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18596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6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doc(8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狂犬病狂犬病预预防控制技防控制技术术指南(指南(2016 版)版)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年 1 月/目目 录摘要摘要 .1AbstractAbstract .2前言前言 .4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5(一)病原学.5(二)实验室诊断.7二、临床学二、临床学 .9(一)发病机理.9(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111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 .112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133诊断标准 .15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 .17(一)疾

2、病负担.17(二)感染动物来源.18(三)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19四、人用狂犬病疫苗四、人用狂犬病疫苗 .22(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22(二)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24(三)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的演变.25(四)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27(五)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评价.291暴露前免疫 .302暴露后程序 .303特殊人群 .324疫苗效力及免疫失败 .335. 疫苗安全性 .34(六)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成本效益评价.36五、被动免疫制剂五、被动免疫制剂 .37(一)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38(二)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39(三)被动免疫制剂的保护效

3、果.40(四)被动免疫制剂的安全性.42(五)经济成本与研究进展.43六、人间狂犬病的预防建议六、人间狂犬病的预防建议 .44(一)暴露前预防.441. 基础免疫 .442. 加强免疫 .453. 使用禁忌 .45(二)暴露后预防.461. 暴露的定义与分级 .462暴露后处置 .483再次暴露后的处置 .554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置 .565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服务实施 .60附表附表 1 1.64附表附表 2 2.6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67/编写人员周航,李昱,陈瑞丰,陶晓燕,于鹏程,曹守春,李丽,陈志海,朱武洋,殷文武,李玉华,王传林,余宏杰编写人员单位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

4、病预防控制处(周航,李昱,殷文武,余宏杰)10004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陈瑞丰)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陶晓燕,于鹏程,朱武洋)100050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曹守春,李玉华)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丽)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陈志海)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传林)审核专家唐青,扈荣良,董关木,严家新,俞永新审核专家单位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唐青)13012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扈荣良)100050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董关木,俞永新)430060 武汉

5、生物制品研究所(严家新)/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

6、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根据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AbstractRabies, caused by the infection of rabies virus, is a zoonotic infectious disease. Its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presented as specific h

7、ydrophobia, aerophobia, pharyngospasm, and progressive paralysis. Reports on the deaths of rabies have continuously remained the top ones, among all the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which pos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health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con

8、trol programs on rabies in our country, to regulate the 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 of rabies and to reduce the deaths caused by rabies,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s organized a panel of experts, in the reference with Guidelines issued by WHO, American Advisory Committee

9、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compiled this document-“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 The Guidelines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t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diagnosis, epidemiolo

10、gy of rabies and provided evidence on varieties, mechanisms, effects, side-effects and security of rabies vaccine, as well as on other /preparations on passive immunity of its kind, on methods related to 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 of exposure etc, finally to have come up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n t

11、he above mentioned various techniques.The guidelines will be used by staff working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bies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t all levels, from the departments of outpatient and divisions of infection and emergency control in all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12、. The guidelines will be updated and revised, follow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前言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13、。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根据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一)病原学(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属于单负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

14、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1。狂犬病病毒颗粒呈子弹状,长 100-300nm,直径约 75nm。病毒基因组长约 12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从 3到 5端依次编码 5 种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白(Nucleoprotein, N) 、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 、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 M) 、糖蛋白(Glycoprotein, G)和依赖 RNA 的 RNA 多聚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or Large protein,L) 。病毒颗粒由囊膜(Envelope)和核衣壳(Nucleocapsi

15、d)两部分组成,基因组 RNA 及外层紧密盘绕的 N、P、L 蛋白共同构成具有转录、翻译功能的核衣壳;颗粒外层脂质膜表面镶嵌着 G 蛋白以三聚体构成的纤突(Spike) ,为病毒中和抗原及与宿主受体结合的部位,M 蛋白位于外壳内侧和核衣壳之间,连接内外两部分1, 2。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 56 30-60 分钟或 100 2 分钟即失去感染力。脑组织内的狂犬病病毒在常温、自溶条件下,可保持活力 7-10 天,4可保存 2-3 周。狂犬病病毒在 pH 7.2-8.0 较为稳定,超过 pH 8 易被灭活。/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 、乙醇、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碘制剂

