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18400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 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目 录前言61 适用范围62 规范性引用文件63 术语和定义7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8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84.2 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8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95.1 系统性原则95.2 协调性原则95.3 等级性原则95.4 强制性原则95.5 动态性原则9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10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10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10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10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10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117 生态功能红

2、线划定范围137.1 重要生态功能区13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137.3 禁止开发区15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15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15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21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33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33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34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34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35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36附录 A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37附录 B 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41附录 C 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43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

3、意见 (国发201135 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4、、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046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发201142 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 号)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环发200892 号)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

5、划(2011-2030 年) (环发2010106 号)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 (国函201213 号)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 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生态功能红线:指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在重要生态功能区、

6、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最小生态保护空间。重要生态功能区: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地域空间。生态敏感区: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易于发生生态退化的区域。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恢复时间较长的区域。国家生态安全:指国家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状态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一种状态。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生态功能红线是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空间,是

7、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其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生态服务保障红线:指提供生态调节与文化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生态区域;(2)生态脆弱区保护红线:指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维护人居环境安全的基本生态屏障;(3)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指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与种质资源生存的最小面积。4.2 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后,应满足如下属性特征与保护要求:(1)保护性质不改变;(2)生态功能不降低;(3)空间面积不减少。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5.1 系统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根据生态保护对象的功能与类型分别划定,通过叠加

8、分析综合形成国家或区域生态功能红线。5.2 协调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区划、规划相协调,共同形成合力,增强生态保护效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面积规模。5.3 等级性原则根据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监管需求,生态功能红线实行分级划定。生态功能红线区域内部可实行分区管理,实行差异性管控措施。此外,国家层面划定并监管国家级生态功能红线,各地应划定并监管地方级生态功能红线。5.4 强制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实行严格管理。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准

9、入制度与管理措施,做到不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5.5 动态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之后并非永久不变,红线面积可随生态保护能力增强和国土空间优化适当增加。当生态功能红线边界和阈值受外界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时,应当适时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基本生态功能供给。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 号) ,参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文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识别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

10、敏感、脆弱的区域,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在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内开展区域生态保护现状调查,系统分析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威胁状况,综合评估生态保护成效与存在的问题。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依据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法,在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分别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目标与重点,在空间上识别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将各类生态功能红线进行空间叠加与制图综合分析,按照生态功能类型、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等级确定边界。在高分辨率遥感解析的基础上,通过

11、实地调查,对生态功能红线区进行地面勘界,最终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地理分布界线。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编制不同类型生态功能红线专题图件和生态功能红线总图;调查与收集生态功能红线的基础信息,建立生态功能红线空间信息数据库,完成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报告。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技术流程参见图 1。图 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生态保护现状评价与重要性评价生态保护现状评价与重要性评价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结构与功能状况生态功能红线叠加分析生态功能红线叠加分析现场调查遥感解析边

12、界标定生态功能红线图件、数据库与文字报告生态功能红线图件、数据库与文字报告禁止开发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受威胁状况生态系统服务 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 号) ,结合生态功能红线的保护目标,在以下区域划定生态功能红线:7.1 重要生态功能区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海洋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 5 类共50 个。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家重

13、点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4 类共 25 个。海洋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7.2.17.2.1 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我国陆地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包括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脆弱区。(1 1)生态敏感区)生态敏感区陆地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影响易于引发生态问题的区域。水土流失敏感区、土地沙化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河湖滨岸敏感区等是我国主要的陆地生态敏感区类型。(

14、2 2)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陆地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降水、积温、地表土壤基质等条件较难保障植被快速自然恢复需求,频繁受大风、干热等不利气候影响以及受洪水、风浪等强烈冲蚀的区域。东北林草交错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区及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区等是我国主要的陆地生态脆弱区类型。7.2.27.2.2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类型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海岸侵蚀敏感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和风暴潮增水影响区。(1 1)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指分布于我国海域和海岸带已建保护

15、区以外的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区,如鱼虾产卵场、洄游通道、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等,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 2)海岸侵蚀敏感区)海岸侵蚀敏感区指受海水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强烈,多年或近年处于蚀退状态的自然岸线。(3 3)海平面上升影响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指因全球海平面上升叠加区域地面沉降引起的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所导致的海岸带淹没区。(4 4)风暴潮增水影响区)风暴潮增水影响区指发生风暴潮时,实况潮位高出天文潮位所导致的海岸带淹没区。7.3 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16、和国家地质公园。跨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纳入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 中划定的 3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前述三区有超过 60%的重合度,且边界尚未确定,因此在此次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时暂不单独列入划定范围。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根据不同类型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等级划分,将重要性等级高的区域划为生态功能红线。8.1.18.1.1 数据准备数据准备搜集与重要生态功能区相关的各种专题图件与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属性、土地利用、地形以及长时间序列的 NDVI、气象数据(气

