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114636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人口素养与环境 示范教案二(人口素养与环境)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人口数量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些影响因素。 实力目标 1.利用一些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和综合,得出人口数量改变与环境的关系。 2.学会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对某一现象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所不同。 德育目标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有影响,但不是肯定的。 2.相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 教学重点 人口数量变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决不是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缘由是人口数量增长

2、。 教学方法 1.运用相关图表,联系实际生活,从身边的一些改变或现象说起,了解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改变和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把人口与环境放在第一单元讲解并描述。 在初中地理和中学一年级地理必修课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相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探讨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学问有着紧密的

3、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学问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养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养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支配讲解并描述人口再生产内容。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驾驭的人口学学问,比起初中地理的计算人口增长率等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相

4、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支配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改变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事实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解并描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实行限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相识。第4课讲人口素养与环境内容,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养的环境因素和科学文化素养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素养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解并描述的重点在其次部分,通过对人口科学文化素养与环境关系的探讨,使学生相识科学文化素养对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主要分

5、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洁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状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淌人口问题。 一 网上课堂 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解并描述第一单元第一节 1了解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及特征,人口再生产的转变规律及动力,人口再生产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差异。 2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分析预料其转变趋势。(二)学习指导 2 教材分析: 在教学中肯定要清晰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以免有错误的理解。 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改变、人口素养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变更。

6、 人口数量的改变包括人口肯定数量的改变及人口增长速度的改变,而由诞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确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速度),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数量增殖非常缓慢。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趋于下降。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着很大的改变。 人口素养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口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

7、的身体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养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养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可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化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的变更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名深刻的改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线条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相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

8、分。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确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诞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诞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人们对下面两点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同的:(1)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肯定方向演化的。 其次,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起先?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时,虽然没有特殊强调,但已说明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起先的。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诞生率(当然这并不解除某些年份或时期死亡率

9、超过诞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日约60亿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缘由,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靠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养分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殊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干脆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起先的基本缘由。 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解并描述,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化。需留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

10、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例如,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型”就有很大差别,其诞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差异。(表1,3) 其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但死亡率病并不极低,因为其年龄结构中老龄化严峻,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而分年龄死亡水平仍小于发展中国家.(表1,2) 3学问要点: 11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再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接连死亡,新一代不断诞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先哲箴言: 一代人过去了,另一代人接踵而至,世界亘

11、古长存。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诞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 1原始型: 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特征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诞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凹凸) 缘由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自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挡疾病和自然灾难的实力极低, 举例: 欧洲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平均寿命28岁 2传统型: 时代农业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征高死亡率、高诞生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凹凸) 缘由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手工劳动为基础)举例:历代封建王朝初期的兴盛与末期的衰落 3过渡型: 时代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 特

12、征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凹凸高) 缘由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其次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养分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举例: 工业技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西医)举例: 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改变与文化观念改变 4现代型: 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头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 特征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高) 缘由特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一)发达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 1.旧大陆

13、发达国家(欧)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2.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 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亚)人口受社会竞争与工业文化影响较深;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外来人口较多。 (二)发展中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1.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2.亚洲拉美提倡安排生育,已接近现代型,但差别较大。 非洲落后、生育期早;亚洲拉美经济发展较快。 4重点与难点: 1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预料其转变趋势。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差异。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有不同的人口发展政策,如中国现阶段“安排生育”政策. 二、网上训练 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

14、中先转变的是( ) A诞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肯定阶段的( ) A 人口诞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 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 3关于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世界总体人口再生产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D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4下列地区或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处于“过渡型”时期的是( ) 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新西兰 C 韩国.新加坡D巴布新几内亚.埃及 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 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B人

15、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C人口诞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D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 (二) 综合题 依据下表数据,完成相关内容 年份 诞生率 死亡率 年份 诞生率死亡率 19493.602.0019752.300.73 19523.701.7019781.830.63 19573.401.0819801.820.63 19623.701.0019852.100.68 19653.790.9519902.100.67 19703.340.7619951,.710.66 (1)中国目前人口诞生率已_,死亡率也_,自然增长率也_, 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型. (2)你对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有和相识?

16、答案: (一) 选择:1 B 2 C 3 C 4 D 5 A (二)综合 (1)降至较低水平 接近某些发达国家 很低(降低至较低水平) 现代型 (2)中国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基数大、增长快,主要是增长的高峰效应和基数大所致,再过几十年,这种状况将会大大变更,基本处于低诞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那时中国人口虽多但基本稳定,但要借助安排生育政策来加快这一过程,实践证明国策正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教学设计 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解并描述第一单元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

17、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缘由。 (二)学习指导 1学问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教材介绍了有关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的基本学问,这些应知道;其次,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进行了简洁的探讨,这些应理解;最终,教材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简洁的分析,既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探讨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作用,这些应了解。 二、关于人口迁移和分布的一些基本学问,已经有所了解。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如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发

