒,造成两人死亡的严峻事故。事故缘故这起事故是职工巡检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班长施救时错戴了防毒面具所致。案例2. 2000年1月21日,某厂催化装置精制工段酸性水系统停车,对各有关管线进展排液处理。按规定,应先将酸性水泵向汽提塔进料管线上的阀门关上,再将酸性水泵的出口阀和出口排凝阀打开

2、排液。但是,操作人员未关酸性水泵向汽提塔进料管线上的阀门,就打开水泵出口阀和排凝阀排液,排放过程中又无人监护。在进料管线内酸性水排放完后,汽提塔内压力为0.23MPa、浓度为68%的硫化氢气体通过进料管线从酸性水泵的排凝阀处排出,迅速弥漫整个泵房。现在约10点零5分,2名女工正在泵房内清扫卫生,立即被硫化氢气体熏倒,中毒窒息。10点10分左右被人觉察,立即进展抢救,抢救中又有7人不同程度地中毒,2名女工抢救无效死亡,其余7人送医院观察治疗,幸亏无险。事故缘故事故的直截了当缘故是当班操作工在脱水排凝时未将酸性水向汽提塔管线上的阀门排入泵房。这是一起性质严峻的违章操作事故。仅这两起事故,关于在含硫

3、化氢设备区域工作的人们来说,无疑确实是一个足够的警示。那么,在此类区域作业应如何防止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呢?预防硫化氢中毒的对策在含硫化氢设备区域作业的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硫化氢中毒及抢救知识的教育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明白得硫化氢是具有高度危害的窒息性气体,是强烈的神经毒物,从而全面掌握硫化氢的危害、功能和特征。硫化氢无色,有臭蛋味。人对硫化氢的嗅觉阈为0.0120.03mg/m3,起初硫化氢臭味的加强与浓度的升高成正比,但当浓度超过100mg/m3之后,反而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减弱。在高浓度时,人会因特别快引起嗅觉疲劳而不能觉察硫化氢的存在,因而不能依*其臭味强烈与否来推

4、断有无中毒的危险。硫化氢在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是 10mg/m3,进入超过或可能超过容许浓度区域必须佩戴适当的呼吸保护器具。硫化氢浓度越高,对人体毒害越大。较高浓度(200300mg/m3)硫化氢可导致眼睛流泪、刺痛、视物模糊、头晕、头痛,出现昏迷病症;高浓度(7001000mg/m3)硫化氢,可导致人立即出现神志模糊、昏迷、肌肉痉挛、大小便失禁等病症;当接触浓度在1000mg/m3以上的硫化氢时,人犹如遭电击一样,在数秒钟内倒下,瞬间停顿呼吸,假设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麻痹而特别快死亡。所有工作在或可能需要工作在含硫化氢区域的人员每年均应接受一次硫化氢平安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对硫化氢的危害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加强职工的自我防范认识。通过教育培训,还要使职工掌握事故现场急救要点,并进展演练。及时正确地做好事故现场抢救工作,常能使中毒者起死回生,为进一步治疗制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