17、温、降水、太阳总辐射量)等,完成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前的数据准备工作。8.1.28.1.2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防风固沙等。(1 1)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定量指标法 slomeanproFKNPPS11式中:为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指数;NPPmean为评价区域多年生proS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NPP 的遥感模型算法参见附录 A;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算法参见附录 B;Fslo为根据最大最小值法归一化到 0-1 之间的评价区域坡度栅格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18、由DEM 计算得出) 。本方法强调绿色植被、地形因子和土壤结构因子在土壤保持中的作用,简便易行(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相比) ,可定量揭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能力的基本空间格局,比较适用于大尺度区域的快速评估。基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模型法在数据资料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各因子参数需求时可以采用修正自 USLE 的土壤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详见附录 B。(2 2)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定量指标法)1 (slopresicmeanFFFNPPWR式中:WR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指数;NPPmean和Fslo的含义和算法同上文。Fsic为土壤渗流能力因子,根据美国农业

19、部(USDA)土壤质地分类,将 13 种土壤质地类型分别在 0-1 之间均等赋值得到。如,clay (heavy)为 1/13、silty clay 为2/13,sand 为 1;Fpre由多年(大于 30 年)平均年降水量数据插值并归一化到 0-1 之间。基于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ETPWY1 11 PPET PPETPPETP ET式中:WY为地表总产水量,作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的代用指标;P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为蒸散量,PET为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 为下垫面(土地覆盖)影响系数,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取值(表1) 。该方法采用了高度概化的地表覆盖因子,因此,需要对评价结果做不确定性分析和

20、参数敏感性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表表 1 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参数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参数参考取值参考取值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高覆盖林地低覆盖林地灌丛草地人工用 地其他取值0.52110.50.10.1注:高覆盖林地为覆盖度30%,低覆盖林地为覆盖度600砂粉土、粉土3000.29在数据条件具备的条件下也可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计算评价区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值,根据土壤侵蚀量大小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分级。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干燥指数、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等评价指标,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

21、标准作相应的调整。根据各指标敏感性分级标准及赋值(表 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单因子敏感性影响分布图进行乘积运算,得到评价区的土地沙化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公式如下:4iiiiiDIWKC式中:Di为 i 评价区域土地沙化敏感性指数;Ii、Wi、Ki、Ci分别为 评价区域干燥指数、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的敏感性i等级值。表表 3 3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指标干燥指数6m/s 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分级赋值 (S)不敏感0.85基岩0.61轻度敏感0.81.0510粘质0.40.63中度敏感1.01.251020砾质0.20.45

22、高度敏感1.252.02030壤质0.27极敏感2.030沙质09Ii干燥指数: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反映了某地、某时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rIi/1016. 0式中:10指日温10持续期间活动积温总和;r为同期降水量(mm) 。Wi起沙风天数:风力强度是影响风对土壤颗粒搬运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资料表明,砂质壤土、壤质砂土和固定风砂土的起动风速分别为 6.0、6.6 和 5.1m/s,选用冬春季节大于 6m/s 起沙风天数这个指标来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根据研究区各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插值生成土地沙化对起沙风天数敏感性的单因素评价图。Ki土壤质地:不同粒度的土壤颗粒具有不同的

23、抗蚀力,粘质土壤易形成团粒结构,抗蚀力增强;在粒径相同的条件下,沙质土壤的起沙速率大于壤质土壤的起沙速率;砾质结构的土壤和戈壁土壤的风蚀速率小于沙地土壤;基岩质土壤供沙率极低,受风蚀的影响不大。以土壤质地图为底图,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得出土壤质地对土地沙化敏感性的单因素评价图。Ci植被覆盖度地表植被覆盖是影响沙化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水域、冰雪和植被覆盖高的地区,不会发生土壤的沙化;相反,地表裸露、植被稀少都会使土壤沙化的机会增加。因此,植被覆盖是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的又一重要指标。)/()(soilvegsoiliNDVINDVINDVINDVIC式中:NDVIveg为完全植被覆盖地表所贡献的信

24、息,NDVIsoil为无植被覆盖地表所贡献的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获取植被NDVI影像图,进而计算植被覆盖度。由于大部分植被覆盖类型是不同植被类型的混合体,所以不能采用固定的NDVIsoil和NDVIveg值,通常根据NDVI的频率统计表,计算NDVI的频率累积值,累积频率为 2%的NDVI值为NDVIsoil,累积频率为 98%的NDVI值为NDVIveg。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取决于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子。根据各单因子的分级及赋值(表 4)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各单因子敏感性影响分布图进行乘积计算,得到石漠化敏感性等级分布