16、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敏感3。1:500 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45%-70%乙醇、1%肥皂水以及 5%-7%碘溶液均可在 1 分钟内灭活病毒,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灭活4, 5。不同型别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不同:在犬、猫等哺乳动物中传播,也称“街毒”的狂犬病病毒毒力很强,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 100%,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而在蝙蝠中传播的狂犬病病毒毒力相对较弱。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RABV 一直被认为是狂犬病的唯一病原6。通过对来自尼日利亚的与 RABV 有血清学相关性的病毒即 LBV(Lagos bat virus)和 MOKV(Mokola virus)

17、的鉴定,以及对 1970 年分离自南非被蝙蝠咬伤病人的 DUVV(Duvenhage virus)病毒的分析,发现了狂犬病病毒群的复杂性,由此出现了“狂犬病相关病毒(Rabies-related virus) ”和“狂犬病血清型”的术语,目前分别将RABV、LBV、MOKV、DUVV 确定为四种血清型。1950 年以来在欧洲分离到的蝙蝠病毒与 DUVV 呈血清学相关性,应用单克隆抗体反应将欧洲蝙蝠病毒进一步分为 EBLV-1(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和 EBLV-2(European bat lyssavirus 2)。针对狂犬病相关病毒多样性的遗传进化研究,产生了

18、新的专业术语“基因型”,并继续发现了新的基因型,如 1997 年从澳大利亚果蝠中分离到的ABLV(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确定为基因 7 型。为了更/好地对日益增多的狂犬病相关病毒进行归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Virus, ICTV)主持设立了狂犬病病毒属,将现存的基因型作为狂犬病病毒分类的基础,并结合系统发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谱,以及生态、宿主、地理范围等特征确立了病毒种类。2014 年,ICTV 最新分类结果明确了 14 种(Species)狂犬病病毒。除了上述 7 个基因型代

19、表 7 种不同的狂犬病病毒外,21 世纪新发现的另外 7 种病毒包括从中亚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 KHUV(Khujand virus)和 ARAV(Aravan virus),从俄罗斯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 IRKV(Irkut virus)和 WCBV(West Caucasian bat virus),从非洲肯尼亚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 SHIBV(Shimoni bat virus),从法国、德国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 BBLV(Bokeloh bat lyssavirus)和坦桑尼亚非洲灵猫身上分离到的 IKOV(Ikoma lyssavirus)7。2011 年从西班牙蝙蝠中分离到的 LLEBV(

20、Lleida bat lyssavirus)尚未经 ICTV 明确归类1 。(二)实验室诊断(二)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病人发病后(死亡前)可采集其唾液(间隔 3-6 小时,至少采集 3 份) 、脑脊液、血清及颈后带毛囊的小块皮肤;病人死后最好采集其脑组织标本(小脑和脑干)进行实验室检测6, 8。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DFA)是狂犬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人和动物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6, 9。临床病例活体组织标本(如颈后部皮肤毛囊)亦可进行 DFA 检测6。直接快速免疫组化法(Direct Rapid Immunoh

21、istochemical Test, DRIT)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亦可特异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6 。病毒核酸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以逆转录 PCR 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包括 Real-time RT-PCR)检测体液(唾液、血清等)和脑组织等标本,但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6, 9。脑组织及唾液等病毒含量高的样本还可进行病毒分离。细胞培养分离所需时间(1-2 天)远少于小鼠颅内接种分离法所需时间(10-21 天)6, 9,且前者的生物安全风险远小

22、于后者。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发病早期几乎没有中和抗体产生,到发病晚期(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后 7-8 天),病毒在脑内大量增殖后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通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可作为狂犬病诊断的依据之一3, 6, 9。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和小鼠脑内中和试验(Mouse Neutralization Test,MNT)3, 9。由于 RF