18、展不同时期,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等。由于人口迁移与人口的诞生和死亡,同为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源泉,为了更好地把握好这个教学内容,有一些概念须要区分清晰。比如人口迁移与诞生、死亡的联系与区分方面的学问。 前面在讲人口数量增长时,为了简化问题,曾将人口迁移的影响忽视掉了。事实上,尽管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诞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诞生、死亡一样,也是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诞生、死亡一起,共同确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等,它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劳动力供应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人口会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增加,

19、也会因本地区人口向其他地区迁出而削减。但须要留意的是,人口迁移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诞生和死亡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第一,诞生和死亡虽然受到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的重要影响,但它们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现象,主要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或迟或早都要面临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学规律;一个人是否生育子女、何时生育、生育多少,在肯定程度上可以由人们的意愿确定,但从根本上,人们的意愿只能在肯定的生物学范围内发挥作用。人口迁移则基本上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通常,一项迁移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其中包括了人的主观决策过程。因此,人口迁移是人类对外界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所作出的

20、一种反应。 其次,假如说诞生、死亡和迁移都是影响人口增加或削减的因素的话,那么诞生和死亡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是比较平稳的,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波动。迁移则不然,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数量及其结构发生猛烈的改变,特殊是当大批的人口迁入或者迁出某一地区时,此种影响尤其明显。在探讨一个地区的人口问题时,必需对人口迁移赐予足够的重视。 三、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教材在一起先,先介绍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给出了一个较为简明的定义。在现实中,不同的学者依照自己探讨的爱好和资料的可得性,给人口迁移下了不同的定义。教材中的定义,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在概括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个为人们普

21、遍接受的定义。这个定义中包含了的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迁移对迁出地、迁人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前面的探讨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各种状况的人口迁移概念,因此人口迁移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不同的人口迁移分类标准,大都是人们依据各自的须要和状况所制定的。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按地理范围和按迁移方向对人口迁移的划分,这是两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它们对于人口迁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非常便利的。 但是,人口迁移是一项很困难的活动,仅仅按这两种方法来划分人口迁移还显得过于简洁。所以人们还常依据人口迁移的目的。性质、缘由、结果、方式等,划分了多种形

22、式的人口迁移。如按移民的就业性质可分为产业性(如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等)与非产业性 移民(如为了投靠亲友,或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移民);按迁移方式又可分为自发性与安排性、有组织与无组织、自愿与强制等类型。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其根本缘由是在不同地区有生存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造成的。教材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三方面,探讨了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材在讲按迁移方向划分人口迁移类别时,曾提到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产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主要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

23、根本缘由。在多数状况下,人们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够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均是如此。当前,在广阔发展中国家中规模巨大的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更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从农村人口为什么外迁和城市地区靠什么吸引人口迁入来进行分析。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定趋势。随着其次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 农业的现代化,必定出现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和转移,这是我们分析和相识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和流淌时的基本动身点。 同时,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干脆缘由,是农村人口在其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从而促使了人口向外迁移。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

24、几个方面。 (1)农村地区和农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了重视城市而对农村重视不足的发展政策。与城市及现代工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农业的收入水平普遍明显偏低。收入水平的低下,引起了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恶化。这是促使农村人口外迁的干脆缘由。 (2)农业的高失业率。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依靠性很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增长潜力有限。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日,广阔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农业失业率过高的压力,农村人口纷纷外迁,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过高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过高的人口土地比率,被认为是形成农村地区贫困和大量人口外移的重要缘由。 (3)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及其他农业生

25、产资料安排的不公允,也是引起农村人口大量迁出的重要缘由之一。 土地经营的分散,不利于实行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收益水平,使原本就很低的农业收入更难以提高。而生产资料安排的不公允,在一部分人可以发财的同时,使许多人失去了在 农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得不向外迁移。当然,上述缘由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往往互为因果,相互强化。 那么,城市地区又是靠什么来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呢,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各种促使人口外迁缘由的同时,在城市里也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城市里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同等。由于它们事实上就是农村地区促

26、使人口外迁的各种因素的对立面,因此,这里不作具体介绍。此外,城市地区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因素,还包括城市里有较好的教化设施、较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较好的文化消遣设施等。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较为简洁。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就可以了。须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当代信息社会,交通和通讯业已很发达,这无疑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供应了便利的条件;但通讯发展本身,又可能使过去一些必需发生的人口迁移成为不必要。这表明当代社会的人口迁移过程,将变得更为困难。另外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加,比如在发达国家,人们作出迁移的确定

27、时,往往把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其次,教材对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是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来绽开的。这一部分内容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还需说明两点:第一,人口迁移除了对环境有所影响外,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发展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改变方面,也表现在各种人口结构及人口素养等方面;其次,人口迁移对迁移者也有影响。在自愿迁移的状况下,人口迁移对迁移者经常能带来各种有利的影响;但在强迫或者强制性人口迁移中,迁移者却经常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不开心甚至苦痛。 3教材要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永久性或者长期变更