25、图,公式如下:式中:Si为 i 评价区域石漠化敏感性指数;Di、Pi、Ci为i评价区域碳酸盐出露面积百分比、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各因子的敏感性等级赋值见表 4。Di是区域单元范围内碳酸盐出露面积占单元总面积的百分比;Pi根据评价区数字高程(DEM)在地理信息系统下进行处理和分级;Ci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参照土地沙化敏感性。表表 4 4 土地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土地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指 标碳酸盐出露面积百分比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分级赋值(S)不敏感10%50.81轻度敏感1030%580.60.83中度敏感3050%8150.40.65高度敏感5070%15250.20.47极敏感

26、70%250.29 河滨带敏感性评价3iiiiCPDS依据河流水环境功能和水质目标以及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确定河滨带敏感性。参考国内外河滨带植被保护宽度设计经验数据,或通过试验研究滨岸植被带宽度-效益关系,提出滨岸带植被最小保护宽度。),(bafH 式中:H 为根据水质目标敏感性和土壤侵蚀强度确定的河滨植被最小保护宽度;a 为水质目标敏感性等级;b 为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a.河流水质目标敏感性等级依据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水环境功能类型,确定水质目标敏感性等级,敏感性等级分别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表5) 。表表 5 5 水质目标敏感性评价分级水质目标敏感

27、性评价分级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水质目标类类类类类b. 河滨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可分为极剧烈、剧烈、强烈、中度、轻度和无明显侵蚀。土壤侵蚀强度的确定参照SL190标准要求。c. 河滨带植被最小保护宽度参考国内外河滨岸带保护实践经验,确定滨岸带植被最小保护宽度(表6) 。植被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推荐宽度是指植被覆盖度高、结构良好,尤其是草被覆盖较好状态下的宽度。表表 6 6 河流滨岸带最小保护宽度推荐值河流滨岸带最小保护宽度推荐值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河滨岸缓冲带保护 的最小宽度(m)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强烈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无明显侵蚀极敏感4040353

28、53030高度敏感303025252020中度敏感252520201515一般敏感202015151510水质 目标 敏感性不敏感151515151010d. 一般性实施原则山区河流(包括水库):根据河谷地貌特征,保护河漫滩、邻近集水坡面(V型)或阶地坡面(U型) 。平原宽浅河流:保护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区范围。湖滨带敏感性评价按照渔业、水质、野生动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休憩和视觉质量 4 个属性的敏感性等级综合判定湖滨带敏感性等级。对4 个属性的敏感性由极敏感到不敏感分别设定A、B、C、D、E 共 5 个等级的判定基准(表7表 10) ,以 4 个属性中的最高敏感性作为综合等级。 d,max)(

29、cbafx式中:f(x)为湖滨带敏感性综合等级;a为湖泊渔业敏感性等级;b为湖泊水质敏感性等级;c为湖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等级;d为休憩和视觉质量敏感性等级。针对综合等级提出湖滨保护管理宽度建议,管理范围包括湿地植被带、保护带和管理带三部分(表 11) 。除非具有特别的保护价值外,面积小于 5 公顷的湖泊不再分级;面积 5-1000 公顷的湖泊需要根据敏感性等级设定湖滨管理范围;面积大于 1000 公顷的湖泊根据不同湖滨岸段的敏感性等级差异确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宽度。表表 7 7 湖泊渔业敏感性等级湖泊渔业敏感性等级级别分 级 标 准A常年或季节性具有稀有或濒危的鱼类物种 环湖区域具

30、有罕见或稀有的基因库 滨岸区范围被确定为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的产卵场 水面面积小于 1000 公顷,具有对干扰高度敏感的区域重要性鱼类物种B湖泊是稀有的垂钓活动场所 正在实施渔业恢复项目C支撑或季节性支持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 在物理和化学特征上支持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D有鱼类存在,但没有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 湖泊的物理或化学特性限制了渔业的潜力 没有支持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存活的增值潜力(一旦恢复,可以提升级别)E由于物理或化学特性的限制,湖泊没有现存的或潜在的渔业 没有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存在 没有渔业增值的潜力(由于高费用-效益比)表表 8 8 湖泊水质敏感性等级湖泊水质敏感性等级级别分