23、FIT 法无需使用小鼠,所用时间短(24 小时),目前已被广泛采用。RFFIT 方法也是我国现行药典规定的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之一。此外,常用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还有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luorescent Antibody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FAVNT)6 。用 ELISA 法测定的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抗体滴度与用病毒中和试验测定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约 80%符合率),但相应试剂盒尚未普及3, 6。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中和抗体,监测暴露前抗体背景及暴露后疫苗注射的免疫效果。WHO 狂犬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中和抗体水平等于或高于 0

24、.5IU/ml 时,接种者才具备了有效的保护能力;如果发现中和抗体水平低于0.5IU/ml,应进行加强免疫,至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为止3, 6。二、临床学(一)发病机理(一)发病机理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嗜神经性是狂犬病病毒自然感染的主要特征,病毒的复制几乎只限于神经元内。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不进入血液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病毒),而是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外周神经系统10-15。在一些蝙蝠变异株中,由/

25、于嗜皮肤性,病毒增殖也可以发生在感觉神经10, 13, 15 。病毒进入外周神经后,以运输小泡为载体,沿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而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摄取10-13。其移行速度取决于转运方式,逆向轴突运输速度较快,可达 5-100mm/天,如一定范围内(如 10m 至 2cm)的突触同时受感染,病毒移行速度甚至会更快。病毒在轴突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动物实验发现,狂犬病病毒从脊髓上行到脑的扩散速度非常迅速,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重的区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后,病毒通过

26、在运动轴突的顺向轴浆运输“离心性”扩散进入腹侧根、被根神经节及其感觉轴突,并感染感觉轴突支配的肌梭、皮肤、毛囊及其他非神经组织,主要累及神经丛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并经唾液腺排放到唾液中,再由咬伤伤口或被带毒唾液污染的粘膜传播到下一个受害者。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中。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 5 天至数年(通常 2-3 个月,极少超过 1 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此外,/肌肉特异性小 RNA 可能通过

27、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转录和复制影响潜伏期6, 9。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半年。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6, 10-19。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后,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均可引起严重的进行性脑、脊髓、脊神经根炎,病毒数量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20, 21 。人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临床分型可能与病毒对神经组织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反应有关,而与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解剖定位无关22, 23。电生理学研究发现,麻痹型狂犬病的虚弱症状与外周神经轴突病变或者脑白质变性有关24, 25。病毒首先侵入运动神经元解释了狂躁型狂犬病人

28、亚临床的前角细胞功能失调要早于感觉消失症状的出现,并且症状首先发生在被咬伤部位附近,再逐渐发展到身体其他部位。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麻痹型狂犬病人的前驱症状和体征。犬类麻痹型狂犬病的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显示,脑干部位神经束的完整性受损,限制了病毒向前脑的传播。病毒的免疫逃避策略加之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阻碍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病毒的清除。目前尚无狂犬病病人因免疫抑制或加强而死亡的证据。如无重症监护,病人会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 1-5 天内死亡。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尽管脑、脊髓、脊神经根的炎症广泛分布,但并没有破坏神经组织结构26。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

29、碍20, 27-29。(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1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对于狂犬病暴露者而言,除了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外,动物咬伤还可以导致各种复杂的外科伤口、可能的严重并发症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致伤动物不同,所导致的伤口类型、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均有所不同。例如,普通外科创伤的伤口感染率通常为 5%-7%30,而在 III 级暴露中,犬咬伤伤口大部分为撕裂伤(约 60%-76.5%) ,而猫咬伤大部分为穿刺伤(约 85.3%) ;犬咬伤伤口平均感染率约14.8%,而猫咬伤约为 26.8%;手、足部位的咬伤伤口感染率明显较其他部位要高;犬咬伤容易引起化脓性软组织感染,而猫咬伤容易

30、引起淋巴管/淋巴结炎、丹毒等31, 32。引起咬伤伤口感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动物口腔,48%的犬咬伤和 63%的猫咬伤感染伤口分离出需氧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犬咬伤感染伤口分离出的主要细菌是犬属巴斯菌属,而出血败血型巴斯菌属是猫咬伤感染伤口内最主要的菌种32-37。灵长类咬伤感染伤口内分离的菌种包括嗜血杆菌、核粒梭形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放线菌属、产碱杆菌和直肠沃林氏菌(拟杆菌属) 。猪咬伤伤口分离出的菌种主要包括猪放线菌、拟杆菌属、大肠杆菌、黄杆菌属、多杀性巴斯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 MRSA)等37。巴斯菌属、链球菌、葡萄球菌、摩拉克菌和奈瑟菌属是最/常见的需氧菌;梭形杆菌属、

