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重点资料库文本笔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18712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重点资料库文本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离散数学重点资料库文本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重点资料库文本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重点资料库文本笔记.doc(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一章,第一章,0 0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 素数 = 质数,合数有因子和 或 假必真 同为真(pq)(qr),(pq)r,p(qr)等都是合式公式,而 pqr, (p(rq)等不是合式公式。 若公式 A 是单个的命题变项,则称 A 为 0 层合式 (pq)r,(pq)(rs)p)分别为 3 层和 4 层公式【例】求下列公式的真值表,并求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pq)r公式(1)的成假赋值为 011,其余 7 个赋值都是成真赋值第二章,第二章,命题逻辑等值演算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1)双重否定律 AA (2)等幂律 AAA ; AAA (3)交换律 ABBA ; ABBA (4)结合律 (AB)

2、CA(BC) ; (AB)CA(BC) (5)分配律 (AB)C(AC)(BC) ; (AB)C(AC)(BC) (6)德摩根律 (AB)AB ; (AB)AB (7)吸收律 A(AB)A;A(AB)A (8)零一律 A11 ; A00 (9)同一律 A0A ; A1A (10)排中律 AA1 (11)矛盾律 AA0 (12)蕴涵等值式 ABAB (13)假言易位 ABBA (14)等价等值式 AB(AB)(BA) (15)等价否定等值式 ABABBA/ (16)归缪式 (AB)(AB)AAi(i=1,2,s)为简单合取式,则 A=A1A2As为析取范式 (pq)(qr)p A=A1A2As为

3、合取范式 (pqr)(pq)r 一个析取范式是矛盾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合取式都是矛盾式 一个合取范式是重言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析取式都是重言式 主范式主范式 【小真,大假】 成真 小写【例】 (pq)(qp)= (pq)(qp) (消去)= (pq)pq (内移) (已为析取范式)= (pq)(pq)(pq)(pq)(pq) (*)= m2m0m1m1m3= m0m1m2m3 (幂等律、排序)(*)由p 及 q 派生的极小项的过程如下:p = p(qq)= (pq)(pq)q = (pp)q= (pq)(pq)熟练之后,以上过程可不写在演算过程中。该公式中含 n=2 个命题变项,它的主析取

4、范式中含了 22=4 个极小项,故它为重言式, 00,01,10,11 全为成真赋值。【例】(pq)p/= (pq)p (消去)= p(pq) (分配律、幂等律) 已为析取范式= (pq)(pq)= m0m1【例】(pq)(pq)= (pp)(pq)(qp)(qq)= (pq)(pq)重言蕴涵式重言蕴涵式 【例】用附加前提证明法证明下面推理。 前提:P(QR) ,SP,Q 结论:SR 证明:(1)SP 前提引入规则(2)S 附加前提引入规则(3)P (1) (2)析取三段论规则(4)P(QR) 前提引入规则(5)QR (3) (4)假言推理规则(6)Q 前提引入规则(7)R (5) (6)假言

5、推理规则【例】用归缪法证明。 前提:PQ,PR,QS 结论:SR 证明(1)(SR) 附加前提引入规则(2)SR (1)置换规则(3)S (2)化简规则(4)R (2)化简规则(5)QS 前提引入规则(6)QS (5)置换规则(7)Q (3) (6)析取三段论/(8)PQ 前提引入规则(9)P (7) (8)析取三段论规则(10)PR 前提引入规则(11)PR (10)置换规则(12)R (9) (11)析取三段论规则(13)RR (4) (12)合取引入规则全称量词“对“无分配律。同样的,存在量词“对“无分配律 /(3) xyF(x,y) x(F(x,a)F(x,b)F(x,c) (F(a,

6、a)F(a,b)F(a,c)(F(b,a)F(b,b)F(b,c)(F(c,a)F(c,b)F(c,c) 谓词逻辑的等价公式谓词逻辑的等价公式 定理定理 1 1 设 A(x)是谓词公式,有关量词否定的两个等价公式: (1)x A(x)xA(x) (2)x A(x)xA(x) 定理定理 2 2 设 A(x)是任意的含自由出现个体变项 x 的公式,B 是不含 x 出现的公式,则有 (1)x(A(x)B)x A(x)B (2)x(A(x)B)x A(x)B (3)x(A(x) B)x A(x) B (4)x(BA(x) )B x A(x) (5)x(A(x)B) x A(x)B (6)x(A(x)B

7、)x A(x)B (7)x(A(x) B)x A(x) B (8)x(BA(x) )Bx A(x) 定理定理 3 3 设 A(x) 、B(x)是任意包含自由出现个体变元 x 的公式,则有: (1)x(A(x)B(x) )x A(x)x B(x) (2)x(A(x)B(x) )x A(x)x B(x) 定理定理 4 4 下列蕴涵式成立 (1)x A(x)x B(x)x(A(x)B(x) ) (2)x(A(x)B(x) )x A(x)x B(x) (3)x(A(x) B(x) )x A(x) x B(x) (4)x(A(x) B(x) )x A(x) x B(x) (5)x A(x) x B(x)