31、级 标 准A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B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C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D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E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表表 9 9 湖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等级湖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等级级别分 级 标 准A湖泊(或湖滨带)为受威胁物种(或濒危物种、省级保护物种)提供了罕 见生态系统或栖息地,生态系统和栖息地易受附近人类活动的影响。B湖泊(或湖滨带)为对人类干扰活动敏感的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栖息地在 区域内相对罕见。C天然草被(寒、旱区)或一定郁闭度的人工林,有一定数量的非保护类野 生动物存在。D天然草被(寒、旱区)或稀疏的人工植

32、被,有少量野生动物存在。E人工草被或单一人工林,或有显著比例的入侵物种,鲜有野生动物。表表 1010 湖泊休憩和视觉质量敏感性等级湖泊休憩和视觉质量敏感性等级级 别分 级 标 准A具有省级或省级以上特色意义。 休憩资源价值非常高且非常敏感,需要严格保护。 具有低视觉吸收能力(VAC)和高视觉敏感性。B具有地区特色意义。 休憩资源价值高且敏感,需要严格或特殊管理。 具有低到中等视觉吸收能力(VAC)和高视觉敏感性。C具有当地特色意义。 休憩资源价值高或中等,且敏感,需要特殊或一般性的管理。 具有中等视觉吸收能力(VAC)和中视觉敏感性。D具有一般性湖泊共有的功能。 休憩资源价值中等,功能一般且不

33、敏感,需要一般性的管理。 具有高视觉吸收能力(VAC)和中视觉敏感性。E具有湖泊的基本功能。 休憩资源价值和功能一般且不敏感,只需要一般性的管理。 视觉敏感性低或无。注:湖泊等级的判定不需要满足该级别的所有标准。视觉吸收能力(Visual absorption capability,VAC):是评价景观对人类干扰导致的视觉变化的敏感性程度的指标。表表 1111 滨岸保护、湖滨保护和管理区宽度(斜坡距离,单位:滨岸保护、湖滨保护和管理区宽度(斜坡距离,单位:m m)湖泊等级湿地植被区湖滨保护区湖滨管理区总湖滨管理范围A1019050250B104050100C102070100D10090100

34、E10040501-5 公顷未分类的湖泊100203010-3000 平方公里10200100310-3000(2 2)海洋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海洋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可参考 8.1.2 中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模型方法,结合国家海洋部门相关生态保护与管理要求综合划定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红线。 海岸带灾害敏感区在海岸带强烈侵蚀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和风暴潮强烈影响区,综合叠加多年蚀退宽度、海平面上升淹没影响区宽度以及风暴潮增水影响区宽度,取三者最大宽度作为海岸带灾害敏感区范围,划定生态功能红线。 cbafx,max)(式中:f(x)为海岸带灾害敏感性影响范围;a为海岸侵蚀敏感区宽

35、度;b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宽度;c为风暴潮增水影响区宽度。a. 海岸侵蚀敏感区对淤泥质海岸和砂质海岸,依据历史岸线位置记载、海岸侵蚀监测数据以及基于长时间序列(30 年以上)遥感影像的海岸线变化监测等,分析确定蚀退海岸分布及蚀退速率。以当前海岸线为基准,以近 30 年岸段平均蚀退宽度作为缓冲区宽度,向陆地划定生态功能红线。b. 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对于无堤防岸段,根据海平面变化和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计算区域年均海平面上升速率,推断未来百年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结合高精度高程数据,确定百年海平面上升的陆域淹没范围。tanSb 式中:b为未来百年间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区宽度;S为未来百年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

36、为近岸平均坡度。c. 风暴潮增水影响区根据各验潮站、港口潮位监测数据,计算地区风暴潮增水重现期水位,以百年一遇重现期水位作为预设水位进行淹没分析,确定风暴潮增水影响范围。Hctan=式中:c为风暴潮增水影响区宽度;H为百年一遇风暴潮增水高度; 为近岸平均坡度。(3 3)其他生态敏感性评价)其他生态敏感性评价除上述生态敏感性以外,各地可根据地方实际的敏感性确定其评价方法,将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划为生态功能红线。8.2.38.2.3 评价分级与红线划定评价分级与红线划定(1 1)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采用自然分界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将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为 5 级,即不敏感、轻度敏感

37、、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具体分级赋值及标准见表 12。表表 1212 生态敏感性评价分级生态敏感性评价分级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分级赋值13579分级标准1.0-2.02.1-4.04.1-6.06.1-8.08.0(2 2)红线划定)红线划定将不同类型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为极敏感区域和高度敏感区域划为生态功能红线。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及内部空间差异性,各类禁止开发区按以下原则划定生态功能红线。(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全部纳入生态功能红线 。(2)跨省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全部纳入生态功能红线。(3)处于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内的其他类型禁止开