28、) (二)分类: 1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2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现在主要类型) (1)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镇化 (2)从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学问青年上山下乡 (3)从农村到农村:闯关东、三峡库区移民 (4)从城市到城市:科技人员调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因素:美国退休老人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2水因素: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丰富会成为迁出地 3土壤因素:数量和质量下降会成为迁出地 4矿产因素:丰富会成为迁入地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主要、常常因素)经济的发展和布局的改善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2

29、交通和通信:促进人口迁移 3文化教化:促进人口迁移 4婚姻家庭: (四)政治因素 1政策 2政治变革 3斗争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渔猎时代:果实、猎物 2农业时代:土地 3工业时代:最优区位 (二)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1)正面影响:供应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负面影响:环境问题 2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联系、发展经济;缓解人地冲突 4重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通常应具有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跨行政区界线 B只要离开常住地就算 C不论距离长短 D户籍变动,居住

30、地不肯定变动 2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 A自然环境因素始终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C矿产资源开发不会引起相应的人口迁移和流淌 D家庭缘由引起的人口迁移也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380年头以来,中国人口出现了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的趋势,主要缘由是 A自然环境优越 B经济因素 C政治缘由 D交通和通讯缘由 4有关人口迁移的动力,叙述正确的是 A迁入地往往只有吸引力 B迁出地只有排斥力 C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没有中间阻力 D人口迁移是多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5大量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会出现社会经

31、济问题 B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C是发达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D是造成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缘由之一 二、简述题 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A 2B 3B 4D 5D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综合多样的,大体上有三大类。一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各种资源的优劣及分布均能引起人口迁移。二社会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生活水平、经济布局调整、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文化教化事业发达程度、家庭和婚姻因素均能引起人口迁移,其中经济因素最主要。三是政治因素,如政治变革、政策调整和出台或斗争均能引起人口大迁移,古今事例许多。 高二地理教案:环

32、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解并描述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1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及提出背景、影响因素、如何评估、全球及中国人口容量评估值,以及这项工作的意义 2运用发展、综合分析的观点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料. (二)学习指导 1学问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解并描述环境人口容量。首先,教材介绍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探讨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着,教材简洁地探讨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主要介绍了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以及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二、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提出环境人口容量?人们

33、关切自身所处的环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引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实力的关系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简洁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这肯定义理解就可以了。学习这肯定义时,留意其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详细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地区的开放程度和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假如探讨某一国家

34、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要求理解。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容量的定义,教材主要探讨了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方面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在学习中还应留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探讨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靠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3)

35、还有很多因素、如社会安排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三、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详细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而是要求知道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计的,并了解有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教学中还应留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时,在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改变较易理解;而一个地区的资源也会不断改变则可能不大好理解: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要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科技发展了,一方面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会得到提高,如煤炭的利用,过去只实行干脆燃烧来得到能源,技术发展后,可把煤炭制成煤气,提高了

36、煤炭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可开发出新的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等。资源的不断改变,事实上说的就是它的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的不确定。 其次,教材中出现了人口承载力一词。人口承载力和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人口承载力多用于探讨某一种资源与供给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供应的食物能健康地供给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另外也有环境人口承载力的说法。 第三,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区分。主要探讨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志向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相宜,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

37、含义并不相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探讨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本课“活动”的参考答案。探讨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相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其次,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第三,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3学问要点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一) 概念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1资源是首要因素:资源多, 环境人口容量就

38、大 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重要因素. (1)科技发展水平高,获得资源多, 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2)地区开放程度大,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3)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1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 科技发展水平的改变 人口消费水平改变 2相对确定性:(肯定历史条件) 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 假定技术水平 人口消费水平改变不大 3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通常把一种或某几种资源能供给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二)合理容量 相宜人口不确定性 (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

39、量 1悲观派: 现今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后果不可思议。 2乐观派: 将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人类有足够力气制止环境恶化。 3中间派: 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悲观派主要从几大环境危机中得出结论 乐观派主要从人类科技发展中得到启发 中间派主要从精密计算中找寻结论 (四)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限制在16亿左右。 1缘由: 可耕地总数和人均数持续削减。 淡水总量和人均淡水严峻不足 2措施 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决不移的执行安排生育和环境爱护这两项基本国策.自觉保持自然环境

40、的良性平衡关系 科技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大。 居民生活要求不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发达国家人均消耗资源几倍于发展中国家。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环境箴言: 我们不知道已经失去了什么? 我们不知道将要失去什么? 我们不知道将来我们须要什么? 高消费的观念使人们无节制的满意自己的物质欲望,生活的需求导致了生产的发展,最终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二 网上训练: (一) 选择题 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B环境人口容量现已饱和 C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D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家是科技发展水平 2有关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冲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1、 A.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草地最少的国家 B.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 C.随着安排生育的进行,中国人均耕地可望在短期内转为上升趋势 D.中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正确的是( ) A在肯定历史阶段内,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B在假定条件下,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肯定量的估计 C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给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D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大致相同 (二) 综合题 请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的含义: 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B 3 C (二) 综合题 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人口的生活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假如探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也可以是其他地区或国外的,它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 第29页 共29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