8、x(A(x) B(x) )/【例】【例】/【例】/【例】/【例】在一阶逻辑自然推理系统 F 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1)所有的人或者是吃素的或者是吃荤的,吃素的常吃豆制品,因而不吃豆制品的人是吃荤的。 (个体域为 人的集合) 。 (2)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骑自行车,每个人或者是喜欢骑自行车或者喜欢乘汽车,有的人不喜欢乘 汽车,所以有的人不喜欢步行。 (个体域为人的集合) 。/【例】符号化下面的命题“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实数,所有的无理数也是实数,任何虚数都不是实数,所 以任何虚数既不是有理数也不是无理数”,并推证其结论。 证明 设:P(x):x 是有理数。Q(x):x 是无理数。R(x):x 是

9、实数。S(x):x 是虚数。 本题符号化为:x(P(x) R(x) ) ,x(Q(x) R(x) ) ,x(S(x)R(x) )x(S(x)P(x)R(x) ) (1)x(S(x)R(x) ) P (2)S(y)R(y) US(1) (3)x(P(x) R(x) ) P (4)P(y) R(y) US(3) (5)R(y)P(y) T(4)E (6)x(Q(x) R(x) ) P (7)Q(y) R(y) US(6) (8)R(y)Q(y) T(7)E(9)S(y)P(y) T(2) (5)I (10)S(y)Q(y) T(2) (8)I (11) (S(y)P(y) )(S(y)Q(y) T

10、(9) (10)I (12) (S(y)P(y) )(S(y)Q(y) ) T(11)E/ (13)S(y)(P(y)Q(y) ) T(12)E (14)S(y)(P(y)Q(y) ) T(13)E (15)x(S(x)P(x)R(x) ) UG(14)第六章,集合代数第六章,集合代数 自然数集合 N N(在离散数学中认为 0 也是自然数),整数集合 Z Z,有理数集合 Q Q,实数集合 R R,复数集合 C C 全集 U,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1)幂等律:AAA AAA (2)同一律:AUA(3)零律:A AEE(4)结合律:(AB)CA(BC) (AB)CA(BC) (5)交换律:ABB

11、A ABBA (6) 分配律 A(BC)(AB)(AC)A(BC)(AB)(AC)吸收律 A(AB)A A(AB)A同一律 AA AEA A-B 称为集合 B 关于 A 的补集 -Bx|x且 xB补集记作A (AB)AB (AB)AB(1)双重否定律:(A)A(2)摩根律:U UA(BC)(AB)(AC) A(BC)(AB)(AC) (BC)=BC (BC)=BC (4)矛盾律:A(A)(5)排中律:A(A)U集合 A 和 B 的对称差记作 AB,它是一个集合,其元素或属于 A,或属于 B,但不能既属于 A 又属 于 B。AB(AB)-(AB)(1)AA/(2)AA(3)A (4)ABBA (

12、5) (AB)CA(BC) (6)AB(A-B)(B-A)第第 7 章章,二元关系,二元关系AB=xAyBAB=a,bc,d=,自反性和反自反性自反性和反自反性 定义 4.10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 xA,都有R,则称二元关系 R 是 自反的。/ R 在 A 上是自反的x(xAR) 定义 4.11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 xA,都有R,则称二元关系 R 是 反自反的。 R 在 A 上是反自反的x(xAR)4.4.2 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定义 4.12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 x,yA,当R,就有R, 则称二元关系 R 是对

13、称的。 R 在 A 上是对称的xy(xAyARR) 定义 4.13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 x,yA,当R 和R 时, 必有 x=y,则称二元关系 R 是反对称的。 4.4.3 传递性 定义 4.14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任意 x,y,zA,当R,R, 就有R,则称二元关系 R 在 A 上是传递的。 R 在 A 上是传递的xyz(xAyAzARRR) 例 4.13 设 A=a,b,c,R,S,T 是 A 上的二元关系,其中 R=, S=, T= 说明 R,S,T 是否为 A 上的传递关系。 解 根据传递性的定义知,R 和 T 是 A 上的传递关系,S 不是 A 上的传递关系,因为 R,R,但R。如果 R 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则称 R 为 A 上的偏序关系,记作。设为偏序关系,如果 ,则记作 xy,读作“小于或等于” /【例】【例】4、设 R 是二元关系,设 S=|存在某个 c,使得R 且R。证明如果 R 是等 价关系,则 S 也是等价关系。/【例】第第 9 9 章章,代数系统,代数系统可以用。 、*、 等符号表示二元或一元运算,称为算符。对于二元运算。,如果 x 与 y 运算 得到 z,记做 x。y=z;对于一元运算。 ,x 的运算结果记作。x. 【例】【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