38、发区不再单独进行生态重要性评估,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划定生态功能红线。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8.4.18.4.1 生态功能红线叠加分析生态功能红线叠加分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对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及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进行空间叠加与综合分析,形成包含各类生态功能红线的空间分布图。8.4.28.4.2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以初步划定的生态功能红线成果图为依据,通过现场踏勘和GPS 定位,根据以下原则,进一步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实际边界。(1)与区域生态保护相关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2

39、)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类型相似性;(3)尽可能保持景观连通性;(4)兼顾主导生态功能与综合生态功能;(5)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要素保持自然地理边界。8.4.38.4.3 生态功能红线命名生态功能红线命名生态功能红线的命名采取“自然地理单元+主导生态功能保护(或预防)+国家红线区”的命名方式。例如, “大别山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国家红线区” 、 “毛乌素沙地土地沙化预防国家红线区” 。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生态功能红线图件编制的技术要求包括空间参考系统、图件编制方法及图件内容等。9.1.19.1.1 空间参考系统空间参考系统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 国家

40、大地坐标系” ;高程基准: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全国采用双标准纬线等角割圆锥(Albers)投影,中央经线为 110 度,原点纬度为 10 度,双标准纬线为北纬 25 度和北纬 47 度。区域采用高斯克里格投影,经差 6 度分带。9.1.29.1.2 图件图件编制方法编制方法生态功能红线成果图件编制方法及比例尺可参照 GB/T 12343和 GB/T 13923 相关要求执行。9.1.39.1.3 图件内容图件内容生态功能红线图件应全面反映生态功能红线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以及生态功能红线的空间分布。(1 1)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图件)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图件包括但不限于以

41、下图件: 遥感影像图 行政区划图 地形地貌图 植被类型分布图 水系分布图 土壤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2 2)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图件)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图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图件: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系列图 生态敏感性评价系列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图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红线图 禁止开发区红线图 生态功能红线分布总图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9.2.19.2.1 生态功能红线特征信息描述生态功能红线特征信息描述生态功能红线特征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1)面积与范围:包括所处行政区域和地理位置,红线区面积(以公顷为单位表示) 、生态功能红线拐点坐标等。(2)自然

42、环境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类型等。(3)经济社会概况:包括区内人口、社区数量与分布、土地利用状况、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特征等。(4)存在的问题:现存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5)保护目标:包括生态功能红线保护的主导生态功能和次要生态功能情况。(6)生态功能红线管控措施:依托我国现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生态功能红线管控措施。对自然保护区等已具备法律依据的,按现有规定执行;对于新划定的生态功能红线,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9.2.29.2.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建设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建设在

43、资料收集与图件制作基础上,汇总生态功能红线各类基础信息与专题信息,通过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标准可参照 GB/T 13923 和 CH/T 9005 相关要求。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以文字报告形式表述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必要性和意义、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生态保护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方案等。附录 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可基于 CASA 光能利用率模型计算。CASA 模型认为 NPP 是由植物光合作用与其对光能利用率的大小共同决定的。所以,CAS

44、A 模型中 NPP 的估算可以由植物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和实际光能利用率()两个因子来表示,其估算公式如下:),(),(),(txtxAPARtxNPP式中,APAR(x,t)表示像元x在t月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g Cm-2month-1) ,(x,t)表示像元x在t月的实际光能利用率(g CMJ-1) 。APAR 的估算:APAR 的值由植被所能吸收的太阳有效辐射和植被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来确定。5 . 0),(),(),(txFPARtxSOLtxAPAR式中:SOL(x,t)表示t月在像元x处的太阳总辐射量,FPAR(x,t)植被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常数 0.5

45、 表示植被所能利用的太阳有效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FPAR的估算:由于在一定范围内,FPAR与 NDVI 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一关系可以根据某一植被类型 NDVI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所对应的FPAR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确定。minminmax min,max,min,)()(),(),(FPARFPARFPARNDVINDVINDVItxNDVItxFPARiii式中:NDVIi,max和NDVIi,min分别对应第i种植被类型的 NDVI 最大和最小值。FPAR与比值植被指数(SR)也存在着较好的线性关系,可由以下公式表示:minminmax min,max,min,)()(),(),(FPARFPARFPARSRSRSRtxSRtxFPARiii式中,FPARmin和FPARmax的取值与植被类型无关,分别为 0.001和 0.95; SRi,max和SRi,min分别对应第i种植被类型 NDVI 的 95%和5%下侧百分位数, SR(x,t)由以下公式表示:),(1),(1),(txNDVItxNDVItxSR通过对 FPAR-NDVI 和 FPAR-SR 所估算结果的比较发现,由 NDVI所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