31、拟杆菌属、噬卟啉拟杆菌属是最常见的厌氧菌,且其中大部分细菌为产 -内酰胺酶,甚至是耐甲氧西林的菌种(MRSA),因此,在伤口感染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病原菌耐药因素38-43。2狂犬病的临床表现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 2/3 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25-27。狂躁型患者以意识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相似的神经病变症状。GBS 是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

32、又称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或对称性多神经根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与 GBS 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热、叩诊肌群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不伴有感觉功能受损。根据病程,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几个阶段。但实际上发病是一个连续的临床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系列可以独立分割的表现6, 20。(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 1-3 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

33、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 2-10 天(通常 2-4 天) 。(3)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

34、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大多数动物狂犬病病例的机能亢进期会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人间狂犬病病例的机能亢进为间歇性,由数个持续 1-5 分钟的兴奋期组成。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亢进期之间,患者一般合作,并可以进行交流。急性神经症状期的其他异常表现包括肌束震颤(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换气过度、唾液分泌过多、局部或全身痉挛,以及一些较罕见的症状,包括阴茎异常勃起或性欲增强,这些体征都与

3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本期一般持续 1-3 天。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类 GBS 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4)麻痹期:指的是患者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麻痹可能是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以被咬肢体侧更为严重;或者呈上升性,类似 GBS。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

36、表情等。进而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久即发生。本期持续 6-18 小时。狂犬病的整个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 5 日。死因通常为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20, 27-29。本病在临床上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GBS 等相鉴别。/3诊断标准(1)原国家卫生部 2008 年颁布的狂犬病诊断标准9: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证据。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A.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临床表现;B.明确的动物致伤史+典型的麻

37、痹型狂犬病临床表现。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下列任一项,即可确诊:A.直接荧光抗体法(或 ELISA 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或用 RT-PCR 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B.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唾液或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狂犬病病毒;C.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 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 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出狂犬病病毒。(2)WHO 的狂犬病定义6:临床病例:病例具有急性神经性综合征(如脑炎),主要表现为机能亢奋(如狂躁型狂犬病)或者麻痹综合征(如麻痹型狂犬病),如果没有重症监护

38、支持,病人通常会在首发症状出现后 7-11 天内进行性发展为昏迷和死亡,常见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符合下列实验室标准中的 1 种或几种即可确诊:/A.存在病毒抗原;B.细胞培养方法或实验动物接种中分离到病毒;C.未接种疫苗者的脑脊液或血清中存在病毒特异性抗体;D.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活体或尸检样本(如脑活检样本、皮肤、唾液、浓缩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WHO 的狂犬病病例分类如下:疑似病例:符合临床病例定义的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有与疑似狂犬病动物接触的可靠病史;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认的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在缺少动物暴露史或临床疑似脑炎症状的情况下,如果实验室诊断检测明确,仍可进行确定性诊

39、断。对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患者在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情况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无论临床类型如何,当脑干、海马、下丘脑、深层和皮层下白质以及深层和皮质灰质的核磁共振 T2 成像出现模糊、微弱的异常高信号时,均提示可能为狂犬病。疾病晚期,当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时,增强核磁可以清楚地显示上述改变,这些特征可用来将狂犬病与其它病毒性脑炎相区别。脑部 CT 几乎没有诊断价值44-46。/三、流行病学(一)疾病负担(一)疾病负担狂犬病在全球广泛分布,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均有人间狂犬病报告。进入 21 世纪后,狂犬病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全球每年约有 60000 人死于狂犬病,是致死人数最多的动物源

40、性传染病47, 48, 每年由此引发的经济负担约为 40 亿美元49。目前,除许多太平洋岛国无狂犬病报告外,仅有澳大利亚消除了肉食动物狂犬病,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少数拉丁美洲国家消除了犬狂犬病6, 47。目前,99%的人间狂犬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亚洲的狂犬病病例数居全球首位,估计年死亡人数达 30000 人(95%CI,8100-61400)49。印度为当前狂犬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据估计年狂犬病发病数为 20000-30000 例,发病率为 2/10 万。中国人间狂犬病发病仅次于印度,2007 年疫情高峰时,年报告病例数达 3300

41、 例50。2004-2014 年,狂犬病死亡人数一直高居我国传染病死亡数的前 3 位。此外,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狂犬病漏报率可能高达 35%51,提示我国狂犬病的疾病负担可能存在低估52。(二)感染动物来源(二)感染动物来源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引起7,特别是亚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区,犬是引起人

42、间狂犬病的最主要原因。而犬狂犬病疫情控制较好的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传染源为蝙蝠、狐、豺、狨猴、猫鼬和浣熊等野生动物53-57。宿主动物中,蝙蝠较为特殊,由于蝙蝠暴露可能为极难察觉的细微咬伤或损伤18,从而导致暴露风险大为提高。WHO 及美国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均将蝙蝠暴露归类为严重暴露,要求将其按照 III 级暴露进行处置6, 18, 19, 22。美国和加拿大 1950-2007 年间 56 例蝙蝠导致的人间狂犬病病例中,有明确咬伤史者仅 22 例(39%) ;与蝙蝠直接接触而无咬伤(如触摸蝙蝠)者 9 例(16%) ;有 6

43、例(11%)并无明确接触史,仅发现房间内有蝙蝠;而无直接接触者为 19 例(34%)58。WHO 指出,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的野生和家栖啮齿类动物的大规模检测显示,此类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狂犬病病毒终端溢出性感染仅为偶发事件,说明此类动物并非狂犬病的贮存宿主,也不参与该疾病的流行和传播6, 22。美国 CDC 也指出,啮齿类(尤其小型啮齿类,/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未发现此类动物导致人间狂犬病的证据。根据美国 20 年(1985-2004年)的监测,尽管在浣熊狂犬病发病地区,偶有旱獭(土拨鼠)感染狂犬病的记录,但从未

44、在小型啮齿动物中检测到狂犬病病毒,也无啮齿类或兔形目动物导致人间狂犬病病例的证据18, 59。(三)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三)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我国人间狂犬病先后出现了 3 次流行高峰(图 1) 。第一次高峰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曾逾 1900 人。第二次高峰出现在 20 世纪 80年代初期,1981 年全国狂犬病报告死亡 7037 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死亡数最高的年份。整个 80 年代,全国狂犬病疫情在高位波动,年报告死亡数均在 4000 人以上,年均报告死亡数达 5537 人60。第三次高峰出现在 21 世纪初期,狂犬病疫情在

45、连续 8 年快速下降后,重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至 2007 年达到高峰,当年全国报告死亡数达 3300 人。图 1. 1950-2014 年中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在第三次疫情高峰前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狂犬病的措施,包括落实人间狂犬病防控措施、建立狂犬病多部门防控机制、强化犬只管理和动物狂犬病防治,以及加强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质量监管等61,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防治效果。自 2008 年起,我国狂犬病疫情出现持续回落,至 2014 年报告发病数已降至 1000 例以下,较 2007年的峰值下降了 72%。历史上我国所有省份均报告过人间狂犬病病例。近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

46、南、华东地区,但其他省份也时有疫情报告。1996-2008 年,除西藏和青海外,其余 29 省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排名前 10位的省份为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江西、江苏、湖北、河南、四川和安徽,报告病例占全国总数的 86.9%62,全国发病地区分布见图 2。2007 年以来,狂犬病波及地区数呈下降趋势,但速度图 2. 2014 年全国报告狂犬病发病地区分布/相对缓慢。2007 年全国 23 省共 993 个县(区)报告病例,2014 年仍有 567 个县(区)报告病例。2007 年后,多数省份狂犬病疫情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疫情较重的省份下降显著,但疫情有向北和向西北地区扩展的趋势50, 63,河北、山西、云南、陕西、海南、重庆等既往报告发病数较少的省份曾一度出现疫情上升。2012 年后,各省疫情均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